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悲惨世界》中芳汀的悲剧形象.docx
试析悲惨世界中芳汀的悲剧形象【摘要】法国浪漫主义的文坛上,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悲惨世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类向善的精神史诗”,在这部史诗级著作中,作者对芳汀这一悲剧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她的不幸境况是使冉阿让尽心寻找和照顾珂赛特,并为其甘愿奉献的原因,作者对芳汀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触摸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境遇。本文通过品析作者对芳汀悲剧形象的艺术塑造手法,解析造成芳汀悲剧的原因,从而探索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处境,深化理解芳汀悲剧形象的作用与意义。【关键词】芳汀;悲惨世界;雨果十九世纪中期,一部以拿破仑战争后法国社会为背景的鸿篇巨制一悲惨世界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热烈反响,通过这本书,作者雨果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后人类的苦难生活。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字里行间渗透的浪漫主义因素,再加上作者塑造人物时的独特手法,这部作品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在悲惨世界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善良朴实却遭遇追捕的冉阿让,再如单纯美好却幼年丧母的柯赛特,但在众多的悲剧形象中,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作者笔下的那个苦难的妓女一芳汀。一、芳汀的悲剧形象悲惨世界中的芳汀作为法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她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一个字:苦。在悲惨世界中,作者刻画芳汀时,注重描写她作为一名弃婴,一名战后底层妇女的悲惨生活,她单纯美好却饱受摧残,她的人生像一颗不太耀眼的星,从黑暗天际极速坠落,她挣扎过,反抗过,但这只会让她坠落得更迅速。她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一个让人有些可怜,怒其不争,但又有些感动的形象,她既是沦为妓女的苦难者和受骗者,又是一位孤立无援的伟大母亲。(一)沦为妓女的苦难者和受骗者形象作者笔下芳汀就是苦的,是从她出生就已注定的,芳汀出生在法国北部的小县城,她从小便被生父母抛弃,她不知道自己的姓名。芳汀这个名字的来源,既巧合又随意,是她第一次走在大街上时,遇见的第一个人给她“起”的。在芳汀的成长旅途中,相比她十六岁以后的生活,尽管童年时代是独自一人过着贫苦无依的流浪生活,但这段童年时光已是照进她黑暗生命中较为温暖的一束阳光,她十六岁之后的人生就像是被雕H狱的魔爪”抓住了一样,一步步地将她推进了深渊,成为了备受人们唾弃和蹂躅的,连她自己都厌恶的妓女。十六岁时,芳汀本着“碰运气”的心理前来巴黎,但与多罗米埃的相恋成为开启她更为悲惨的人生玄关,多罗米埃是位花花公子,天性使然,对感情不会专一,但单纯善良的芳汀却轻信了他的“绝妙玩笑”,她贡献了谨慎保持的童贞,成为少女情妇。而轻信谎言的结局便是被抛弃,因此芳汀在最美的年华不幸成为怀着孩子的不守贞洁的弃妇。但比这更为悲痛的是,此刻的受骗,仅仅是她苦难人生的开始。生下孩子的芳汀,生活处处是艰难,她只有在狭窄幽暗的道路中不断寻找她和孩子的出路,但善良却懦弱的她又怎会躲避他人的欺凌、欺骗?为了回家乡工作,养活孩子,芳汀轻信德纳第夫妇会帮她照顾好孩子的谎言,将孩子寄托在他家,但德纳第是个狡猾的人,芳汀的孩子柯赛特成为他家的仆人,而芳汀成为他们随时敲诈的“工具人工芳汀工作的工厂要求女人须有好作风,所以芳汀有孩子的事必须隐藏,但工厂的其他妇女因为嫉妒芳汀的金发和玉牙,“调查”芳汀的个人生活,发现了柯赛特,所以芳汀不能在工厂工作下,不工作,没收入,但德纳第的敲诈未停止,芳汀为了孩子,先后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后来实在走投无路,这苦命的人当了公娼。芳汀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一个底层悲惨妇女形象,她的善良使她受骗,她再坚强也抵不过生活的苦难,她生命的尾声竟是沦为妓女!她是受骗者、苦难者,她被生活压得越发堕落,一只来自地狱的手拉着、拽着,步入黑暗。(二)孤立无援的伟大母亲形象如果黑暗的现实已让这位受苦难的妓女喘不上气,那么她的孩子便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她知道,这个世界上,她只有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只有她。”生下孩子后,芳汀只为孩子而活,她要把最好的给这个孩子,甚至不惜放弃自尊,她是位伟大母亲,但在残酷的社会背景、黑暗的现实、冷淡的人情面前,这伟大的母亲十分的孤立无援。为了顺利在家乡工作,芳汀将女儿寄存在德纳第家中,为了女儿能在人家住得舒坦,芳汀答应许多过分的无理的请求。芳汀在工厂上班时,将每月薪酬大部分寄往德纳第家,为的是孩子的衣食保障。被工厂开除后,芳汀交不上柯赛特的“伙食费”,她第一次学会恨一个人一玛德兰先生。后考虑孩子的过冬,芳汀将自己的头发和牙齿悉数卖掉。再后来听闻孩子“患病”,她选择走向深渊!没人帮她,就连最后玛德兰先生的相救,都没来得及让这位母亲在离开人世前,见到自己的孩子,她孤立无援,像黑夜里找不到方向的母羊。她是伟大的母亲,但黑暗侵蚀了她的光辉,在冷酷无情的世界里,这份母爱十分无力,这爱的声音格外惨白,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倾听她的无助,困苦!二、芳汀悲剧形象的塑造艺术雨果能将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他独特的写作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作品不免带有浪漫主义气息,所以尽管悲惨世界是以残酷的战后现实为背景,是以人们悲惨生活为突破点,但文字中仍然流露着微妙的情感。