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4讲 成熟与昌盛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与元朝的大统一(公元960—1368年)(学案).docx

    • 资源ID:1394072       资源大小:78.9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4讲 成熟与昌盛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与元朝的大统一(公元960—1368年)(学案).docx

    第4讲成熟与昌盛: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与元朝的大统一(公元9601368年)配恢复1._:王安石t科举制,:、改眼科举,;行御史台'j蠹潟11.M些一现史上中央机构地方制度选官-国家制度链经济生活链制度军事制度监察:南北:1分卷:正频H鲍T遁汨鹫,猛安谋克制1.r三衙?:、枢宙院卜业瓯i"一1.÷三JF泗.0:¾7,人制1.和议1.之盟:关求I民族澎湖1.-出庭都1.fFE嬴曲巡检叫:、元帅府;、一,W工,机构关系利S二茁而f''和平、往西亚、欧洲7:罗来华j*【邈谈那制器:'-:菜古而而'退到福:J便衣鲤够T黑g邈山社会治理链大假念并立与统一思想文化链凝/ET懿it基层W斤祟稻麦复种制1.r棉花种植:农业经营;>-FZF*:租佃契约;JH':手工业纺织窿花曲一棉纺织技术,:E萧一+“芈T丽E市场J植场飞生国通司”M卷当W天运河一:辞法:医心:讦买由元理我画源学、:;呵岁三、':心学;文学-Sizv-;;f二二一、宋词1.*j活本,:7tll;ZJ乐而'j':教仃'皿布葭1:少数民,1.P里整宅科技产逝电区T5质1成就萝源二记二二',7工7历史地位两宋时期(9601368年)是占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由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进步发展(1)走向统-:宋朝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利.以和平交流为主,民族交融进9加强,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政治方面(2)强化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进步发展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3)文官政治:科举制不断完善,文守政治兴起(I)经济发展:封建经济雒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里地经济方面区扩展(2)青心南移:南方经济来得较快发展.经济改心南移(3)外贸发达: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1)理学形成:宋代偶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文化方面(2)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突出,突出代表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3)文学艺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4)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产生对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复习任务一宋元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合必修上册第9、10课,选择性必修1第1、4、5、8、11、15、16、17、18课,概括该时期的主要国家制度。维度两宋辽、西夏、金、元中央机构:设二®三分割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三司分管财政辽朝:南北面官(2)地方制度:前期为州(府、军、监)(2)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和县二级,后期变为路、州(府)、县三金朝:“猛安谋克制”政治制,n级制;派文臣任知州潞级设'四监司"元朝:中央:史书萱;地方:监控各州,增设通判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西藏、西军事制度:设枢密院与靶分权;域、台湾的管辖;驿道:修筑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崇文抑武;王道,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安石变法时实行“兵农合一”的征兵制选官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官吏的选官制度:部分保留蒙古传统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王安石变法选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改革科举制拔与管(2)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2)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理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路作为监察区;增设通判;台谏合一(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与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对唐宋法律弃而不用,但在司法教化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实践中广泛援引醺出理学。儒学士人以金约教化乡里,如吕氏乡约(I)民族关系:政权并立、议和:宋辽演渊之盟d匕宋给辽“岁币”;夏宋订立和议,北宋给西夏丝鳖;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缴纳“岁贡”;经济文化交流:互市、榷场;元朝的民族关系a民族政民族关策:“行汉法”、实行“磐A制”;b民族交融形成回回,留居内地的蒙古系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C.边疆治理:宣政医管理佛教和藏族与对外事务;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在东交往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对外交往:宋朝: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并著马可波罗行纪;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1)元朝货币:发行“钞”货币与货币:饺子”(2)元朝赋役:基本沿袭租庸调赋赋役征收两税和附加税、代役金,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税制度派发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方,在税粮外又有阻塞基层治户籍制度: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理基层治理:实施保甲制户籍制度:元朝户口统称为“诸与社会(3)社会救济:范仲淹创设义&赈济色户计二世代相袭保障族人【易错提醒】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复习任务二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整合必修上册第11课,选择性必修2第4、7、10、12、14课,归纳该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领域两宋辽、西夏、金、元耕种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1)边疆开发:边疆地区农业发(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农业的农户(2)经济作物:棉花种植在元朝经济作物: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得到大力推广经营方式:租佃契约普遍化(5)重心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制瓷业:元朝出现彩瓷置花制瓷业五大名窑手工逡和釉里红矿冶业:用煤作燃料及用于冶炼金属业一纺织业:黄道婆改进了棉纺印刷业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织技术(1)市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货币:元朝将蜒作为主币(2)边境:官方设置推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发行贸易也相当活跃商业城市: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3)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4)外贸: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是重要的对外(3)机构:宋元设市舶司管理对贸易港Jj'外贸易,外贸税收是重要财源城市:坊和市的界限打破羟济功能增强(6)社会生活:口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1)航线: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1)航线: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至那可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交通朝鲜半岛的航路驿站:元朝在全国遍设典,(2)技术: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海船能够持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续航行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医疗北宋时出现幽哒,是医学教学模型,体现卫生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