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_T 11333-2023 页岩气 气田供转水系统技术要求.docx
-
资源ID:1416908
资源大小:57.5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NB_T 11333-2023 页岩气 气田供转水系统技术要求.docx
ICS75.020CCSE16NB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113332023页岩气气田供转水系统技术要求ShalegasThetechnicalrequirementsforwatersupplyandtransportationsystemofgasfield2024-04-11实施2023-10-11发布国家能源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要求35设计水量36取水47供水转水系统48仪表与自动控制69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610施工及验收8H运行维护管理912质量、健康、安全、环保(QHSE)与节能、节水11附录A(资料性)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示意图12附录B(资料性)水力计算13附录C(规范性)供转水管道巡检内容及要求1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26)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集输工程技术研究所、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闪从新、杨明华、陈国平、王峰、宋彬、计维安、庄庆武、唐馨、王勇、史建华、殷武松、李强、何疑、戴志向、祁晓莉、邓勇、徐天源、王龙、王林、杨昌平、唐涵峰、宋金生、杨璐瑶。页岩气气田供转水系统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设计水量、取水、供水转水、仪表与自动控制、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质量、健康、安全、环保(QHSE)与节能节水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陆上页岩气田压裂用水及压裂返排液转水系统地面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844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564.1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GBGBGB即5014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5014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标准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49气田集输设计规范GB50540石油天然气站内工艺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575I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82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GB50601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17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90石油化工非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75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T50823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50892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KJ607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Jcyr587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耐腐蚀立式贮罐JC/T658.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水箱第1部分:SMC组合式水箱JC<718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耐腐蚀卧式贮罐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NB/T14002.3页岩气储层改造第3部分:压裂返排液回收和处理方法NB/T47003.1常压容器第1部分:钢制焊接常压容器QB/T5379用于存储水以及处理市政、工农业污水、污泥的螺栓连接的搪瓷钢板储罐设计规范SHZT3132石油化工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SY/T0043石油天然气工程管道和设备涂色规范SY/T0048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0600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方法SY/T4214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