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公益发展报告2023——公益与技术的双向奔赴.docx
目录核心观察.1研究方法.3一、技术公益的内涵与演变.5(一)技术公益的概念5(二)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7(三)中国的技术公益实践12二、公益数字化发展任重道远16(一)公益组织数字化的发展瓶颈16(二)公益组织数字化的需求困境21(三)公益组织数字化的策略23三、技术企业的驱动.25(一)技术企业公益化25(二)技术公益专业化26(三)技术公益扩散化26四、技术公益典型案例.31(一)开放创新:数字技术开辟公益新途径31(二)互通互联:技术链接提升公益新效能34(三)公正透明:形式健全优化公益新生态38(四)益企合作:主体协同塑造公益新格局40(五)共享包容:技术普惠推动公益新局面43五、展望:技术公益发展蓝图46(一)政策保障:加强法治法规46(二)主体协同:多方共创共享46(三)评估规范:力求标准公正47(四)平台互联:构建便捷通道47(五)场景创新:增添公益趣味47总结致谢.49参考文献.50研究团队51附件52核心观察伴随数字社会的来临,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公益在中国大地上崭露头角。技术公益一般是指将各类专业技术应用到公益领域,以此推动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在技术、运营、传播、组织等多方面获得能力提升,从而创新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技术公益从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上来界定,有两个主体,公益行业和技术行业;技术来源分成两种形态:公益组织本身驱动的公益数字化(公益行业为主体),以及技术行业参与公益(技术行业为主体)。技术公益的核心理念是将技术与公益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的技术能力,更加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公益痛点,以实现更有效且不断创新的公益服务,为公益活动贡献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为技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创新性的路径。技术行业参与公益无论是对公益组织进行赋能,还是直接运营公益活动,都成为了公益行业的一部分。公益行业的运营、转型与发展,是技术公益的基础。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的数字化能力呈现阶段性、差异化,不同规模的公益组织有相对不同的数字化发展诉求。整体来看,公益组织亟需借助数字化实现组织可持续成长,推动行业生态良性运转。技术企业基于业务类型个性化定位技术公益服务领域,场景应用愈益清晰,运转轨道愈发专业化,并且持续进行公益服务领域和应用场景的扩散,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包容和互助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和多元化的技术公益发展蓝图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新篇章,不单是技术应用的展示,更是科技与社会责任协同作用的实践。技术超越了其传统角色,成为驱动社会变革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关键动力。技术鼓励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公益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多元主体共创共享,构建便捷的公益通道,提升技术公益趣味性等方式,实现技术与社会的责任共担,让技术公益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新潮流。为深入了解技术公益的发展现状,为公益组织和技术企业解决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实质信息,本报告从开放创新、互联互通、公正透明、益企合作、共享包容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一些典型技术公益案例。旨在为技术公益伙伴提供参考和启示,助力更多组织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公益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技术公益的可持续发展。NGO2.0(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陪伴了中国技术公益的发展和成长,对中国的技术公益有较为全面的立场和视野,对当下技术公益的主流表达和各方实践均有不错的挖掘和沉淀。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创新性地阐释了技术公益的内涵与演变过程,并从技术企业的驱动角度对技术参与公益进行进一步解读;在案例总结上,将技术公益案例分为五大模块,为公益组织、技术企业、行业组织等提供方向和参考。本报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背景剖析开始,明晰了技术公益的内涵与演变过程:洞悉技术公益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公益组织数字化的需求动因与发展瓶颈,并归纳了技术企业推动社会公益领域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研究团队邀请多方参与深度访谈,收集一手资料,文本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挖掘技术公益发展的内外驱动力:项目团队基于对多位深耕技术公益领域专家的访谈请教,并结合调研数据及对公益领域诸多典型案例的搜集整理、总结与提炼,将技术公益案例分为五大模块,更加明晰公益领域数字化的探索与生态格局,为公益组织、技术企业、行业组织等多主体在未来携手共同绘制技术公益崭新蓝图提供现实参照。报告着眼于未来技术公益蓝图绘制,基于团队多年的行业观察经验,从多方面为技术公益未来创新与可持续提出建议与分享。随着数字社会的兴起,中国的技术公益正逐步从平台建设转向以数字引领。传统公益模式不断创新迭代,公益领域新业态不断形成,公益服务边界不断扩展。在数字化的引领下,公益模式正在经历全方位的革新,从理念到实践,从技术到服务,都在不断探索和塑造全新的公益生态。研究方法本次报告主要采用定性访谈、定量问卷与案头研究的研究方法,结合NGo2.0的长期技术公益实践,对中国的技术公益进行解读,洞察技术公益样态,擘画技术公益发展蓝图,提出技术公益发展倡议。数据和资料收集方法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和综合分析技术公益领域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框架,为理解技术公益的历史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窠例研究深入探讨了特定的技术公益项目,从实践角度揭示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本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和深入洞察。统计数据收集:收集与技术公益相关的统计数据,如项目数量、资金来源、覆盖领域等,是为了量化分析技术公益的整体发展态势。这些数据帮助本报告在定量基础上对技术公益的发展规模、资金流向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增强了分析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调查问卷收集:通过设计并实施公益组织数字化现状调研问卷,大范围触达公益组织样本,收集了来自一线公益组织对技术公益认识、需求和挑战的直接反馈。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为1240份,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理解公益组织在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视角,增加了报告的实践相关性和指导价值。