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B _ T 2 9-233-2 02 4 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docx
-
资源ID:1407556
资源大小:445.45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 B _ T 2 9-233-2 02 4 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docx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DB/T29-233-2024备案号:J13058-2024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SeismicIsolationDesignofUrbanBridgesandHighwayBridgesinTianjin2024-02-23发布2024-06-01实施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SeismicIsolationDesignofUrbanBridgesandHighwayBridgesinTianjinDB/T29-233-2024J13058-2024主编单位: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实施日期:2024年06月01日2024天津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津住建设函(2024)39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发布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下达2019年天津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住建设(2019)27号)要求,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修订完成了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经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现批准为天津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T29-233-2024,自2024年6月1日起实施。原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DB29-233-2015)同时废止。各相关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本规程由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2月23日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下达2019年天津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住建设(2019)27号)要求,由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对天津市市政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规程DB29-233-2015进行修订。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抗震性能目标的验算、减隔震设计分析方法、减震桥梁设计、隔震桥梁设计、防落梁系统、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桥梁智能化减隔震设计等十章。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调整本规程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2、增加和调整部分术语;3、调整抗震性能目标G2、G3桥梁各构件的极限状态要求;4、调整第6章隔震桥梁设计和第7章减震桥梁设计的章节顺序;5、将原规程5.2.4和6.1.4强条规定,改为一般性条文规定;6、增加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和桥梁智能化减隔震设计两个章节内容;7、更新并补充引用标准名录;8、修改相应条文说明内容。本规程由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咸阳路21号,邮编:300122)。本规程主编单位: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盾护达(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韩振勇张振学汤洪雁王秀艳王振南袁涌崔志刚杨江国朱劲松黄克起朱宏平邓卓维韦亮陆高璞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曹景赵君黎安海玉李自林田山坡徐治芹杨新磊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43基本规定63.1 一般规定63.2 抗震性能目标63.3 减隔震设计考虑的作用及其组合74抗震性能目标的验算94.1 一般规定94.2 抗震性能目标Gl94.3 抗宸性能目标G2104.4 抗震性能目标G3125减隔段设计分析方法145.1 一般规定145.2 用于动力时程分析的地震作用145.3 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156减震桥梁设计196.1 一般规定196.2 黏滞流体阻尼器196.3 软钢剪切型阻尼器207隔震桥梁设计247.1 一般规定247.2 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257.3 隔震支座的基本性能277.4 隔震支座的验算277.5 支座部位的构造288防落梁系统298.1 一般规定298.2 梁搭接长度308.3 防落梁构造318.4 高差限制构造318.5 位移限制构造319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349.1 一般规定349.2 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359.3 防落梁加固措施3610桥梁智能化减隔震设计3810.1 一般规定3810.2 技术要求3910.3 监测方法40本规程用词说明41引用标准名录42条文说明43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and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43 BasicRequirements63.1 Generalrequirements63.2 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63.3 