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docx

    • 资源ID:1382716       资源大小:22.4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docx

    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中国自古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尤其严重。每逢干旱发生,人们无力与其抵抗,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神明,祈求降雨,禳弭旱灾。据笔者所见统计,我国的祈雨研究以民俗学界为先锋,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祈雨习俗方式的研究多是掺杂在巫术研究领域中。自90年代开始,祈雨研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祈雨研究进入了繁盛时期,各界学者对祈雨都给予了相对较多的关注,出现了关于历朝历代、不同区域以及不同阶层、村象的祈雨活动和习俗的丰硕研究成果。在文学方面,亦是有了长足的进展,关注面更为广泛,从诗歌等文学文体切入研究。笔者主要从祈雨习俗和祈雨文学两个视角,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述评,寻找其中相互影响的复杂关联,并据此对祈雨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一、祈雨习俗研究祈雨主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民俗学研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几经波折,至90年代,逐渐实现了民俗研究的自觉。到2000年前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国内流行起来,民俗成为国家、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关于民俗学发展历程,详见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祈雨民俗”也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开始争相研究的对象。近些年来,我国史学、民俗学界对祈雨习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祈雨的断代性研究、祈雨的区域性研究、佛道教祈雨的研究三大类。(一)断代史研究模式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四章祈雨与宋代社会1,研究了宋代多样的祈雨法、论述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以及人们对祈雨的态度,祈雨的功利性目的等等,综合的探讨了宋代祈雨活动。论文:刘继刚论先秦时期的祭祀穰灾(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文章对祈雨禳灾仪式的演变做了梳理,指出其发展变化,并分析了祭祀在当时对救灾起到的有利作用;王浩殷墟卜辞所见焚巫祷雨习俗探讨(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张俊成殷墟祈雨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焚曝巫延"、"巫舞祈雨”两方面对先秦祈雨习俗进行了论述。云南大学李艳芬的硕士论文V搜神记中的祈雨习俗研究,对搜神记中记载的祈雨习俗,从祈雨对象、祈雨方式以及魏晋时期祈雨祭祀流传的社会、思想、文化大背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运用交感巫术祈雨的重要习俗。张健彬唐代的祈雨习俗(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孙军辉唐代社会祈雨活动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此二者研究方向基本一致,都是以唐代祈雨活动为中心,指出唐代祈雨对象广泛,各个阶层都会进行祈雨活动并且各有特色,文末对祈雨的目的也做了总结。王楠宋代祈雨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除了论述宋代祈雨活动的时代特点外,还对宋代祈雨法的颁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认为是祈雨史上的重大举措;朱凤祥论清代祈雨禳灾的礼俗(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文章先考镜源流,引出清代祈雨法,作者主要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入手,在指出其不同之外,也反映了祈雨礼法上行下效的现象,文章价值在于对清代主要祈雨礼法梳理总结。在这些文章中,除先秦时期的祈雨是以“焚巫、巫舞”作为主要祈雨方式外,此后历朝历代祈雨都由官方有司机构组织,祭祀对象也多为天地社稷、五岳四渎、风师雨师、名山大川之类。魏晋唐宋之后佛道教的祈雨仪式逐渐融入官方祭祀礼仪,祈雨礼仪基本实现定制化。由此可见,虽然祈雨的礼仪研究在纵向上有着朝代的变化,但由于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礼仪,一脉相承,因而后世祈雨在特点上的变化不够明显,在内涵和功能方面也没有大的突破。这就使得祭祀礼俗与祈雨活动的研究始终被限制在相似的模式当中,而缺乏创新意识。(二)区域性研究模式这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当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苑利。他对华北地区祈雨活动可谓是有着系统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从龙王信仰看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与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以祀龙祈雨为个案,通过对龙王信仰的研究迁徙到其他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方法和价值,考证并论述了中国古代"祀龙祈雨”的源流及演变过程。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搬与斩旱搬仪式(思想战线2001年第3期),我国华北地区谢雨仪式中的“谢恩"与"大同”思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民间祈雨、谢雨礼仪的论述研究,作者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将华北地区的祈雨习俗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剖析,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高晓凤从祈雨感应碑记看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风俗(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作者从祈雨感应碑记中记载的祈雨活动入手,对大同地区的祈雨风俗进行了论述,指出大同地区祈雨特点,在碑文中看到了我国古人的在对神灵虔诚的同时仍具有质疑精神。