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课程.docx
金字塔原理课程1课程结构-金字塔原理工作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辛苦做完一场培训I,效果却很不明显,学员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常有偏差。于是,很多人开始寻找一些科学方法,来提升内训师们的培训技巧。这个工具类培训课程对企业内部培训有帮助吗?对我们的工作有实用价值吗?”带着这样的质疑,我走进了凯洛威“金字塔原理”的课程结构培训课堂。2如何把金字塔原理拆解和组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接受有规律的事物,当我们把课程设计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去陈述和展现时,学员就会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什么叫做规律?比如说这里有很多数字,让学员在3秒内快速的说出这是数字几?我相信很多人一下子就懵了。为什么?因为觉得特别的乱、找不到规律,还要一个一个把它排列组合再来开始数,所以一下子说不出来。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事先按照一些规律给整理出来,我们再来看这个数字就方便多了。所以作为培训师要做的就是把培训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梳理出来,然后陈述给学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接受、吸收和记忆。在一个在课程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逻辑原理一金字塔原理,为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的短期记忆是无法大于7项的,比如说这里有9个物品:葡萄、牛奶、橘子、土豆、黄油、苹果、鸡蛋、酸奶、胡萝卜,一下子记住这9个物品是不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我们把它进行金字塔原理的拆解和重新的组建呢?我们先把这9样物品分成一个大类,就是我们今天要买的菜。又分成了三小类,分别是水果、蔬菜、蛋奶产品。水果有哪些呢?水果包括:橘子、葡萄、苹果;蔬菜包括:土豆、胡萝卜;蛋奶产品:牛奶、酸奶、黄油、鸡蛋。我们可以发现原来的9样物品被放到了三类产品里面,而这三类又有一个统称,叫“做今天要买的菜”,所以能把我们要记忆的内容分层次,一层一层的去记忆,这样有助于学员的记忆和吸收。从分组和归类的角度来讲,分组与归类也是大脑自然的特点。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混在一起的物品,会自然而然的想办法把它进行排列组合或者是分类。所以古人常说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进行了分组与归类,把记忆和分组归类的分析,用金字塔原理会更好地将信息和思想灌输给听众。3金字塔原理的设计要遵遵循那些原则我们再来看一下金字塔原理的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呢?首先是由上而下,然后,每一个层级都是从抽象到具体,一直到具体的不能再具体。什么是抽象到具体?举个例子:今天要买的菜是不是抽象?那今天要买什么菜呢?水果、蔬菜、蛋奶?这三类比今天要买的菜要稍微具体一点,但是还不够,具体水果要买哪些水果呢?葡萄、橘子、苹果等这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第三个是横向并列,也就是说金字塔原理大部分二级目录、三级目录的每一个标题章节之间是横向并列的关系。比如:水果、蔬菜、蛋奶产品这三类就是互不干扰的并列关系。那么水果下面的橘子、葡萄、苹果也是并列关系,这就是横向并列。从具体到抽象,课程的目录要根据内容的设计层层下分、层层具体,课程的结构分的越具体,越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开发和课件的制作。由上至下,对于课程设计者培训学员来说都会有一个全局观,因为既能看到课程的上下级关系,又能清晰地去看到同一个层级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个课程设计的逻辑和框架,也有助于更好地记忆课程。有了这个课程设计的逻辑和框架,我们就可以搭建一个非常清晰的金字塔结构的课程设计结构图。有了这个课程设计结构图,在后期的PPT制作和互动的设计中,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大纲。根据这个大纲去制作课件可以让课件更有逻辑性、生动性。4金字塔的串并联结构在课程设计时,除了横向并列这个原则,还有其它的逻辑,尤其是根据课程的侧重点,逻辑设计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课程里每个模块、每个章节都是并列的要素话,那么就可以把它归纳成并列的逻辑关系。还有一种课程的逻辑是先呈现一种现象、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客观事实,然后根据这个现象、客观事实和规律把它演绎成找到它的原因,分析它的原因,或是论证它的结果,那么这种逻辑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基本上,在课程的设计来看,这三个逻辑其实跟设计的三类课程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知识类的课程(know1.edge),更多的是各个并列关系的要素、模块、维度来陈述,因此知识类课程的章节逻辑更多的是并列关系。技能类的课程(ski1.1.s),因为是技能类的,就涉及到操作、程序集,有: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所以技能类课程的逻辑更多的是递进关系。还有一些态度类的课程(attitude),为什么说态度类课程一定是当下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度不够,或者存在一些顾虑、困扰和问题,然后分析原因,进而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态度类的课程更多的是因果关系。还有一类课程用因果关系比较多,就是微课。微课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去呈现一个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所以要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现象和问题呈现出来,去吸引听众和观众的注意力,后续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和现象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者分析原因。所以微课用的最多的也是因果关系。这三个逻辑在课程中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混合应用。一堂课可以只有一个并列逻辑、可以只有一个递进逻辑,也可以混合存在。比如:主逻辑是并列,像课程设计与开发ADDIE,它既是一个并列关系,同时也是递进关系。同样,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模块下面呈现的形式、呈现的逻辑可以是因果关系。比如:每一个设计当中、每一个模块下面,都可以先呈现问题,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像ADD1.E在最开始分析培训需求时,分析当下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然后再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现象,最后提出正确的培训分析和办法。所以这个逻辑每个章节、每个小章节下面的逻辑又可以把它用因果关系去串起来。因此这三个逻辑在课程设计中,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混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