Necessaryactionsandcombinationsforseismicisolationdesign.74 TheCheckof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94.1 Generalrequirements94.2 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Gl94.3 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G2104.4 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G3125 AnalyticalMethodsforSeismicIsolationDesign145.1 Generalrequirements145.2 Earthquakeactionfordynamictimehistoryanalysis145.3 Analysismodelandanalysismethod156 SeismicReductionBridgeDesign196.1 Generalrequirements196.2 Viscousfluiddamper196.3 1.ow-yieldsteelsheardamper207 IsolatedBridgeDesign247.1 Generalrequirements247.2 Mechanicalanalysismodelforisolationbearings257.3 Basicperformanceofisolationbearings277.4 Seismiccheckforisolationbearings277.5 Bearingdetailing288 UnseatingPreventionSystem298.1 Generalrequirements298.2 1.aplengthofbeam308.3 Unseatingpreventionstructure318.4 Heightchangelimitstructure318.5 Displacementlimitstructure319 SeismicIsolationStrengtheningDesignOfBridge349.1 Generalrequirements349.2 Bridgeseismicisolationstrengtheningdesign359.3 Unseatingpreventionstrengtheningmeasures3610 SeismicIsolationIntelligentDesignofBridge3810.1 Generalrequirements3810.2 Technicalrequirements3910.3 Monitoringmethods4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411.istofQuotedStandards42Addition:ExplanqtionOfProvisions43.o.为规范天津市市政及公路新建桥梁减隔震设计和既有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增强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程度,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市政及公路新建桥梁的减隔震设计,适用于采用减隔震方法对天津市既有桥梁进行的减隔震加固设计。1.0.3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与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应按表1。3的规定确定。表103抗震设防烈度和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照表抗震设防烈度7度8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0.15g)0.20g(0.30g)1.0.4天津市市政及公路桥梁减隔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fortificationintensity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烈度,依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或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定。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fortification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桥梁抗震设防类别确定。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1.4 El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E1工程场地重现期较短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一级设防水准。2.1.5 E2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E2工程场地重现期较长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二级设防水准。2.1.6 地震动参数seismicgroundmotionparameter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特征周期、地震动持续时间和拟合的人工地震时程。2.1.7 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period抗震设计用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取决于地震环境和场地类别。2.1.8 液化liquefaction地震中覆盖土层内孔隙水压急剧上升,一时难以消散,导致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的现象。多发生在饱和粉细砂中,常伴随喷水、冒砂以及构筑物沉陷、倾倒等现象。2.1.9 延性抗震设计ductilityseismicdesign允许桥梁结构发生塑性变形,不仅用构件的强度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指标,同时要校核构件的变形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的抗震设ito2.1.10 延性构件ductilemember延性抗震设计时,允许发生塑性变形的构件。2.1.11 能力保护设计方法capacityprotectiondesignmethod为保证在预期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中的能力保护构件在弹性范围工作,其抗弯能力应高于塑性钱区抗弯能力的设计方法。2.1.12 能力保护构件capacityprotectedmember采用能力保护设计方法设计的构件。