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3 宋元到明清 学案.docx

    • 资源ID:1394017       资源大小:93.91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3 宋元到明清 学案.docx

    专题03宋元到明清(4大考点11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三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G错点0»宋朝科举制【点拨】宋朝科举制相比唐朝有何进步之处?【破解】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的实行提富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3)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宋朝科举制相比唐朝有何进步之处:(1)殿试成为定制,确立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2)增加录取名额;(3)实行“别头”“锁院封弥誓录''等制度,完善考试程序与规则;(4)确立按地区分配录取名额的制度。【深度剖析真题】1.(2016江苏高考真题)“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警示】宋朝科举制的进步之处【问诊】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科举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取士科目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进士及第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实行“别头”“锁院”“封弥”“誉录”等制度,完善考试程序与规则;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体制.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走出误区专练】(2023年浙江一模)1 .有资料显示,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科举中的“常科'')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这主要反映了北宋科举制()A.取消了报名资格限制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D.实行了崇文抑武方针(2023年保定三模)2 .如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土及由进土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322宋朝45640135IllA.扩大了中枢机构的规模B.考试录用程序更趋公平C.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D.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2023年南昌一模)3 .宋代科举制“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土、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从而扩大了取仕范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统治基础的扩大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C.传统门第观念的淡化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 .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5 .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E易错点02.元朝行省制度【点拨】元朝行省权力大而专【破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行省作为中书省的对外派出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为元代统治地方而服务。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深度剖析真题】1.(2022下江苏高考真题)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警示】元代监督行省的权力。【问诊】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官员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走出误区专练】(2011江苏高考真题)6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018天津高考真题)7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学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2022年辽宁期末)8 .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一正一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2023年浙江模拟预测)9 .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出现的行省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政需要,事毕即撤。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明洪武时期,中书省被撤,行省独存。由此可见()A.行省发展过程漫长曲折B.行省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C.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D.行省由军事转为监察机构(2023年山东模拟预测)10 .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E易错点03宋代官僚体制【点拨】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破解】两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深度剖析真题】1 .(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警示】宋代管理体制运行中官、职、差遣的分离具有理性色彩。【问诊】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走出误区专练】(2024年上云南阶段练习)11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各知府公事须知州等长吏与通判共同签署方可实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此诏书旨在()A.削弱州府权力B.把财政权收归中央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武将拥兵自重(2023年绍兴阶段练习)12 .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023年乐山一模)13 .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2023年曲靖三模)14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2023年蚌埠三模)15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考点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E易错点01经济重心南移【破解】经济重心南移指中国古代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即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明清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粮食(南方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产粮区,如2021山东卷粮食分布区)、户口(南多北少,如2021全国卷、2020山东卷人口密度)、财政(依赖南方)、酒运(元朝重新开通运河和发展长途海运的目的就是为了运输江南的粮食和财赋、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对分离)、和影响(一般通过经济文化角度切入,如2017全国卷考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2013考南方民间信仰成为全国性的信仰,2015考科举状元分布,2013东汉一一唐历史地图变迁、2013北京南北方县的数量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工具、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南方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警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与原因。【问诊】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答案】A【叮嘱】经济重心南移指的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谚语)。元明清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湖广熟,天下足是清代前期谚语)【走出误区专练】(2023河南模拟预测)16 .如表是汉、唐、宋三朝不同地区人口比例分布表,对表中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是()时代人口比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20.9%1.6%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61.4%25.8%2.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58.4%6.8%A.国都变迁影响经济重心的转移B.北方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趋于分离D.南方的崛起带动文化发展(2023下福建模拟预测)17 .下面是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据此可知()省别唐南宋人数占比人数占比陕西26120.37%60.99%直隶22317.41%71.16%山西18214.21%172.81%河南21917.10%376.13%山东977.57%132.15%江苏826.40%498.11%浙江342.65%13622.52%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人才差距扩大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C.经济发展格局改变人口布局D.人才分布导致南强北弱局面出现(22-23下浙江模拟预测)18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Il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这一现象说明()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2023全国模拟预测)19 .据学者研究,元朝书院共计有408所,除9所尚无法得知其所在地点外,其余399所分布于以下地区:江浙行省167所,江西行省80所,中书省55所,湖广行省42所,河南行省37所,陕西和四川两行省各9所。之所以出现这一格局主要是因为()A,经济重心南移B.北方政治地位稳固C.文化政策导向D.政治局势南稳北乱20 .下表是一位学者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所做的统计,有人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这一分析过程()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表朝代中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其他唐朝73%11%6%10%北宋63%17%10%10%南宋6%26%65%3%A.严谨解读了材料的内容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za错点0三)宋明理学【点拨】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破解】宋明理学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继承孔孟正宗,融合佛道思想,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颍、南宋朱熹,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和“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宋明理学核心观点:本体论(理(心)是世界本原,程朱认为理是外在、陆王认为理是内在)、认识论(格物、格心)。理学具有思辨化、理论化、世俗化、佛学化的特点。