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394417       资源大小:51.42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docx

    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二O一五年十二月前言“十三五”时期是紫云自治县深入贯彻中央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五型”城市的关键时期,是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全面提升林业经济结构的攻坚时期,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是切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紫云地处安顺南部,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区位重要;同时,紫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貌面积1528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6.9%,是安顺市石漠化分布广、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划定并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稳步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城镇建设,对紫云县“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安顺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会议精神以及紫云自治县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紫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林业法律法规,为促进紫云县林业生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山绿民富的生态紫云,全面提升紫云的生态优势,以及实施“生态立县”提供科学指导,特编制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o本规划范围为紫云县行政区域,国土面积22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万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升森林品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生态紫云为核心,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8.56%以上,林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科技林业、效益林业和法治林业。第一章“十二五”林业发展回顾1第一节“十二五”林业发展取得的成绩1第二节“十二五”林业发展主要经验3第三节“十二五”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第二章“十三五”林业发展条件分析6第一节面临的机遇6第二节应对的挑战7第三章基本思路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基本原则9第三节规划目标10第四章总忖局12第五章全面建设生态体系13第一节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建设13第二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15第六章加快建设林业产业体系17第一节壮大培育山地高效林业特色产业17第二节稳步推进木材精深加工和林副产品加工产业20第三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21第七章极力打造生态文化22第一节加快宜居紫云生态城市创建22第二节推进城乡绿化美化23第三节繁荣生态文化产业24第四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4第八章夯实林业发展基础26第一节强化森林资源管理26第二节优化林木良种繁育基地28第三节加强科技创新29第四节加强森林防火30第五节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30第六节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31第七节加强林业应急体系建设31第九章保障措施33第一章“十二五”林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紫云林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着力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等林业产业,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三个重要指标稳步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节“十二五”林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一、造林绿化规模显著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造林任务21.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27万亩,封山育林11.0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0.60%提高到2014年的49.96%,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为紫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紫云自治县以坡耕地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为重点,主要依托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林植被恢复费、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扶贫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等工程项目,启动了绿色紫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及县级资金投入,整合其他部门资金,鼓励和吸收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已经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及林木良种补贴等,为逐步建立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林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助民增收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紫云自治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通过引导企业实施林业产业项目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鼓励村民流转闲置的荒山荒地,参与公司开发建设、发展林业产业,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又获取了“金山银山”。目前,全县已发展精品水果4万亩,蓝莓0.6万亩,金刺梨1.3万亩,茶叶种植3万亩、中药材种植4万亩、核桃5万亩、油茶5万亩、冰脆李示范种植基地0.2万亩,建成年产200万株冰脆李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林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化规模日渐壮大,有效拉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大幅提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林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四、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造林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基本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林业政策,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86.9万亩,勘界宗地数20454宗,勘界率95.3%;完成林权证打印12189本;全县林权纠纷123起,面积3.1万亩,调处53起,调处面积0.9万亩,纠纷调处率29.5%。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林业宏观调控体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林地使用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的合理流转,林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造林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承包、租赁、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有效造林形式,坚持谁绿化、谁管理,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把建设、管护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使责任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鼓励和提倡懂技术的大户造林,个人承包荒山造林,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开展造林工作,实行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制度,直至成活率达到90%以上,确保栽得下、管得好、存得住,造林绿化取得实效。