2.1.13 减隔震设计seismicisolationdesign在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减隔震系统,以增大原结构体系阻尼和(或)周期,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或)减小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的设计方法。2.1.14 减隔震加固设计seismicisolationstrengtheningdesign为提高既有桥梁的抗震性能,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的设计方法。2.1.15 智能化减隔震设计seismicisolationintelligentdesign利用监测设备实时对桥梁隔震支座受力状况进行智能化监测,通过所采集的数据对该支座的力学性能、疲劳老化、阻尼性能、减震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结合当地的震区等级设立相应的预警值,当检测结果达到预警时及时更换维护,从而保证桥体整体结构稳定性的设计方法。2.1.16 梁搭接长度IaPIengthofbeam设计规定的合拢状态下,由梁端至墩台内边缘的长度。2.1.17 防落梁构造UnSeatingPreVenlionSIrUCIUre防止由于地震不确定性而导致梁体坠落的构造。2.1.18 位移限制构造displacementlimitstructure限制梁与桥墩或梁与桥台间相对位移的构造。2.1.19 防落梁系统unseatingpreventionsystem为防止地震作用下发生桥梁上部结构坠落、梁墩以及梁台间相对位移、桥面产生过大高差而设置的构造系统,由梁搭接长度、防落梁构造、位移限制构造和高差限制构造组成。2.1.20 完全弹性状态fullelasticstate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主要承力构件的截面弯矩小于截面初始屈服港矩(考虑轴力),基本无损伤,震后简单修复可正常使用的状态。2.1.21 基本弹性状态basicelasticstate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主要承力构件部分钢筋进入屈服状态,但截面弯矩小于截面等效屈服驾矩(考虑轴力),地震作用造成的损伤有限,能够被快速修复的状态。2.1.22 耗能构件energyconsumptionmember桥梁减隔震体系中起到耗散地震能量作用的构件。2.2 符号2.2.1 几何特征U上部结构总长度,对简支梁桥取其跨径;B斜角;1.桥梁轴线弧长;曲线梁的圆心角;h上部结构总宽度。2.2.2 设计参数Dd一一隔震支座的设计位移;Dy一一隔震支座的屈服位移;Qd一隔震支座的特征强度;Keff隔震支座的等效刚度;KU一一隔震支座的屈前刚度;Kd一隔震支座的屈后刚度;r一一隔震支座的等效阻尼比;F(Dli)隔震支座对应于设计位移Dd的水平力;W隔震支座的弹性能量;W隔震支座吸收的能量总量;ci梁搭接长度;Fd一一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力;C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系数;V黏滞流体阻尼器活塞的运动速度;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速度指数。3基本规定1.1.1 一般规定3.1.1 应采用合理、可靠的减隔震体系、技术和方法,使桥梁结构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3.1.2 在进行桥梁减隔震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标准、地形、场地土分类、地基条件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桥梁整个结构体系以及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1.1.2 性能目标3.2.1 根据城市或公路桥梁的结构形式、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修复或抢修的难易程度等,桥梁抗震设防应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四类桥梁,与现行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桥梁抗震设防分类的对应关系,按照表3.2.1执行。表321桥梁抗震设防分类规范名称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A类B类C类D类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本规程A类B类C类D类3.2.2桥梁减隔震设计的抗震性能目标应按以下条文执行:I抗震性能目标GI地震作用下基本无损伤,墩台及基础应处于完全弹性状态,震后简单修复可正常使用。2抗震性能目标G2地震作用造成的损伤有限,墩台及基础应处于基本弹性状态,能够被快速修复。3抗震性能目标G3地震作用不会对桥梁主体结构造成致命性损伤,震后不落梁、不倒塌,结构保持完整状态。3.2.3 根据地震作用的重现期和桥梁抗震设防分类,减隔震桥梁的抗震性能目标应按照表3.2.3执行。表3.2.3减隔震桥梁的抗震性能目标抗震设防分类A类B类C类D类El地飕作用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抗凌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GlGlGlGlE2地震作用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抗俄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GlG2G2G31.1.3 震设计考虑的作用及其组合3.3.1 桥梁减隔震设计应考虑以下作用:1永久作用,包括结构重力、预应力、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土压力、水压力、浮力;2地震作用,包括地震动的作用和地震土压力、动水压力等;3在进行支座等墩梁连接构件抗震验算时,应计入50%的均匀温度作用效应;4对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应分别按有车、无车进行计算;当桥上有车时,顺桥向不计入活载引起的地段作用,横桥向计入50%活载引起的地震力,作用于轨顶以上2m处,活载竖向力按列车竖向静活载的100%计算。3.3.2 桥梁减隔震设计时的作用效应组合应包括本规程第3.3.1条要求的各种作用之和,组合方式应为各种作用效应的最不利组合。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应分别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或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的规定执行。