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1 先秦至秦汉 学案.docx
-
资源ID:1394016
资源大小:129.19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1 先秦至秦汉 学案.docx
专题Ol先秦至秦汉(3大考点11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7易错点01分封制与宗法制【点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破解】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具有地方分权特点的管理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查方向: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如加强地方管理、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民族交融。历史遗存:皇族分封、姓氏起源、地名简称等)、瓦解、分封形势图(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性)、分封制下同姓不婚的原则。分封制的影响: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考查方向:一是宗法制的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019全国卷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制的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及其表现:如家国同构的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尊卑等级观念、尊老爱幼的传统“父母官”、"长兄如父''的观念、宗族势力、族谱、家庭本位、重男轻女等)分封制与宗法制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篮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警示】掌握分封制之下周王与诸侯各自的权力与义务。【问诊】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地方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权利: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土,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走出误区专练】(2020年全国I卷,24)1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017.全国高考真题)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023秋河南郑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3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2023秋四川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4 .周代旁姓分封首先要选定“必著功德”“多有嘉功'的"建德者''"有德之人”;接下来是“赐姓命氏”,赐姓是对少数古姓在政治上的合法承认,命氏则是天子命以诸侯的国号;最后“昨土”,即赐予土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A.与宗法制度结合B.以旁姓异族为主要对象C.具有严格的程序D.确立起严密的集权体制(2023秋四川乐山高三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校考阶段练习)5 .在山西绛县发掘的何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何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佣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A.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B.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C.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易错点02.多元一体【点拨】多元: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一体:民族、文化的内聚性。【破解】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随着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多元一体: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似性,汇集成一个主体。考试中有两种情况:新石器时期的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带有对方的文化因素。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互相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史不同文明只能用“多元”,不能用“一体美国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色。【深度剖析真题】1.(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警示】正确理解多元一体的内涵。【问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霜”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多元一体: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似性,汇集成一个主体。考试中有两种情况:新石器时期的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带有对方的文化因素。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互相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走出误区专练】(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6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群中有一组特殊器物,包括环首刀、铜凿等,这些器物在当地没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国西北系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其来源不言自明。二里头青铜器群中发现有含碑的青铜器,碑青铜技术始源于西方。这反映出中华早期文明()A.起源于二里头文化B,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C.区域发展很不平衡D.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2023河北校联考三模)7 .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富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3秋天津滨海新高三大港一中校考阶段练习)8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良渚刻符JZ十X三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至易错点03敬天保民【点拨】敬天保民思想孕育着人文意识和民本思想。【破解】统治者应该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既敬重上天,又重视人民的作用。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对后世“民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最主要代表,一般认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宣扬民本为手段来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1111T马大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警示】掌握敬天保民的内涵、目的以及影响。【问诊】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答案】C【叮嘱】周公认为商人认为的天命恒常的观点是错误的,天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要求统治者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要知稼墙之艰难和知小民之依,进而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天保民的主张。【走出误区专练】(2023山东聊城校考模拟预测)9 .尚书召诰引周公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日,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敬天保民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尊礼尚德(2023秋内蒙古包头高三统考开学考试)10 .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稿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2023秋河南郑州开学考试)11 .礼记表记篇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据此可知,夏商周三代()A.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传承了敬天保民的思想C.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发生D.国家制度设计相似(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12 .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A.治国理念趋于理性B.血缘宗族关系被打破C.天命观念遭到废弃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2023求河南周口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3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C.天人感应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底易错点04井田制【点拨】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破解】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如西周后期出现以土地作为交换物,则说明井田制松动或土地私有制萌芽),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公田和私田:在西周井田制中,中间一块叫公田,劳动者耕种,收获全归贵族;周边田地叫私田,由劳动者耕种收获归己。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技术的出现,逐渐公田遭抛荒,人民主动开发新的土地,因此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深度剖析真题】I.(2020天津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警示】井田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问诊】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答案】D【叮嘱】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走出误区专练】(2019江苏高考真题)14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023秋福建漳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5 .以下史实反映出当时()周桓王五年(前715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彷、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邵至与周王室争夺御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邵至承认御田为王室所有。A.集体劳作形式的迅速瓦解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被破坏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2023春江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6 .