工程SY/T6331气出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6662.1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复合管第1部分:钢骨架增强聚乙烯复合管SY/T6662.2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复合管第2部分:柔性复合高压输送管SY/T6662.4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复合管第4部分:钢骨架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连接管及接头SY/T6662.7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非金属复合管第7部分:热塑性塑料内衬玻璃钢复合管SY/T6769(所有部分)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SVT6770(所有部分)非金属管材质量验收规范SY/T6885油气田及管道工程雷电防护设计规范SY/T7300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控制技术规范3*Sfn½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回用水reusedwater压裂返排液经处理后,用配制页岩气压裂液的水。3.2供水系统watersupplysystem页岩气出压裂输送清水的各种设施的总称。注:包挪冰泵站、供水管网、供水储水设施及附属设施。3.3转水系统watertransfersystem页岩气田压裂转输压裂返排液、回用水、清水及其混合液的各种设施的总称。注:包括转水泵站、转水管网、转水储水设施及附属设施。4基本要求4.1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示意图参见附录A宜包括取水、供水系统及转水系统。4.2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设计优先利用钻前设施(道路、井场、供电、储水设施等)及已建供转水设施,统筹考虑,兼顾钻试、产能建设及生产运行维护的需求。4.3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应根据城镇规划、平台部署、钻试进度、自然及地质条件、供转水规模等情况,结合开发方案的气藏及钻采工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4.4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应满足压裂用水在不同平台井站及井区间调蓄和调配的需求。4.5 坚持质量效益开发原则,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设计应优化供转水系统工艺流程、合理确定自控水平;宜选橇装设施,提高设施的重复利用率。4.6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管理应符合质量、健康、安全、环保(QHSE)与节能节水的要求。4.7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材质选择、敷设方式及防腐方式应根据输送介质、运行工况、自然及地质条件、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4.8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回用水质应符合NBrr14002.3的相关规定。5设计水量5.1 页岩气田日压裂用水量推荐按公式计算:*u式中:Q页岩气田日压裂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日(m2d);q-第i口井日压裂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日(it?d);m日压裂井数,单位为口每日(口/日)。5.2 页岩气田日压裂返排液量推荐按公式计算:Q1.式中:Q2页岩气田日压裂返排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日(mVd);qz第j口井日压裂返排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日(Md);n日投产井数,单位为口每日(口/日)。5.3 取水规模应根据页岩气田最高日压裂用水量,并结合回用水量及储水设施的储水能力等综合分析确定。5.4 供水规模应根据取水规模,并结合供水管网布局、供水储水设施的储水能力等综合分析确定。5.5 转水规模应根据压裂用水量、压裂返排液量、回用水量及供水转水调配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5.6 储水设施总容积应根据平台部署、钻试进度、压裂用水量、压裂返排液量、供水转水管网布局及输送能力、供水转水调配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6取水6.16.1.1 水源的选择应以水资源勘察和论证为依据,水质、水量应满足压裂用水需求。6.1.2 水源宜选择大中型河流、湖泊、水库、工业供水管网等为主取水源,小河、溪沟、池塘等多点补充为临时取水源。62ffi*AS三!6.2.1 取水方式和构筑物型式的选择应根据取水点位置、取水量、取水时间,结合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源地水文地质、航运、水利工程、水力发电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6.2.2 取水构筑物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63ffi*SS6.3.1 供水区域范围大、取水量大'使用时间长的主水源取水泵站宜采用固定式布站方式,供水区域范围小、取水量小、使用时间短的临时取水泵站宜采用移动式布站方式。