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农业大国引入现代化轨道&经验做法:“三字诀”工作法 积极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docx
-
资源ID:1410522
资源大小:16.1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把传统农业大国引入现代化轨道&经验做法:“三字诀”工作法 积极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docx
把传统农业大国引入现代化轨道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毛泽东进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积贫积弱的传统农业大国引入现代化的轨道,既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创造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条件,也为现代化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擘画了蓝图。毛泽东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国人:中国必须尽快实现近代化(即现代化),否则永远摆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命运。那么,如何才能在一个农业文明的废墟上点燃现代化的火种?中国各派别努力从武器、技术、思想、政体等层面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以失败告终。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西方现代化的理念与模式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发展前途。为什么学习西方的路走不通、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泽东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性和物化立场的伪文明性。早在1917年他就说过,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毛泽东在纷然杂陈的外来思潮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深刻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鉴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状况,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框架,并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路径,使中国的现代化由空想开始变为现实。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过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连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力量非常薄弱。当时,现代工业不到国民经济的10%,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肩负起带领人民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赶超先进国家的历史任务。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必须从重工业建设开始。但是,“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的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听其自流,那么它们就不但不能认真地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且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发生种种矛盾”。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社会主义是较快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1953年,他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1953年,在酝酿“共同富裕”概念时,他明确提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1957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他毫不动摇地宣告:“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毛泽东认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但是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根据中国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必须“洋为中用”,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前尽管出现过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据统计,19521978年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3%o工业产值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52年的19.5%上升为1978年的46.8%o煤炭、化肥、天然气、原油开采、汽车、飞机、导弹、坦克等工业部门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很多产品和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给。“两弹一星”等现代化国防尖端技术的掌握,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强后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19491978年间,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由80%下降到25%,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关于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模式,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由于缺乏经验,只能将目光投向现代化的先进国家。毛泽东在深思熟虑后,作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决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后,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并在苏联协助下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这些举措的推进,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整体工业水平。尽管苏联模式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毛泽东开始考虑“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希望“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苏联体制弊端进行了披露,这令毛泽东更加坚定必须扬弃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956年、195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T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他超越苏联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从中国农业占比居多的经济结构出发,为统筹协调农轻重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的方针,以及按农、轻、重次序协调发展战略。他还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独立自主从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从1949年到1954年,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逐步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设想。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在上述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防现代化,首次较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根据毛泽东的战略设想,周恩来1964年底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此,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安排,虽然在实践中受到过干扰,但是总体上得到了落实,为此后党与时俱进地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与经验启示。(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编审)王颖来源:学习时报经验做法:“三字诀”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县辖13个乡镇(街道),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计划撤并乡镇3个,撤并数量位居全市县(市、区)之首。县在贯彻落实好省、市安排部署的同时,创新实施“早、统、稳”三字诀工作法,平稳有序推进改革。一、念好“早”字诀,提早布局准备充分坚持早谋划,做到思路清。从去年底开始,县委就将本轮改革纳入重点工作日程,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单位开展前期准备,累计组织200余人次下沉基层一线,走访各乡镇35天,小范围召开“诸葛亮会”90余场,梳理形成“总体向县城方向正向调整、做大县政府驻地镇、做强区域中心镇、做优历史文化名镇、做实县域沿边镇、重塑全县经济地理版图”的改革基本思路,下好调整改革先手棋。坚持早摸底,做到底数清。县按照“五个摸清”的要求,及早成立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户籍人口、幅员面积、经济发展等进行摸底汇总,形成台账130册,清理核实乡镇(街道)实物资产45万余宗。今年6月初,县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分别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谈话,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乡镇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调研,从思想上打牢调整改革强基础。坚持早论证,做到情况清。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成43人的专家团队,针对乡镇科级干部、一般干部、群众等群体,以乡村振兴为题分别设置访谈问题,累计走访干部群众9000余人、发出收回调查问卷7000余份,形成了详尽充分的论证报告,从策略上打好调整改革主动仗。二、念好“统”字诀,统合力量助力改革坚持统一领导,牢牢掌握主导权。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组建综合部门牵头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置和干部安置、债权债务和国有资产处置等7个专项工作组,抽调精干力量118人(涉改乡镇前任主要领导67人)组成县领导挂帅的23个督导组,形成县委抓总、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分类指导的领导格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凝聚正能量。按照分层分类原则,分县、乡镇、村社三个层级召开调整改革工作会和业务培训会,分系统召开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会议,切实做到“三个不发生、两个确保”。层层召开会议1200余场次,座谈走访老干部、在职干部、普通群众、工商界、社会组织代表3万余人次,各涉改乡镇还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向流动党员、在外乡友、农民工代表等发送信息2万余条,广泛征求意见,完善改革方案。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总方案。县在设计区划调整方案时,既立足产业分布、资源禀赋,又考虑交通布局、水系流域,更展望发展前景、经济流向,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统一。坚持中心城区、交通干线低密度布局,做大县政府驻地镇、区域中心镇9个,相应撤并调整乡镇11个,打造县域发展“主干”;坚持县域沿边高密度布局,成建制保留沿边乡镇8个,打造县域治理“前沿”;坚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优历史文化名镇2个,打造县域文化“名片”。三、念好“稳”字诀,措施有力平稳推进全方位排查风险,精准管控重点人群。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之初,县就逐一摸排乡镇干部、项目业主、市场主体和重点信访对象等重点人头,掌握利益诉求和信访动向,建立风险清单,逐一明确措施,分类化解销号。针对在外X籍成功人士,落实县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电话、微信联系,沟通感情、疏导情绪、引导预期。全天候监测舆情,精准把握社会舆论。坚持内宣外宣结合、线上线下并联,组建宣传和舆情管控组,落实专人监测舆情并落实日报制,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加强属地各类网络平台监管,专门召集活跃微信群、QQ群等群主30余名召开专题会,宣传政策、宣讲法规,坚决查删各类不实涉改信息,形成正向舆论场。全过程监督指导,精准落实法定程序。按照法定程序不减、规定动作必做的原则,23个督导组放下原单位工作,全面进驻乡镇,开展征集意见、综合协调、联系指导、政策解读等工作,面向信访群众,坚持“讲感情、讲法纪、讲程序、望前景”的“三讲一望”,有效化解信访矛盾,赢得了群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