核心概念】榷场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复习任务三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整合必修上册第12课,选择性必修3第1、2、9、11、14课,提炼该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辽、西夏、金、元尊崇程朱理学领域两宋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思想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里理也”“发明本心,(1)文学: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2)艺术:书法:宋元书法更加追求企(2)书法:追求谨,不拘法度慢,不拘法度;绘画:宋元绘画成就以(3)绘画: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山水画最为突出文教情趣,风俗画盛行(3)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4)教育:3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字;金:创制了女真文字;西夏:西书院最著名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蒙古:成吉思汗时期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元朝:忽必烈时期高僧八思巴创造八思巴字发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历法: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也科技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西传(2)农学:元朝王祯的农书特别重(2)著作:沈括著梦溪笔谈视农具及农业技术(1)宋元时期使用帆索和磁星建技本,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中外文联系广泛。化(2)蒙古军队三次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一些被征服地交流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核心概念】八思巴字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来所称的八思巴字,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皇帝下达的诏书等官方用书都采用了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局频考点备考攻略宋元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把握“一大趋势”“三个阶段”“两个加强”“四大制度”(1)“一大趋势”:由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2)“二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一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一元朝的统一“两个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四大制度”一府二司制、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关注“一大松动”“一个趋势”“三大发展”(1)“一大松动”: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一个趋势”:经济重心南移(3)“三大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注“两大理学流派”“三大科技成就”“三大文艺成就”(1)“两大理学流派”:程朱理学、陆九渊的心学(2)“三大科技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二大文艺成就”沫词的繁荣、书法的发展、绘Ia的发展考向一宋元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南选择考T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彳卸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二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思维导引素养立忌时空观念一宋仁宗时期核心价值一增长历史见识,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制度自信情境载体以宋仁宗废皇后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找关键信息: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彳卸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转化信息:宋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故选C命题陷阱陷阱1陷阱2偷梁皇后被称为“国母”,其废立是皇帝换柱!家事也是国家大事,排除A似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而非: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匕以逻辑j有制约作用,且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及少有误;帝.宰相帮助皇帝告知“皇后应废的:理由”是职责所在,排除D视角体验视角1君主专制的加强1 .(2022.辽宁选择考T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解析】选Do材料重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材料意在强调由于宗室大贵族“议国事、治国政”才在改制后取消其宰执地位的,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吏治腐败等信息,故排除B、C两项;宗室大贵族退出宰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仅凭这一条信息无法得出官僚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视角2官吏的选拔与管理2 .(2022.全国乙卷T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很IJ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J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消U弱州府权力【解析】选Ao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设置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来分散地方州府权力,以达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为正确答案。B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C不符合史实,通判和知州(府)一般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D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机构,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属于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权力,故D错误。3 .(2022.江苏选择考T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二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彳亍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解析】选Bo据材料“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代监察行省的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地方权力受到节制,说明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行御史台权力的变化彳亍省长官特权并未被否定,排除A项行御史台监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约行省长官的作用,但无法解决吏治问题,排除C项;行省事务由行省长官决定,排除D项。视角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4.(2023广东选择考T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解析】选Bo本题以“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切入,创设新情境。材料出自宋史专著宋论,且该制度“聚乡村之民成兵”符合宋代保甲制度的特征,故选B;邻保制度是唐代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A;十家牌法是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的基层制度才非除C;里甲制度是清初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Do【备选习题】1.(2022.天津等级考T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二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解析】选B0本题主要涉及宋朝社会关系变化等必备知识,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知识获取、思维认知等关键能力。宋代这种好新求奇风尚产生的原因包括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活跃、政府放宽对社会控制等,因此B正确。