五、依法治林扎实推进,资源保护卓有成效坚持依法治林,紫云自治县成立了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履行全县林业行政执法职能,审查林业行政执法案件130余起。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加强,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为0.05%。,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平均为1.0%。以内,均低于年度控制指标。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益林管护面积126.5万亩。进一步提升了森林公安执法水平和社会形象,共破获刑事案件33起,开展“六个严禁”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使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第二节“十二五”林业发展主要经验一、坚持围绕主基调,服务主战略坚持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服务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规范和简化使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等行政许可事项,“十二五”期间共办理使用林地面积647亩,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贵州省森林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着力推进全县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努力提高林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主动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加速发展。二、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明晰产权、利益驱动,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全面带动了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深化市场运作,鼓励通过以地生财、以林生财、整合项目资金、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好造林绿化投资问题;同时通过产权所有、收益共享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及个人投资。三、坚持工程带动,加快林业发展紫云县累计完成珠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植被恢复费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18万亩,占同期营造林面积的85%,为全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调整和优化了林业生产力布局,以重点突破带动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实行工程监理制、造林招投标制等工程建设新机制,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营造林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坚持兴林富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把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改善生态状况和林农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将兴林和富民相统一,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林业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的前提下,以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逐步加深了对生态与经济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收益逐年增多,激发出了更高的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第三节“十二五”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树种结构较为单一紫云自治县虽然森林总体比“十一五”期间有所提高,但任然存在森林经营管理集约程度不够,林分质量普遍不高等现象,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4.85立方米/公顷,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立方米/公顷。森林质量总体水平较差、生态效能不强。树种结构较为单一,全县主要用材树种是马尾松、杉树两个树种。二、林业产业实力薄弱、森林旅游业有待开发紫云自治县林业用地超过国土面积的一半,但林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总体上林地生产力、森林资源利用率偏低,林业产业实力薄弱,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突出。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显得相当突出,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水平不高,发展方式粗放,林业二三产业不发达,林业蕴藏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存在组织规模大不、经济实力较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问题,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带动致富增收效果不明显。紫云县有着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但森林旅游网络尚未形成,有的旅游资源未得到较好的保护,出现破坏性开发的现象。森林生态旅游是旅游行业的骄子,是林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极具后发优势,紫云县目前森林生态旅游的效益不高,有待进一步开发。三、林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有限林业建设长期依赖于中央投入,省级投入不足,市区配套多数不能落实。“十二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5177.31万元,而同期省级财政投入仅2387万元。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营造林投资标准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成效不明显,对林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网络以及森林防火、林业科研、机械装备等的投资力度不够,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加速发展的要求。同时林业投资体制不活也是制约各种资本向林业聚集的深层次原因,财政投入政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权流转等相应配套制度等还需要继续推进和完善。第二章“十三五”林业发展条件分析“十三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期,是提升林业建设质量与效益的重要转型升级期,也是打造紫云“五型”城市的发展突破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第一节面临的机遇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跨越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已经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为林业的发展赢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二、全省林业建设转型升级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在全省范围内完成县乡村造林绿化、绿化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森林覆盖率达到60%等重大发展目标,实施生态环境损害和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管理办法,实现我省林业建设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为我县的林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三、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林业投资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全县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为林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投入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日益高涨。第二节应对的挑战一、林业建设任务艰巨,生态治理难度大全县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存在森林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功效不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现象,仍是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森林经营管理集约程度不够,林分质量普遍偏低,低质低效林和中幼林所占的比例较大。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贡献不突出。