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含解析).docx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2 .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3 .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学习重难点】1、四大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2、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文化传承的意义4、唤醒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预习新知】学校教育的发展1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官学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汉代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所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作用: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 .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法国拿破仓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2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1931一1948年任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建立的意义:大学的建立,确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 .留学教育的发展日本派到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每次带来许多留学生。中国的律令制度,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量。印刷书的诞生1 .书籍的起源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对书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后来,人们又用嫌帛来书写,称为“帛书”。2 .造纸业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见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2)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3)纸的出现,大大促址了文化的传播。3 .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加国人古腾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典籍的翻译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土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活动的频频展开。图书馆的成长1 .图书馆的发展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2)古代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官藏;政府任命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立“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藏;私学出现,私家藏书随之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3)西方图书馆的发展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的人开放。(1)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度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2 .博物馆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2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步伐,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的发展: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博物馆,肇始于1905年张骞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还曾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提升优化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留学人数由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在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与文化精神。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随着法国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概况国外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骞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内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2.作用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思维导图图片馆私家代表:明朝天一阁中阳I1909年,始建京师图书馆旌绝继亚人逑区叱心世界古代代表:亚述巴尼拔工建立人类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中国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博物馆一建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人自建:始于1905年,张喜,南通博物苑新的气象:进入民国以后【巩固训练】1 .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2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A.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D.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3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19世纪末,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和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4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立太学(即大学),推行教化。董仲舒认为“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这说明,西汉政府()A.废除了贵族特权B.兼用儒法思想C.确立了儒学正统D.调整了选官标准5.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6.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以塑造教会与国家的统治精英为办学目标,主要招收贵族和教士子弟。但到了19世纪下半期,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牛津大学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70年的30%增加至1891年的54%o这反映出()A.旧贵族的教育特权开始被打破B.平民化教育理念成为时代趋势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进步D.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资源7.丁建良评价某历史人物:“西国印书之法自彼开始此法一出,各国称便,购者不但价廉,字亦真切,因而文教大启,学校逐渐加多,而民之茅塞顿开矣。”此人应是()A.毕昇B.谷登堡C.马丁路德D.哥白尼8.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到陕西视察时,对文博系统的同志说:“我到哪个地方,都爱看这些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周总理的话意在说明文物保护工作()A.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内容B.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C.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能够系统揭示历史本来面貌9.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A.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土族人才B.标志着朝廷开始正式创立官学C.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D.具有文化传承以及交流的作用10.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燕京等高校相继成立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齐鲁等大专院校也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1932年全国教育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此后,各大学讲授与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这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A.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C.开阔了人们的视野D.培养了新型的知识分子参考答案1 .答窠:A解析:从题干中的电影风筝“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可以看出,该影片有利于推进中法相互了解,促进中法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故A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夸张而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Ao2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与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密切关联。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窠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o3 .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及学校教育理念,B、D两项错误。材料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无关,C项错误。4 .答案:C解析:据材料“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重视儒学,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对儒学的重视,没有明确在学校中受教育的人的身份地位,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法家思想的态度与选官标准,B、D两项错误。5 .答窠:A解析: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从而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始于北宋,故B项错误;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故C项错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故D项错误。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大学的发展。选择C:据材料“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牛津大学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70年的30%增加至1891年的54%”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工商业与职业阶层持续壮大,牛津大学招收的工商阶层和职业阶层出身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进步。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开始”。排除B:材料仅提及牛津大学,不能反映“时代趋势”。排除D:材料中1891年牛津大学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到了54%,但不能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资源。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选择B:根据“西国印书之法自彼开始文教大启,学校逐渐加多,而民之茅塞顿开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国家开创印刷术、为文化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谷登堡。排除A:毕昇不是西方人。排除C、D: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二者与“西国印书之法”无关。8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意在强调文物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排除A、C文物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历史本来面貌不是单纯靠保护文物就能够揭示的,还需要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9 .答案:D解析:由“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子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传承及交流的作用,D项正确;A项由题干无法得出,排除;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表明官学已创立,B项排除;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0 .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大专院校成立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设立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各大学讲授与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呈现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排除B项;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排除CD项。故选: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