6.3.2 主水源取水泵站应设置备用水泵。6.3.3 临时取水泵站应采用易拆装、易搬运和复用的橇装设备。6.3.4 泵进口宜设置滤网或过滤设施,泵出口端宜设置计量装置。7供水转水礴7.1 TSS求7.1.1 地形高差较大的气田供转水系统宜采用分压供转水。水源较远或局部地形相对高差较大的区域,宜设置加压泵站,采用分区供转水。7.1.2 供转水管网布置应根据气田开发方案、钻试进度等综合分析确定,应与集输管网同步规划。7.1.3 供转水管线采用钢质管道时,应根据输送压力、输送介质腐蚀特性确定管道的设计壁厚,并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采用非金属管道时,应根据输送压力、输送介质温度、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宜的非金属管道材质、连接型式,并符合SY/T6662.1、SY/T6662.2、SY/T6662.4、SY/T6662.7、SY/T6769(所有部分)的相关规定。7.1.4 供转水管线应进行水力(瞬态及稳态)计算,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并应根据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7.1.5 应按照GB50265的相关规定,进行泵站事故停泵水锤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7.1.6 转水方式应根据水量、转水距离、周边转水管网情况、交通条件等综合考虑确定。页岩气压裂用水宜采用管道输送为主、罐车拉运为辅的转水方式。7.2 融7.2.1 泵站选址宜依托己建或拟建的平台井站、集气站、脱水站建设。7.2.2 泵站宜靠近储水设施布置,并布置于防爆区域外。7.2.3 泵站布置宜满足水泵自灌吸水的条件。不能满足水泵自灌吸水条件的泵站宜设置真空引水系统,或采用潜水泵、自吸泵等。7.2.4 泵站宜具备数据采集、远传的功能。7.2.5 移动式泵站设备宜系列化、标准化、橇装化,便于搬迁复用。中心泵站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橇装化设备。7.2.6 泵橇内设施布局应合理,便于操作维护:泵橇结构尺寸应满足吊装和运输要求。7.2.7 供水泵站宜设置备用水泵,转水泵站宜井区集中设置备用水泵。7.2.8 供水泵站应具有供水、站内循环、压力泄放的功能;转水泵站应具有转水、越站、站内循环、压力泄放的功能。7.2.9 转水泵进口端宜设置过滤设施,供水泵、转水泵的出口端宜设置计量装置。7.2.10 机泵的选型及数量应根据输送介质、供水及转水规模、扬程、机组的效率和功率等综合分析确定。7.2.11 供水泵宜选用电动机驱动离心泵。转水泵宜选用耐腐蚀泵,输送压裂返排液的水泵轴封宜采用机械密封。7.2.12 泵站其他要求应符合GB50265的相关规定。7.3 IfW7.3.1 供水管网宜采用钢质管道或非金属管道,转水管网宜采用非金属管道。7.3.2 3.2主水源供水管网宜采用钢质管道,埋地敷设。临时供水管网宜采用非金属管道,地面敷设,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拆卸及搬迁前应对管道进行吹扫。7.3.3 转水管网宜互联互通、双向输送,便于内部统一调配。73.4转水管网宜采用非金属管道,埋地敷设;若地面敷设,宜采用钢质管道,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7.3.5转水管网应避开环境敏感区、人口稠密区和不良地质地段。转水管网宜与集气管道同沟或共用管廊带敷设,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7.3.6转水管网应根据输送介质、温度、距离等情况,按照SY/T0600规定的方法进行结垢趋势预测,并应采取相应的防垢措施。7.3.7转水管网不设置自动排气阀,必要时在线路高点设置临时手动排气设施。7.3.8供水转水管道途经陡坡、陡崖及冲沟地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放坡、护坡、堡坎、排水、分段设置止推座等措施,以保证管道安全;穿越水田等水域地区,应采取抗漂浮措施。7.4f*½7.4.1 储水设施可采用水池、水罐、水箱等形式。长时期用的储水设施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临时用的储水设施应采用移动式水箱(罐)、拼装水罐等形式。7.4.2 储水设施应优先利用原钻井工程已建储水设施(池、罐等),已建储水设施在不满足供水或转水需求时,宜优先考虑在平台井站、集气站内或附近建设。7.4.3 压裂返排液回用就地处理,优先采用储水罐;压裂返排液回用集中处理,可采用储水池。7.4.4 储水设施应根据储存介质和土壤环境等因素,采取可靠的防腐、防渗和防溢流措施。7.4.5 储水设施设计应满足生产使用和安全环保要求。7.4.6 储水设施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标志标识,并设置监控设施。8仪表与自动控制8.1 一般要求8.1.1 供转水系统应设置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经济适宜的仪表与控制系统,确保供转水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8.1.2 仪表的设计应符合GB/T50892的相关规定。8.1.3 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50823的相关规定。8.1.4 单独建设的泵站和先于主体工艺装置建设的泵站宜独立设置控制系统,依托平台、集气站和脱水站建设的泵站宜合用控制系统,完成泵站显示、报警、控制和安全联锁。