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docx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一、知识梳理五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熹礼,宾寄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节日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各种庆祝活动如鞭炮、舞龙舞狮、贴春联等,都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吉祥平安。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这一天,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古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3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是祭奠先祖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生火,而是食用冷食。这个风俗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的故事。4 .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祭祀先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敬祀、扫墓,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激。古诗: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龙舟节。这一天,人们举行龙舟赛、吃粽子,纪念诗人屈原。同时,也有挂香包、喝雄黄酒等习俗,以驱邪避瘟。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节。这一天,女子祈求巧、赏花、挂绫钗,祈愿能得到美满姻缘。古诗:(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7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鬼节。这一天,人们为祖先和亡灵献祭,以求得到祖先的庇佑和亡灵的安息。8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圆节。这一天,人们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最有名的古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登高遥祭、赏菊花、佩插茱萸,寓意健康长寿。古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彳爰,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0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又称水灯节。这一天,人们点水灯、燃放烟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I1.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吉祥如意。12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是为春节做准备的日子。北方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在腊月二十四。人们扫房、祭灶神,预示着春节的临近,13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守岁,共度这一年的最后时刻。真题演练:文学文化常识之节日天文地理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 .下列对宋代名家诗句中所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B.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C.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D.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达于汉阴”中的“阴”是指水的南岸,“寒舍”“贵姓”是谦辞,“惠顾”“高见”是敬辞。B.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为中秋,人们常在这日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饮桂花酒等。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D.我国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做法,即五更,两个小时为一更,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就是晚上八点左右。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都是词牌名。C.“丈夫之冠”中的“冠”是指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D.“汉阴”指汉水南岸。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4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是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的“宫市”名为交易,实为掠夺。B.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之首。C.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5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B.古代常用“阴”邛日”来表示地理方位,其中,“阴”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C.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D.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清照号六一居士。二、综合性学习6 .学校开展了“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面题目。请你写出一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请你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照下例,写出它的时间和习俗。例:清明时间4月5日;习俗祭祖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剑阁某学校开展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7 .下列是同学们写的春联,对仗不够严谨的一项是()A.春临大地,福满人间。8 .年年岁岁春满地,暮暮朝朝福盈门。C.牛年牛人牛气足,春雨春风春意长。D.好山好水辞旧岁,杏花春雨迎新年。8.下列诗句与其描写的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A.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B.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C.上元高会集群仙元宵节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9.在“走近清明”主题班会上,小明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一则趣味对联故事。请你帮他分析这副对联巧在何处。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年清明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吟道:“日临,清明水底见重阳。”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分析:上联巧嵌“”“清明”“重阳”三个节日,下联巧嵌“大寒”“霜降”“"三个节气。上联是下联是风霜,景观不同,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你认为三处填写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端午小雪丽日B.中秋大雪丽日C.端午大雪水清D.中秋小雪水清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C.石马当道立,纸莺鸣半空。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三、填空题10.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哪两个节气?请写出对应节气的名称。(1)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2)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A句意: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诗句是写“春节”;B.句意: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诗句是写“元宵节”;C.句意: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带消宏多么透彻与清明。诗句并非写“清明节”;D.句意: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诗句是写“端午节”故选Co2 .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贵姓”是敬辞,常用于问人姓氏。选项中“贵姓是谦辞”有误;故选Ao3 .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错误,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o4 .B【详解】B.“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而不是“春分”;故选B。5 .C【详解】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而非“春秋时期”;B.“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而非“山的南面,水的北面”;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而非“六一居士”,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故选C。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对于许多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结合传统节日,写出有关任意一个传统节日的诗词即可。示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需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时间和习俗即可。示例:中秋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人们会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来庆祝这热闹的节日。尤其是午夜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7 .D8.A【解析】7.本题考查对联。D.上联中“好山好水”第一、三字重复,下联中“杏花春雨”第一、三字不符合这一特点,因此对仗不够严谨;故选Do8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把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的习俗,桃符后来发展成为春联;故选A。9 .(I)AB【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上联中的“日临”指的是接近某个日子,联系故事中提到的清明节,最接近的应当是“端午”(五月),而中秋则要等到八月,不合语境。故处填“端午”;根据二十四节气歌“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知,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霜降之后先是小雪,大雪在小雪之后,故处填“小雪”;上联中的“端午”“清明”“重阳”,描写的是风和日丽的美景,所以处填“丽日”更符合语境;故选A。(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意思为: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这句话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战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诗与清明节的扫墓习俗相关,A项正确;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意思为: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B项中涉及的相关习俗与端午节相关,与清明节无关,B项不正确;C.“石马当道立,纸莺鸣半空”的意思为: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这两句诗是诗人赴任途中时值清明,山行道中两旁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反映出诗人离乡远行途中,心头泛起的一种怅惘、失落之感。C项也跟清明节扫墓习俗相关,C项正确;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的意思是: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这两句诗写出到了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明媚的春光里,人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饱赏大好河山之美,荡秋千锻炼身体,D项跟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活动有关,D项正确;故选B。10.惊蛰春分【详解】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第一空,由“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可知应指惊蛰。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第二空,由“昼夜等长”“暑寒渐易”“新柳”可以判断是春分。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