专家访谈:邀请并访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并组织焦点小组讨论,旨在收集行业领袖和前沿实践者的深度见解与专业建议。这些专家来自各个领域头部企业的相关部门,如微软、思特沃克、腾讯、阿里、字节跳动、滴滴、新浪微博、NVIDIA等;也包括数个在公益数字化方面有积极实践的公益组织负责人。他们不仅提供了宏观和微观视角下对技术公益发展的综合分析,也为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增添了权威性和前瞻性。对话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已有资料进行梳理归纳,以及对文献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体现了本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通过ChatGPT与讯飞星火等工具,本报告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技术公益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因素,展示了技术进步对研究方法论的积极影响。数据分析方法为了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本报告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方法。定性分析:对文献资料、访谈、案例文本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提取出关键主题、问题和趋势。使用内容分析、主题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文本数据背后的意义。通过访谈、案例研究和专家意见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定量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此外,定性分析通过收集来自一线公益组织和技术企业的直接反馈,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在采纳新技术、实施项目过程中的挑战、需求和期望。定量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统计软件Excel、SPSS工具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结合客观数据总结发展趋势、认知状态等因素的相关情况。定量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公益现状的量化描述,包括项目数量、资金来源、覆盖领域等关键指标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帮助我们描绘了技术公益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规模,为报告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本次报告选择结合定性访谈、定量问卷与案头研究的方法进行,旨在通过多元化的研究途径全面捕捉中国技术公益领域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定性访谈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参与者的观点和经验,揭示技术公益实践中的动态过程和深层次因素,从而为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和深度分析的基础。同时,定量问卷调查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为我们提供了量化技术公益影响的途径,从而能够对研究问题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趋势分析。案头研究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案例和行业报告,不仅帮助我们构建了技术公益的知识框架,还为分析和解释研究发现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支持。结合这三种方法使得本研究能够兼顾深度与广度,既能够洞察个体经验和感知,又能把握技术公益现象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这种方法组合有助于我们综合理解中国技术公益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公益发展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一、技术公益的内涵与演变技术公益不仅是公益组织的行为,也有大量的科技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在实践中融合科技和社会责任的理念。技术公益涉及到教育、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演进,技术公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各种组织与倡议层出不穷,都强调通过开放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一)技术公益的概念技术公益一般是指将各类专业技术应用到公益领域,以此推动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在技术、运营、传播、组织等多方面获得能力提升,从而创新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公益在近年来逐渐兴盛。山公益数字化和技术参与公益都是技术公益的一个部分,互联网公益是技术公益的一个阶段性概念代称。在中国“互联网+”的推广过程中,互联网公益从特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公益活动,扩展成了公益行业作为主体的技术公益,互联网公益的风靡让其成了技术公益的代名词。技术公益从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上来进行界定,有两个不同的主体,第一个主体是公益行.业,第二个主体是技术行业,所以技术公益根据技术来源分成两种形态:公益组织本身驱动的公益数字化(公益行业为主体),以及技术行业参与公益(技术行业为主体)。公益行业为主体的技术公益依赖于公益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程度,而以技术行业为主体的技术公益,是发生在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变革之上的。技术公益的核心理念是将技术与公益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的技术能力,更加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公益痛点,以实现更有效且不断创新的公益服务,为公益活动贡献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为技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创新性的路径。技术行业参与公益无论是对公益组织进行赋能,还是直接运营公益活动,都成为了公益行业的一部分。公益行业的运营、转型与发展,是技术公益的基础。1,1腾讯技术公益:英文语境中技术公益对应的概念为TeChfOrGOOd(科技向善,可明确对应为技术公益),也有部分场景使用了IntemetPhilamhrOPy,ICTforGood,AIforGood等概念,后述的这几个概念可以被TechforGood涵盖。TechforGood相关学术研究较多聚焦于两大核心主题:(1)针对企业如何保护和增强社会的公共价值与利益,探究公司行为、企业社会责任(CSR)、规范模式等;(2)侧重于分析民众个体对TeehfOrGOOd的感知反应,主要涉及健康(health)、态度(attitude)以及感知(PerCePtiOn)。2000年,ChaPman针对技术发展对社会价值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TechforGood”概念,强调技术进步应与社会价值紧密相连。这个将技术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TechforGood”理念在信息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促使学术界集中探讨“技术是如何构筑并促进一个良好社会”的议题。