3.3.3 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I由于结构的质量而导致的惯性力;2地震主动土压力;3地震动水压力;4地基的液化和流动;5地震时的地基位移;6地震时的破坏形态。3.3.4 对于市政桥梁或公路桥梁,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应分别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或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22314)1的规定执行。4抗震性能目标的验算4.1 一般规定4.1.1 减隔震桥梁主体结构的极限状态不应超过抗震性能目标规定的桥梁极限状态。4.1.2 减隔震桥梁应根据抗震性能目标进行验算,设计地震动作用下桥梁各个构件的受力状态应满足本规程第4.2、4.3、4.4节抗震性能目标规定的要求。4.1.3 应根据桥梁结构特征及地基可能的破坏模式设置防落梁系统。4.1.4 桥梁基础、盖梁、梁体和墩柱的抗剪作为能力保护构件,应分别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或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的规定验算。支座、伸缩装置、阻尼器等按相关标准进行验算。4.2 抗震性能目标Gl4.2.1 地震作用下,桥梁主要承力构件应处于完全弹性状态,减隔震装置可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其弹塑性变形应处于容许范围内,震后的残余位移不应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4.2.2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伸缩装置不宜产生影响正常使用的损伤。4. 3抗震性能目标G24.1.1 桥梁的主要耗能构件发生较易修复的变形,主体结构应处于基本弹性状态。4.1.2 应选择可有效吸收能量并可快速修复的结构或构件耗散地段能量,如图4.3.2所示。(八)单柱墩耗能部位示意图(b)双柱墩耗能部位示意图图4.3.2桥梁耗能部位(潜在塑性较区域)和耗能构件分布及组合示意图4.3.3应根据桥梁结构特征及损伤修复难易程度选择耗能部位和耗能构件的组合,并设定相应构件的抗宸性能目标,按照表4.3.3执行。表4.3.3桥梁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G2)构件抗震性能目标桥墩基本弹性状态桥台基本弹性状态减隔震装践发生较大变形,但不超过容许变形上部结构基本弹性状态基础基本弹性状态4.3.4拱桥的拱肋及斜拉桥的主塔不应设计为延性构件。4.4抗震性能目标G34.4.1 耗能部位和耗能构件发生变形,但其变形不应超过该部位和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震后不落梁,不倒塌。4.4.2 耗能部位和耗能构件的分布及组合如图4.3.2所示。4.4.3 应根据桥梁结构特征及损伤修复难易程度选择耗能部位和耗能构件的组合,并设定相应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按照表4.4.3执行。表443桥梁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G3>构件抗震性能目标桥墩进入塑性状态,且不超过最大容许曲率桥台基本弹性状态减隔罐装置发生较大变形,但不超过容许变形上部结构基本弹性状态基础基本弹性状态4.4.4对于计算长度与矩形截面计算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2.5或墩柱的计算长度与圆形截面直径之比小于2.5的矮墩,顺桥向和横桥向E2地震作用效应和永久作用效应组合后,应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相关规定验算桥墩的强度。5减隔震设计分析方法5.1 一般规定5.1.1 宜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动作用下桥梁各主要构件的内力、位移等,判断结构和构件的状态,并根据本规程第4章的有关规定进行验算。5.1.2 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计算模型应真实模拟桥梁结构的刚度、质量分布及边界条件。5.2 用于动力时程分析的地震作用5.2.1 宜采用桥位处实际测量的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5.2.2 已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设计地震动时程应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5.2.3 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可采用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拟合设计加速度时程;也可选用与设定地震震级、距离、场地特性大体相近的实际地震动加速度记录,通过时域方法调整,使其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匹配,每个周期值对应的反应谱幅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或绝对误差应小于0.01go5.2.4 时程分析的最终结果,当采用3组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时,应取各组计算结果的最大值;当采用7组及以上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时,可取各组结果的平均值。5.3 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5.3.1 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设计地震动强度按以下原则确定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1对El、E2地震作用进行抗震性能目标Gl的验算时,应使用反映桥梁构件线性特性的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2对E2地震作用进行抗震性能目标G2或抗震性能目标G3的验算时,应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判断构件是否进入塑性,采用可模拟构件非线性特性的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5.3.2 承台底可采用六个自由度的弹簧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的边界条件。当采用高桩承台或地基表层为软弱土层或液化土层时,可采用等代土弹簧模拟桩土共同作用,等代土弹簧的刚度可采用m法计算。5.3.3 计算模型应准确模拟减隔震装置在不同设防水准下的构造特性、力学特性、阻尼特性和工作状态。5.3.4 常规桥梁减隔震设计流程可参见图534-1、图534-2和图5.343。