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_SY 03044-2023 PCL通用润滑油基础油.docx
O/SY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Y030442023代替Q/SY040442018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PC1.generallubricatingbaseoils2023-10-19发布20231201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产品分类与标记2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6 检验规则57标识、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6参考文献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Q/SY040442018通用润滑油基础油,与Q/SY040442018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将文件名称更改为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b)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8年版的第1章);c)更改了产品的分类规则并删除了部分产品牌号(见4.1,2018-年版的第4章);d)更改了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I类)产品质量指标(见表2,2018年版的表4、表5);e)更改了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II类)产品质量指标(见表3,2018年版的表7);f)更改了Pe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11I类)产品质量指标(见表4,2018年版的表9)。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提出。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炼油与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润滑油分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辽河石化分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栋、李韶辉、官婷婷、周秀珍、王广飞、郁晓谦、邹立梅、艾宏承、刘彦峰、陆雪峰、雷爱莲、翟国容、张坡、刘中国、吴福丽、金鹏、金理力、于海、陆沁莹、刘晓磊、丁冬梅。本文件审查专家:刘晓舟、王正元、王建明、刘为民、郭长虹、苏星、陈跟平、方宏、曲静波、赫丽娜。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2年首次发布为Q/SY44.12002和Q/SY44.22002:2007年Q/SY44.12002和Q/SY4422002确认继续有效;2009年第一次修订时,将Q/SY44.12002(2007)和Q/SY44.22002(2007)合并为Q/SY442009;一一2018年复审确认继续有效,标准编号变更为Q/SY040442018;本次为第二次修订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产润滑油的基础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62石油产品和燃类溶剂苯胺点和混合苯胺点测定法GB/T265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和动力黏度计算法GB/T268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康氏法)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GB/T1885石油计量表GB/T1995石油产品黏度指数计算法GB/T2541石油产品黏度指数算表GB/T3535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GB/T3536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GB/T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GB/T4945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GB/T6538发动机油表观黏度的测定冷启动模拟机法GB/T6540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GB/T6986石油产品浊点测定法GB/T7304石油产品酸值的测定电位滴定法GB/T7305石油和合成液水分离性测定法GB/T9170润滑油及燃料油中总氮含量测定法(改进的克氏法)GB/T17040石油和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17144石油产品残炭的测定微量法GB/T30515透明和不透明液体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及动力黏度计算法NB/SH/T0059润滑油蒸发损失的测定诺亚克法NB/SH/T0162石油福分中碱性氮含量的测定颜色指示剂法NB/SH/T0164石油及相关产品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规则NB/SH/T0193润滑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旋转氧弹法NB/SH/T0253轻质石油产品中总硫含量的测定电量法NB/SH/T0980石油储分中碱性氮含量的测定电位滴定法SH/TSH/TSH/TSH/TSH/TSH/T030806040607065706890753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U形振动管法)橡胶填充油、工艺油及石油衍生油族组成测定法(白土一硅胶吸附色谱法)液态石油烧中痕量氮的测定氧化燃烧和化学发光法轻质危及发动机燃料和其他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润滑油基础油化学族组成测定法(薄层色谱法)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产品分类与标记4.1 产品分类本文件按照饱和燃含量、硫含量和黏度指数将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分为I类、I类、In类。其中I类、H类基础油黏度等级牌号按40C或100C赛氏通用第度整数值划分,III类基础油黏度等级脾号按100C运动黏度整数值划分,具体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项目PC1.(I类)PC1.(11类)PC1.(11类)黏度等级150SN4OOSN150BS150N500NH150BS46饱和燃(质量分数),%<90296298硫含量(质量分数),%>0.03<0.005<0.001黏度指数295105119951192902120注:“PC1.”表示“中国表示“加氢精制为石油通用润滑油基础油",“SN”表示“溶剂精制基础油”g础油”。,“BS”表示“光亮油”,“N”饱和烽或者硫含量满足其一,即归属为PC1.(I类)。4.2 产品标记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标记为:产品代号黏度滑级产品名称标准号示例:PC1.l50SN润滑油基础油Q/SY03(M4。