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工具完成记叙文构思.docx
借助思维工具完成记叙文构思一、导入同学们,说到写作,不少同学会感到“头痛”吧。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小工具、几个小锦囊,帮助大家解决写作上的一些问题。要学会写文章,就要学会构思。构思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思维工具,常见的思维工具有思维导图、问题链等。思维导图和问题链正是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两个小工具。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常见的思维导图。1 .圆圈图这是圆圈图。我们可以用它来定义一件事。它由两个圆圈构成,里面的小圆圈是主题,外面的大圈圈里,可以写和这个主题有关的一些细节或特征,这些细节或特征能使我们对主题的理解越来越丰富。比如当我们说到空气,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2 .气泡图气泡图是用来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气泡图结构简单,你会发现,气泡中间的大圆中写一个中心词,周围的小圆圈里写描述、分析、解释中心词的词汇。气泡图能帮助我们找到事物的多样特征,锻炼发散性思维。例如我们用气泡图来描述地球,可以在小圆圈里填写地球的各种特点。比如,相对于宇宙来说到,地球是渺小的;相对于我们每个体来说,地球又是“广袤”的。3.双重气泡图气泡图还有一个“升级版”,叫双重气泡图。我们用这种气泡图对两个事物作比较和对照,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把要比较的事物放在两个中心圆圈里,左右两边的圈是这两个事物各自不重合的特征,而中间那排圈就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大家看,我们可以用双重气泡图来比较灰姑娘和丑小鸭这两个童话故事的异同。我们在写作中也会用到比较,例如写我的老师们,我们就会思考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共同点有哪些?他们又有哪些不同呢?当我们作比较的时候,就可以画个双重气泡图来帮助我们思考。4 .流程图流程图主要用来列举顺序、时间过程和步骤等,往往表征一种承接关系或因果关系。它能帮助我们弄清先后顺序、分析事物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件之间或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理出一条因果链。我们学习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章的思路就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我们一家四口在一个初春的日子到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一一“我”的母亲想走大路,“我”的儿子想走小路。“我”的母亲心疼孙子,决定走小路。最后,“我”背起母亲,“我”的妻子背起儿子,一同走在小路上。5 .多重流程图“流程图”也有一个“升级版”,叫“多重流程图”,它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事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它导致的多种结果。大家看,图中间是事件,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多种原因,右边是事件导致的多个结果。6 .括号图括号图我们平时用得很多,它是用来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部分1r部分1,,部分2整体J部分2同学们,这些思维导图表征的都是一些思维方式。其中有些表示承接关系、因果关系,也有的表示对比关系,还有些表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等。利用这些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把思维可视化,提高我们的构思效率。我们常用的思维工具还有问题链。人类的思考过程往往随着提出的问题的推进而推进,问题链,使我们的思考不断走向纵深。当我们围绕一个主题词或一篇文章的标题不断发问时,能帮助我们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素;当我们建构起这些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时,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进行构思。因此,借助思维导图和问题链这两种小工具进行构思,能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写作。你学会了吗?接下来,姚老师和我还会送给大家三个小锦囊。锦囊里有一些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先请姚老师来给我们讲讲审题与选材。二、审题与选材(一)怎样读懂作文题?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拿到作文题,眼瞪着题目,可是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笔。坐了半天,还是什么都写不出来。那么,我们怎么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读懂题目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6W”法,也叫“六何”法。也许不少同学曾经听说过,没错,它们就是Who/When/Where/What/Why/Ho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这是我们要送给大家的第一个小锦囊。面对一个作文题或者一个主题词时,我们可以运用“六何”法来进行设问。下面,我们以作文题“悄悄地提醒”为例,把选材范围设定为“他人提醒我”,看看具体如何操作。我们一起来看看。作文题:悄悄地提醒何人谁提醒了我?何时他(她)什么时候提醒了我?何地他(她)在什么地方提醒我?何事在他(她)提醒我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提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为什么要提醒我?如何怎么提醒我的?围绕着题目,我们可以自问自答:谁提醒了我?他(她)什么时候提醒了我?