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2023—2035 年).docx
-
资源ID:1412375
资源大小:521.32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2023—2035 年).docx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2023-2035年)二。二三年九月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提出贵州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把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作为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具体意见之一,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列为国家重大工程,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也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作为贵州省十四五期间林业重点工作。近年来,国家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关注日益提高,全国已建立742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搭建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贵州省先后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7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站15个,省级监测站12个,初步构建起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2012年至2022年,全省国家级、省级监测站共上报监测信息1.8万余条,妥善处置野猪等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31起,开展了全省非洲猪瘟防控野猪种群专项调查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疫情主动预警工作,为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撑,为维护全省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生物安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加强对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指导,全力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省林业局组织省林科院、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编制了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2023203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监测网络建设、预警防控能力、科技支撑、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安全中的屏障作用、在生物安全中的哨卡作用、在物种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保障作用,以期进一步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由于能力有限,规划中难免错漏之处,望予以批评指正。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省内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规划编制组2023年9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概况6第一节规划背景6第二节监测防控成效8第三节存在问题10第二章总体思路13第一节指导思想13第二节规划原则13第三节规划期限14第四节规划目标14第五-p2、体布局17第三章监测网络建设22第一节监测管理站建设22第二节监测站建设24第四章预警防控能力31第一节疫源疫病监测31第二节联合防控预警34第三节公众宣传教育34第五章科技支撑36第一节成立专家委员会36第二节加大科技支撑力度36第三节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级检测实验室37第四节建立全省疫源疫病本底数据库37第六章应急处置措施39第一节应急方案制定与演练39第二节应急物资储备40第三节信息报告与先期处置41第四节应急处置41第五节舆情控制42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4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44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44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45第八章效益分析47第,一“节社会效益47第二节生态效益47第三节经济效益48第四节综合评价48第九章保障措施50第一节政策保障50第二节组织保障50第三节技术保障51第四节资金保障52第五节安全保障52附表、图:1.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基本情况表2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现状表3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规划情况表4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总体情况表5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规划功能分区图6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管理站布局图7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现状图8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规划布局图9 .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总体布局图第一章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概况第一节规划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我国生态功能区划中,担负着构建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提出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作为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具体意见之一,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水平彰显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野生动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野生动物也是诸多人兽共患病的潜在源头和传播节点,源自野生动物的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保护好贵州的野生动物资源,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强化疫病源头控制,防范疫病溢出风险,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生态意义,是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表现,也是推进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适应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新形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等法律法规、文件和规划,贵州省林业局编制了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20232035),旨在进一步健全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指导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开展,全力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安全中的屏障作用、在生物安全中的哨卡作用、在物种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保障作用,以促进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于全省大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节监测防控成效一、明确了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省林业局主管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为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具体负责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二、初步构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4月、2006年11月先后确定并发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以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简称“监测站”)实施单位名单,我省茂兰、草海、梵净山、麻阳河、宽阔水、大沙河等6个保护区管理局和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清镇市红枫湖林业站、安龙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站、黔南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等4个单位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施单位,同时同步确定了习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贵阳市野生动植物管理站为3个省级监测站实施单位。