8.1.5 应将泵站工艺数据传送至上级调控中心的SCADA系统进行监视、报警、控制和安全联锁。8.2 过程检测与控制8.2.1 单独建设的泵站应设置无人操作的远程终端单元RTU或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P1.C。8.2.2 储水设施应设置液位检测,液位信号应接入控制系统进行高、低液位报警,应根据工艺需求设置启泵和停泵联锁逻辑,泵的运行状态信号和报警信号应回传至控制系统显示。使用IOkV及以上电压电动机的泵,不应设置远程启泵。8.2.3 液位测量仪表可选用雷达液位计、磁致伸缩液位计、静压液位计等。流量测量仪表可选用差压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8.2.4 泵站应根据工艺需求确定压裂用水、回用水、压裂返排液的流量计量。9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9.1 供配电9.1.1 供转水泵站电力负荷等级,应结合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的生产特点及中断供电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程度进行划分。供转水泵站用电负荷宜为三级。9.1.2 供转水泵站用电设备负荷等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供转水泵站用电设备负荷等级泵站名称主要用电设备负荷等级取水泵站取水泵三级计量、自控仪表、通信重要负荷供水泵站供水泵三级自控仪表、通信重要负荷转水泵站转水泵三级自控仪表、通信重要负荷9.1.3 供转水泵站电源甩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分布、用电时间、输电线路长度、电能损耗、水泵电压等级等因素确定,宜优先利用气田开发专线或气田已建电源,当已建电源不满足供电要求时,可从所在地区供电营业区的电网取得或设置自备电源。9.1.4 对转输、储存、处理及回注设施事故状态时的自控和通信用电,设置在线式不间断电源装置。不间断电源装置宜按单台设置,蓄电池后备时间不宜小于lh。9.1.5 取水泵站、供水泵站宜采用预装式变电站供电,转水泵站变电站的设置宜与平台井站变电站的设置型式一致。9.1.6 供转水泵站内变电站的无功补偿宜集中设置,当变压器容量大于或等于100kv-A时,高压侧的功率因数不宜小于0.95;采用气田内部电网供电时,功率因数不宜小于0.9。9.1.7 供转水泵站室内照明应符合GB50034的相关规定,室外照明应符合GB50582的相关规定。9.1.8 供转水泵站内建(构)筑物及工艺设施的防雷分类、雷电防护措施及接地,应符合GB50057、SY/T6885的相关规定。9.1.9 供转水泵站的雷电防护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值应符合GB/T50065的相关规定。9.2 通信对有数据传输要求的供转水泵站,根据数据传输流向要求,宜优先利用现有的公网通信资源依托公网进行数据上传:当供转水泵站依托公网通信有困难时,可自建光缆组网或采用自建无线通信网络。9.3 建筑9.3.1 建筑设计应满足工艺和安全要求,并利于生产、便于管理、节约用地、经济合理。9.3.2 取水泵房内应设置排水沟、集水坑等溢水收集设施。9.3.3 泵房、橇装泵房应采用外隔、内吸及消声等方法实现噪声防治。噪声排放应达到GB12348要求的厂界外30m声环境功能区2类标准,即昼间噪声应不大于60dB,夜间噪声应不大于50dB。9.4 结构9.4.1 构筑物的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相关规定。9.4.2 水池类构筑物应符合SH/T3132的相关规定。9.4.3 构筑物的防腐蚀设计应符合GB/T50046的相关规定。9.4.4 橇装设备基础宜优先利用钻井阶段已有基础,采用植筋等措施实现新旧基础的结合;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设备荷载等选用条行基础、独立基础等形式。9.4.5 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结构形式应结合浅层荷载试验结果和详勘报告进行分析确定,均应满足构筑物承载力的要求及沉降的相关要求。9.4.6 根据储水设施的储存水质、容量、使用时间、布置位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综合考虑选用钢筋混凝土水池、移动式水箱(罐)、拼装水罐等结构形式。a)水池设计预留液面不应低于高度300mm。b)水池防渗、防腐要求:宜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进行防渗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Omm,并应符合GB18445的相关规定。返排液储存池防腐处理宜采用改性聚氨酯防腐涂料,刷涂三遍,重防腐做法,厚度不应小于1.Omm。c)钢筋混凝土水池:混凝土等级不应低于C30,抗渗混凝土等级不应小于P8。d)开挖基坑超过3m时,应按深基坑及JGJ120的相关规定进行护壁、支护等相关安全措施。e)移动式钢制水箱(罐)应符合NB/T47003.1的相关规定;移动式非钢制水箱(罐)应符合JC/T658.1、JC/T587、JC/T718的相关规定;拼装水罐应符合QB/T5379的相关规定。9.5 供热与暖通9.5.1 供热与暖通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相关规定。9.5.2 泵房、变配电间室内设计参数:冬季不宜低于5,夏季不宜高于40。9.5.3 泵房正常通风换气次数不宜低于4次h,变配电间不宜低于10次h°9.6 消防9.6.1 供转水泵站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55036和GB55037的相关规定。