王婷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咸阳肺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文章主要介绍了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及祭祀的详细过程,并指出当地民间祈雨禁忌。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将视角移到现代,对祈雨活动现状进行了反思,说明了祈雨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如同此类的地域祈雨研究主要从当地祈雨对象、方式入手,分析其特点,最后阐述祈雨习俗对民俗信仰研究的相互影响。相较而言,地域性祈雨活动研究,在视角上有了新的切入点,即民族文化信仰。不同地域、不同少数民族的祈雨风俗、习惯、崇拜信仰都有所不同,而这也正是地域祈雨研究的重心所在。可以看出,以上关于祈雨的研究,不论是原始信仰与祈雨的探讨还是祈雨风俗、礼制的研究都是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并涉及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三)佛道祈雨法研究宗教时我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尤为兴盛.这种潮流在祈雨活动或祈雨主题文学创作上也有所体现。1 .道教与祈雨道教和祈雨之关系主要体现在众多文人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以及“青词”的创作之中。研窕斋醮活动的主要有:张泽洪宋代道教斋醮(宗教学研究1996年01期)和唐宋元明时期斋醮述略(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2期),鲍新山北宋士大夫参与斋眶活动述评(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斋醺,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唐宋以来,各级地方官吏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斋醮,而最主要的斋醮活动便是祈雨、祈晴。因此这些论文在研究斋醮的同时,自然就必须研究道教祈雨仪式(比如道教的"投龙祈雨"、皇帝及各级官员到道教寺观祈雨)及其丰富的内涵。2 .佛教与祈雨杜斗城、李艳唐代佛教与祈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主要介绍了唐代佛教祈雨的仪式、法术,总结了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的三种主要形式: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和有灵迹处祈雨。夏广兴唐宋时期佛教流播与祈雨活动的盛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论述了佛教祈雨的相关意象,分析了佛教文化向民间的渗透及其在唐宋国家祭祀中占据着极为突出的地位。日本学者水口干记在北宋的佛教祈雨礼法一以日本僧人成寻的祈雨为线索(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P246-259)一文中,通过将成寻记录的祈雨礼法及相关的活动与北宋时代的史料文献进行对照,清晰明确的梳理了北宋佛教的祈雨礼法,详述了佛家开坛祈雨的仪式过程,这对于研究佛教礼仪颇具价值。在以上祈雨的礼法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些不同对象祈雨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在以朝代为大背景下的祈雨研究中,研究者的关注点也是在国家朝廷祈雨活动的政治功能上,此类祈雨者祈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抚民心,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而民间地方官员带领百姓祈雨,官员祈雨的功利性目的在于考课功绩,而百姓们面对实际影响自己生活的灾害手足无措,只能相信并祈祷上天神明的怜悯,大旱之下,祈雨成为百姓们最实际的希望。另外,在佛道教祈雨的研究成果中,人们也关注到了其祈雨的根本目的及原因。他们积极参与祈雨,主要是由于中土世俗王权的好恶直接关系到佛道教的兴衰,因此僧侣和道士通过祈雨的方式为皇帝排忧解难,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佛道之法,这是一种迎合统治者的手段。他们通过法术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之中,意在寻求世俗王权的支持和庇护。二、祈雨文学研究祈雨活动作为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从皇帝朝廷到地方官员、文人等都积极参与实践。而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有许多涉及祈雨活动的作品出现。在殷商卜辞、诗、文、戏剧、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祈雨作品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中就写到:在商汤祷早时就已经有了祈雨祝文出现,“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座之词也:素车祷历史中形成的习俗文化,涉及到其研窕,就必然会出现文学与民俗、历史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现就笔者所见,主要对已有成果基于文学本位原则从祈雨题材与文学书写研究、专门的祈雨文、贺雨文研究方面进行探讨。(一)祈雨题材与文学书写研究1 .文献考证范畴有不少研究者基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一些文学作品做了全新的解读,将其与祈雨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诗经、楚辞之中。如杨树森焚巫祭月祈雨V诗月出新探(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01期)一文,重点在于引经据典考证了诗陈风月出一诗的主题。认为此诗记述的是为了祭祀月神祈雨而焚烧女巫这一宗教仪式。这种全新的理解,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深探。王伟论V邺风简兮为祭祖祈雨诗(焦作高等帅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樊树云V陈风宛丘是祭天祈雨诗(诗经研究丛刊2006年01期)从宗教祭祀角度对此诗作了探讨,从文字考释上,将诗与祈雨活动的多种道具、方式相关联,以解释诗歌为祭天祈雨诗。