6画534I第一桥梁一隔震设计I确定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及设计地Ir动时程城厢IRW置及力学参数设计、墩柱及桩基鼓面配筋设计系统函534,2班洛志相旗前潮拜4部前(辩谓满然皿箭G2)Fk、桩基地震丽'或少于鞍面初始屈码墩柱、桩基地震响应是否小于假面等效屈服鸾定,、烛柱位移的算一8的534.3三浩Si涌赛前潮拜4舒前(海谢*澈皿冢G3)«H.根基雉震响应查卜于敛面初始屈服W/埴柱地寰响应是否小于被面板跟屈服甯矩,机基地寰峋应是否小于数面等效屈服甯矩,、级柱位移蕤算/是SI桥埴麻验鼻支座和连接件骗算I防落员系统I6减震桥梁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大跨度、长周期桥梁可采用减震装置进行减震设计。6.1.2 在桥梁结构的某些部位可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耗能装置产生的摩擦、弯曲、剪切或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6.1.3 减震装置可采用黏滞流体阻尼器和软钢剪切型阻尼器、E型钢、C型钢等材料弹塑性变形阻尼器。减震装置的性能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6.2 黏滞流体阻尼器6.2.1 黏滞流体阻尼器宜布置在墩和梁相对位移或速度较大的位置,并应在非位移方向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6.2.2 黏滞流体阻尼器内部宜采用双出杆结构,如图622所示。1、主缸2、副缸3、导杆4、活塞5、阻尼材料6、阻尼孔图6.2.2双出杆型黏滞流体阻尼器6.2.3 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力与运动速度的力学关系可按公式(6.2.3)计算。(6.2.3)式中:Fd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力(kN);C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阻尼系数;V黏滞流体阻尼器活塞的运动速度(m/s);黏滞流体阻尼器的速度指数。6.3 软钢剪切型阻尼器6.3.1软钢剪切型阻尼器可分为无加劲肋和有加劲肋两种,如图631-1、631-2所示。图6.3,1-1无加劲肋软钢剪切型阻尼器图6.3.1-2有加劲肋软钢剪切型阻尼器6.3.2软钢剪切型阻尼器的安装可有以下三种形式。1横梁安装形式,如图632-1所示。俯视图立面图图63.2-1软钢剪切型阻尼器横梁安装形式图6.3.2.2软钢剪切型阻尼器托座安装形式3中墩纵桥向安装形式,如图63.2-3所示。图632-3软钢剪切型阻尼器中墩纵桥向安装形式7隔震桥梁设计7.1 一般规定7.1.1 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延长桥梁结构的基本周期,减少传递到主体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7.1.2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不宜采用隔震设计:1基础土层不稳定,地震作用下,场地可能失效;2下部结构刚度小,桥梁的基本周期比较长;3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地基和桥梁共振;4支座中可能出现负反力。7.1.3 隔震装置的构造应简单、性能可靠且对环境温度变化不敏感;隔震装置应进行相关试验验证,且具有可替换性,并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7.1.4 桥梁隔震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桥梁隔震支座应满足桥梁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功能要求:2桥梁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应设置足够的间隙。7.1.5 梁式桥一联内各桥墩刚度相差较大或相邻联基本周期相差较大时,宜通过合理设置各墩顶隔震装置的刚度,调整一联内各墩刚度比和相邻联周期比。调整的预期结果宜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第3.5.3条和第3.5.4条的规定。7.2 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7.2.1 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可依据现行行业标准桥梁减隔震装置通用技术条件JT/T1062采用,一般可采用双线性力学模型或等效线性模型模拟,7.2.2 隔震支座采用双线性力学模型模拟时,基于隔震支座的特性,可采用屈前刚度及屈后刚度表示,如图7.2.2所示。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可按公式(7.2.2-1)及公式(7.2.2-2)计算。水平位移图7.2.2隔震支座的双线性力学模型(7.2.2-1)(7.2.2-2)KCff=F(DU)/Dd=QJD.+Kd町(A-。)式中:Dd隔震支座的设计位移(m);F(Dd)隔震支座对应于设计位移Dd的水平力(kN);Dy隔震支座的屈服位移(m);Qd一隔震支座的特征强度(kN):Ketf隔震支座的等效刚度(kN/m);KU一一隔震支座的屈前刚度(kN/m);Kd一隔震支座的屈后刚度(kN/m);Eeff一隔震支座的等效阻尼比。7.2.3 隔震支座采用等效线性模型模拟时,可按公式(7.2.3-1)及公式(7.2.3-2)计算隔震支座的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如图723所示。水平位移。图723隔震支座的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尸(卬-尸(-)肛(7.2.3-1)(7.2.3-2)式中:F(Dd)隔震支座对应于设计位移力的水平力(kN);F(-Dd)一一隔震支座对应于设计位移-Dd的水平力(kN);W一隔震支座的弹性能量,为图7.2.3中所示的三角形面积(kNm);W一隔震支座吸收的能量总量,为图7.2.3中所示的水平位移和水平荷载的历程曲线所围面积(kNm)。7.3 隔震支座的基本性能7.3.1 应通过试验对隔震装置的变形、阻尼比等力学参数值进行验证,实验值与设计值的差别应在±10%以内。7.3.2 隔震支座在位移幅值为设计位移Dd的正负反复运动下应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7.3.3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应对荷载及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对稳定。7.3.4 对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隔震支座应进行特殊设计,并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7.4 隔震支座的验算7.4.1 隔震桥梁可采用A、B两类隔震支座:1 A类隔震支座:需采用位移限制构造措施以满足上部结构抗震需求的隔震支座。