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docx

    • 资源ID:1407872       资源大小:21.0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docx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通识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概念虽为舶来品,但在我国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大学通识教育兼具文化传承与时代育人的双重价值,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时代之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重要论述的有力之举,也是实现大学通识教育高质量目标诉求的路径选择。价值是人的文化和社会活动得以存在的逻辑起点,是事物存在的内在尺度。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55页。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其核心要义应是何种价值观念以何种方式融入到通识教育中,以此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落实。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与价值确证(一)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1.传统文化的内涵。黑格尔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王城、曾琼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页。明晰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厘清二者的规约关系和价值逻辑,是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通识教育的前提。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IOr)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具体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其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区域性、传播性等特点。泰勒:原始文化,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教研室译:文化与文明一一国外百科词条书目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就广义的文化概念而言,传统文化作为特定时期或地区群体共享的生活方式,“使经验具有了代际积累和群体交流的可能,这既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教育的原初形态和广义存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本质在于对人(人类)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与求索,并以文化的方式在代际和群体间延续、传播。”满忠坤: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及其方法论阐释,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4期,第48页。因此,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汇集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李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页。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是指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具备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品格、审美情趣等。承载中华儿女宝贵财富的传统文化因其较强的创造性、包容性、统合力、多元性及世俗性特征而源远流长绵延不息。顾明远:我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3-57页。中华传统文化在坚守民族特色与顺应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得以传承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兼具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和价值诉求。2.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和育人理念,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时代内涵。通识教育以“培养完人”为核心价值诉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场域、全要素。“通”字是通达、贯通、融会于一炉之意;“识”指见识、器识,即整合的认知。崔建平: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其目标定位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0期,第54页。通识教育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属于广义的人文素养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概念,他指出有一种教育公民子女的教育,不立足于实用和必须,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段元秀:公民教育与德行教育一一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14年第5期,第150页。19世纪初,美国的柏卡德(A.S.Parkard)教授最早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所有分支学科的知识,旨在使学生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朱镜人:大学通识教育的国际比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页。通识教育作为现代课程概念和育人模式虽为舶来品,但我国同样拥有悠久的通识教育传统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通识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庸提出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与融会贯通的境地,这也是涵养君子品性的进阶性教育目标设定。顾明远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通识教育界定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356页。清华大学教授李曼丽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型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页。概言之,通识教育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一般性社会知识与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教育,旨在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实现互促融通,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确证马修阿诺德(MatthenArnold)说:“文化并不是为了教育社会各阶层所有人,也不是为了把其他人争取到自己信奉的教派中,而是寻求消除阶级,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了解最优秀的价值观、思想和知识,让所有人都能有丰富、自由的思想,可以以一颗包容、美好的心态共存。”王时雨:通识教育模式的文化基础,武汉:武汉大学,2017年,第17页。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的“主导思想”应该是文化,通识课程的设计应该揭示:“文化的丝线是以什么方式被编织到教育的织物里面的“。苏鸿:通识教育的文化品性与文化自觉,江苏高教2017年第2期,第60-63页。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融入归根结底是价值观念的融入,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就要重点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何影响大学通识教育。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但其所蕴含的价值长久以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甄别与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华并将其融入至大学通识教育中,能够起到文化传承与素质培养的双重作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表层融入,更多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积淀、洗涤、扬弃之后留下的是中国特色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将传统文化价值根植于通识教育,方能折射独特的通识教育理想,凸显通识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品性”。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中国当代通识教育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兴起于2015年,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自此通识教育机构及其理念迅速覆盖中国大陆高校,尤西林:中国当代通识教育的起源背景与现状问题一一兼论通识教育“评估-调整”机制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8期,第1页。但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普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理智与美德兼修的时代新人,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大学通识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根源于两方面的断裂,一是传统通识教育与现代专业教育的断裂,二是现代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断裂。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跨古今、跨文化视野和价值观的路径选择。当前,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有待加强,西方不良文化价值观的诸种侵扰,智能时代网络文化的多元冲击,是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通识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战略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通识教育的根基保障,也是深入落实二十大报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的时代使命。现实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以及各种形式的现代文化的不良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制约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良序发展,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认知,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缺少必要的正确认识,存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片面、错误、极端认识,甚至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片面夸大,以一种偏激的方式否定、抵制传统文化价值观是通识教育实施中的一大弊病,导致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内核认知模糊,加之面临着各种盲目自由主义亚文化的侵扰,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缺少了必要的知识、观念和认知保障。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进程中面临着学生认知结构与文化价值的分化问题,导致模糊不清的价值观融入到大学通识教育之中,致使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实际融入效果与预设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二)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侵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涵养现代人文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通识教育的应然价值追求。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扰,影响着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通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全球化时代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并未减少,甚至日趋激烈,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扰也未减少,甚至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强势浸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强、途径便捷,高校课堂因此成为开展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我国的公开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极少数高校教师“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我国的“,张玉胜:“毗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辽宁日报2014年11月15日。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高校教师具备批判思维本无可厚非,但若用批判思维去丑化传统文化,美化西方文化则有悖于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因此,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的式微,很容易使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产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偏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回顾近代中国历史,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的文化自卑,曾一度使国人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实现民族富强和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使得穷则思变的国人把传统文化视为糟粕和绊脚石。