对芳汀的塑造,作者主要从她形象主要特点一苦出发,先以苦情作为基础,再注入作者独特的塑造理念一美丑对照原则,将其“变”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苦情为首的塑造基础悲惨世界主要描绘了一幅战后人们艰苦生活的血色画卷,作为社会底层妇女,芳汀一生都是苦的,苦情是她人生主色调。作者在描述芳汀相关事件时,着重以苦情为基础。在芳汀的生命旅途中,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社会背景,一幕、一帧都在演绎着苦情。她所生存的是一个以苦情为主的社会,战后,法国底层人民处于一种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衣食温饱成为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生存,许多社会底层人处于悲惨痛苦的境遇,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每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甚至一秒都在上演着苦情,让人心寒,心疼。而雨果正是截取当时社会上的这些苦情片段,塑造了芳汀。可以将芳汀的一生分为三个主要的苦情片段:第一个苦情片段:被抛弃的女婴一雨果塑造的芳汀时,给她的出场便是“一个被抛弃的婴儿”,通过这一片段,雨果打造好芳汀悲惨身世的地基,一个乱世中的弃婴,活下来都成问题,更别提那美好的、有希望的未来了。第二个苦情片段:被玩弄感情的弃妇一雨果在书中描写芳汀在巴黎受骗,为花花公子贡献童贞,最后沦为弃妇,这发生在生活没什么希望的弃婴身上,像是在雪地洒了厚霜,让她的人生更寒冷。第三个苦情片段:饱受摧残的无助母亲一雨果写芳汀生下孩子后的生活,主要围绕她与孩子的生存问题展开,一位伟大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抛弃、放弃,让人感动的同时,更让人心痛。这样的苦情片段,像吹灭黑暗中前行的可怜儿最后一根蜡烛。三个主要的苦情片段描写完,作者便完成了芳汀的塑造基础,那就是苦情为首,无论作者几次给了这一人物一缕淡淡阳光,最终故事的发展只会走向悲惨。(二)美丑对照的塑造理念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反差,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两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同样地,雨果在塑造芳汀时,也运用这种原则,不过不像巴黎圣母院,描写两主人公的美丑对比,而是通过描写芳汀前后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完成人物塑造。虽然芳汀从小就是弃婴,过着贫苦生活,但却拥有着令当时法国女性嫉妒的容貌,她有着一头秀头发,一口玉牙,是绝对美人,但这美却没给她带来一丝好运,反而带给她欺骗和伤害,而她前期的美也为她后期的丑打下基础。后期芳汀为了孩子,卖掉头发、玉牙、躯体,成为人们眼中的“丑八怪”,写如今的丑和曾经的美形成对比,突出生命的悲惨,突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这塑造艺术,更能够发人深省。三、造成芳汀悲剧的因素芳汀命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一她的性格,又有客观因素一当时社会的冷漠和观念的腐朽,作者是聪明的,经过他的塑造,芳汀的一生并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一)主观因素一芳汀的性格在读芳汀部分时,读者会产生不同想法,人们会可怜这位命运多舛的女性,也会怒其不争,甚至会生她的气,是因为尽管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芳汀的性格也着实让人着急。她善良得分不清谎言,她太过用表象衡量人的好坏。十六岁那年,因为善良,轻信了多罗米埃的情语,被抛弃,还攒下了未婚先孕的流言。生下孩子后,她没有改变善良本性,她仅通过德纳第夫人带孩子时的慈爱,就断定了德纳第是好人,她放松警惕,将三岁孩子托给人家收养,并且答应按月缴纳住宿费的要求,殊不知德纳第的阴险,他的收留,只想通过孩子,随时敲诈她的母亲。而更可悲,芳汀不但不怀疑德纳第发来的“敲诈信”,而且还十分感谢德纳第一家,收留并“抚养”了她的孩子。除了善良,造成芳汀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是芳汀的懦弱、不争。芳汀在遭遇他人欺凌后,想到的不是与世上的不公做斗争,而是屈服、妥协。在被多罗米埃抛弃后,她表现得十分洒脱,但在独自一人时,却忍不住哭泣,书中未看到一处描写芳汀恨多罗米埃的地方,反而芳汀潜意识里依然相信着多罗米埃是个“好丈夫,后来为了柯赛特自甘堕落的芳汀就像是城市中的“皮球”,谁都可以唾一口、踢一脚,这懦弱的人,让人又可怜又愤怒。(二)客观因素一社会的冷漠和观念的腐朽除芳汀的主观性格是造成芳汀悲剧的因素外,当时的客观社会也是造成芳汀悲剧命运的原因。悲惨世界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的二十余年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数人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依旧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养不起孩子的生活里,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只学会了一种生活技能,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社会,冷漠成为主要代名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雨果的小说中,芳汀如此孤立无援,为什么当旁观者看见有人欺负芳汀时,就只是“旁观”。将芳汀逼上绝路的,除了旁观者的冷漠,还有当时的法国,封建思想没有被彻底根除,人们的思想仍然是腐朽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现了芳汀这样未婚先育的失节女,是不被接受的,这就有了德纳第拿柯赛特是私生子来威胁芳汀,有了珂赛特被发现后,芳汀被工厂无情开除。社会的冷漠、观念的腐朽,构成了芳汀悲剧命运的客观因素,让芳汀的悲剧看起来更加“合理”。四、芳汀悲剧形象的塑造意义雨果将芳汀放在了悲惨世界的前面,这么明显的地方,可见其重要。