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docx
其次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基础巩固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第12题。CI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A.盛行风B.地转偏向力C.海水密度差异D.大陆轮廓和岛屿影响C2由信风引起的洋流,其运动方向为()A.北半球向西,南半球向东B,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C.南北半球都由东向西D.北半球向东,南半球向西解析:第1题,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大陆轮廓和岛屿影响洋流运动方向。海水密度差异可以形成洋流,但不是主要动力。第2题,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吹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形成了北半球的北赤道暖流和南半球的南赤道暖流。答案:1.A2.C读图(图中三条纬线分别表示25°、30。、35。),完成第34题。匚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位于南半球B.乙位于北半球C.甲图洋流为寒流D.乙图洋流为寒流。4假如甲、乙两图都位于太平洋,下列对甲、乙两图的洋流名称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为秘鲁寒流B.乙为东澳大利亚暖流C.甲为千岛寒流D.乙为巴西暖流解析:第3题,从等温线分布和洋流流向推断,甲为北半球寒流,乙为南半球暖流。第4题,两图均位于太平洋,结合纬度,则甲应为北半球的加利福尼亚寒流,乙应为南半球的东澳大利亚暖流。答案:3.C4.B。5途经下图区域的洋流()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上升、湿度降低C.进入到北冰洋海疆,使当地能见度变好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疆不易形成渔场解析:流经英国旁边海疆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北上进入北冰洋海疆,使当地湿度增大,出现海雾,能见度降低。答案:A读右侧“世界某海区洋流模式图”,完成第67题。1.6假如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代表纬线,则()A.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为西风漂流C.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为赤道逆流J7若S线为23°26'纬线,则图中洋流旁边可能会形成渔场的是()A.B.C.D.解析:第6题,若表示南半球的洋流模式,则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而洋流恰好相反;应为南赤道暖流,为西风漂流。第7题,若S线为回来线,则该洋流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图中洋流流向看为逆时针方向,因此该海区应为南半球海区,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常形成渔场。答案:6.B7,CJ8读下面“大西洋部分洋流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短线上绘出洋流的流向。某海轮从A航行到B-路顺水顺风,所利用的盛行风为,所利用的洋流分别是和。(3)假如此海轮从B返回A处时,仍是顺水顺风,则所利用的盛行风为,所利用的洋流为和。(4)C处旁边为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寒流交汇而形成的。(5)A地所在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的缘由除了受地形影响外,(洋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析:图示海疆为北大西洋,A-B可借助东北信风、加那利寒流一北赤道暖流;而BfA可借助盛行西风、墨西哥湾暖流f北大西洋暖流。图中C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旁边,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A地所在大洲为欧洲,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与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有关。答案:(1)略(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2)东北信风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3)盛行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4)纽芬兰拉布拉多(5)北大西洋暖流实力提升右图为“北半球某海疆洋流分布略图”。读图,完成第2题。1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A.向北,暖流B.向北,寒流C.向南,暖流D.向南,寒流匚2有大渔场分布的海疆是()A.甲B.乙C.丙D.T解析:第1题,洋流E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大陆东岸,为向北流的暖流。第2题,G为寒流,故乙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大渔场分布。答案:1.A2.B读下面“某海区洋流示意图”,完成第34题。J3据图中海洋等温线排列和弯曲状况,可推断箭头所示洋流属于()A.暖流B.寒流C.上升流D.下降流C4若该图所示是太平洋西岸,此洋流为()A.北太平洋暖流B.加利福尼亚寒流C.千岛寒流D.日本暖流解析:第3题,洋流从水温富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第4题,依据世界大洋环流模式图分析,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中,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是日本暖流。答案:3.A4.D读下面“某海疆洋流分布示意图(局部)”,完成第5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洋流流向与风向完全i样B.处表层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C.处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D.是暖流,是寒流解析:由经纬度可推断该海疆为太平洋,由洋流呈逆时针及回来线可推知该海疆为南半球太平洋的副热带海区。处为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风向为东南风,不完全一样。处为寒流,表层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处为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答案:D读下列两幅图,完成第68题。6图中长粗线表示()A.墨西哥湾暖流B.千岛寒流C.日本暖流D.加利福尼亚寒流匚7图M、图N分别表示()A.M-7月;N1月B.M-I月;N7月C.M-4月;N10月D.M10月;N4月。8关于T岛东、西两岸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 M差异明显一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B. N一差异明显一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C. M差异不明显一东岸受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D. N一差异不明显一东岸受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解析:第6题,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我国台湾岛东部海区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日本暖流。第7、8题,由于冬夏季风的缘由,夏季我国大陆沿岸海水向北流淌,属于暖流,与台湾岛外侧暖流性质一样;冬季时,冬季风吹拂海水向南流淌,属于寒流,与外侧暖流性质相反。答案:6.C7.8.B读下面“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第910题。匚9图示洋流是()A.寒流,自北向南流淌B.暖流,自北向南流淌C.寒流,自南向北流淌D.暖流,自南向北流淌JlO近年来,该洋流减弱导致()A.旁边渔场减产B.盛行西风势力增加C.沿岸气候变干D.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解析:第9题,图示洋流为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第10题,秘鲁寒流为上升流,当其减弱时,饵料缺乏,导致渔业减产。答案:9.C10.A读右侧“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13题。CIi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A.3月B.6月C.10月D.12月1.12据图推断,半岛南部地区该季节的气候特点是()A.进入湿季,高温多雨B.进入湿季,低温多雨C.受东北信风影响,高温干燥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1.13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A.东北信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东南信风解析:据洋流的流向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该季节印度半岛南部进入湿季,高温多雨。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因此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向东流。答案:11.B12.A13.CC14目前我国每年须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中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A.顺风顺水B.顺风逆水C.逆风顺水D.逆风逆水解析:依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为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则从该地到上海的货运路途总体上沿西澳大利亚寒流和日本暖流顺流航行;7月份图示地区盛行东南季风,赤道以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因此总体顺风航行。答案:AC1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多雨,渔业受损,海鸟削减;而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等地却变得干旱,易发生森林火灾。答案:CJ16读右侧“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海疆位于半球,推断依据是什么?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处旁边海疆为世界闻名的渔场,它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种缘由形成的大渔场还有、等。若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爱护须要。(4)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依次利用的洋流有答案:(1)北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2)纽芬兰拉布拉多寒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3)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石油污染的范围国际合作(4)东北信风和西风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匚17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探究课题:探究非洲西海岸洋流形成及对环境的影响材料打算: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离海岸i'll离O52104208312416520624728水温/"1C14.716.417.418.419.119.120.320.821.2探究过程:(1)结合上表,描述沿19°S水温的分布规律。(2)”海疆所在的纬度带为,该地一年太阳直射次。(3)该地区位于气压带与气压带之间,盛行风向为,受此风的影响,海水会发生运动,在甲图上画出该海疆海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示意图。探究结论:(4)依据前面的探究,推断该洋流的性质为,并在乙图上画出该洋流的流淌方向。拓展运用:(5)分析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有何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材料可以得出离海岸距离越远,表层海水的温度越高的结论。第(2)题,M点位于南回来线与赤道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第(3)题,结合纬度位置判定。笫(4)题,中低纬大洋东岸为寒流。第(5)题,寒流对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该处受离岸风影响会形成上升补偿流,易形成渔场。答案:(1)离海岸距离越远,海水表面的温度越高。(2)低纬度带两赤道低副热带高东南风图略。寒流图略。(5)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长;上升流为鱼类供应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