他(她)在什么地方提醒我?在他(她)提醒我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提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醒我?怎么提醒我的?通过追问“六何”,可以唤醒自己对一件事的许多具体记忆,比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种方法还能引导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老师出个题,请大家用“六何”法对这个题目进行设问。何人谁说了那句话?何时他(她)在什么时间说了那句话?何地他(她)在什么地点说了那句话?何事在他(她)说那句话之前(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他(她)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他(她)为什么会说了那句话?如何他(她)是如何说那句话的?我们假设这句话指的是生活中,某人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那么,围绕着题目,我们可以这样问:谁说了那句话?他(她)在什么时间说了那句话?他(她)在什么地点说了那句话?在他(她)说那句话之前(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他(她)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她)为什么会说了那句话?他(她)是如何说那句话的?“那句话”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题目中只有一个要素。我们还会碰到一些含有多个要素的作文题,比如这一个一作文题:埋在心里的那句话这个题目中除了要关注“那句话”,我们还应该关注“埋在心里”。也就是说,要读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针对“那句话”和“埋在心里”分别发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六何”法对“那句话”进行了思考,接着,请大家想一想,从“六何”法中选择一些问题,对作文题“埋在心里的那句话”中的“埋在心里”发问呢?何时我在什么时间把那句话埋在心里的?何地我在什么地点把那句话埋在心里的?何事在我把那句话埋在心里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何我为什么要把那句话埋在心里?我们可以问:我在什么时间把那句话埋在心里的?我在什么地点把那句话埋在心里的?在我把那句话埋在心里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要把那句话埋在心里?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六何”基础上补充一些问题,进一步拓宽写作思路,比如:那句话还让我联想到些什么?今天的“我”为什么要记叙这件往事?等等。刚才,我们对作文题“埋在心里的那句话”中的两个内容要素分别发问,形成了两组问题。让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一看。我们还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把这两组问题整合在一起,进一步帮助我们构思。作文题:埋在心里的那句话 谁说了那句话?那句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说了那句话? 他(她)说那句话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他(她)是如何说那句话的? 他(她)为什么要说那句话? 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把那句话埋在心里的? 在我把那句话埋在心里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我为什么要把那句话埋在心里?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运用“六何”法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的标题或关键词,也有助于我们在读懂标题的过程中,逐步思考篇文章应有的一些内容要素。(二)真没什么可写吗?有同学会说:老师,题目我读懂了,可是我常常苦恼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真没什么可写吗?其实,上面我们讲的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展开,进行发散性思考,用气泡图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1.运用气泡图发散思维(1)在九年级“空中课堂”写作专题复习中,老师就曾经用气泡图给大家罗列过悄种情况。“提醒什么”呢?可以写老师提醒我专心听讲,父母提醒我注意冷暖,朋友提醒我诚实守信;我提醒爸爸少抽烟喝酒,我提醒奶奶按时吃药,我提醒同学遵守纪律;我和伙伴互相提醒对方坚持梦想,我和父母互相提醒要积极沟通,我和同学互相提醒经常回去看望老师等等。同样,“提醒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发散:用眼神提示、用微笑示意、用纸条传递、用手势提醒等等,只要不惊动人,“悄悄”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这样,你的思路是否被打开了呢?(2)下面我们再以作文题校园生活为例,试试看刚才的环节你学得如何吧!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你会想到哪些素材呢?也许是人文校园读书节、活力校园体育节、智慧校园科技节、多彩校园艺术节、乐学校园学科节,也许是元旦、元宵、端午、中秋的游园会?亦或是春秋季的社会实践,甚至是倍受磨砺的军训岁月?其实,你和老师、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以读书节为例,在这个校园节日期间,你参加过读书交流活动吗?展示过你的读书成果吗?班上有过图书漂流活动吗?有没有跟某位作家面对面交流过?这个气泡图还可以不断延伸、不断细化,同学们课后可以试着回忆一番,继续打开思路,丰富专属于你的气泡图。2.运用九宫格积累素材除了气泡图,九宫格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帮手。我们可以用九宫格来调动发散性思维,记录自己联想的轨迹。九宫格有两种使用模式:第一种是先填写中间的空格,再任意向四面扩散的放射模式;第二种是围绕中间空格,沿顺时针方向逐格填写。两种模式各有所长,总之是越少约束思维越放得开,等熟练运用之后,就可以灵活自如了。