9. 6.2供转水泵站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移动式灭火器材。泵房(橇)宜配置手提式磷酸镀盐干粉灭火器,箱式变电站宜配置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9.7 总图9 .7.1泵站址的选择应符合SY/T0048的相关规定,宜优先利用已有公路、井场地坪、钻井水池等依托条件。10 7.2泵站防火等级划分和区域布置,应符合GB50183的相关规定。9.7.3泵站总平面和竖向布置应对近期和远期进行衔接,便于后期钻井、压裂、地面建设、生产作业等。9.8.1 进站道路宜优先利用地方和井场现有道路。9.8.2 泵站道路设计应符合SY/T0048和GB50183的相关规定,并满足生产管理、维修维护的通车要求。10施工及验收10.1 泵站10.1.1 工艺设备及管道要求如下:a)机泵安装及验收应按照GB50275的相关规定执行。b)站内工艺管道及设备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540的相关规定执行。c)泵橇、阀组橇等工艺管道及设备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235的相关规定执行。10.1.2 仪表与自动控制仪表设备和材料的检验及保管、取源部件安装、仪表设备安装、仪表线路安装、仪表管道安装、脱脂、电气防爆和接地、防护、仪表试验、工程交接验收应按照GB50093的相关规定执行。10.1.3 fW要求如下:a)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147的相关规定执行。b)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148的相关规定执行。c)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168的相关规定执行。d)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169的相关规定执行。e)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254的相关规定执行。f)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303的相关规定执行。g)l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575的相关规定执行。h)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601的相关规定执行。i)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应按照GB50617的相关规定执行。I(I1.4哪要求如下:a)钢结构工程施工应按照GB50755的相关规定执行。b)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209的相关规定执行。c)屋面工程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207的相关规定执行。.5稣要求如下:a)建筑地基处理应按照JGJ79的相关规定执行。b)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204的相关规定执行。c)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203的相关规定执行。.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照GB50243有关要求执行。10.2 Wrmfil10.21 金及IfiI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268的相关规定执行。1Q22要求如下:a)非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50690、SY/T6662.1、SY/T6662.2、SY/T6662.4、SY/T6662.7、SY/T6770(所有部分)、SY/T6769(所有部分)、SY/T4214的相关规定执行。b)穿越公路、河流、水渠、溪沟等,应设置保护套管。C)埋地敷设的非金属管道,沿线设置里程桩、转角桩、交叉桩、警示牌、警示带等标志外,还应设置接头标志桩。d)非金属管道宜采用沟下连接的方式,沟上连接时应用吊带将连接好的管道缓慢放入沟底。11运行维护管埋11.111.1.1 供转水系统施工验收合格后,投入运行后进入运行维护阶段。11.1.2 供转水系统运营单位应制定供转水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供转水运行方案、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建立健全基础资料、运行资料和安全管理资料。11.1.3 供转水运行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页岩气田压裂生产运行组织、管网布局、用水需求量、压裂返排液量、需求时间、储水设施容量、供转水泵功率及泵效、供转水管道等因素,并针对钻试变化、产能建设动态及运行中的不适应性及时对供转水运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11.1.4 供转水系统运行期间主要监控的运行参数包括起点压力、终点压力、泵瞬时流量、储水设施液位等,发现储水设施或管道泄漏、溢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泵,并进行后续处理及上报。11.1.5 凡涉及变更供转水输送计划、供转水流程、运行方式及运行参数应下达调整指令,管网系统流向调整等操作应按照调度管理制度执行。