几篇文章均属于文献考证性质,对研究诗经及祈雨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再者如萧兵潼是祈雨舞一V楚辞外证之一(求是学刊1981年第3期),“潼”出现于九思怨上篇,文章通过详细的古籍考证,证实了"漫"是殷人祈雨之舞,并据此将祈雨与楚辞相关联。肖兵论原始V九歌和招风祈雨的关系(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06期),文章主要通过对文字意义和古籍记载的考证,揭示了九歌与祈雨间的关系。这些研究通过诸多文献证据表明上述文学作品与“祈雨”的密切联系,这对于我们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2 .文学文本研究关于此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曹庆榕的硕上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2009年)一文,可谓是内容丰富且研究较有深度。文章从宋代官方与民间的祈雨方术入手,通过对与析雨相关的诏令、奏议、祈雨文、史传等文本的列举,以宋代文人作为研究时象,分析其在整个祈雨过程中的复杂心态以及文人们对祈雨失效的归因,如不德不诚、政教有阙等主观因素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因素。除此之外,关于祈雨文本研究常见于诗歌研究之中:湖南科技大学袁心澜的硕士论文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母题与意象研究(2010年),文章在“祛旱母题"一节中提到了先秦神话、诗歌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祈雨方式,一是以“后羿射日”为代表的法术祈雨法,二是巫术祈雨法,并且介绍了先秦主要的祈雨礼仪“零"礼。作者从母题和意象的角度对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王楠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此文以诗歌为落脚点,通过对祈雨题材诗歌内容的分析,将宋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书写了祈雨诗中描写的干旱造成的惨状,还探讨了祈雨成功后的喜悦赞歌。描绘了祈雨人“忧”与“喜”的精神世界。李朝军论梅尧臣的自然灾害题材诗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作者从水、旱、风、火等灾害对梅诗、赋进行分类研究,其中也涉及到“祈雨"的内容,再现了灾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贵州师范大学王菽梅的硕士论文宋代禳灾诗研究(2013年)在“宋代禳灾诗的基本内容"中介绍了宋诗中的祈雨内容。通过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宋诗中的祈雨做了论述,诗作体现了文人们的救灾精神及忧民情怀。王焕然V清诗铎祈雨术初探(世界宗教研窕2012年03期)通过对清诗铎的研窕,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的求雨法术,同时论证了古代诗人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一些求雨法术的仪式及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显示出清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天命主义弭灾论。(二)专门的祈雨文研究所谓祈雨文,是指狭义的祈雨文,干旱时祭祀所用。是文人、官员以及道士在参加向五岳四渎、上天神明、祖先等神灵祈祷降雨的大型祈雨仪式上所使用的官祭文本。全宋文附录3:论全宋文的文体分类及其编序,其中第十五类为祈谢类,对祈谢文做了概念的定义:祈谢文,又名祈报文,春祈丰年,秋报神功,或遇水早而祈,如愿而谢。显然,祈雨文即早时祈祷之文。因此,祈雨文作为独立的文体,学者们对它的研究都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苑利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思想战线2002年03期)将“祈雨谣"、“祈雨经"和“祈雨文"三者进行了概括性研究,分析了三种不同创作对象的祈雨文本的不同特点及功能,同时指出其共同作用在于强调忏悔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赵二超论韩愈的鬼神信仰一以贬潮后祀神文为中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虽然不是直接写祈雨的文章,但详读其内容,就能看出这里所谓的“祀神文”中就包括祈雨的文章,如韩愈的祭竹林神文、袁州祭神文三首等。但作者主要是想通过韩愈的“祀神文"研究,分析出鬼神信仰在韩愈思想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并且对比说明了这种鬼神信仰与韩愈儡家思想的碰撞和交融。王利锁欧阳修祝祭文简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01期)首先指出欧阳修祝祭文不被学界重视的原因,但作者立足于思想价值层面,对这些祝祭文(主要是祈雨、求雨主题)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欧阳修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以及勤政爱民的情怀。刘欢萍试论中国古代祈雨文的主题特征及其文化内蕴(文化遗产2012年第3期)主要以我国古代祈雨文为研究对象,对官员、文人表达祈雨主旨的方式进行了梳理,比如用哀求、引咎自责、质问等方式进行祈雨。继而简要叙述了祈雨文的源流发展及艺术价值,最后针刻祈雨文中的"自罪”文化动因进行分析。杨晓霭、肖玉霞宋代祈谢雨文的文体类别及其所映现的仪式意涵(西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4期),这里的“祈雨文”并非是指狭义的祈雨文,而是泛指祈雨主题的各体文章,比如文中第一节分析的宋代祈雨文的文体类别就提到了诏、奏议、祈雨文、祝文、青词、疏等各种文体。之后主要是从祈谢雨文的文体对应和其中所涉及的祈雨仪式(包括佛教和道教祈雨仪式)进行探讨,最后也将祈雨仪式的内涵归结到"罪己忏悔”的德政内涵上。三、祈雨题材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出路通过对所见祈雨文学研究成果的述评,笔者认为祈雨文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祈雨主题的局限以及祈雨文学研究中文学本位的缺失,并对此进行了利弊分析。同时对祈雨文学的研究做出初步展望。(一)祈雨文学研究的局限性相对而言,基于文学视角的祈雨研究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首先祈雨作为我国古代祭祀的重要组成,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归为民俗学研究范畴,甚少有人会站在文学的立场审视它。