例如2020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我们可以借助九宫格来发散思维。练琴读书绘画助人甜交友劳动游戏同学们可以将“甜”填写在九宫格中间,在周围8格中,分别填写“游戏”“读书”“交友”“劳动”等,不过,这些词语虽然来自自由联想,我们还是应该尽量注意8个词语的逻辑关系,最好是同一个层次的,词语反映的生活内容也应该尽量宽广一些。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中某个概念进行第二个回合的九宫格填写,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第三、四个回合的填写,一步一步走向具体内容,直到发现一些可写、能写的素材。再以作文题“嘿!真新鲜”为例,我们可以变换场景、对象等,发散思维,拓展写作的素材。家庭(和家庭成员有关)父母、祖辈、兄弟姐妹学校(和同学有关)同班好友、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学校(和老师有关)任课教师、送饭师傅、保安师傅社会偶然经过的地方(某景点、马路等)的所见所闻嘿!真新鲜学校(和课程有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社会学校(和学校大型活动有关)学校(和校园有关)经常出入的地方(家门口、学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元校园内花草树木、秋千长校附近等)的所见所闻旦活动椅、运动场地家庭成员身上有什么让你觉得新鲜的事吗?学校的同学、老师、课程、活动中有没有让你觉得耳目一新之处?社会生活中又有什么让你觉得很新鲜的见闻呢?回忆一番,用九宫格记录,也许会帮助我们点亮一些写作的火花。同学们,用气泡图和九宫格捕捉素材、选择素材,就是老师要送给你的第一个小锦囊。其实,无论是气泡图还是九宫格,都是我们帮助自己发掘生活素材的思维工具,它的使用背后离不开同学们对生活本身的观察和体验。如果大家能够更主动、更细致、更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尝试经常运用这些思维工具,写作地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素材的质量也会随之提升。有了素材,怎样才能将故事写得吸引人呢?接下来,王老师会继续送出我们的小锦囊。三、怎样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美国的一位编剧莉萨克龙写过一本关于写故事的书,她在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作者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多年来,一直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故事,也讲不出一个真正的故事,因此难以让人手不释卷,换句话说,没有读者。结果呢?无数读者意冷心灰同学们在写作时是不是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单个材料的记叙文我想跟大家分享许哲荣的小说课一书中告诉我们的“秘诀”一一怎样讲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的故事。小说课的作者告诉我们,要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就得思考七个问题。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问题三:他如何“努力”?问题四:“结果”如何?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其实,这七个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有着相似的内核。我们把七个问题用七个词语概括,并用流程图显示,就是: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这样去构架故事,我们的故事也就会变得“好看”。我们先来看一篇同学的习作。学吉他(第一稿选段)第一节课结束后,老师让我回去练习课上教的那首歌。一回到家,我就激动地对父亲说:“我会弹吉他了。"父亲让我为他演奏一首。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手拿吉他,心想:一定要让父亲为我骄傲。可刚弹出第一个音,问题就出现了。我弹出来的不是一串串音符,而是像感冒的孩子吼叫出来的声音。我害怕极了,以为父亲会怪我一事无成。没想到父亲对我说:“没关系,才第一次。坚持下去,肯定行。”从那以后,他都会认真听我弹吉他,即使我弹得不好。每次我开始练习前,乐谱就会出现在架子上,旁边还放上一杯温水,吉他也被调好了音。我想那一定是父亲为我做的。久而久之,我的技术越来越好,终于有一天老师让我去考级。本来小小的爱好,现在却变成了本领,让人既忐忑又高兴。考级的前几天,我每天练习到深夜,父亲也会在旁边指导我、帮助我,只有家人才会这样做吧!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我慢慢掌握了那几首歌的弹法,虽然有几个音很难,但我还是做到了。终于等到那天,我带着吉他和父亲的鼓励进入考场。地方很大,考官神情严肃,我轻弹起那两首歌,心里非常紧张,差点弹错了音。但想到父亲对我的支持,还是坚持下来了。最终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成功了!父亲激动地发了朋友圈,那个证书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柜里,而父亲对我付出的爱,我也会牢牢铭记。这篇习作的存在一些问题,仅从故事架构来看,结构比较简单,缺少起伏。在尊重已有生活经历的情况下,我们可不可以依照上面的流程图,补充一些材料,略略改造一下这个故事的结构,让它的情节变得有起伏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在跟这位同学讨论后,了解了一些生活材料,我们对故事进行了一些修改,让我们依照流程图中的七个要素,把重写的故事要点罗列出来:阻碍努力弹,奈会他父样学W像一很上却利为能,M以快手不每天里持练习.有了明显进步.意外转折老师推养弁加比娄.可我缺乏信心.父亲告坚持自己的选舞.心挑勇向决受,迈场我按tt敢赛我们再用问题链梳理一下这些内容。按照这样的思路,这位同学修改了他的作文。让我们看看他的修改稿。学吉他(第二稿)书柜里的那张奖状,正倚靠在那几本我最喜欢的书上,它记录着一段旅程,那是一段爱与奋斗交织的历程。早想学吉他了,因为从小就听父亲弹,他潇洒的模样让我羡慕。我的第一堂吉他课是在兴奋中度过的。初次抱起吉他,便爱不释手。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向父亲展示我的新本领,但让我吃惊的是,那不是优美的旋律,而是怪物的咆哮。我失望极了。