在此背景下,现有关于TeChfOrGOO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社会应用领域,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转型、教育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产和信息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TeChfOrGood的治理与发展层面,相关研究重点关注技术、组织和可持续发展治理,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augmented-realitybigdata等)、组织决策和创新(adoption、decision-making>innovation等)以及气候挑战、环境污染(climateairpollution)等。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技术公益的研究统计显示,发文趋势上技术公益相关研究自21世纪初左右开始兴起,2010-2018年为研究初始阶段,这时间段年均文献发表数相对较少,每年有关成果产出低于150篇,整体上处于基础知识积累期。2019年至今,为技术公益相关研究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文献发表篇数年均在260篇以上。121ChapmanG.Shapingtechnologyforthe,(Good1.ife”:Thetechnologicalimperativeversusthesocialimperative:7thdirectionsandimplicationsofadvancedcomputingsymposium,seattie,may20-23,2000C.MITPress,2004.CoeckelberghM.Technologyandthegoodsociety:Apolemicalessayonsocialontology,politicalprinciples,andresponsibilityfortechnologyJ.TechnologyinSociety,2018,52:4-9.图1技术公益相关研究出版年份有关技术公益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1)基础技术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计算科学跨学科应用等;(2)卫生医疗领域:如医学信息、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卫生保健及科学服务等;(3)社会治理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问题、公共管理等。实践方面,美国的技术公益行业协会名称为NTEN(TheNonprofitTechnologyEnterpriseNetwork),进行行业教育、社区运营,并每年举办大规模的非营利技术大会(NTC,NonprofitTechnologyConference)。(二)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随着技术日益发展和公益深入社会活动,公益数字化与技术参与公益的界限不再十分明晰,两者的融合越来越多,同时,互联网公益已经不能代表技术公益的全部范围,所以,技术公益作为一个更为全面覆盖技术与公益的概念,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并与国际发展接轨,逐渐开始广为人知。本节将对公益数字化、技术参与公益和互联网公益分别进行阐述。公益数字化和技术参与公益都是技术公益的一个部分,互联网公益是技术公益的一个阶段性概念代称。1 .公益数字化伴随当前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变,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化也在逐渐向公益行业渗透。公益行业利用技术,主要聚焦在公益数字化领域,公益数字化也是当前阶段技术公益最核心的部分。传统的公益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而数字化所提供的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庞大的参与者群体,有助于打破目前的发展瓶颈,促进公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我国每年都有超过十亿人关心并投入到互联网上的公益活动中。到了2021年,在互联网上的捐款总量已经超过一百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o公益数字化就是以公益行业作为运营主体,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赋能,可以极大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提高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关于公益数字化的释义,腾讯在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2021中提到,公益数字化是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作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这里的相关方包括技术行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所以在本报告中以公益组织本身驱动的公益数字化与技术行业参与公益进行区分。结合过往的实践和研究,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2021认为公益数字化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是指内部管理层面,和公益信息化一脉相承;二是公益传播的数字化;三是公益产品的数字化。目前我们所说的公益数字化主要是指公益组织的数字化、面向公众传播的数字化,而公益组织产品、服务创新数字化,将是公益数字化的未来趋势。从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共性来看,公益数字化具有信息的数字化、业务的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三个层次。首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将公益活动的信息数字化,并将信息放到网络空间中,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检索,进而拓宽公益活动的受众,增加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同时也包括了内部信息的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其次,业务的数字化是指将公益活动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数字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公益活动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公益活动的高效运营。最后,数字化转型指的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支撑能力,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重组公益活动的核心业务,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是高层次的转变,不仅仅是从传统的线下活动转变成线上活动,强调的是公益业务的重构。再回顾公益数字化内容,第三个方面公益产品的数字化的目标就是数字化转型。冯科.YS基金管理公司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22.2 .技术参与公益技术参与公益是技术公益的另一个维度。