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故排除A;海外贸易繁荣只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一部分,故排除C好新求奇风尚并不意味着封建等级不存在,故排除Do2.(2022.浙江1月选考T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解析】选Bo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J以土官治土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宋代设立枢密院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排除A项;元朝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深探究精归纳主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宋的国策,简言之是“强干弱枝二其基本原则,约有二端:一是中央集权,使中央的各项权力如军、政、财、法等权都超越地方;二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太祖的这套办法,在当时的确不失为救世良药,它把五代的扰攘之局,一变而为太平之世后有其不可抹煞的价值。但太祖以后的皇帝们,只知墨守成法,不能因时制宜,因此末流所及,生出许多弊端。从此中央益强,地方益弱,渐至失去平衡。其后太宗以禁军伐辽,两度失败,全国遂无可用之兵,乃至国势骤弱,外患益深,最后不得不屈膝求和。由于宋室信用文人,科举为世所重,成为士人竞趋的对象;相反的,军人遭受卑视,其素质及社会地位,也因而日益低落。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讨论】根据材料,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提示:历史背景: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利: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弊: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降低行政效率;国家力量过度集中在中央,地方衰弱;军事力量弱小,对外战争失败。核心整合1 .宋朝社会平民阶层的崛起胞补!两宋时期.科举制的进步发展和崇文抑武H政策的实施.使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地方魏晋时期拥有庞大资产和政治特权的土族衰落,两宋时期地方乡绅大部分是由拥有科举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员组成.乡绅的地位更多是因其科举功名或者德高望求,并无政治特权西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土族郡控z-:制着大量依附人1.I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上人投身懦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学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2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政治上: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与和战;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元朝的统一。经济上: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了显著进步;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宋政府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文化上: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其他民族语言。【拓展延伸】1 .宋代的文官政治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广泛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统治者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衰弱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教育上: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概况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宋初统治者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皇帝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都较为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2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先后出现了辽、金、元等,西北出现了西夏,西南出现了大理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宋元时期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保留了符合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政治制度,比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等,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3)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都促进了边疆的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渐趋接近,成为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经济基础,也为明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统一的历史趋势:五代十国以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元朝的统一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考向二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北选择考T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年份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数据主客客户主客客户主客客户户别户户比率户户比率户户比率政区宝元4563540.43502380.49021710.1TT431626375937090526149960元丰4753950.42803770.59262010.1元年67753754OOO53374225086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思维导引素养立意史料实证:三路客户比率都呈上升趋势一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核心价值:运用史料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情境载体以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找关键信息:北宋宝兀兀年(1038)至兀丰兀年(1078)二路客户比率都呈上升趋势转化信息:客户比率的上升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故选A命题陷阱G逻辑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中”错误: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乙士、偷梁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的是农业状况二湾沙换柱;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乙占,史实一;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也吵相反:扩大.排除D视角体验视角1宋代的农业1 .(2022.辽宁选择考T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选项诗句历史现象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A土地利用率提高花中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B赋税征收货币化市人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C雇佣劳动普遍化鱼苗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D人身控制的减弱平人【解析】选A。A项诗句中能够反映出豆桑间种、荷稻间种的信息,可以得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结论。而B项诗句中只是说农家将好的收获物交税,差一点的卖向市场,没有涉及农民要先将农产品卖出再交货币的信息,故无法得出赋税货币化的结论;C项诗句中提及养蚕和卖鱼信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问题才非除;D项诗句意指道路两旁桑麻葱茏,仿佛生活在太平盛世,未涉及人身关系问题,排除。视角2宋元时期的经济政策2 .(2021.全国乙卷.T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启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二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解析】选Co由材料可知,官府强调重农抑商,农商对立;苏辙说农工商想要进入土阶层;郑至道说土农工商皆为本业,没有贵贱之分。