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廛里(民居)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旬地,以家邑之出任稍地,以小都之出任县地,以大都之FH任疆地,西周时期()A.土地规划体现因地制宜原则B.田制改革已经广泛推行C.土地国有制遭到了严重破坏D.采用多种分封土地标准(2023秋四川成都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17.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A.土地买卖自由B.铁犁牛耕出现C.土地国有制度D.重农抑商政策(2023秋陕西榆林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8.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铭文内容()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易错点01华夏认同【点拨】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兀。【破解】华夏一词,本义是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作为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人为区别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深度剖析真题】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警示】华夏认同内涵【问诊】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华夏认同: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封国、民族共同向华夏族靠拢,承认炎黄为共同始祖,认可华夏文化。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皇室追溯黄帝为始祖。辽夏金学习中华制度、文化,将自己视为华夏的一员。【走出误区专练】(2023春山东海泽高二山东省郸城第一中学校考期末)19 .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二模)20 .如别为西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圈示意图。这一变化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E文化比方文化A.国家已实现统一B.文化的交融与认同C.商品经济的繁荣D.诸子思想同源异流(2023秋新疆乌鲁木齐高三兵团二中校考阶段练习)21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战国时期,楚国曾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而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A.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B.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C.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D.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2023秋湖北武汉高三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2 .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2023秋陕西西安高三西安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3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GS错点02精耕细作【点拨】未能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内涵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的精心耕植,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古代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表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作物);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一般指的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草、培土、施肥、灌溉、治虫等技术)为目的(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的综合技术体系,可分为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灌溉工具、农学专著、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破解】一是概念的理解(重点关注精耕细作的表现:2021湖南卷绍兴赈灾、2020全国卷朱朝扩大稻麦种植、2016海南卷贾思勰齐民要术、适当关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书、二十四节气);二是精耕细作的原因(人地矛盾小农经济、重农)和影响(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警示】基准掌握精耕细作的内涵以及表现。【问诊】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答案】D【叮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2)耕作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4)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5)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宋:陈敷农书、元:王祯农书、明:农政全书【走出误区专练】(2023秋石家庄高三阶段练习)24 .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2023潍坊二模)25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八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6 .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023秋四川绵阳高三阶段练习)27 .如图为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藏魏晋时期二牛耕地图壁画砖,左侧绘二牛驾直辕犁,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后面一树上栖鸟,画面上方有二飞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牛耕生产技术的普遍性B.反映当时农业达到精耕细作的地步C.佐证了魏晋时期人民的生活富足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一统局面(2023辽宁沈阳模拟预测)28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遗址出土铁农具分布(局部)表,这表明战国时期()出土地工具种类镰锂铲齿耙锄掐刀总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4291513172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2602370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89181A.铁制农具在全国广泛使用B.农业生产动力发生巨变C.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W易错点03。自耕农、佃农、雇农【点拨】正确区分自耕农、佃农与雇农,自耕农与佃农都是个体农耕【破解】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以中国为例,战国时即已出现有依附关系的佃农。魏晋南北朝时,佃农庇荫于豪强地主,列入地主家籍,佃农要获得自由,必须经过放免和自赎等手续。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租佃经济: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农民的制度。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佃农庇荫于豪强地主,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不抑兼并,因此租佃制兴盛,佃户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租种地主土地,人身依附逐渐和缓。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自然经济基本上等同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侧重规模校,自耕农经济侧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雇农:一般全无土地和生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如中国建国前的长工、零工等。雇农受地主或富农的苛重剥削,劳动时间长、工资少、职业不固定,迫切要求革命。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没有土地,没有生产工具或者只有少量生产简单工具,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农民。与地主只是经济上的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深度剖析真题】1.(2021湖南高考真题)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警示】自耕农、佃农与地主的关系。【问诊】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答案】A【叮嘱】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自然经济基本上等同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侧重规模校,自耕农经济侧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走出误区专练】(2019全国高考真题)29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018全国商考真题)30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023甘肃武威校考模拟预测)31 .如表是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地的地权情况表(据当地鱼鳞图册统计)。据如表可以推知当地对象亩数分级户数户数百分比(%)田地亩数田地亩数百分比(%)地主30亩以上20.28107.8212.44富裕农民1030亩50.7270.718.16自耕农和其他小土地者10亩以卜.68799688.2779.4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隐瞒土地现象严重C.农民收入极不稳定D.人地矛盾较为突出(2023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32 .北宋中期,刘敞荒田行诗云:“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良田茫茫少耕者,秋来雨止生荆棘。县官募兵有着令,募兵如皋官有庆。从今无复官劝农,还逐鱼盐作亡命。”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抑制C.兵农合一制度不合时宜D.工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2023秋江苏扬州高三扬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33 .明清时期,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经营,在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地主也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行为。这种现象()A.冲击了原有的生产关系B.固化了农村的阶级结构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D.减轻了农民的封建负担易错点04百家争鸣【点拨】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鸣”【破解】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主张最受统治者欢迎。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深度剖析真题】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警示】百家争鸣中也有共同之处。【问诊】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