从技术行业的角度来看,参与主体是技术企业、技术人才、技术团体、技术协会等,将技术运用到公益行业当中,旨在让技术改变公益现状,强调各类技术和人才参与到公益中,为社会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公益事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对于技术行业来说,技术公益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旨在帮助社会各界解决难题,以技术手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公益越来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技术专业人士和志愿者以开发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贡献。尤其是在技术企业层面,他们以自身的技术实力、高效率的资源整合效率以及巨大的品牌号召力优势为依托,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CSR),从而拓宽了自己公益力量的边界。3 .互联网公益互联网公益(互联网+公益)狭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公益活动,或者使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开展的公益活动。随着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推广,互联网公益被极大地扩展了内涵和外延,甚至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公益行业作为主体的技术公益,互联网公益的风靡让其成了技术公益的代名词。互联网公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互联网公益1.0阶段,人们通过网络获取求助信息,同时提供有用信息给发起者;互联网公益2.0阶段,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增加互联网公益的互动可能性以及捐款的便利性,最具代表性的即为512汶川大地震的线上募捐;互联网公益3.0阶段,由自身平台成熟、用户数量充足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牵头,开创了互联网公益的新形式,将诸多公益组织与公众连接在一起,甚至将早起、运动等日常生活本身转化成了公益,呈现出“泛公益化”的生活。本报告以subject=GntemetphilanthropyORTechforGoodORICTforGoodORAIforGood)为检索式,以收录文献信息较为全面和完整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索引范围为SSCI,将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由于徐涛,李凰,江泽晟,苏梦阳.“泛公益化”背景下的互联网公益发展探究J.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关世界,2023(02).公益领域的数字化变革基本都发生在本世纪,因而检索结果的时间范围被限制为2000-2023年,共检得文献记录3794条互联网公益相关研究。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对于互联网公益的研究规模位居世界前列。WA1.ESCANADATAIWAN28TRUNEWZEA1.ANDSOUTHKOREASCOT1.ANDNSTHgR1.ANDSGERMANYf.DENG1.ANDeUsa'PEOP1.ESRCHINASpainAUSTRA1.IANORWAYFM1.AND图2互联网公益研究国家分布其中,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聚焦在社交媒体领域的慈善活动研究,日本、韩国、英国、挪威等国家聚焦在效率平等的相关研究。#0socialmediacharity嗯®)豳JT#1efficiencyequalityFOmVOA1.图3互联网公益研究国家分布聚类将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选为关键词、时间切片设为ITopN阈值设为50后进行互联网公益研究主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领域的关键词明显反映了互联网公益的不同研究面向,即以管理、行为、影响为核心的公益结构研究,以网站、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公益技术研究,以社交媒体、居民社区为核心的公益范式研究等。.communication.socialmedia"behavior,.civilsociety/informationch*,ftyimpact.".卅eb*internetmanagement图4互联网公益研究关键词共现图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不仅是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自然结果,也是对公益行业不断深化理解和实践探索的体现。从最初的简单应用到现在的深度融合,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揭示了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思考维度,对于理解当前技术公益现状及预测其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技术公益的演化反映了技术与公益领域之间交互作用的加深。早期,技术在公益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单一和直接,主要侧重于提高操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技术公益开始向更加复杂、深层次的应用拓展,不仅包括了对传统公益活动的支持,还涵盖了创新服务模式的开发、公益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公众参与方式的革新。这种演化过程促进了技术与公益的互利共生,使得技术公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力量。其次,技术公益的发展揭示了公益活动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趋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公益逐渐成为技术公益的代名词,开辟了新的公益服务渠道和形式,使得公益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并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这种线上公益活动不仅扩大了公益影响力,也促进了公益文化的传播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升。最后,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反映了对公益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探索。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公益逐渐从单一的技术应用转向更加注重公益价值的创造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这要求技术公益项目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技术公益的概念演化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对公益实践深化理解的反映。这种演化过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前技术公益现状的关键视角,也为预测和塑造技术公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引。(三)中国的技术公益实践我国公益模式与生态的演变是由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促进的,不管是互联网的更新迭代,还是社交模式、社交工具的创新,都使我国的公益模式发生了变革式的推进。社会总体技术水平对公益产生的影响是阶段性递进的,且产生了划时代性的巨大作用力,符合以技术为主体,助推公益整体生态和链路变革发展的“形态”。技术公益的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进行梳理。