2 B类隔震支座:在El、E2地震作用下可产生相应位移,并能满足水平和竖向承载功能的隔震支座。7.4.2 A类隔震支座的验算应按下列要求执行:1 A类隔震支座连接构件的地震组合作用效应应小于其抗力。2应验算A类隔震支座在支座主体产生的剪切变形是否超过容许剪切变形,并验算支座主体的压曲稳定。3A类隔震支座的位移限制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7.5节相关规定。7.4.3 B类隔震支座的验算应按下列要求执行:1 B类隔震支座连接构件的地震组合作用效应应小于其抗力。2应验算B类隔震支座在支座主体产生的剪切变形是否超过容许剪切变形,并验算支座主体的压曲稳定。7.4.4 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支座和球形支座等的验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7.5 支座部位的构造7.5.1 支座采用的材料及构造形式应有效避免应力集中,支座主体和上下部结构的连接构造必须可靠,并且不会先于支座破坏。7.5.2 位移限制构造除满足构造要求以外,宜根据抗震计算结果对位移限制构造进行强度、间隙位移量设计。7.5.3 位移限制构造应能确保正常使用状态下伸缩装置的正常伸缩。7.5.4 位移限制构造不应影响支座的移动和扭转等功能,不应影响支座的维护保养,同时应避免与防落梁构造冲突。8防落梁系统8.1 一般规定8.1.1 防落梁系统由梁搭接长度、防落梁构造、位移限制构造及高差限制构造组成,应根据桥梁结构形式、支座类型及地基条件等确定8.1.2 顺桥向的防落梁系统,其端支点应按照本规程第8.2中规定的梁搭接长度及本规程第8.3中规定的防落梁构造进行设计。根据构造特性,对于很难产生顺桥向位移的桥梁,可不设顺桥向防落梁构造。但符合本规程第8.5.1中1和2规定的桥梁以及为不稳定地基时,仍应设置顺桥向防落梁构造。8.1.3 横桥向的防落梁系统,当梁端符合本规程第8.5.1条规定,或连续梁中间支点符合本规程第8.5.2条规定时,应在横桥向按本规程第6.5节的规定设置位移限制构造。8.1.4 梁式桥防落梁系统的基本设计流程如图8.1.4所示,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应分别结合桥梁的动力特征,选择适宜的防落梁系统构造措施。图8.1.4梁式桥防落梁系统设计流程8.2 梁搭接长度8.2.1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上部结构可能发生落梁的桥梁,其梁端应设置足够的梁搭接长度。8.2.2 梁搭接长度的最小值,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的规定执行。8.3 防落梁构造8.3.1 防落梁构造的设计地震力及间隙位移量宜根据抗震计算结果确定。8.3.2 防落梁构造应能将地震力可靠地传递给下部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应限制上部结构及支座的变形,并对地震力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不会对支座维护造成障碍。8 .4高差限制构造8.1.1 隔震支座破坏后,高差限制构造应能支承上部结构于适当高度,不使桥面产生过大高差。8.1.2 隔震支座高度较高时,宜设置高差限制构造。8.1.3 当防落梁构造或位移限制构造能够支承桥梁上部结构时,不宜另行设置高差限制构造。8.1.4 高差限制构造的设计可不考虑水平方向上的地震力。9 .5位移限制构造9.1.1 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桥梁,应在端支点设置顺桥向防落梁构造,并在横桥向设置位移限制构造。1满足公式(851-1)的斜角较小的斜桥,如图851-1所示。图8.5.1-1斜桥示意图sin20b>一2/式中:1.o一上部结构总长度(m),对简支梁桥取其跨径;b上部结构总宽度(m);斜角(。)。2满足公式(8.5.1-2)的曲线桥,如图8.5.1-2所示。图8.5.1-2曲线桥示意图H5Hcos(8.5,i.2)1+cos1.式中:曲线梁的圆心角(。);1.桥梁轴线弧长(m);b上部结构总宽度(m)。3墩顶横向宽度较小的桥梁;4墩位上的支座数量较少的桥梁;5由于地基流动,在横桥向可能产生桥墩移动的桥梁。8.5.2对于本规程第851条35款规定的桥梁,应在中间支点处横桥向设置位移限制构造。9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9.1 一般规定9.1.1 当抗震设防地区的桥梁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时,宜按照本章规定进行抗震加固设计。9.1.2 桥梁抗震加固前,宜根据桥址场地地震基本烈度、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和设防标准,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评价。抗震性能评价可按现行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JTG/T2231-02的规定执行。9.1.3 桥梁抗震加固时,其抗段设防参数和要求应符合本规程规定。9.1.4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桥梁抗震加固设计。1从体系抗震加固角度出发,依据识别的抗震薄弱部位或构件,从提高桥梁各构件的抗震能力(延性设计)和降低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减隔震设计)两方面出发,选用经济有效的加固方案。2在体系抗震加固方案比选的基础上,针对典型构件抗震能力的不足进行加固方案比选。构件加固方案的确定需同时考虑桥梁正常使用条件的限制。3根据待加固桥梁的结构形式,基于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考量,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挡、联、固等加固措施提高桥梁抗震性能。9.1.5应综合考虑抗震等级、场地条件、桥梁类型等因素,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提高桥梁抗震性能。9.1.6 适宜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减隔震化方法提高桥梁抗震性能。9.2 桥梁减隔震加固设计9.2.1 桥梁减隔震化方法主要通过增大桥梁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转换约束体系以分散地震力等三种方式实现。9.2.2 当采用隔震加固法加固桥梁时,可选用下列方法:1将简支梁桥上部结构连续化,并将全桥支座更换为隔震支座,如图9.2.2a所示。2对连续梁桥,将全桥支座更换为隔震支座;或在桥墩上安装托架,并增设隔震支座,如图922b所示。上部结构连续化(八)更换隔震支座(b)墩上安装托架,并增设隔震支座图9.2.2隔震加固法示意图9.2.3 当采用减震加固法加固桥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