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考查方向:一是考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或特点(2021考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意在维护礼教纲常;2019考程颗诗体现的主旨人与万物皆同理;地方卷考朱熹、王阳明的观点);二是考理学的影响(2021全国卷善书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广东卷服饰体现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理学强调教化、注重气节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扼杀人性和忽视经世致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警示】理学的核心就是维护儒家伦理道德。【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程朱理学中的积极因素:一般认为,程朱理学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后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但程朱理学中也含有积极因素,如其在确立初期强调经世致用,鼓励人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重视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等。(1)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局面,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人们的思想。(2)消极影响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走出误区专练】(2023山东省高考真题)21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2022广东总考真题)22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靓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靓、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2023无锡期末)23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23常州开学考试)24 .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2023辽宁模拟预测)25 .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考点三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E易错点01.宦官专权【点拨】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破解】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当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对臣属有所疑忌时,皇帝便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分割、削夺其权力;在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时,宦官常凭借亲近皇帝的有利条件,控制皇帝,进而执掌军政大权,形成专权局面。但是宦官的权力由皇帝赋予,故宦官专权不能说明皇权遭到削弱,反而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深度剖析真题】1.(2017全国卷高考真题)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警示】宦官专权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可知,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可以推断出,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中后期,宦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所反映的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是皇帝权力增强的表现,而非衰落,排除B项;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已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明朝,宦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明太祖时期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在明代却仍然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宦官在明朝也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明朝宦官干政并非因为官僚制度不完善造成。清朝设立了内务府,但清朝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是,明朝时期皇帝任用宦官制衡内阁或士大夫官僚集团,但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宦官制衡其他机构或集团。【走出误区专练】(2023济南二模)26 .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2023六安开学考试)27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2023乌鲁木齐二模)28 .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礼监,司礼监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B.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D.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2023淮北一模)29 .明英宗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宦官到内阁,阁臣只需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则要衣冠整齐接见宦官,阁臣与宦官相向而坐。这一变化表明()A.封建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中枢机构实现了良性运作D.宦官与内阁的权力对等(2022武汉模拟预测)30 .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3错点02明朝内阁制【点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破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他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内阁是清朝重要的辅政机构,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只是清朝时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深度剖析真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警示】宦官专权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问诊】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答案】A【叮嘱】内阁制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和延续比较宰相内阁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制度赋权凭皇帝意志作用制约皇权加强皇权明朝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当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走出误区专练】(2023遵义一模)31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珊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2023浙江模拟预测)32 .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B.内阁权力扩大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D.内阁统辖六部(2023广东模拟预测)33 .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2023保定二模)34 .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奉旨专行考察百官,但都察院却没有参与;1569年,大学士赵贞吉兼任都察院之时,阁臣高拱也在兼掌吏部。这种权力分工()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实现了中枢权力间的制衡C.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D.使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机构(2023南昌二模)35 .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A.提升内阁地位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助推君主集权G错点0三)清朝军机处【点拨】军机处强化了皇权【破解】军机处建立过程:(I)清初,设内阁,但同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最高权力,威胁到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从明太祖废丞相与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再到军机处的设立,反映出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3)雍正时期,为了用兵西北,同时为了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威胁,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内阁逐渐名存实亡。军机处特点:“简、精、速、密”:(1)办公场所:地处内廷,比邻皇帝(2)选用对象:亲臣重臣:(3)选拔方式:临时差遣、兼职;(4)职权:参与决策,秉旨办事,上传下达。影响:既加强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皇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并非只处理军务:最初,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后来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如帮助皇帝撰写上谕、处理奏折,审核内阁、翰林院所拟论旨,议大政、漱大狱,为皇帝准备政事的参考资料,参与科举考试,等等。军机处所承担的职权使它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深度剖析真题】(2017.北京高考真题)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警示】军机处强化了皇权【问诊】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岛.,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答案】D【叮嘱】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走出误区专练】(2022湖南高考真题)36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2023邯郸三模)37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呈递奏片:“查向来钦奉谕旨及批折内交各部院衙门会议、速议、核议、议奏等件,该部院于议奏后并不知照军机处连公同商酌拟交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并钞录知照军机处备查。“该奏片奉旨依议。这说明()A.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2023静海一模)38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的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是说让其入值办事,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A,军机处服务皇权的专一性B.军机处内部运行的简单性C.军机处政治地位的中枢性D.军机处设置的临时差遣性(2023大连二模)39 .从1

    注意事项

    本文(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3 宋元到明清 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