2018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挂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牌子,2019年5月,我省增设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赤水松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并将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省级监测站变更为国家级监测站。2022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公布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名单的通知(林护发(2022)25号)公布了全国720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名单,其中,贵州省有15个,2022年12月,贵州省林业局公布确认省级监测站12个。至此,我省共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7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站15个,省级监测站12个。覆盖了我省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大多数市(州),初步构建起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三、编制预案,规范了应急处置工作省林业局印发了贵州省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贵州省野猪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等,对野生动物疫情处置的组织体系及职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应对处置、后续处置、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疫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规范,部分市(州)和县(市、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也相继编制了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处置预案(方案),完善了监测站规章制度,为我省科学处置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及应急措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扎实开展日常监测,妥善处置了突发异常情况贵州省林业部门按照“勤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监测工作目标,遵照国家监测总站的统一指挥,采取全面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制度,重点时期实行日报告、非重点时期实行周报告、突发事件实行快报。2013到2022年底,全省各监测站共上报监测信息1.8万余条,快报33份,省林业局根据上报监测数据完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情况分析报告近10份,妥善处置异常死亡野生动物9种70(头/只),异常情况31起(事件数),防止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扩散蔓延,全省未发生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五、开展了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资源调查和主动预警针对省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洲猪瘟两项重点疫情的监测防控工作,林业主管部门联合省内科研机构,启动了鸟类迁徙通道调查,依托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开展繁殖期、越冬期鸟类监测等工作,制定了非洲猪瘟防控贵州省野猪专项调查工作安排与实施方案,完成全省野猪资源专项调查,编制了非洲猪瘟防控野猪种群调查与监测报告卷一、卷二。开展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洲猪瘟主动监测预警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完成采集野猪粪便样品177份,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野鸟粪便样品530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第三节存在问题一、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目前省级层面,由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具体负责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市(自治州)、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多数是由林政资源部门代管,或者是与保护地、湿地等工作综合到一个部门同时管理。近年来,各市(自治州)虽明确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但多存在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分身乏术的问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二、监测体系架构不平衡,需进一步优化布局目前我省设置了15个国家级监测站,12个省级监测站,覆盖了我省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省内尚有一些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地、迁徙通道、家禽家畜密集区、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密集区和集散地等重点区域未纳入有效的监测覆盖范围,监测还存在盲区和盲点,需进一步优化国家级、省级、市(自治州)级监测站点架构,均衡布局,逐步提高监测覆盖率。三、监测能力不足,预警应急能力有待提升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专业要求高,监测人员需具备一定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医学知识,目前全省现有各监测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专业人才匮乏。野外监测设施设备配备不全,应急物资和防护设备等消耗物资储备不足、更新不及时,未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主要以被动监测为主,主动预警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四、基础科研能力较弱,科技支撑与投入有待提高我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科技支撑薄弱,各级林业系统不具备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检测机构),突发野生动物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我省尚未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长期合作机制,缺乏经费支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有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本底不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的提升。五、宣传教育投入力度不够,针对性有待加强多年以来,我省均进行了有关野生动物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但针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宣传投入力度不够,群众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危害和防治认识不足。在加强法律法规、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政策,以及野生动物疫病及防疫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普及投入力度不够。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遵循“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切实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为目的,以监测为基础,以预警为方向,以防控为根本,构建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在维护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的前沿屏障作用,助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节规划原则一、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原则遵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分布的自然规律,以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为重点,同时遵循社会活动规律,关注省际交界区域和大型区域贸易集散地等区域,监测防控对象重点为鸟类(以冬候鸟为主)、兽类(以野猪、灵长类、啮齿类、翼手类等为主)等,既要监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又要监测防控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立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兼顾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长远发展,根据轻重缓急,按照整体规划、分期部署、阶段实施的工作思路,查漏补缺,逐步完善。到规划期末,监测防控布局基本覆盖全省区域,全面提升全省监测防控能力和水平。三、结合实际,分类建设原则根据保护管理投入能力与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特点,在现有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络体系。