就在那时,我听到父亲的鼓励:“万事开头难,心平气和地面对挫折,坚持下去,会好的。”这话语多么熟悉,小时候我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会这样说。从那以后,我每天努力练习。每一次,谱子都会被早早放在架子上,杯子里早已倒满了温水,连吉他也都调好了音。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我的身边充满了爱。常常,一练就是几小时,我知道父亲一直在关注我,听到他的脚步声,我就有了坚持的动力。长时间的练习使手指疼痛,手臂也慢慢变酸,但我要坚持,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期许。我的弹琴技术日渐成熟。那天,老师鼓励我去参加比赛。我行吗?我忐忑地向父亲寻求帮助。我又一次看到他那坚定的目光,他说:“走好自己选择的道路,即使充满困难。"我认真思索父亲的话,他说得对,选择了,就应该坚持。高难度的挑战就是对自己的考脸,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他的支持是我坚强的后盾,有他在,再困难也不怕。从此,不管早晚,我都加倍练习,手指红了,我揉一揉;手臂疼了,我忍一忍。原来,坚持就是让自己学会迎着困难前行。比赛那天早上,阳光特别明媚,优美的琴声响起我的眼前浮现出往日里父亲陪伴我练率的情景,那是他对我的一次次的鼓励和教诲。如今,书柜里的那张奖状总能让我回想起那段艰苦练习的旅程。它时时提醒我,在日后每一次挑战面前不畏惧,坚持必有进步。读了文章,我们发现,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让我们在修改稿中找出刚才讲的七个要素。笫2段的首句开门见山,“早想学吉他,因为从小就听父亲弹,他潇洒的模样让我羡慕。”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作者学习吉他的“目标”是想跟父亲一样。“迫不及待地向父亲展示我的新本领”时,“我”遇到了“阻碍”。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决定坚持下去。第3段写的就是“我”的“努力”。“我的弹琴技术H渐成熟”,这是“我”自身努力和父亲鼓励的“结果工刚刚取得一点进步,老师就鼓励“我”去参加比赛。这是一个“意外”,“我”因此产生怀疑,自问“我行吗?”就在这时,峰回路转,父亲再次鼓励“我”,坚定了“我”接受挑战的决心。这就是“转折”。“结局”是“我”接受挑战,勇敢迈向赛场并取得了好成绩。显然,经过修改,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有起伏的故事。也就是说,小作者把学习吉他的过程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目标一一阻碍一一努力一一结果”,也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意外一一转折一一结局”也就是“从会到精”的阶段。我们又发现,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父亲让“我”懂得“万事开头难,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到了第二阶段,即参赛阶段,父亲又告诉“我”“必须坚定地走好自己选择的道路,即使路上充满困难J这样安排父亲的两次鼓励,使“我”对“坚持”的认识有了层次。在文章结构有起伏的同时,文章立意也有所提升,一举两得。课后,大家不妨用这样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当然,今天只是介绍了借助流程图开展构思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流程图的各环节还可以设定一些不同的内容要素,构成多样化的结构思路,这有待于同学们在复习阶段再做一些梳理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构思能力。(二)多个材料的记叙文弹吉他一文是一件事的记叙文,那么多件事的记叙文在构思的时候是否也能使用思维工具来进行构思呢?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获得灵感。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选用了八个材料来表现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二这些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待人厚”,一类是“律己严”。其中“待人厚”这部分又可以分为叶先生与他人文字方面的往来和日常交往两方面。我们就可以用括号图来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所有材料。文字交往叶先生为八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待人产叶先生请“我”帮他修涧文章1.ll常交往叶先生是M的优客人高开时,叶先生定热情相送叶先生晚年卧床不起,仍然向客人拱手告别叶先生因钳过接待“我”而悔恨,立刻回信给“我”叶先生强调写文章要明门如“话”律己产叶先生写文章特别服视简洁叶先生写作力求完美这种阅读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大家可以用括号图梳理多个材料,从多个角度表现一个主题。例如,我们写校园生活,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解为哪些内容?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留给大家思考。课后,大家可以试着用刚才讲的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校园生活。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流程图设定了单件事记叙文的思路,又用树状图设定了多件事记叙文的思路。这也就是我们要送给大家的三个锦囊。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老师送给大家两个小工具和三个小锦囊。两个小工具分别是思维导图和问题链;三个小锦囊,第一个小锦囊是用“六何法”审题,第二个小锦囊是用气泡图和九宫格捕捉素材、选择素材,第三个小锦囊是用流程图设定单件事记叙文的思路,用树状图设定多件事记叙文的思路。希望这些工具和锦囊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同学们也可以和你们的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找到更多有用的工具,更多有用的小锦囊,解决我们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