“十三五”期间需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城乡绿化美化、山地林业结构调整等林业工程项目,需完成造林绿化任务84.04万亩,造林绿化的地块大多分布在石漠化严重或交通不便地区,零星破碎,土壤瘠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巩固成果难。二、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县内林业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县级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需要,林业建设主要依赖中央、省、市资金投入,我省地方财力有限,市级配套多数不能落实。由于投入长期不足,营造林单位投资标准低,建设质量和成效普遍不高。国有林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及林区路、水、电、房欠账较多,基层林业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广大林业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严重制约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三、支撑力量薄弱,束缚林业产业的发展经过对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林业产业取得较大突破,但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强、改革不全面、科技支撑不够及其它支撑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等,仍然制约着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不具备联结带动农户的能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示范效果不明显;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不利于林业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林木良种选育、丰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以及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第三章基本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和要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建设“五型”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以工程造林绿化为载体,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核心,加快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把林业与扶贫相结合,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为紫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资源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以生态作为发展基础,强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二、坚持惠民利民,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增加林农收入。三、坚持科教兴林,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林业科教支撑体系。四、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执法,完善林业法制保障体系,把林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五、坚持文化引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第三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以严格保护为前提,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稳步提升林地保有量,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布局。至“十三五”末,全县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改善,石漠化土地蔓延趋势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逐步减缓,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林业经济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占比逐步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明显提高,为建设紫云县“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五型城市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具体目标(I)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以退耕还林、珠防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力争到2020年确保林地保有量不低于229.2万亩,森林保有量达到214.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8.56%以上。(2)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到2020年,完成森林抚育12.6万亩,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蓄积量和综合效益。(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长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产业产值每年增长30%以上,到2017年实现倍增目标,林业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增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4)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化村等以绿色为主题的创建活动。普及生态文化教育,至规划末期新建1个自然保护区,升格浪风关市级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新建2个植物园,新建1个湿地公园,新建2个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紫云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指标体系各项因子见下表:规划主要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性质1森林覆盖率68.56%约束性2森林蓄积量712.38万11约束性3林地保有量229.2万亩预期性4森林保有量214.2万亩约束性5国家级公益林保有量53.32万亩预期性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约束性7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0.8%预期性8森林火灾受害率0.7%o约束性9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2约束性10林业产业总产值10亿元预期性1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4:1:5预期性第四章总体布局根据紫云自治县自然资源分布格局、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及林业发展等区域差异,以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以沿路防护林为主线,以城区绿化、乡村绿化、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等为生态控制点,突出多点多极支撑和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方向,将紫云自治县构建成“一核二轴四区多彩”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综合效益。一核:以紫云县城为核心,以绿色紫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大城区公园绿地、单位绿地、住宅区绿地、街道绿地等建设,对紫云县城城区进行全面绿化,打造“五型”紫云核心城区。二轴:以“惠兴”高速、309省道和209省道公路沿线为两条主轴线,进行造林绿化,形成防护景观林带,同时加快通乡、村、寨道路绿化建设,结合各类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各类通道沿线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荒山荒坡进行绿化,对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绿化,实施生态景观走廊工程,形成两条主轴跨越紫云东西、南北,分枝辐射各个乡镇的绿色生态走廊。四区:北部茶叶、油茶、蓝莓经济林功能区;东部格凸河风景名胜一一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功能区;中西部冰脆李特色经果林功能区;东南部石漠化综合治理一一核桃经济林功能区。多彩:建设湿地公园、升格浪风关森林公园,同时加快城镇绿化和村庄绿化,在城镇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对城镇小区、社区房前屋后、矿区、学校、河流两岸重点区域进行绿化,增绿量、建精品,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绿化;通过美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村庄片林、围村林和绿色景观点,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村在林中”的多彩美景。