以国家级监测站为基础,地方级监测站为补充,各级监测站监测范围不能交叉重叠。四、合理配置,整合资源原则项目建设和实施充分利用林草部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和各级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等机构和人员开展监测防控工作。第三节规划期限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期限为13年(2023-2035年),分近期和中长期两期。即:近期3年(2023一2025年)和中长期10年(20262035年)。第四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完善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建设,形成15个国家级监测站、23个省级监测站、53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监测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疫病源头控制,防范病原体溢出风险,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阻断疫情扩散蔓延,切实维护我省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二、近期目标(1)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加快国家级监测站能力提升和地方级监测站的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省级监测总站(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为核心、9个市(州)级监测管理站为节点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体系;争取国家投入,开展8个国家级、12个省级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11个省级监测站、29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基本实现全省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2)强化预警应急能力提升加强监测站日常监测能力建设,开展重点疫源疫病监测,提高监测能力水平;初步建设2-3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级检测实验室,启动全省疫源疫病本底数据库建立工作,提升疫源疫病预警能力,组建专家委员会,加强宣传,提升疫源疫病预警能力;编制应急预案,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室,做好信息报告与先期处置,事发地与非事发地区应急措施,强化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的综合能力。三、中长期目标到2035年,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体系,完成15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24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基本实现全省区域监测站覆盖;健全专业专职技术人员队伍,建立部门联合防控机制,完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部门联合防控机制、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室,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宣传和培训,全面提升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和防范控制的综合实力。专栏一贵州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主要指标主要指标完成指标属性2025年2035年监测网络建设新增省级监测站11个0个约束性新增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29个24个预期性监测预警国家级、省级监测站监测信息上报率95%98%约束性野生动物异常处置率100%100%约束性重点疫源疫病监测预警2项2项预期性应急处置应急预案制定率90%预期性第五节总体布局根据全省动物分布地理单元和植被类型分布特点,结合生态环境要素,以贵州省“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我省疫源疫病分布情况,将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在地域上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黔西北高原山地区、黔北山地丘陵区、苗岭丘原区、黔中山原区和黔西南喀斯特山地沟谷区。一、黔西北高原山地区本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其西面和北面以省界与云南接壤,东南面与黔西南喀斯特山地沟谷区连接,东部与黔中山原区相邻,东北面与黔北山地丘陵区相接,属于贵州高原湿润半湿润性常绿林地带地区,包括毕节市除金沙县外其它行政区和六盘水市全部行政区。本区域主要建设内容:设立毕节市、六盘水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提升贵州草海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水城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黔西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近期新建3个省级监测站、5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中长期新建2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对以黑颈鹤及其他冬候鸟、黑叶猴、野猪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进行重点疫源监测,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非洲猪瘟等重点疫病预警检测。二、黔北山地丘陵区本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北面与重庆市接壤,西面与四川省相连,西南部为黔西北高原山地区,东面与湖南省、重庆市相接,南面为黔中山原区和苗岭丘原区。包括遵义市全部行政区、铜仁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巩县和毕节市的金沙县。本区域主要建设内容:设立遵义市、铜仁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在赤水市新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级检测实验室;提升贵州赤水初、楞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习水保护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道真大沙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麻阳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绥阳宽阔水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梵净山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佛顶山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赤水管理站)、贵州汇川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正安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思南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新增贵州印江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近期新建12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中长期新建6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对以黔金丝猴、黑叶猴、藏酋猴、猱猴等灵长类以及野猪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进行重点疫源监测,开展结核、非洲猪瘟等重点疫病预警检测。三、苗岭丘原区本区域位于贵州东南部,北面为黔北山地丘陵区,西面为黔中山原区,东面为湖南省,南面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黔西南喀斯特山地沟谷区。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除岑巩县外其它行政区,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除瓮安县、福泉市、龙里县、贵定县、罗甸县外其它行政区。本区域主要建设内容:设立黔东南州、黔南州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提升贵州雷公山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黔南州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茂兰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从江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凯里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新建4个省级监测站、近期4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中长期新建10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对以野猪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开展重点疫源监测,开展非洲猪瘟等重点疫病预警检测。四、黔中山原区本区域位于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包括贵阳和安顺市全部行政区,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瓮安县、福泉市、龙里县、贵定县。