11.1.6 供转水系统运营单位应定期开展机泵及配套设施运行情况的技术经济评价,对长期低负荷运行设备采取关停并转或搬迁重复利用等措施,提高设备设施负荷率,降低运行管理成本。11.1.7 供转水系统应做采取防腐保护措施。地面管道及设备涂色应符合SY/T0043的相关规定。11.2 泵站11.2.1 定期对机泵进行巡检,主要检查内容及要求如下:a)运行压力、温度、流量均控制在设计参数范围内且无异常波动;b)无异常振动、无异响,连接部分无松动、抖动等;c)各阀门、泵体进出口法兰与管道无跑、冒、滴、漏和其他不正常现象。11.2.2 定期对机泵进行检查维护,主要维护内容如下:a)检查、清洗泵吸入端人口过滤器;b)检查、清洗、调试润滑系统:c)检查、调整联轴器的对中度,排除变形,避免损坏;d)泵长期停用前应用清水冲洗,放尽泵体内的液体,涂上防锈油,并对整个泵进行防腐保养。11.3 管道11.3.1 管道巡回检查周期应根据管道输送介质、管道沿线地区等级、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治安风险等级等因素确定:a)清水输送管道巡检频次宜不小于1次15d,压裂返排液输送管道巡检频次宜不小于1次7d;b)高风险段管段、恐怖袭击高风险部位巡检频次不小于1次/d;汛期及特殊时期,应加密巡查;C)管道两侧各5m范围内存在大型机械施工、钻探、爆破等第三方施工、地震等特殊情况,出现地质滑坡及其他自然灾害地段的管道,对管道安全造成影响时,应进行24h不间断监控;d)对地处山区复杂段、河流、水库、水塘、公路穿越、人口密集等敏感区域段的水管道应加大巡检频率;当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后,应立即组织巡查;e)对未得到整改的管道隐患、位于人口密集区的管道等应制定专项运行与监控方案。11.3.2 供转水管道应定期进行巡检维护,主要巡检内容及要求见附录C。11.3.3 供转水管道在检修前和长期停用前应采用清洁水置换管内介质,金属管道还应做吹扫、保压等工作。11.3.4 供转水管道应定期开展结垢监测分析,做好除垢、防垢等相关工作。11.4 罐车拉运11.4.1 压裂返排液罐车应符合GB18564.1的相关规定。11.4.2 承运车辆应配备紧急切断阀和快速密封接头,装卸工具必须符合相关安全环保要求。11.4.3 压裂返排液承揽单位应建立GPS监控系统。承运车辆应安装GPS监控终端,承运期间GPS在线并有效记录轨迹。11.4.4 压裂返排液车辆运输严格执行三联单签认制度,经甲乙双方现场签认和审核签字确认。11.5 储水设施11.5.1 储水设施巡回检查周期要求:a)日常巡回检查频次不得少于1次/d;转水期间应进行24h不间断巡检和监控;b)雨季或汛期应加密巡查;当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后,应立即组织巡查。113.2储水设施巡检内容及要求:a)储水池(罐)四周警示标志、配套防护措施应完好齐全;b)储水池(罐)液位正常,无溢出及污染环境、损坏附近农作物等情况;c)储水池(罐)内有无异物、池壁无异常变化、无渗漏情况,周边无坍塌现象,周边地表无异常现象。11.5.3储水设施应定期清理通畅周边排水,禁止雨水、山水等进入储水设施。12质健康、安全、环保(QHSE)与节能、节水12.1 质量、健康、安全、环保(QHSE)与节能、节水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12.2 应做好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地面建设项目(工程)的设计、制造及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宜包括下列方面:a)系统总体布局、管道走向及选址、工艺流程、工艺计算、管材选择、设备选型、结构设计等;b)地面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内容确定、工程材料与设备质量、时间进度安排、成本控制、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等。12.3 针对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地面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应开展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计,设计内容宜包括下列方面:a)确定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地面建设项目(工程)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职业危害b)对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职业危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C)根据分析的危险、有害因素和职业危害的种类和程度,提出相应的职业卫生、安全保护措施;d)职业卫生、安全保护设施和费用。12.4 针对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地面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应开展环境保护设计,设计内容宜包括下列方面:a)确定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地面建设项目(工程)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b)对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c)根据相关环境标准,提出相应污染控制措施;d)环境保护设施和费用。12.5 应制定供转水系统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2.6 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并上报。