第五章全面建设生态体系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护生态健康安全,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逐步建立起紫云县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第一节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一、林业重点工程及其它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人工造林面积48.13万亩、封山育林33.66万亩、低效林改造2.25万亩。规划任务重点保障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县乡村造林绿化的实施。(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2.19万亩,其中已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4.75万亩,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余下的17.44万亩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先对格凸河、北盘江、桑郎河等主要河流两岸,水库周围以及石漠化严重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植被恢复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1.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4万亩、封山育林3.45万亩,重点布局于东部格凸河流域和南部桑郎河流域,涉及板当镇、猴场镇、宗地乡和格凸河镇。对石漠化土地采取宜林则林、宜封则封的方式,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项目区农民致富增收,有效遏制土地石漠化趋势和减缓水土流失。(三)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植被恢复费项目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0.31万亩,重点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和县乡村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优先布局于宜林荒山荒地、坡耕地及城郊、村寨、通道、工业园区等,以建设防护林、经果林、景观林为主,实现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防护效应与景观效应协同发挥。(四)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项目实施封山育林7.5万亩,低效林改造2.25万亩,重点布局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地区,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五)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实施矿区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制定矿区绿化建设标准,围绕矿区生态恢复和生活区绿化美化,统筹规划,选用适宜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见缝插绿,确保矿区绿化率达到45%以上,建设“花园式”矿区。强化采空区绿化、闭矿区开采创面绿化和废弃矿山绿化,确保快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六)城乡、通道、河道、库区绿化工程项目实施城乡、通道、河道、库区绿化人工造林2.04万亩,全面推进县城周边和集镇的绿化,加强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绿地、小公园、小街景等,加强坡岸、墙面、屋顶等立体绿化,建设社区公园、生态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大力营造片林、带林,用乡土乔木和彩叶树种进行景观改造。以“惠兴”高速、209、309省道公路沿线造林绿化为重点,同时加快通乡、村、寨道路绿化建设,实施生态景观走廊工程。结合立地条件和用地性质,因地制宜,在高速公路两侧营造宽2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在一、二级公路两侧营造宽1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在通乡公路两侧营造宽5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在通村公路两侧栽植2排经果树种或常绿树种。同时,结合各类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各类通道沿线目视所及的荒山荒坡进行绿化,对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绿化,在缓坡耕地栽植经果林,形成绿色生态走廊。做好全县河流水系绿化任务调查,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到具体河段,明确绿化的长度、面积、树种、数量,在河道综合治理、堤防加固、水保治理等规划、设计中,将重点区域河流水系绿化纳入建设范畴,大力开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与护岸林建设,到2020年,实现主要河流沿岸和湿地周围基本绿化。二、森林经营实施森林抚育面积12.6万亩,其中:低效(产)林改造2.25万亩、森林抚育10.35万亩。(一)低效林改造实施低效(产)林改造2.25万亩,依托珠防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结合林地功能分区,选择树木生长不良、林分老化、防护功能差、林地生产力低的残次林以及退化、产出低的经济林等,针对不同林分状况和培育目标,制定相应森林经营措施,采取树种(品种)更换、培土施肥等措施,调整林龄、林种、树种结构,优化配置,提升森林防护功能和提高林地产出。(二)森林抚育实施森林抚育10.35万亩,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进行。结合交通条件和劳动力组织情况,针对不同林分状况和经营目的,采取卫生伐、透光伐、景观疏伐、生长伐、割灌除草等相应措施。对生态脆弱地方的林分,以培育生物多样、结构稳定、层次复杂、防护功能高的异龄林和复层林为主;对景观林,以景观疏伐为主,培育色相明显、季相丰富、景观优美的林分为主;对商品林,以培育速生、高产、优质的林分为主。第二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至规划期末,自然保护区及湿地面积2.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0.8%;生物多样性不低于现有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县级陆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一个,面积2万亩,涉及格凸河镇、板当镇、白石岩镇、猫营镇,以狮猴、猴面鹰、穿山甲、红腹锦鸡等为主要保护对象。加强科普考察工作,进一步摸清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种类和数量等,建立数字化资源数据档案;强化功能分区,划定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范围,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护站,实施社区共建项目等;建立科研监测体系,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实现动态监测;加大防火和检疫力度,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健全保护区政策和法制体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行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等建设。二、湿地恢复与保护至规划期末,湿地面积达到5000亩,建设翠河湿地公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保护机制和湿地调查监测体制,使紫云县的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确保湿地生态红线控制面积,恢复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确保湿地水质,加大湿地污染控制力度,强化湿地污染监测,开展水体富营养化和湿地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紫云自治县境内由于地形差异显著,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分布的树种为暖性针叶及常绿或落叶阔叶树,共有69科240种,其中有银杏、带玉兜兰、硬叶兜兰、樟树、红椿、旱莲、鹅掌楸、黄心夜合、棕竹、方竹等珍稀植物;县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鸟类等,其中狒猴、黑熊、猴面鹰、穿山甲、大灵猫、红腹锦鸡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加强科研监测体系的建设,实施动态监测,适时监控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生境条件等变化情况;完善检疫体系建设,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生物活动习性等研究,及时拯救野生动植物,扩大种群数量,确保生物多样性红线控制指标;强化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氛围。至规划期末保证紫云自治县境内生物多样性不低于现有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第六章加快建设林业产业体系第一节壮大培育山地高效林业特色产业一、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培育通过与生态工程项目相结合,整合林业与其他部门的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林农和企业投入等措施,培育林业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基地10万亩。