本区域主要建设内容:加强国家级、省级监测管理站能力提升,设立贵阳市、安顺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成立1个专家委员会;依托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新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级检测中心实验室,依托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新建贵阳市初级检测实验室;建立全省疫源疫病本底数据库;新建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室;提升贵州省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红枫湖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省贵阳市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花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镇宁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近期新建2个省级、4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中长期新建4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对以赫猴等灵长类以及野猪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开展重点疫源监测,开展非洲猪瘟、结核等重点疫病预警检测。依托贵州省林科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和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以及各科研院所、植物园和高校,把黔中地区建立成为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科研监测为一体的综合体,为国内外来黔的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基地,为大众提供科普素材。五、黔西南山喀斯特地沟谷区该区域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包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有行政区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本区域主要建设内容:设立黔西南州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站;提升贵州安龙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兴义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贵州罗甸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近期新建1个省级、4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中长期新建1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对以野猪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开展重点疫源监测,开展非洲猪瘟等重点疫病预警检测。第三章监测网络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规划期内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管理站和监测站两部分。监测管理站行使组织和监管职能,由省级监测管理总站和各市(州)监测管理站组成;监测站具体负责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任务,分布于各重点监测区域的县(市、区),由国家级、省级监测站、市(州)或县(市区)监测站组成。监测站在省级管理站和市(州)级管理站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下完成有关监测防控工作,形成由省级监测管理总站一市(州)级监测管理站一监测站(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构成的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第一节监测管理站建设规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省级监测管理总站为核心、9个市(州)级监测管理站为节点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体系。一、省级监测管理总站省级监测管理站实施单位为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在省林业局的领导下,承担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以及监测信息的汇总分析和预测预报,组织开展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和风险评估、技术培训等,主要任务为:(1)组织实施和监督国家有关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贯彻落实,组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专家委员会、组织拟订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和监测防控规划;(2)指导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对管理和监测人员实施技术指导和培训;(3)指导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分析、初步诊断等,进行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工作;(4)指导全省陆生野生动物重大疫病的调查、主动监测和预防工作,配合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相关主管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二、市(州)级监测管理站市(州)级监测管理站实施单位为各市(自治州)林业局,负责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协调以及监测信息的汇总、上报、分析和预测预报,主要任务为:(1)开展辖区内监测体系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技术培训,制定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并实施;(2)组织、指导、监督、协调本辖区内各监测站的监测工作,汇总分析各监测站上报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并按规定上报监测总结,做好辖区内疫情预测预报工作;(3)制定应急预案,发生陆生野生动物重大疫情时,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应急处置和防控工作。第二节监测站建设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是监测网络的主体,是监测防控工作开展和监测防控体系运行的基础,主要承担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区域的巡护、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监测、异常情况的发现、监测信息的报告、样品的采集、送检或初检,并做好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的处置等工作。监测站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和鸟类环志等功能整合为一体,实现一站多能,逐步提高监测预警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逐步实现由被动监测向主动预警的转变。一、监测重点区域选择监测站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活动的区域均为监测的范围,在具体监测工作中,实施重点区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区域:(1)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主要包括陆生野生动物集中(群)活动地与繁殖地、越冬(夏)地、夜栖地、取食地、候鸟迁徙通道、迁徙中途停歇地或关键节点。(2)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与人、饲养动物密切接触区域,主要包括存在家禽与候鸟共栖现象的河流、湖(库)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野生动物园,花鸟市场,畜禽有散养习惯的区域等。(3)省际交界区域,强化补充与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区域监测。二、监测站建设布局我省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陆生野生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区域。本规划结合全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主要区域的重要性和对周边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区域的控制力,统筹布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现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已经覆盖全省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部分国家级湿地公园,还有省级、市(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大部分湿地公园没有得到有效覆盖。本规划重点考虑在上述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其他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及省际交界区域,规划新建省级、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到规划期末,全省国家级监测站15个,省级监测站22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54个。根据监测防控工作目标,以现有15个国家级监测站和12个省级监测站为基础,分区域、分类别、分步骤对省级、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建设布局。