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2课时备课设计.docx

    • 资源ID:1416918       资源大小:26.9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2课时备课设计.docx

    课题内容分析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中国有了共产党课型新授I课时I2序号2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中的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本单元按照知情行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近一百年来中国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从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开始,进而通过新旧社会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及建国后中国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最后落实到主动维护国家荣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党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本课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落实从知到行的要求。本课由三部分组成,旨在引导学生学者通过查阅李大钊不惧死亡的原因、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不平等待遇、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井冈山会师等中国共产党抗战史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升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最终使学生成长为能够通过思考、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道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明白共产党对中国解放的重要作用。通过新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的中国的必然出路的爱国少年。本课第一课时包含“开天辟地的大事”、“阅读角”和两个“活动园”这四个栏目。为落实单元目标“做爱党爱国的少先队员,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个主题,教材首先通过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引入,并通过让学生议一议李大钊不惧死亡的缘由,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接着“阅读角”栏目,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了解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强化学生明白共产党对中国解放的重要作用。本课第二个“阅读角”在让学生了解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后,以一个短小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共产党的诞生是多么来之不易,经历了多少艰难与危险,在此,学生知道的不是简单的“一大”会址,而是一段奋勇抗争的真实历史。为落实单元目标的主题,教材呈现了相关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的相关链接,旨在引导学生主动维护国家荣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党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本课落实新课标要求:总目标:课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汲取党史、新中国史等蕴藏分析的精神力量,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学段目标:1 .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初步认识重要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政治认同)2 .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热爱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3 .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学情分析知识经验:已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观看部分影像资料,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奋斗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未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距离今天还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具体,对于其中情怀与感情,不能有感同身受的深切体会。策略经验:已知: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未知:部分学生在筛选、运用材料方面还不够恰当,较难抓取其中的关键信息。生活经验:已知:学生能通过影像资料、图书和家长的讲解中获得关于中国共产党事迹的相关知识。未知:因近代史距离今天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对于出生于现代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陌生。部分同学对于史事的关注非常欠缺,通感通情度低。存在困难与障碍:1 .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的历史距离同学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较难理解。2 .历史政治有复杂的背景、在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较难把握。3.部分学生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生个性差异:部分学生阅读量很大,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历史比较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对于这方面的历史事实知识了解较欠缺。当今流行文化当道,很多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并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不同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理解、态度等都有较大差异。突破措施:1 .搜集关于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资料和故事,穿插在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堂学习中。2 .通过小组学习对于关于共产党诞生发展的历史政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3.借助丰富的拓展资源,如老电影地道战等,帮助学生更真实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成长之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等学科素养。学习目标1 .通过课本知识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井冈山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历史事件及意义。2 .通过拓展资料的分享讨论和音视频的观看,知道革命先辈们为了探索革命道路付出的艰辛努力,感悟革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3 .通过阅读角阅读和活动园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探索,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学习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了解井冈山根据地、长征等革命历史。难点:让学生铭记历史,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付出,珍惜现在幸福生活,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爱党的情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教师准备:教学媒体、中国共产党创立相关历史资料背景、活动评价单、板贴。学习过程环节与目标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评价活动指导与补救活动一:学习南昌起义知识学习内容: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必同学们通过查资料,都知道有一条道路叫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你们知道这是谁提出来的吗?又是在哪里提出来的?是的,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建孩子通过课件和课本的学习、分享收集到的关于南昌起义的知,加深对南昌起义过程和意义的把握理解。教学预设:学生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么,同学们知道这幅图是什么事件吗?评价维度评价标准I仁和意义了解R到位。卜救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善南昌起义表格,内容准确。三星1.通过课K阅读角中八白楼上和井IAlI,I能根据所学知一星冈山会师的拓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南昌起义的资料和建军节的来历,谁想跟大家分享下?(相机出示课件)学生活动:1.学生举手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生答:南昌起义。举手分享南昌起义的资料,完善表格。识,同学之间交流分享,完善表格。展加深了解。2.可播放资料音频,加深体会。3.分享建军节的来历。建军节: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俗称“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带领北伐军三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学习内容:师总结:是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责任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活动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学习内容:师:上面我们提到了创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它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还知道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小故事吗?请小组交流,你从这些故事中能体会到什么?小组代表举手回答。衾勇的H)学生活动:1.生结合课本”活动园”中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井冈山的油灯、红军给老百姓留的便条等以及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讨论体会。2.小组代表举手回答。艰苦朴素、团结一心、互相帮助等。学习活动:师总结:是啊,共产党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井冈山的材料、井冈山会师、在井冈山上发生的小故事等,能够感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迎难而上,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和当时环境的艰难不易。问题预设:五年级的学生生活在现今丰衣足食的岁月中,较难对当时井冈山的艰苦有所体会,感受停留在较浅层次。补救措施: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回家与家中的老人交流,从他们口中得到更多的故事和体会。人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精神让人感动,更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们要了解的更是让人感动、震撼。三、长征学习内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新生的中国力量,必然要经历很多苦难,其中,国民党对其的打压是十分残酷的,他们的军队对这支新生力量进行了多次围剿,在1934年IO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请同学们结合书中和大屏幕上的红军长征路线图,说一说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体会?问题预设:1.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长征时期的艰难困苦,无法了解红军付出的努力。2.部分同学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长征精神并继承。补救措施:1.出示历史记录视频或者其他影像资料,让学生更加充分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情况。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作为一名.J1*.>>一<-w三温二1&T½PrW)J-UFMmJ尸C尸R五4,工一学生活动:1.结合课件课本和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小组交流,收集有效和关键信息,说体会。2.全班总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学习内容:长征是红军的伟大征程,它的胜利会师是用千干万万的共产党人献血染出来的,为了克服长征途中的重重困难,中央红军开了很多会议,其中的遵义会议具有重要意义。请同学们自读课本75页活动园,找到遵义会议的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学习资料的分享、小组交流感悟,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共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体验过长征的“小红军”你应该怎么做?意义。学生活动:“活动园”,举手回答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走向胜利之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学习内容: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诗篇。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请欣赏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出示课件,清同学有感情齐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玲逵迤腌细浪,乌蒙磅例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案r史喜岷山千里曾,三军过后尽开破。“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什么说“难”,谁想交流你搜集的长征故事。为什么毛主席又说“不怕”呢?学生活动:1 .分享搜集到的长征中的小故事。2 .结合课本64页活动园,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说“不怕难”。四、课堂小结学习内容:红军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让人感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加倍珍惜,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付出。通过讨论交流,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长征精神,并能结合实际生活来谈。问题预设:对于长征精神体会不够深刻,总结片面O补救措施:相机引导在新时代,我们该怎样学习长征精神呢?和请你写一写,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会如何继承长征精神,继承哪些长征精神?学生活动:生将“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会如何继承长征精神,继承哪些长征精神?”的问题答案写在任务单上。同学讨论,写下你的想法。作业内容作业类型对应目标作业时间四、作业布置与家人交流长征路上的故事巩固性作业目标15分钟听老一辈讲革命故事拓展性作业目标210分钟板书设计中国有了共产党武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

    注意事项

    本文(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2课时备课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