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支撑、产业化发展,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大力提高林业特色优势资源的发展水平,提高林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到2020年,完成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基地建设10万亩,具体如下:精品水果基地2万亩(蓝莓);木本粮油基地8万亩,其中:核桃5万亩、油茶3万亩。二、林下经济开发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粮、林茶、林菌、林药、林草、林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林间种养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紫云特色,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并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业的大发展来带动林下经济产业的大发展。1.总体规模到2020年紫云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资源35.0万亩,产值52500万元。其中,林下种植利用森林资源20万亩,产值30000万元;林下养殖利用森林资源10.0万亩,产值20000万元;森林景观利用森林资源5.0万亩,产值2500万元;建设林下经济示范点5个。详见表6-1。林下经济建设规模表表6-1单位:万亩、万元区域种养模式现状合计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产值示范点数紫云县合计5.235525005林下种植3.220300002林下养殖110200002森林景观利用1525(X)12,发展布局(1)林下种植业在全县普遍发展吉祥草、太子参,局部乡镇发展桔梗、丹参等林药,普遍发展林菌、林草,大部分乡镇发展林菜、林茶、林粮。详见表62。林下种植发展布局表表62单位:万亩统计单位合计林下种植林-药林-菌林-菜林-茶林-粮林-草现有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紫云县3.2202111105主要品种:林药:太子参、桔梗、丹参;林菌:香菇、金针菇、木耳、竹苏、平菇;林菜:薇菜、折耳根、黄花菜、生姜、魔芋;林茶:绿茶品种;林粮:意仁米;林草: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皇竹草。(2)林下养殖业林下养殖业主要发展林禽、林畜。详见表6-3。林下养殖发展布局表表6-3单位:万亩统计单位合计林下养殖林一禽林一畜现有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紫云县1.()10.055主要品种:林禽:山鸡(野鸡)、绿壳蛋鸡、七彩鸡;林南:黄牛。(3)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景观利用主要发展森林旅游、休闲果园、农家乐。详见表6-4。森林景观利用发展布局表表64单位:万亩统计单位合计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旅游休闲果园农家乐现利用森林面积拟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利用森林面积紫云县1.05.03.01.01.0(4)示范点建设为了有力地推进紫云县林下经济发展,需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及培训作用。规划条件适宜的乡(镇)确定为林下经济示范乡镇,每个示范点面积100O亩以上,本次规划示范点建设5个,其中:林下种植示范点2个,布局为坝羊乡;林下养殖示范点2个,布局于猫营镇、松山镇;森林景观利用示范点1个,布局于猫营镇。三、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利用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研究制定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利用相衔接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培育技术研究及推广的投入。遵循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特点和资源特点,大力开展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区域合作,建设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因库及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体系,加强抢救性繁育,建立和发展人工种群,开展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人工繁育发展工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拯救繁育濒危物种。引导及规范野生动物驯养繁育、野生植物培植及合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全面促进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紫云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到2020年,建成梅花鹿特种养殖基地1个。建设总任务及规模如下:新建标准化养殖园区1座,园区存栏基础梅花鹿20只,新建鹿舍100O平方米,配备小型饲料加工机械2套,干草棚1座,晒场1个,青贮池1个,兽医室1间,药浴池1个,管理办公室3处,堆粪场1处。养殖小区购买基础梅花鹿20只,种公鹿15只,种母鹿5只,每个小区都要配套锄草、粉碎机械及运输车辆,并配套水、电、道路基础设施。四、现代林业示范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过去林业主要是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现在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制高点进军。现代林业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就是要以促进现代化林业体系为宗旨,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项目为重点,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的典型示范工程。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到2020年,规划建设2个示范园,具体布局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结合紫云庄园,在松山镇打造1个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低热河谷地带特点,结合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在格凸河镇建设1个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第二节稳步推进木材精深加工和林副产品加工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林产品加工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工艺的研究,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同时强化低碳、环保理念,注重可再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生产健康、环保的高品质木材产品。整合扩建木材加工企业,提高木材精加工水平和木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非木质产品的精加工水平和生产规模,加大桐油的生产能力;新建茶加工厂、核桃、脆红李加工厂、中药材加工厂等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大力发展壮大木雕等工艺品产业,大力推进木制工艺品产业化。规划目标木材加工:年木材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家具生产2万套)。整合扩建加工企业后有2家以上企业达到5万立方米加工能力。非木质产品:建成2个核桃、脆红李等果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新建中药材加工企业1个。对原有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改扩建,新建及改扩建茶叶加工厂1个。在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抓紧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林产品市场体系,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起高效畅通、规范有序的林产品流通体制。规划新建1个县级木材专业市场,有序规范紫云木材市场,建成紫云主要的木材集散地。第三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紫云森林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紫云特色文化、自然生态和气候优势,牢牢把握贵州建设世界山地旅游大省的契机,加大开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力度,逐步惠兴高速公路沿线核桃产业带、坝羊万亩茶乡、火花低热河谷早熟蔬菜观光区、紫云庄园、县城文化街区建设,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积极推进宜居紫云、花果村镇建设,将紫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体会得到乡愁”的生态旅游胜地。第七章极力打造生态文化第一节加快宜居紫云生态城市创建一、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机制,初步形成紫云湿地保护体系,全面启动各级湿地保护重点工程,使紫云重要的天然湿地和重要的人工湿地得到全面的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强并得到有效运行。到2020年,完成湿地保护面积约15万亩,建成1个翠河湿地公园。二、森林公园建设对森林公园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旅游度假、游憩、疗养、生态教育、文化娱乐的设施,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森林

    注意事项

    本文(紫云自治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