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

    • 资源ID:1423055       资源大小:155.54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Ql1.UWENHUA(WEIFANG)SHENGTAIBAOHUQU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潍坊市人民政府2024年02月目录一、保护区基本情况1(一)保护区建设历程1(一)保护范围及格局1(三)文化生态环境2(四)主要保护内容4(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6二、建设措施与成效7(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7(一)保护机构履职情况9(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0(四)年度建设成效17(五)公众参与情况20三、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22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24(一)存在问题24(一)2024年度工作重点25五、自评结论262023年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按照“规划引领、抓好重点、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落实完善设施体系、融入黄河重大战略、赋能城乡建设、组织宣传展演、实施非遗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保护区建设整体再上台阶。一、保护区基本情况(一)保护区建设历程潍坊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沟通环渤海地区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枢纽城市;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临胸、昌乐2个县;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七普全市常住人口938.7万人,有汉、满、回等众多民族。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1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2019年12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并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紧靠黄河入海口,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核心区,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一)保护范围及格局总体规划中划定保护区范围为潍坊市全境,文化生态特征为“三心、三带、多廊”,以青州市非遗项目集中区、中心城区非遗项目集中区、高密非遗项目集中区三区为核心;南北阶梯状分布;以水陆交运干线为轴向周围地域辐射。保护格局包括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专项保护空间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核”;与“文化生态核”相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10个文化特征片区(高密片区、诸城片区、潍汶汇流片区、中心城区片区、昌邑片区、沂山片区、临胸片区、寿光片区、青州片区、沿海片区),作为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域”;潍水、弥河和东西向的G309国道等文化传播廊道及其辐射区域,构成“一般保护区域”;潍坊市域内,除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外的所有其他区域作为“环境支撑区”。图1.保护区保护范围及格局(三)文化生态环境1 .文化生态构成特征与价值特色(1) “三水连山海,玉珠嵌碧园”的市域山川格局潍坊地区根脉源远流长,大致范围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国际著名的地质奇观,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五镇之首的“沂山”等,有众多优秀的工贸重镇、水运商埠和历史传统聚落。(2) “遗产种类丰厚,纵贯民族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潍坊地区历史遗存种类繁多,留存丰厚,规格高,时间跨度纵贯史前时代到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3) “鲁韵民粹、海岱齐风”的文化特色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齐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中心区域,具有“海岱”半岛复合型文化鲜明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基因,融汇南北东西文化特性,是全国特色民俗聚集地、重点非遗富涵区,是中国北部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明珠。其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图2.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草城文化«处文化S河文化2 .文化生态格局保护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十单元”的文化生态格局。一轴:白浪河轴线。两翼:以潍汶河、弥河流域为两翼。十单元:高密单元(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诸城单元(传说文化、音乐曲艺文化);潍汶汇流单元(传说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中心城区单元(手工技艺文化);昌邑单元(丝绸商贸文化);沂山单元(道教文化);临胸单元(农耕文化);寿光单元(农耕文化);青州单元(宗教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传说文化);沿海单元(渔盐文化)。(四)主要保护内容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物质空间载体、文化场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1 .保护对象具体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项目2项,分别为诸城派古琴和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项,分别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柳毅传说、舜的传说、诸城派古琴、高密茂腔、孙膑拳、青州花镀、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潍坊风筝、漆器探饰技艺(潍坊嵌银糅漆技艺)、蒸储酒传统酿造技艺(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民间信俗(东镇沂山祭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2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57项。表1.保护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统计表项目类型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文学31167传统音乐1211传统戏剧13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929传统美术51762传统技艺337142民俗1433传统舞蹈O720传统医药O348曲艺O3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其中传统美术类占比31%。6图3.国家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项,以传统技艺占多数,主要包括潍坊风筝、潍坊嵌银漆器、柳瞳丝绸技艺、潍坊刺绣、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棒槌花边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等。其次是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年画(临胸手绘年画)、年画(安丘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泥塑(安丘泥人)、高密剪纸、潍坊核雕等项目。303%3032.02%7.07%4.04%3.03%909%3737%17.17%图4.省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2)传承人及传承群体保护区现有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位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6位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9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众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团体等。(3)相关文物古迹、文化场所、自然景观及其他物质载体潍坊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2处国家工业遗产,大英烟公司、景芝酒窖池群和酿酒作坊。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山东省传统村落32个。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临胸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处,别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寿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山东密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处,分别为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地质公园、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10处,分别为峡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安丘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禹王国家湿地公园、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诸城潍河国家湿地公园、高密胶河国家湿地公园、临胸弥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 .保护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体系与保护机制,对保护区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保护区的文化基因保持生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激活保护区内的传统民俗活动,提升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同时对保护区内富有特色的传统农业、渔盐业、手工商业等代表性生产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总体规划于2013年3月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后,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普查与评定,落实保护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科学有序的管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工作提供资料及操作平台。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落实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保护区内大部分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人得到全面保护,并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展馆建设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最大程度地健全工程运作机制,保证工程全面开展。