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
资源ID:1417246
资源大小:13.9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徵因上疏日:津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潜夫论)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日:“汝作土,惟刑之恤J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人情。故传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贞观政要论公平有删减)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日:“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孝承。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日:”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新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徒边。时有上言者日:“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J太宗日:“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生获免,谁不凯觎?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日:“昔陶唐大圣柳下惠大贤其子丹朱甚不肖其弟盗跖为臣恶。夫以圣贤之训,父子兄弟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若令缘此皆被贬降,或恐递相掩蔽,罪人斯失。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贞观政要论刑法节选)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序号。(3分)昔陶唐大圣A柳下惠B大贤C其子丹朱D甚不肖E其弟F盗跖为臣恶。I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在文中指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一部编年体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惟奉三尺之律”与“惟刑之恤”中的“惟”语意相同,都是“只,只有”的意思。C.考课:古时按一定的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分别等差,升降赏罚。I).“坐违李靖节度”中的“坐”和“以手抚懵坐长叹”(蜀道难)中的“坐”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建议唐太宗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天下。以道德仁义为根本,则刑罚可免,实现无为而治。B.唐太宗认为,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执法量刑时,尤其对判死刑的,应尽量宽大简约,尊重生命的价值。C.高生因罪被判处流放,他请求唐太宗看在他是旧秦府功臣的面子上宽赦他的罪过,被唐太宗拒绝。D.唐太宗认为地方官员如果因为所管之地有人犯罪就被贬官降职,恐怕今后大家都会互相隐瞒罪行,那么真正的罪人就漏网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4分)译文:(2)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4分)译文:1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如何做到司法公平公正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做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0.ACE(译文: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却非常不成器;柳下惠是大贤,他的弟弟盗跖却成了巨恶之人。)11.B(只有/用于句首,表示希望、祈使语气。句意:只知道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天下的百姓/在量刑的时候要心存怜悯O)12. C(“时有上言者”意思是: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并不是高生自己请求。)13. (1)用刑罚来治国,就像赶马车用鞭子,百姓们都已服从教化,那么刑罚就没有地方可施行了。(“为理”,治国;“执御”,赶马车;“化”,教化。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2)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判断狱案准确,就给予奖励提升,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但”只要;“狱”,案件;“秩”,官员的俸禄或官阶;“息”,停止。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14. 加强执法官素质培养公私分明,不以私情违背法律慎用刑法,用法宽简。(每点1分)【参考译文】魏微事后又写了一篇奏书,进献唐太宗:只知道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天下的百姓,想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圣贤的国君治理天下,移风易俗,不用严刑峻法,而是靠施行仁义教化。仁义是治国的根本,而刑罚是治国的辅助手段。用刑罚来治国,就像赶马车用鞭子,百姓们都已服从教化,那么刑罚就没有地方可施行了;马能自觉地尽力奔跑,那么鞭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百姓的短处和错误的,而是用来防范邪恶、补救祸患、约束邪恶从而使其纳入正道的。”(潜夫论)大凡审理案件,都要按照父子的亲情,依照君臣的情分,权衡轻重先后,测量深浅程度。展现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将忠君爱民之心发挥到极致,如果有疑问就和大家一起商量研究。存在疑问就从轻量刑,这就是对刑法的慎重。所以舜告诫咎繇:“你作为狱官之长,在量刑的时候要心存怜悯。”又规定一个案子要经过群臣、群吏、万民三次审讯,大家都同意了才能定罪。可见,律令必然也通人情。所以左传说:“大小案子,很难审理得非常准确,但务必要根据人情事理来断处。”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遇到凶年闹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狱案,总是力求严苛,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他们判断狱案准确,就给予奖励提升,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太宗又说:“古时候判断狱案,必须向三槐、九棘之官询问,当今的三公、九卿就有这样的职责。从今以后,凡是判死罪的都叫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处,这样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狱滥刑。”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几乎做到刑法搁置不用。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节制调度,还诬告李靖谋反,被判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能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宽免他的过错。”唐太宗说:“他过去曾在秦王府出过力,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今天如果赦免他,就开了侥幸之路。而且当初太原起兵以来,一开始就响应起义并在征战中立下功劳的人很多,如果高生得以免罪,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心呢,有功的人,都会依仗功劳犯法作乱。我之所以决定不予赦免,正是为了这个缘故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因为其部下有人犯了十恶之罪,被御史弹劾上奏。唐太宗听说后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却非常不成器;柳下惠是大贤,他的弟弟盗跖却成了巨恶之人。他们以圣贤之训,以父子兄弟之亲,尚且不能使其子弟受到熏染而发生变化,去恶从善,现在却要求刺史教化百姓都使他们走正道,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因为所管之地有人犯罪就被贬官降职,恐怕今后都会互相隐瞒罪行,真正的罪人就漏网了。因此各州有犯十恶之罪的,刺史不必连坐获罪,只令其明加查纠惩治,这样才可以肃清奸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