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4.16文艺随笔二篇.docx

    • 资源ID:1397258       资源大小:25.1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4.16文艺随笔二篇.docx

    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王粉利【教学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2 .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3 .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4 .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1 .掌握反驳的方法。2 .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探讨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三、查找有关驳论文的相关资料。四、查询有关读书的方法。(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一、课文导入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展示教学目标(略)展示教学重难点:3 学重点:1.掌握反驳的方法。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二、检查课前预习:1 .作者(个别提问)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硬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补充: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2 .题解(师讲)“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补充:驳论文(师讲,学生了解)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3 .字词(1)字音。(师提问)潼碍(Zhi)死抠(kdu)豁然(hu6)(2)词义。(学生齐读)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观其大略: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三、授课内容(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4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5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小组讨论,明确:(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课件展示:竖靶子一引出处一释新义一援例子一引语录一结上文(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2.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书必须反复读。(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三)关于读书的方法学生先展示,老师再介绍。(1)名人的读书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鲁迅的“随便翻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插入有关图片)(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1 .品读法。2 .摘读法。3 .圈点法。4 .析读法。5 .寻读法。6 .助读法。四、迁移拓展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班门弄斧”辩“滥竽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五、探讨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明确:两文主旨不矛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咬文嚼字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拘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与把握精神实质,不拘于表面现象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多媒体展示:内容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观点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把握精神实质不拘于表面现象侧重点写作读书角度态度方法六、总结读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篇文艺随笔,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咬文嚼字引领我们怎样写作,不求甚解引导我们怎样读书。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练笔,多读书,开阔视野,提高品味。七、作业。课后题:n(必做题)五(选做题)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王粉利【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2 .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3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4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作者观点。2 .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重视咬文嚼字和遣词造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评价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三、查询有关名人炼字的语录。(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本节课首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正确理解作者观点。接着使用评价讨论法,让学生揣摩理解三种例子,品味相关句式与文字,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一、课文导入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咬文嚼字的含义。明确: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形容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展示教学目标(略)展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作者观点。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教学难点:重视咬文嚼字和遣词造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个别提问)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2 .解题(老师讲解)“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形容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再次强调)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3 .词语释义(个别提问)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并释义。(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2)锚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镯、铢,古代重量单位。斟酌(Zhen)(zhu6):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4)镂:箭头。三、授课内容(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朗读,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O(1)节选部分一共举了几种类型的例子?明确:三种类型的例子(2)三种类型的例子分别是什么?论证角度是否一致?明确: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贾岛“推敲”的例子论证角度不一致,三种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3)这三种例子共同论证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明确:论证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4)请根据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2段):句式不同,不同意味。第二部分(3、4段):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三部分(5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二)分析评价,品味语言1 .分析第一部分(1、2段):句式不同,意味不同。(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明确:“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明确:“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3)作者除了使用举例论证,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何在?明确:对比论证;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4)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共同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材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2 .分析第二部分(3、4段):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锚铢必较不可?明确:3段语句:”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译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3)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4)给你怎样的启示?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3 .分析第三部分(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一月夜访友一热闹场合(2)世人与作者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作者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3)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它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鼓励学生创新思维。(4)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5)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三)体味名人炼字语录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对英泊桑如是说四、练习。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结合自己的体会,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例1:眼(忍)看朋辈成新鬼一一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评价:“忍看”更有悲愤的味道。例2:春风又到(绿)江南岸一一王安石泊船瓜洲评价:“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五、总结本文举了三种例子,运用作比较的手法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在今后的写作和阅读中也要借鉴这些观点。六、作业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然后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试写一篇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短评。不少于300字。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一苏小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

    注意事项

    本文(4.16文艺随笔二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