12.7 对供转水系统产生的淤泥应进行无害化处置.、储存、转运,并符合SY/T7300的相关规定。12.8 机泵运行和维修产生的废油、废水、废渣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废油处理应符合HJ607的相关规定。12.9 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节能设计应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和高效设备,并符合SY/T6331的相关规定。12.10 页岩气压裂用水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钻井压裂需求,减少新鲜水取水量,增大压裂返排液循环回用量,对排放水合理处置,满足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附录A(三Mtt)页岩气田供转水鹤E示*图图A.1给出了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示意图。水源地平台井站AI平台井站BI清水压裂返排液及回用水注1:通过取水泵站从水源地取清水输向供水泵站,供水泵站向转水泵站输送清水。可不单独设置供水泵站,视具情况而定,取水泵站可直接向转水泵站输送清水。注2:转水泵站之间通过转水管线双向输送清水、压裂返排液及回用水。注3:转水泵站向平台井站输送清水、压裂返排液及回用水。注4:平台井站返排的压裂液优先回用于同平台气井东裂,剩余压裂返排液通过转水泵站输送至其他平台气井压裂回用。图A.1页岩气田供转水系统示意图附录B(资料性)水力计算8.1 管道总水头损失管道总水头损失,可按公式(B.1)计算:Zh4=h+h+h+h(B.1)式中:Zhg管道总的水头损失,单位为米(m);h_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单位为米(m);ha管道局部水头损失,按%的15%20%计取,单位为米(m);h管道终点压力,取5mIOm,单位为米(m);h管道相对高差,即从管道起点克服管道高差所需的扬程,单位为米(m)。8.2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可按公式(B.2)计算:EJ一(B.2)dIt式中:h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单位为米(而;沿程摩阻系数d管道计算内径,单位为米W;g重力加速度,取9.8InVS2;V管道断面水流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1.管段长度,单位为米«oa)管道断面水流平均流速,可按公式(B.3)计算:V写(B3)式中:V_管道断面水流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11s);Q-液体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d_管道计算内径,单位为米(m)t>b)沿程摩阻系数与雷诺数(Re)有关,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当Re<2100时,=64Re; 当2100<Re<lxl0o时,=0.3164Re-025; 当lX105<Re<lxl0时,=0.0032-K).221Re-027oc)雷诺数(Re)可按公式(B.4)计算:心上(B.4)式中:Re-错诺数,无量纲;P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2);U液体黏度,单位为帕斯卡秒Rs)°附录C斓三性)供转水管道巡检内容及要求表C.1给出了供转水管道巡检内容及要求。表C.1供转水管道巡枪内容及要求序号巡检内容巡检要求1管道标志桩、警示牌完好齐全2管道护坡、堡坎等无垮塌、无新开裂缝、无损坏,无管道移位、浮动3露空管道观察管段无裂纹、渗漏或穿孔、周边上壤无变色,周边植物无异常4埋地管道无露管,上方无车辆碌压,沿线上覆土壤及周边土壤、水田等无异常现象,周边植物无异常5地上管道跨越管段跨越结构稳定,管体、支撑、支架完好无损、无锈蚀、无明显变形及移位等异常变化,管道防腐层完好,管道上无其他杂物和重物:管道跨越支撑于管道之间绝缘层完好未破损6管道穿越公路、铁路两端警示标识、穿越桩完好有效,标示信息应清楚无缺失;穿越段套管或涵洞设施应完好,排水沟通畅,路面无下陷7穿越河流、大型沟渠管段在穿越河流的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00m½域范围内,禁止抛锚、拖锚、挖砂、挖泥、采石、水下爆破:两岸护堤、护坡、堡坎无垮塌,穿越的两岸警示标志、定位桩(穿越桩)应完好,无管道裸露和浮管:明敷管段防撞栏完好8新建管道两侧5m范围内环境新与天然气集输管道同沟敷设的水管道禁止种植深根植物,单独埋地敷设的水管道参照执行:禁止取土、开山、爆破、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蚀性物质、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禁止挖塘、修渠、修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建家畜棚圈、建房及修建其他建筑物、构筑物9管道沿途地质灾害管道沿途的地质灾害敏感点、地质灾害风险点的土体植被等情况无明显变化:汛期前后进行风险检查和评价:及时预防和处置地质灾害的破坏,确保管道平稳运行10敏感区城段(地处河流、水库、水塘、公路穿越处和人口密集处等)管段无泄漏、变形、防腐层损坏,周边无机械施工,管道上方无建筑和巡检通道11线路阀室、阀井管道阀室或阀井内阀门、连接件无跑、冒、滴、漏现象;压力表、安全、计量仪表在有效期内,处于正常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