其次,研究者们认为此类文章大都是祈祷神灵,不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多是文人为官时所作,就被冠上了应酬性质的"公文写作",没什么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可言。这就使祈雨主题的文学作品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官祭祈雨文,很难寻找到独特的研究出路。但换个角度思考,中国古代本来就是杂文学观念。杨有山在论文论V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中说道:“总目认为文章应主理尚用,由于我国古代杂文学观念的影响,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不分。作者多用文章表现其政见志略、道德人格、以期有补于世用。而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真理就是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儒道,宗经、征圣、文以载道就成为士大夫文人普遍遵循的原则。因此,主理尚用就成为文章最重要的体性特征。"4如此看来,虽然祈雨文被认为是公文写作,但在文中所传递的“虔诚"、"仁德”之道,勤政爱民情怀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都体现了祈雨文“文以载道”的致用价值。(二)祈雨文学研究的杂糅性祈雨文学的主题就决定了它不完全是萧统在文选序中所谓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类的艺术美文。并且祈雨活动本身就与历史演变、民俗、宗教等非文学因素息息相关。这就使其出现了因跨学科研究而带来的利弊。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的性质来界定文学作品研究,那么诸子、史籍乃至古代书论、奏议之类应用文皆不能纳入文学范畴。如此一来,未免太过狭隘。况且立足历史、民俗等外因,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大背景中窥探文学的独特风貌,也可以在文学中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景观。不仅立足于对文学情感、语言、修辞等艺术美的探讨,还可以揭示隐含在文学作品之后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祈雨文学研究势必也会涉及到关于习俗、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文人簿下重现的祈雨画面中,以及文人祈雨时的心态、情感、目的,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基于这一点来说,打通文学与其它学科的界限,给祈雨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是有利于我们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但这样的打通研究,也造成了文学的“文化”化。研究者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文本记载的习俗之上,而忽视了对文学本身的关注。笔者认为此类研究便是缺失了文学本位的研究。这是祈雨文学研究最大的问题。虽然祈雨与民俗、历史等其他学科挂钩,但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就必须坚持文学本位原则,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当前学界出现的非文学本位的祈雨文学研究,并没有做到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解释文学,这就令祈雨文学研究这一主题名不副实。因此,回归“文学本位”的祈雨文学研究,是需要迫切解决改进的问题。(三)祈雨文学研究的展望虽然文学作品主题为“祈雨”,但古代文人们绝非单一的用文学体裁记录祈雨活动。在祈雨的诗、词、文中,有的描述祈雨前,干旱造成人们困苦不堪,生灵涂炭的惨状,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情状:有的是描绘祈雨成功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笔调清爽明快,富有活力。再者从文人乃至百姓心态上,祈雨文学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比对,而这种情感性也是祈雨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比如祈雨前,作品中刻画的是人们焦虑担忧、惴惴不安的心情;若是祈雨有应,则是一副感恩激动、情绪高昂的心情。而当前学界在祈雨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情感性上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其实,祈雨文在主旨上虽皆以请求甘霖为中心,但这一主旨的表达却丰富多彩,它包含了人对神的哀求、人对自身的反省、忏悔以及人对神的行为,如许诺、威逼、恭维激将等等。表现形式上以庄重为特点。纵观历代祈雨文,地方官、文士们也有将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对待,在其中大展文采的。体裁上,一般以散为主、骈散结合,但也有不少工整的骈体之作。更有些以歌谣体、骚体写就,别具一格。5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比较祈雨主题文学作品与其它作品在语言、情感、表达上是否存在不同。考察作者创作祈雨主题作品的原因、目的、心态,以及其中体现的关于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替百姓担忧焦虑的民本思想等等。尽可能挖掘其内容的文学价值、情感价值,最后升华至精神层面、实用层面的意义。要想在文学视角下做好祈雨主题研究,就必须要做坚持文学本位原则下的交叉研窕,不仅要将文学与制度、民俗、历史等方面结合起来,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探索文人创作祈雨主题文学作品的意图,更应该站在文学本位的立场,对祈雨文学本身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等等做更深入的探讨,以期从祈雨主题文学创作来透视文人创作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宗教风貌和政治内涵。1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4杨有山.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4446.5刘欢萍.试论中国古代祈雨文的主题特征及其文化内蕴J.文学遗产,2012,(3):68-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