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夜曲》中的“陌生化”叙事效果.docx
论,J依曲中的陌生化叙事效果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1954.11)是著名的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自步入文坛以来获得布克奖等多项荣誉。2009年,石黑一雄推出首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随即引起广泛关注。该书维持了石黑一雄一贯的第一人称叙述风格,但较之前的长篇小说而言,风格更为多样化,更好地显示出石黑一雄驾驭文字的杰出能力。石黑一雄曾将这本短篇集比喻为一张唱片,每个故事都是一首独立而完整的歌曲,但合起来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乐章。与书同名的第四个故事小夜曲便可视为其中的“主打歌”。石黑一雄的小说之所如此地为大众所喜爱,正是因为他能够从对平凡事物的叙述中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使那些读来简单的文字,散发出令人欲罢不能的吸引力。论文以“陌生化”为研究视角,对小夜曲中的“陌生化”叙事效果进行阐释。一、“陌生化”与情节的解码延迟“解码延迟”最早由英国小说批评家伊恩瓦特提出,他在对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进行评述时指出,作者在对主要情节或人物进行叙述的时候,对新出现的事物不予命名或是刻意忽视,一段时间之后再就该事物给出相关解释,这种解码延迟的写作技巧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疑惑感和新奇感,并下意识地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在悬念得到解决的时候产生一种“亢奋性”,达到心理上与审美上的双重满足。“陌生化以审美欣赏中的惊奇和惊异感为前提”1(P6166),运用解码延迟写作手法所营造出的惊奇感正是“陌生化”所追求达到的效果。这种对读者惊奇感的唤醒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在心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揣测,在让人觉得新奇的同时也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陌生化”的叙述方式早期通常运用在侦探解密类的小说作品中,但是现在也被渐渐引入到其他题材的作品中。通过研读石黑一雄的作品,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解码延迟的写作方式频繁出现。"两天前,琳迪加德纳还住在我的隔壁”2(P133)。小夜曲开篇第一句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没有读过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里第一个故事伤心情歌手的读者会对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名字"琳迪加德纳”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读过的读者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个"琳迪加德纳”就是之前为了丈夫音乐前途而不得不与之分手的那个充满魅力的美国女人,读者在明白了这点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疑惑:这个琳迪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琳迪是同一人吗?如果是,为何这个大明星的前妻会住在“我”的隔壁?为何要强调时间是两天前?“我”到底是谁?但是就在读者对“我”的身份以及“我”与琳迪之间的关系困惑不解的时候,第一段后半段到第二段,“我”在不透漏姓名的情况下开始介绍自己,"我”并不是一个名人,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在我像现在这样把整张脸都缠上绷带之前一一我只是一个打零工的萨克斯手”2(P133),这句描述再次制造了一个悬念:我为何会在脸上缠满绷带?因为弄不明白这一点,接下来提到的琳迪也满脸绷带、鲍里斯医生的言行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在小说的一开头,作者便营造出了多个悬念,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主角,四个新人物的名字,其中两个与主角关系明确,两个不明确。直到第五段出现了“整容”二字才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鲍里斯医生其实是个整容医师,主角与琳迪均在他手上接受了整容手术,而两人缠满绷带在豪华酒店住隔壁也是因为术后恢复需要。读者知道“我”的名字叫“史蒂夫”,也是到了第八段才从经纪人的随口回答中得知。通过这种延迟解码的表达方式,读者的好奇心被文中一个接一个的谜团和一个接一个的谜底紧紧抓住,使读者能保持对作品的新鲜感,给读者更加新奇的阅读体验,延长读者对文字所带来乐趣的观感享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二、“陌生化”与传神的细节描写“对细节的详细描写可以使事物常见的比例变形”3(P123-130),“陌生化”效果就是对人们熟知常识的扭曲和变形,使人们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新鲜感。通过对熟悉事物做出与常识相悖的阐释,能够给读者带来更为强烈的刺激。小夜曲中对细节的刻画和处理,都带着“陌生化”的感觉。比如,在第一小节第二段中“我”为了练习萨克斯将最小的房间改造成练习室,“说是房间,其实也不过就一个厕所那么大就会笑着说,我像是要去厕所”2(P134)通过这些直观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练习室大致的轮廓:空间狭小,密不透风,条件简陋,环境恶劣。与此同时,读者也会对练习室被称作“厕所”的比喻感觉新奇不已,因为音乐练习室一般而言是整洁而高贵的,里面承载着艺术家的音乐梦想与辛勤汗水;而厕所却是肮脏而低俗的,人们提到厕所只会觉得脏臭和污秽。这样两相对比造成的高低落差一方面使读者感到诧异,另一方面也使读者感到新奇。“陌生化”的技巧就是让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让普通的形式变得特殊,使一件平淡无奇、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符合审美,营造出一种艺术的美感,并对这种美感进行观感上的延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随处可见的事物形成一种惯常性的理解.,艺术家在创作中运用“陌生化”的手法,能够打破常规思维造成的局限,给已经审美“枯竭”的事物赋予新的含义,化腐朽为神奇,为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读者心理上的高低落差带来的新奇感正是“陌生化”所要求的。