在文化自卑心理的驱使下,国人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盲目主观地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华文化,导致传统文化被贴上封建、落后乃至愚昧的标签。在这一错误传统文化观念的引导下,文化虚无主义者将有失偏颇的价值观念带入高校通识教育中,致使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借鉴引进西方通识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窘境。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缺少清晰的中国式理论与框架,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案设计与实践改进。(三)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隐含冲击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着网络文化冲击的现实困境,影响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通识教育的成效。在这个全民上网的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价值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融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和效果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当传统文化价值和网络文化出现矛盾时,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成效会大打折扣。伴随智能互联时代的纵深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延续面临着失去必要社会空间和人群基础的危机。在现代网络社会,被誉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因网络文化的便捷快速和新鲜刺激而对其推崇备至,新生青年欢呼着网络盛宴,通识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一度在学生群体中遭遇冷落,传统文化价值所展现的魅力似乎也被网络文化取而代之。置身于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文化可谓无时无处不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其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网络文化作为前卫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成为制约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客观存在的潜在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发扬青黄不接的困境。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价值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缺少社会基础面致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显得愈发渺小。网络时代“电子土著”们对网络文化青睐有加,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地疏远。若任由此种状况蔓延,传统文化价值不仅在通识教育的融入范畴大大缩小,甚至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传承范畴亦会大大缩小。因网络文化冲击致使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失去了赖于维系的机制,直接导致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融入中缺乏系统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因此,重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冲突,探索可能的路径和策略,是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必然选择。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路径重视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普遍共识,因而中国教育界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特色关照,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习近平: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人民日报2022年7月16日。若想更好地推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充分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传统文化的根基,增强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耦合性,从而形成具备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为此,本文从文化自信、课程建设、教学创新以及制度保障等角度探寻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解困之道,以便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上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时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自信是指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上肯定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性。以文化自信为统领,推进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双赢路径。首先,应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意识,转变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和错误认识。在通识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人文精神的弘扬,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应摒弃高等教育中普遍流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也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之举。最后,文化不是铁板一块,要在时代的变迁中活化传统文化,这也是以传统文化自信助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要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引导大学在熟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传统文化自信,以此提升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实效性。(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应加强课程建设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通识教育课程,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离不开通识教育课程的支撑,并以此探索构建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首先,以课程创新推进拓展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路径和载体,应着力构建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在创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将改革的核心聚焦于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更新,构建传统文化融入的新型通识教育课程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塑造统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其次,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一味地关注实用价值,而是应关注课程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融入,在于创新性的发挥传统文化价值观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引领作用。通识课程的内容不是单一专业的知识体系,而应是囊括多元、复杂、广泛的文化传统,指向学生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开设包含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词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延伸文化价值,梳理文化脉络,拓展文化背景理应成为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基本遵循和系统设计。最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创新,还应关注到课程内容的组织优化。在通识教育课程组织上,要聚焦传统文化的演进,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设立不同特色的课程组织形式,以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助力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文化传承,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高校要积极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保障传统文化能借助通识教育的课程充分地呈现出来,最终帮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应注重教学创新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关注的核心内容。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诉求。为了更好地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应系统分析和综合考量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差异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双向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创新的各个方面,具体实施中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与充实多元的活动内容来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全面地提升文化价值融入通识课程之实效。例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学习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特色文化,包括运河文化、剪纸文化和戏曲文化,等等,以文化价值融入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教育基础上更好地内化与践行传统文化价值。最后,从教学模式上,高校需采用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耦合度,有助于整体提升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教学的高质性。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堂为模式,加强元宇宙、区块链和数字徽章等信息技术在通识课堂中的应用,切实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堂效率。(四)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应强化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在组织范围内执行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保障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外部支撑,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有序推进的前提保障。首先,从国家层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融入相关课程的开发,以政策规范传统文化课程的申报程序、申报条件、项目管理以及项目评价等,建立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平台以供分享,设立相关课程的评优评奖以示激励,切实保障大学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其次,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学科交叉、学院联动等方式保障相关通识课程的实施,为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激励机制保障。提升文化融入通识教育之质效需要加大开发与实施传统文化课程的资金支持,加强课程开发者的知识培训,从而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保障机制,保证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最后,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中应加强对于教育的层次保障,不断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方法与组织形式,切实的保障教学层级结构之间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维度可以维持在稳定的范畴内。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之制度保障可以更好的建立通识教育质量提升和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外在框架,既能够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成效,又能够持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总之,传统文化对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性作用。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积蓄着文明的力量,彰显着价值的魅力。传统文化能为通识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源头、充足的养分和肥沃的土壤,助力学生形成广泛性的、常识性的传统文化价值认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以此构建蕴含文化元素、文化价值、文化品质、文化精神的特色通识教育体系。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顺应时代教育改革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

    注意事项

    本文(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