5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5.1 分析项目说明5.1.1 外观试验补充规定:将油品注入100m1.清洁量简中,油品应均匀透明无絮状物:如有争议时,将油温控制在25°C±2°C下,应均匀透明无絮状物。5.1.2氧化安定性(旋转氧弹法)试验补充规定:将油品中加入0.8%的抗氧剂T501(2,6-二叔丁基对甲酚),建议抗氧剂采用符合SH/T0015规定的一级品:用天平(感量0.0OIg)称取0.88g的T501于25Om1.烧杯中,继续加入待测油样,至总质量为Uog(供平行试验用);将油样均匀加热至50°C60C,搅拌5min,冷却后装入玻璃瓶备用;试验用铜丝应使用一次即更换。5.2产品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2、表3和表4的规定。表2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I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项目质量指标试验方法PC1.150SNPC1.400SNPC1.150BS外观透明无絮状物目测密度(20C),kg11?报告GB/T1884、GB/T1885、SH/T06042色度,号不大于153.05.0GB/T6540运动黏度,三2s4029.0<34.079.0<86.0报告GB/T265、GB/T30515100C报告报告30.0<34.0黏度指数不小于95GB/T1995*、GB/T2541闪点(开口),不低于200225300GB/T3536倾点,tC不高于-12-7-5GB/T3535酸值(以KOH计),mg/g0.020.030.03GB/T49452、gbt7304饱和燃(质量分数),%报告SH/T0607°、SH/T0753硫含量,mg/kg报告GB/T17040、NB/SII/T0253、SH/T06890空气释放值(50°C),min报告报告SH/T0308蒸发损失(NoaCk法,25(C,Ih)(质量分数),不大于20NB/SH/T0059抗乳化度,min54*C(40-40-0)不大于1015GB/T730582(40-37-3)不大于25旋转氧弹(15(C),min不小于200190180NB/SH/T0193残炭(质量分数),舟不大于0.10Of60GB/T17144°、GB/T268苯胺点,C报告报告报告GB/T262氮含量(质量分数),为报告报告报告GB/T9170、SH/T0657°碱性氮(质量分数),%报告报告报告NB/SH/T0162a.NB/SH/T0980为有争议时的仲裁方法。表3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项目质量指标试验方法PC1.150NPC1.500NPC1.H150BS外观透明无絮状物目测密度(20C),kg11?报告GB/T1884、GB/T1885、SH/T0604*色度,号不大于0.5GB/T6540运动黏度,mm2s40C290<34.090.0<102.0报告GB/T2652、gbt30515100C报告报告28.5<34.0黏度指数10511995119290GB/T1995、GB/T2541闪点(开口),不低于200220270GB/T3536倾点,C不高于-15-12-9GB/T3535浊点,C不高于-10-5报告GB/T6986酸值(以KoH计),mgg不大王0.010.02GB/T4945°、GB/T7304饱和建(质量分数不小于96SH/T0753、SH/T0607硫含量,mg/kg不大于50GB/T17040、NB/SH/T0253、SH/T0689*空气释放值(5(C),min报告报告SH/T0308蒸发损失(NoaCk法,250C,Ih)(质量分数),为不大于15NB/SH/T0059i5r报告-低温动力黏度,mPas-20C报告GB/T6538-25C报告-3or报告旋转氧弹(15Oc),min不小于250250250NB/SH/T0193为有争议时的仲裁方法。表4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11I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项目质量指标试验方法PC1.4PC1.6外观透明无絮状物目测密度(20C),kgr113报告GB/T1884、GB/T1885、SH/T0604色度,号不大于0.5GB/T6540运动黏度,mm2/s40"C报告报告GB/T265°、GB/T30515100C4.00<4.4Q5.8Q-<650黏度指数不小于120GB/T1995°、GB/T2541闪点(开口),C不低于200210GB/T3536表4(续)项目质量指标试验方法PC1.4PC1.6倾点,不高于-15-12GB/T3535酸值(以KOH计),mg/g不大于0.01GB/T4945°、GB/T7304饱和燃(质量分数),%不小于98SH/T0753、SH/T0607*硫含量,mg/kg不大于10GB/T17040、NB/SH/T0253、SH/T0689蒸发损失(NOaCk法,250C,Ih)(质量分数),不大手15NB/SH/T0059低温动力黏度(-30°C),mPa-s不大于18005000GB/T6538旋转氧弹(150C),min不小于300NB/SH/T0193为有争议时的仲裁方法。6检验规则6.1 检验分类与检验项目本产品检验为出厂检验出厂批次检验项目包括:外观、密度、色度、40C运动黏度、Io(TC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开口闪点、倾点、浊点、酸值、硫含量、氮含量、碱性氮、苯胺点、残炭、空气释放值、蒸发损失、抗乳化度、低温动力黏度、旋转氧弹.在原材料和工艺条件没有发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变化时,出厂周期检验项目为饱和危含量,每年至少检测一次。6.2 组批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每生产一罐为一批。6.3 取样取样按GB/T4756进行,取样量应满足出厂检验和留样所需数量。6.4 判定规则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I类)产品出厂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表2的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11类)产品出厂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表3的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山类)产品出厂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表4的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6.5 复验规则如出厂检验结果中有不符合5.2的规定时,按GB/T4756的规定自同批产品中重新抽取双倍量样品,对不符合项目进行复验,复验结果如仍不符合技术要求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7标识、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标识、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按NB/SH/T0164进行。参考文献1SH/T0015501抗氧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PC1.通用润滑油基础油Q/SY030442023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内部发行)880X1230亳米16开本1印张21千字印12002023年11月北京第1版2023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书号:15502120760定价:20.00元版权专有不得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