而作者塑造的芳汀,尽管她的主要故事只出现一章,但纵观全书,芳汀是具有比较深刻的塑造意义的,从故事情节、内容上看,芳汀是这一故事的推动者,从书中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上看,芳汀又是作者塑造的,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一)故事的推动者芳汀是悲惨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一柯赛特的母亲,她是使男主人公冉阿让与女主人公柯赛特之间建立联系的金钥匙。这本书的男主人公原先也是社会底层人民,因生活贫苦,他选择偷窃,在早年偷走了面包店的面包充饥,因当时的社会思想是残酷的,所以这次偷窃给他带来十九年的牢刑。之后的人生里,他的心灵受到两个人的洗礼,一个是教堂的神父,另一个就是芳汀。芳汀是照进他生命里的一束阳光,是她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希望,尽管他见到她时,她已奄奄一息,他同情她的遭遇,想为她做一切,来了结她的心愿,他替她给德纳第家里寄钱,在她去世后,帮她找回孩子,他尽心照料她的孩子。芳汀改变了冉阿让,让他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善良的人。而正是有了芳汀,冉阿让才去寻找柯赛特,因此芳汀的出场,使男女主人公之有了联系,她是这一故事的推动者。(二)现实的反映者芳汀形象的塑造具有现实反映作用,在战乱后的年代里,想了解当时人们的悲惨生活,一个处于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软弱妇女是最有发言权的。芳汀的一生像集合体,集合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经受痛苦的几个片段,将这些片段不断放大,但一点也不夸张,只让人觉得在平淡文字后,可以感受到芳汀的控诉,她在控诉现实的黑暗、社会的残酷、人情的冷淡,而这正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人们看到婴儿芳汀被遗弃,相对应,当时的社会有无数的婴儿被遗弃;人们看到青年芳汀被玩弄感情,相对应,当时的社会因为阶级分化严重,许多的社会底层的女孩都不免被花花公子玩弄情感,惨遭抛弃;而中年芳汀为了孩子的生存不断堕落,反映的也是发生在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种种事件。雨果塑造的芳汀这一形象是成功的,她就是当时法国黑暗社会的代名词,是当时底层人民的代表,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者。五、结论在这部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中,作者雨果塑造了许多血肉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让人记忆最深刻的仍是芳汀,虽然作者对她的着墨很少,但其实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读者们已经能看到芳汀作为一个悲剧形象,透过书本站在人们面前了,而通过芳汀的形象分析、作者独特的塑造艺术及芳汀人物的现实意义,常常会发现,在芳汀部分,讲故事的早已不是作者雨果,而是芳汀自己。注释: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人民出版社2015版,30-32页。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人民出版社2015版,36-40页。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人民出版社2015版,第50页。维克多雨果:雨果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版,62-67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0-290页。维克多雨果:雨果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7-140页。参考文献: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汪敏萍.从悲惨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看雨果的女性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3汪怡辰,从悲惨世界中感悟雨果的女性观J.北方文学,2018(3).4胡卫卫,女性主义视角下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解读J.电影文学,2014(15).5刘天艺,救赎之路风雨兼程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6.袁筱一,雨果.悲惨世界和浪漫主义5.书城,2019(12).7康乃馨.雨果小说中的史诗性维度:以悲惨世界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网曲丽丽,孙艳婷.论悲惨世界的文学隐喻因素网.文学教育(上),2019(06).9钱世锦.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J.档案春秋,2019(12).10M几梓含.投河自尽的执法者浅析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形象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11郝雪.音乐剧悲惨世界角色分析与演唱风格分析J.戏剧之家,2019(03).12王晶晶.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研究一以悲惨世界为例J.戏剧文学,2019(09).13张晓菲.音乐剧悲惨世界芳汀的角色塑造和唱段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2018.14李沐蓉.浅析悲惨世界中不同的悲剧人物形象一基于电影影视文本的分析J.国际公关,2020(09).15丁松云.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角色塑造与分析D.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