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行为之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检视.docx
观念与行为之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检视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而言,班级文化建设耳熟能详,人人皆知。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级文化变成成人文化的填充物;把“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讲话”演变成成人世界的文化盛宴,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一切皆可以打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旗号,甚至家校合作也可以以班级文化建设的名义吸纳和整合各种家长资源;从成人世界的利益交换,到学生班干部评选中的资源互换,均可以以班级文化建设的名义出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体体验和内心感受,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往往缺席。如果没有了儿童的生命在场,班级文化建设就成了成人世界的一场游戏。其悖论是,成人世界为儿童做得越多,教室填充得越满,儿童自由呼吸和活动的空间就越小,进而造成对儿童世界的空间压迫。本文从人类学“化熟为生”的学科视角审视班级文化的内涵,以及当下班级文化建设在观念和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儿童立场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从班级文化的多元互动、关注班级文化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不断拓展班级文化的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培养对班级文化的想象力,进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化熟为生:班级文化内涵的再审视运用人类学“化熟为生”的思维审视今天的班级文化,似乎班主任介绍的、学校呈现的无一不是文化。但是,如果泛化到什么都是文化,那就什么都不是文化,正如人们常说的“有知识而无文化”。学校因缺少了价值引领而变为文化的空场,充满好奇心和模仿欲的青少年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自觉地被西方文化所影响,这样的文化现象令人痛心。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班级公约我制定,争做班级小主人”的学生议事制班会课,使我对当下的班级文化生态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本来我对这样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班会课充满期待:班会课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将班级事务交给学生决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如果仅仅看这样一个主题和人人投票表决的议事流程,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其实质和内容却发人深省。在班会课上,我看到学生们表情凝重,俨然在履行自身的权利,但是他们真的享有民主和平等了吗?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公约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安静”一一上课要静、快、齐,下课要安静,放学路上要安静。同时,班规的执行要有奖惩,这样一来,学生自制的班规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惩罚。对于违反班规的学生,有学生提出课间不让他上厕所,惩罚他抄写作业,然后全班举手表决。一个男生质疑说课间为什么不可以追逐打闹,这是他的自由时间,但他的意见最终却因“少数服从多数”被忽略掉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其实是在行使着成人世界的暴力,进而有可能引发校园欺凌。所谓的议事制班会课,其实就是履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质还是成人意志的表达艺术,学生从“外在规训”转变为“自我规训”。因此,班主任如果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那他看似正确的教育行为背后就可能隐含着对儿童生命的戕害,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繁华背后就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儿童立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一味地以成人意志为主导,相信教育就是将成人认为好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势必会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漠视儿童独特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一味地以儿童文化为中心,儿童想怎样就怎样,势必违背学校的办学宗旨,儿童便成了“旷野里的杂草”,缺少了必要的规范和纪律,人类社会便无法维系。所以,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但是,怎样的价值引领才能兼顾人类文化传承以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呢?为此,成人世界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是不是社会上流行的、家长认可的就是正确的,如唯分数论、唯学历论、唯文凭论?在这样一个高度内卷的社会,学校和教师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文化自觉,从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对内卷的社会文化保持必要的警惕和警醒,进而自觉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我的学校考察经历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这是一所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建立的学校,其校训是:“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这样一种将读书与民族、国家自觉联系起来的价值引领,很好地向学生们诠释着个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读书改变命运”的个人阶层跃迁。正是在这样一种读书仅仅为了改变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寒门出贵子”的流行文化的盲从下,读书人开始自觉投入“内卷”的洪流,学校的价值引领作用则普遍缺失了。多元共生:班级文化建设的空间向度叙事空间:班集体建设的文化路径一一基于一所初中校的民族志考察一文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文化主体的视角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叙事空间,就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两个叙事主体,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故事,学生讲学生的故事,班级文化建设成了一种“罗生门现象”。如果班级文化建设中只有班主任的声音,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则班级文化建设视学生为不存在,班级就成了一间教室,只有桌椅板凳和墙壁,而没有了人;如果学校文化中只有成人文化,而没有学生文化的存在,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做得越多,给学生造成的压迫就越强。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和班级文化也需要“留白”,为学生保留一面墙,交给学生自己创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山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儿童创造学校”,学校将空间交给了学生,老师创造学校的前提是让儿童去创造学校。这样的办学理念非常值得赞扬,它真正把儿童放在了学校文化创造的中央。例如,该校图书馆是按照儿童的想法建造的:学生说喜欢在帐篷里、在移动的车厢里读书,学校就在图书馆里搭建了帐篷,放置了师生用纸壳建造的车厢。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校园旅行家”课程,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成为校园的创造者之一,这让学生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此外,学校还为亲子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亲子可以在学校搭帐篷看露天电影;开展校园井盖绘画亲子活动,亲子涂鸦将学校井盖变为“景盖”;从家长的需要出发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菜这样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文化因为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而让人们内心感动。发展性与教育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向度班级文化建设除了要有空间向度,还要有时间向度,即关注班级文化的诞生史。例如,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应该站在儿童立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原住民,班级是他们生活以及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打下的烙印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在深处、细节处见精神。越是关注细节,就越是能够见其精神。例如,一名班主任表扬了班上99%的学生,但这是在表扬多数学生,还是对其余学生的惩罚?表扬也是一门艺术,在什么时间、地点,表扬的频次、覆盖范围等,甚至教师的一个眼神,都体现着教育。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言人,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保持必要的敬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与氛围。班级文化的发展性隐含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性,既要有学校文化自身的发展性,也要面对学生的发展性。教师要树立班级文化的系统观,将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处于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多元交错,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矛盾冲突中,而不是处在文化的真空中。具体而言,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细胞,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对话学校文化,将班级文化扎根在学校文化的土壤里。而学校文化则处于家长文化与成人文化、教师文化与儿童文化等矛盾冲突中,这就是文化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