到2025年,开展8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11个省级监测站,开展12个省级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30个市(州)或县级监测站,实现全省重点区域监测站覆盖;到2035年,完成15个国家级及22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24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基本实现全省区域监测站全面覆盖。监测站建设数量和分布情况详见附表和附图。三、监测站建设内容(1)监测站任务明确监测防控人员岗位职责,建立日常巡护、观测、值班、报告、保密、资金、物资及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承担监测防控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日常监测巡护,记录监测数据,报告监测信息,发现异常情况采取隔离措施、样品采集、保存、现场消毒处理和野生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掌握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情况及迁徙规律、掌握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开展鸟类环志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保护等工作;加强监测防控人员管理,提高监测防控人员业务技能;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发生重大疫情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做好应急处置和防控工作;完成上级监测管理机构交办的相关工作。(2)监测站人员配置监测站应保持监测防控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监测人员,专职监测员为实施单位在编在岗职工,应具备一定学历或有相关工作经历,应接受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岗位培训后上岗或者接受在岗培训,负责监测区域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陆生野生动物安全状况的调查以及样品采集工作,开展日常监测,报告监测信息,组织、指导兼职监测员开展监测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样品采集、保存、现场消毒处理和野生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兼职监测员为监测站实施单位聘请的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或另行聘请当地群众等,并接受相应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或者接受在岗培训,负责开展日常监测工作中,发现报告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做好现场隔离并配合专职监测员开展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鼓励监测站引进专业人才。(3)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站基础设施原则上在现有基础设施上进行改扩建。应具备基本办公条件,配备办公用房、档案室等公共服务用房、应急物资储备等辅助用房、实验用房、观测用房以及临时性动物笼舍,有条件的监测站可建立疫源疫病初检实验室。办公场所、初检实验室、应急物资储备室等应保持相对独立。监测站应具备稳定的水、电、主网通讯、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等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办公、生活及监测数据、异常情况信息的及时上报等需要。(4)仪器设备、物资配置监测站应完善信息采集及报告设备、野外监测巡护设备、应急物资及设备、取样跟踪设备等,并及时检查、更新物资,有条件的监测站可建立疫源疫病初级检查实验室,配备必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测药品、试剂等。信息采集、报告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存储设备、相机等;野外监测巡护设备:望远镜、红外相机等;取样跟踪设备:捕捉工具、样品采集工具、样品保存工具等;应急处置物资及设备: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剂、隔离警戒带等。(5)运行机制建立站务管理制定监测员岗位职责日常监测值班、巡查制度监测实施细则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物资及档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根据规章制度开展监测工作。站容站貌管理应规范,站容保持干净整洁,各项管理措施、规章制度应健全并悬挂上墙;应绘制辖区内野生动物分布图、观测巡查点线分布图等并悬挂上墙;监测防控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监测员监测线路与任务分配表、监测记录等应实行档案管理并长期保存,实行专人管理,做好监测数据及疫情资料安全保密工作,对于涉密文件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保管。经费保障机制监测站的日常监测、隐患排查、培训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职监测员的基本支出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基本支出预算。人员培训机制监测站应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或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演练,稳步提高专兼职监测员的技能。针对监测工作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仅要开展“讲授型培训”,尽力拓展开展“训练型、操作型培训”,积极推广外业调查监测、仪器操作、样品采集和保存、无害化处理技术、防护技术和监测信息上报以及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坚持把提高监测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1.Y/T2359-2014)的要求执行。专栏二监测网络建设重点项目(1)监测管理站建设形成以省级监测管理总站为核心、9个市(州)级监测管理站为节点疫源疫病监测管理体系。(2)监测站建设到2025年:开展8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能力提升建设。新增H个省级监测站。开展23个省级监测站监测能力建设。新增29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建设。到2035年:完成15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能力提升。完成23个省级监测站监测能力提升。新增24个市(州)级或县级监测站。第四章预警防控能力预警防控能力建设主要有疫源疫病监测、联合防控预警和公众宣传教育等内容。第一节疫源疫病监测疫源疫病监测是开展监测防控工作的基础,包括监测站日常监测和重点疫源疫病监测,主要任务为野外监测、样品采集、运输、非正常死亡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一、监测站日常监测(1)观测巡查设置监测站监测范围应覆盖本辖区内各种生态类型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停歇地、取食地等,设置类型主要包括野生动物种群状况固定监测样地、监测样线、重点监测点等,监测样地、样线的布设应参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及相关技术细则进行,并应综合考虑辖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监测面积、物种种类与数量等因素,样地、样线布设的监测范围要覆盖辖区内全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60%以上,使辖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资源情况、异常状况等得到全面有效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远程监控设施,对重点野生动物种群进行实时监测,但在远程监控设施不能覆盖的区域,仍应设置监测样地、样线等。(2)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监测严格按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开展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监测工作,即:重点时期每天、非重点时期每周对辖区完成1次全面监测。固定监测样地、监测样线和监测点实时监测的记录完整规范(包括纸质记录和电子数据),野生动物种群资源种类、数量、动态变化情况等记录详实。按时按要求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向上级管理机构报告,国家级、省级监测站每季度监测信息上报率应达95%以上。同时,应根据种群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对监测样地、样线和监测点进行定期评估和优化,并适时调整,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3)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处置应及时发现和报告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对接报的野生动物异常情况要立即进行现场核实。对野生动物异常情况要进行初步判断,判别异常情况类型;对病弱个体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开展救护工作,在隔离救治的同时,有条件地进行咽拭子、肛拭子和血清样品采集,采集的样品应送指定的机构检测;对正常死亡的个体要规范开展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应急处置工作;对其他原因死亡的个体要组织开展取样等工作,对现场进行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报检或送检并跟踪检测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应做到立即核实、上报,无延误、漏报等情况发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处置率达100%o二、重点疫源疫病监测我省主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结核等开展重点监测预警。利用候鸟迁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