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智库报告电子版2024.5_2-84.docx
-
资源ID:1383145
资源大小:77.33K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智库报告电子版2024.5_2-84.docx
导言/1第一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4一、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5二、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11第二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17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18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三、独立自主是必由之路/23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25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9六、作为系统工程推进/33第三章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37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38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43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7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0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4第四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59一、新价值形态:追求人民至上/60二、新制度形态:不断完善革新/63三、新发展形态:走向全面协调/66四、新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69五、新文化形态:坚持继承创新/72六、新全球治理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5结语/79编写说明与致谢/8218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西方国家从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两百五十多年过去了,现代化大潮依然滚滚向前。曾经灾难深重、风雨飘摇的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世界上是否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本报告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否定的回答。立足历史的纵深发展,报告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百年脉络、卓绝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技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巨大成就。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推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在全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和沉着冷静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干者。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摒弃资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在制度建设上证伪“历史终结论”、不断完善革新;在发展路径上走出“单向”“异化”、走向全面协调;在民主形态上不搞少数人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认同上从不割裂传统、坚持继承创新;在全球治理上不搞单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指出,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带来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启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日出东方,其道大光。第一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1921年,嘉兴南湖,一叶红船扬起了中国现代化百年征程的风帆。“作始也简,将毕也银”,无声,却似惊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百年风华正茂,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步步探索、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灿烂辉煌的卓越贡献。一、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7世纪中叶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开始了血与火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世界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伍,自然成为西方列强垂涎和争夺的市场。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严重抑制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对这一时期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浪潮的深刻总结。无数仁人志士历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千辛万苦,尝试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追求中国的富强进步之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尝试各种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新潮流的历史性转变。(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初探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人民有了改变苦难和屈辱的希望。在实践和探索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建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基础上,中国首先需要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由近代衰落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点,它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迈进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当时极其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在1964年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加速发展。国内外发展大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12月,他还用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20世纪末中国能够达到的现代化水平,由此,“小康”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面鲜明旗帜。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成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积极主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四)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全面总结、充分吸收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一在认识上,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在战略上,确定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即从二。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铺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一在实践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新时代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走出一片天地并获初步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融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知识图景。“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二、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一)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2020年底,实现了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的减贫成就也对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全球减贫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2月25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中国的精准扶贫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标志着人类社会消灭贫困的方式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限定,世界历史将在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事业上翻开全新的一页。(二)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飞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一经济量质齐升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十多年来,中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7%0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I1.4%提升到18%以上。过去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带动超过七国集团总和。王治东:新中国7阵发展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6日,第6版。一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近年来,中国不断降低关税总水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外贸方式不断创新,外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促进了全球发展繁荣。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今天,稳步提升的中国经济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难得的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三)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亿万人民共襄国泰民安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注重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满足亿万人民国泰民安的普遍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高水平安全物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23年10月18日。质基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争,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推动实现港澳地区长治久安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通过综合施策、持续努力,有效增强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巩固各领域安全的人民防线。一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国共产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1949年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35岁增长到78.2岁,人民受教育程度从文盲率高达80%到减少至2.67%,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解决了1.3亿余人的城镇就业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到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主体日益多公安部:我国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人民网,2023年1月10日,第二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关接着一关闯出来的,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对中(T)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系统推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推进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进。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二)确保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根本上超越了一些国家政党纷争不断、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循序渐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共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种锚定奋斗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三)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一盘散沙没有希望,团结统一才有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要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有一个团结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逐步发展为拥有9800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始终高度重视依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的高度自觉、严明的纪律规矩来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化顺应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代化的目标要靠发展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将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线。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式现代化。后发赶超并非易事,成功国家屈指可数。许多后发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归根到底,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万美元,连续3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现代化成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求是2024年第3期。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中国高度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有效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把握“三新一高”中国发展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康庄大道不等于一马平川,不可能一蹴而就。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为成功实践,还需付出艰巨努力。新征程上,如何继续书写发展奇迹?中国提出了“三新一高”发展逻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即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锚定了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发展路径,三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过去发展更多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发展将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三、独立自主是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长期探索、不懈奋斗走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独特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时代条件、历史方位、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一)依靠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团结奋斗实现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二)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瞠出自己的路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寄希望于模仿、复制西方道路来实现本国现代化,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在于这种模仿和复制忽视了本国实际。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拉美国家全盘接受“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建议,不同程度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虽然经济转型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国家失去对经济控制力、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等。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艰辛探索,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基本特征、本质要求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扎根中国国情实际,逐步探索形成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三)唯有独立自主,才能避免受制于人要自强必先独立,将自己的国家命脉、前途命运交到他人手里,不仅现代化会成为泡影,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任人宰割、崩溃灭亡的结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接力奋斗,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在经济持续发展、14亿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行稳致远。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实现的。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史,经济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物质基础,也是整个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1978年拉开帷幕的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对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前,中国一度陷入僵化,落后于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极大政治勇气力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大踏步赶上时代,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浙江义乌城西街道五一村,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新中式联排房时尚典雅,让人误以为走进了城市里的别墅区。义乌先行先试开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在确保“户有所居”前提下,改革更进一步,实现宅基地资格权权益跨村调剂。试点以来,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沉唾资产100亿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前行的背景之下,哪个国家的营商环境好,那里的投资吸引力就强,那里的经营主体活力就高,这个国家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韧性就好。中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新冠疫情期间,各地针对市场经营主体出台各项纾困解难举措,帮助行业企.业渡过难关,“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跃升了近50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走到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免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二)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当前中国正在将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推向深入,但全面深化改革不意味着全都改,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改革的根本方向。改革最根本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中国改革中最旗帜鲜明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些都是必须坚持、决不能改的。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和环节,协调“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中国通过创新市场活动监管方式,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例如面对治理垄断资本等全球性难题,中国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积极作用的前提基础上,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依法加强有效监管,为其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脱实向虚、野蛮生长,更好地发挥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创造、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大门,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自身努力和全球发展中迎来了经济腾飞。新时代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尽管存在挑战,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仍表现出极大的韧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美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近百万个就业岗位。中国欧盟商会调查则显示,超六成受访欧盟企业认为中国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欧盟在华企业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对开放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希望成为中国发展故事的一部分”。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瘦身”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开放中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也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引擎信心机遇一全球财经大咖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新华社,2023年3月26日。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一)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4年2月1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2.6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至约40万家,增长达8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个“超强大脑”正日夜不息地运转。作为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数十万台普通笔记本电脑同时计算,才能赶上它的速度。从首次发布火星全球影像图,到每秒实现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中国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自主创新屡创新高。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指路”到“墨子传信”大国重器见证着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步伐。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二)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中国正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收入分配激励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在山东青岛,一台激光雷达设备通过三维扫描,可以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这项技术20多年前就在中国海洋大学产生,曾为北京冬奥会、珠峰科考提供气象保障,却没有及时走出实验室。近年来,山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为科研人员匹配市场开发团队,推动试验技术产品与应用场景融合,引入天使投资,按照市场逻辑去分析判断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如今,测风激光雷达已赋能千行百业。短短五年时间,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0%o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新”"新”向荣强动能一山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新华社,2024年1月28日。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Ill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各地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