参考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研究报告的研究结果,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萌芽起步(20世纪90年代2007年)技术公益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领域如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也不断进步,这催生了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1995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中国的技术公益从个人网络求助渐渐发展为公益性门户网站和论坛,并逐步走向组织化。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在中国传统公益事业的演进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200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起了“互联网公益日”,呼吁互联网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关注、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以实现“构建一个人人受益的信息社会”。2006年成立的搜狐公益频道是国内首个专门的商业网站公益频道。2007年6月,腾讯公益基金成为中国首个由互联网公司设立的公益基金会。在这一阶段,中国技术公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公众对互联网公益的认知不足以及技术应用于公益领域的初探尝试缺乏经验和指导。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早期的技术公益项目侧重于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公益宣传日和创建公益性门户网站来增加互联网公益的可见性。同时,公益组织开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力量和平台,探索互联网募捐、信息传播等新的公益活动模式。2 .第二阶段:蓬勃发展(2008年-2016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国技术公益事业的发展。汶川地震期间,公众利用互联网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进行救助,公益组织也在互联网上开设在线捐款渠道。北京奥运会期间,奥组委通过互联网招募奥运志愿者,公益组织也积极开展与奥运主题相关的技术公益活动,如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合作的项目,为有体育梦想的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新浪构建了以“大V”为主体的社交公益传播模式。随后,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对中国技术公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公益传播的数字化开始深入人心。2013年,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公益众筹的兴起与发展。通过打通公益平台和支付系统,项目的中间环节缩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跟进公益项目,形成了一个“捐助-了解.再捐助”的良性闭环。2012年中国计算机大会期间,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举办了“技术公益特别论坛”,潘柱廷发表文章技术公益一一技术人的社会责任,技术协会和技术专业对公益的关注开始形成规模。互联网平台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专门设立了公益筹款平台,为公益组织提供网络募集资金的服务。公益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开展活动、组织募捐等方式与受众互动,引导用户参与公益活动。社交平台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来筹集资金、宣传项目和招募志愿者,促进技术公益的快速发展。然而,透明度不高、用户信任度不强等公益事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一些技术公益项目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依赖公众信任的运行体系非常脆弱。各种上线平台的质量和众筹规则良莠不齐,导致出现了各种诈骗行为、骗捐和套捐等现象在网上屡见不鲜。这一阶段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急速增长的公益活动需求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变革,公益组织需要快速适应新的数字化环境,同时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和移动支付技术,提高公益活动的参与度和便利性。邓家瑜.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大病救助公益众筹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23.董策.我国网络公益众筹监管问题及其措施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3 .第三阶段:逐渐成型(2017年至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根据2023年新修订的内容,国家鼓励在慈善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创投、孵化培育、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中国的技术公益逐渐形成了多方参与、跨界合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技术公益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的技术公益在规模、效率和创新模式方面逐渐走向全球前列,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等方式的应用不断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激发了全民的公益热情。技术公益活动,如“99公益日”等,已经在影响力和筹款金额等方面与全球几大公益活动并驾齐驱。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手段的逐步应用,推动了技术公益的透明度和信任机制的建设。技术公益组织方面,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技术公益兴趣组升级为公益工作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持续每年召开,中国慈展会增加科技向善议题等,这些积极变化共同推动了中国技术公益的不断发展。根据本次报告的调研数据,参与调研的公益组织中,开始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时间多集中在2015年以后(占比达到90%),有47%的受访公益组织表示是在2020年之后才开始进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尝试,这也侧面说明近年来公益组织对于数字化办公的需求不断增加,公益数字化相关推广活动在公益组织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调研数据显示,“三微一抖”已成为受访组织线上传播的主要渠道(79%),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公益借助数字化媒介资源和技术支持,在用户触网行为全路径上持续曝光,通过线上全媒体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公益议题进入公众视线,被更多人看见。