结合宋代科举制和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可以得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Co商品经济在宋代发展较快,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表述错误,故D错误。3.(2021.广东选择考T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解析】选Bo从题干材料“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政府的政策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o征收木棉布与区域经济不均衡无关,排除A彳正收的木棉布主要来源于家庭手工业,与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征收木棉布与财政管理权限无关,排除Do视角3宋代的手工业商业4.(2022.山东等级考T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溪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除宁夏外,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才非除A;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化才非除C;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才非除D。5.(2023全国甲卷T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去夜市听人说书”,故选Bj红薯”“玉米,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A错误;“银元”是近代出现的,C错误;古代“黄色”是皇帝独享的颜色,体现皇权至高无上,D错误。【备选习题】1.(2021.湖南选择考T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二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o据材料“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可知南宋时期,绍兴府出现了稻麦兼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点,D正确;据材料“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可知,政府对赈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政府行政效率并不低下,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绍兴府出现稻麦兼种的情况,未涉及理学思想特点,B错误;据材料“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可知材料强调朱熹受命调查赈灾中“检放秋苗不尽不实”的现象,而未涉及宋代赈灾方式C错误。2.(2022.全国甲卷.T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选Do材料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可知宋朝在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以手工业制品为主,这说明宋朝手工业生产发达,故选Do依所学,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其中农产品为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汉代已开辟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才非除B;宋朝政府从外贸中获利颇丰,并不意味着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排除Co深探究精归纳主题宋代商业革命材料传统农业在宋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地出现。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市场上有江淮的粮食、沿海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和珍珠。当时中国的商品流通量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的黄金,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于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讨论】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提示:表现:民间贸易活跃;宋与辽、西夏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纸币出现。原因:(1)政治: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各政权之间以和平交流为主,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社会上轻商的风气有所改变,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外部: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核心整合1 .宋代“商业革命”的特点(纸币出现)T(城市兴盛÷政策变化)H榷场贸易例海外贸易发达.中唐以来.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益赢苴菊语豕谥而编而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界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a而耍葩僦以抄死寡胸: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Rt:'Wfw7: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¾三jr7三:庭手工业的商乩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2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一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攻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T数量规模)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城市布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r7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备选要点】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经济: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陋q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政策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妈厂i有制迅速发展瑜、,唐宋五代以来,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亡;宋原因人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H:)i'iz±科卒U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您哆V族制度的政治基础WJiJtii.丁甘/推动文化的普及【拓展延伸】1.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加速社会流动,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2)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特征阐释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了普遍的方式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3.认识宋代土地政策变革的影响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间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考向三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山东等级考T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思维导引素养立忌时空观念北宋核心价值一凝聚社会合力,促进社会发展情境载体以张载治理国家的主张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找关键信息:“圣人必以天卜分之于人,则事尢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转化信息:张载以分封制为例,认为统治者要减少对地方的控制,不必事事亲自过问,进而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A命题陷阱/、井中:材料反映出张载主张加大地方权力,未(陷阱I)蒲涉及具体的制度,且郡国并行制被证明王伯: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B陷阱2陷阱3偷梁I材料侧重中央应放权给地方.而非健全换柱中央机构.排除C邂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地方的治理.而非题意r:强调选官制度.排除D视角体验视角1宋

    注意事项

    本文(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4讲 成熟与昌盛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与元朝的大统一(公元960—1368年)(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