若读者能对这些心理描写加以思考,就会发现“我”不喜欢琳迪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她有一张好脸蛋;第二,她没有任何才华。可以说,琳迪与“我”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类型,琳迪容貌上乘却亳无内涵,而“我”才华满腹却容貌欠佳,所以琳迪是光彩照人的明星而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路人。这些细节所透露出的“我”的真实想法是:只要你长得好,不管有没有才能,都能像琳迪一样成为大明星;而你若是长得难看,你就只能成为“我”这样的失败者。“我”表面上对琳迪表示不屑,实际上“我”是在嫉妒她。当琳迪邀请“我”过门一叙之时,读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会拒绝,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我”不仅没有一口回绝,反而是莫名兴奋并满口答应。主角心理上的抵触与行为上的迎合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读者一方面对“我”接受邀请的行为大为不解;另一方面又对两人五点钟的会面充满期待。这种对主角心理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中领悟到更深的含义,对伤心情歌手中琳迪加德纳那充满魅力的形象产生陌生扭曲之感,并对接下来捉摸不透的情节展开产生更强烈的期待。三、陌生化”与叙事视角的转换“陌生化”的目的是让读者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产生新鲜奇特的感觉,小夜曲里时空穿越式的回忆模式带来的叙述视角的转换正突出了这一点。石黑一雄在创作时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便是其文中的叙述视角均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主角都是我",而故事情节的取材都来自于“我”的所见所感,这种叙述模式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仿佛是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件一样。石黑一雄并非刻意为了回忆而回忆,一个人的回忆具有关联性,每段回忆都会因为某个触发点而连成一个整体,就像提到琳迪就想到“我们”因为整容而相识,而想到整容就不得不回忆当时前妻与经纪人是如何地想尽办法让“我”答应改变容貌。联想,是人的记忆所固有的特点。小说一开头便已强调琳迪住在“我”的隔壁是“两天前”的事情,所以与之相关的所有情节都是靠着“我”的回忆与主观感受成型,而这种带着强烈主观意愿的叙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正因为“我”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回忆成为帮助读者了解事情始末的有效载体。而当“我”试图在回忆中弄明白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个时候的“我"既是“我",又不是“我”,因为“我”的回忆里掺杂了其他人的想法,“我”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这种视角上的异化与变形带给读者复杂多样的感受,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回忆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述载体,读者通过“我”的万千思绪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事件的发展。整篇小说都是主角的回忆,读者所阅读到的故事也都来自“我”的回忆,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可以令读者与文中主角时刻保持意识上的一致,因为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读者已经被带入到“我”的身份中去。读者在“我”的回忆世界里不停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对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认知和定位,这种“感同身受”让读者与“我”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小说中除了“我”与琳迪的故事这条主线,还有“我”与前妻的故事这条支线。事实上,就算是在与琳迪的相处中,海伦的存在也不可忽视,因为琳迪也是离过婚的人。“我”在文章一开始便已谈到前妻海伦,“就很多方面而言她是一个好人,可是这种全然忘记我们实际的经济状况、开始幻想大笔新的花销的能力,这就是海伦”2(P137)o这句话里充满了矛盾。“我”认为海伦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但因为她花钱大手大脚,所以“我”给海伦的定位是爱花钱,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贪慕金钱爱好虚荣。之后,海伦向我提出分手,因为她要和高中就认识的克里斯普伦德加斯特在一起,关于这个情敌,“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介绍:“如今在华盛顿拥有成功的连锁餐厅2(P138)“我”的潜意识里,海伦爱钱胜过爱“我”。可是经纪人却说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说海伦正是因为爱“我”,才想借与有钱人在一起的机会帮助“我”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在这种回忆中,“我”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转化,使第一视角无形中异化为第三视角,延长了读者阅读的享受过程,使读者产生新奇的陌生感。“我”的回忆让读者在无意识中把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串在一起,帮助读者更好地明白前因后果,读者可以在这样跳跃式的视角转换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这种情节安排使读者在精神上始终保持亢奋,因为不知道下一刻,读者跟随“我”的回忆又要穿越到何处。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2英石黑一雄.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M.张晓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王素英.在海湾中的叙述陌生化J.国外文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