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科音微博快手其他4打书图5受访组织线上传播渠道可见,当前阶段技术公益面临的挑战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需要解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来提升服务效率和效果,同时确保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广泛参与。为应对挑战,技术公益正在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例如,使用大数据分析来精确识别需求群体和优化资源分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化的捐赠匹配和管理系统,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公益组织也在探索区块链技术来提升公益资金的透明度和追踪性,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公益信息平台,增强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信任和参与度。面向未来,技术公益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开发更多创新的公益服务模式。同时,公益组织应增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包括数据处理、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等,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技术公益将能够更有效地响应社会挑战,推动公益事业的长期发展。二、公益数字化发展任重道远数字化己经成为新的生产力,在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包括公益行业在内各行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公益数字化是公益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公益目的的过程和状态,是数字时代技术公益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公益组织运作的不同环节呈现差异化的数字化程度,不同规模的组织有不同的数字化发展诉求。整体来看,公益组织仍期待借助数字化实现组织可持续成长,推动行业生态建设。报告将结合调研数据,从公益组织的视角出发,重点探析公益组织数字化的发展瓶颈和数字化的需求困境。(一)公益组织数字化的发展瓶颈调研触达的公益组织中,98%的组织表示期望进行数字化,但仅有不足40%的受访组织将3%的资金投入到数字能力建设中。这些数字昭显出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问题:对于有数字化需求和意愿的公益组织而言,资金不足、缺乏数字化意识和能力等因素共同阻碍了公益数字化的发展。尽管现状并不乐观,但公益组织做出改变的潜力也是巨大的。1 .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对公益组织而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是数字化的首要挑战,限制了数字化的启动和推进。这种限制不仅仅是一时的困境,更是公益组织长期发展和影响力提升的制约因素。许多公益组织依赖于捐赠和资助来维持运营,然而这些资金往往有限且不稳定。与此同时,数字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涉及到软件和硬件采购、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招聘、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这对于财务状况较为薄弱的公益组织来说,可能是难以承担的重担。即使有些组织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往往需要将其分配到其他急需的项目上,而数字化往往排在次要位置。关于组织总收入与组织规模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受访的公益组织处于300万以内的年收入范围,其中年收入在1-10万(不含10万)之间的公益组织最多,组织的经费保障尚待增强;组织的全职人员规模大多在10人以内,固定的长期工作人员较少。较大一部分公益组织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年收入在10万以内且全职人员规模在3人以内的公益组织较为普遍。表1组织总收入*组织人员规模交叉表组织人员规模(全职人员)总计03人/10人11-20A21-50人51人及以上不清楚过去一年无收入51204813298不到1万311115110591-10万(不含10万)1055115624120210-20万(不含20万)6836103120129组织年20-50万(不含50万)7379114100177总收入5dl00万(不含100万)276922760131(包括筹100-300万(不含300万)2158211440118款、资助、投资收入300-500万(不含500万)316457035等)500-1000万(不含1000万)5146860391000-5000万(不含5000万)61711890515000万及以上12183015不方便透露212881015385不清楚192671326798总计43142712199146131237针对减少数字化投入预算的公益组织,调研结果显示:组织减少数字化预算主要是由于其可支配预算的缩减(60%),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削减对数字化的投入。此外,有30%的组织表示由于当前市场上免费产品能够满足工作需求,无需再进行付费服务的购买。针对有数字化需求却还未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益组织,问卷调查揭示了几个关键原因:首先是“预算限制和工具/服务成本过高”,其次是“未能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此外,对于有些公益组织来说,数字化工具/服务的学习成本,也是阻碍他们的数字化进程的“拦路虎”O过去使用过数字化方案,但效果不理想日常工作多线下进行,无将数字化解决方案人员数字化水平有限,相关工具凰务学习成本过昌组织可支配预算有跟,相关工具.服务价格过高也未戊到合适蛆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他不清是图6受访组织尚未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原因(多选)人力资源的限制是公益组织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数字化转型需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多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业技能在公益组织中往往较为匮乏。由于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和员工,大多是来自不同行.业的非专业性人士,这导致他们在执行数字化项目时缺乏必要的内部专业知识,难以高效地开展、推进和管理这些项目。财务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不仅阻碍了公益组织的数字化进程,还对其长期发展和竞争力构成了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掌握先进技术和数字化能力对于公益组织维持其竞争力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财务和人力资源,许多公益组织未能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组织的可持续性。因此,克服财务与人力资源的限制,成为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的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益组织可能需要寻求额外的资金支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招聘,以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措施,从而帮助组织突破限制,达成数字化的目标。“并不是总能够得到当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