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文化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在基础普查与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实现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二、建设措施与成效(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总体规划已纳入潍坊“十四五”规划,并且在相关规划编制中进行落实。1.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潍坊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推进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实施保护区创新提升工程,推动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建设,筹建保护区综合展示馆,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样板。丰富发展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艺文化和商贸文化,传承发扬青州花谯、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中国画节、文展会、市民文化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打造“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品牌。利用各类文化场所、节事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2 .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该规划于2023年10月通过省政府批复,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以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的形式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原住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等。同时,对这些有限人为活动实施严格管控,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保护区内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范围落实矢量位置,纳入全国一张图数据平台。3 .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于202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复。规划已将市域范围所有遗产纳入保护体系。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完善保护区划,明确历史城区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划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名城保护规划统筹协调总体规划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内容。本规划明确遗产展示利用方式,并针对各个层面、各种类型遗产提出展示与利用方式,形成完整体系。4 .潍坊村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该规划2018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对潍坊全市域村镇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普查,发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古村落107处,建议历史建筑227处。构建市域生态文化公园一一传统村落一一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博物馆一一田间街头四级村镇非遗展示网络。5 .潍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2015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进一步将总体规划落实落位,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战略依托保护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潍坊市打造了自驾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潍水文化之旅”公益性体验活动,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旅游产品,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截至目前,总体规划中“良性循环阶段”主要建设工作任务已完成,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传承的文化生态得到整体性保护,呈现出历久弥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保护机构履职情况保护区批准以来已经全面落实了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的建设要求。1 .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为系统性、规范化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潍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等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实施了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潍坊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潍坊市文旅局出台了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资金管理办法推进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职业化教育暂行方案潍坊市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奎文区制定奎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个体系”,扶植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寒亭区出台寒亭区关于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胸县制定临胸县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县非遗展览馆为引领,抓好“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和非遗小镇建设,打造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示范区。2 .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1)成立专责职能机构保护区批准以来,潍坊市文旅局设立非遗科,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主要领导参与的保护区建设工作专班。整合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美术馆、潍坊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组建正县级单位一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保护区资源挖掘、项目保护、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参与起草并实施保护区分步落实办法和行动计划;承担评估、报告、公布保护区建设情况和成效相关工作;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和交流等工作,对于促进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县市区相继明确保护区保护建设工作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属地相关工作。包括奎文区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寒亭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寿光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昌邑市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临胸县文化艺术中心等组织机构。(2)速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包括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体育局、档案局、教育局、商务局、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沟通机制,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考核目标。(3)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形成全社会文化共识和多元参与,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项目保护单位、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具有多元互补功能的非遗保护机制。潍坊市社会企业和个人在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投入,为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载体支撑,彰显了社会合力的强大力量。(4)人才队伍保障潍坊市为了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摸清家底寻人才,拓展思路育人才,搭建平台展人才”的策略。2023年度持续开展非遗普查,摸清非遗底数并动态完善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培养后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扩展非遗融入校园教育的路径,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效建立良好的非遗校园传承渠道。奎文区、潍城区、寒亭区、诸城市、昌邑市、临胸县、昌乐县、高新区等县市区相继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保护区自建立至今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于2012年和2013年组织了对保护区重点文化片区的资源调查,为制定总体规划摸清了家底,提供了保护依据。于2014年规范档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机制,对保护区各项目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材料归档。目前,保护区基本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归档管理,已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2万多条,整理各类项目2000多项。截至2023年12月,保护区内共有联合国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7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757项。生活化保护成果显著。保护区在对具有市场因素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非遗项目的生活化保护,这也是保护区的建设理念。保护区不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村庄,挖掘深藏在民间的文化资源,加强民众对非遗的认识,使扎根于民间的非遗不断生长。非遗在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临胸县成功入选山东省“非遗在社区”试点(全省五个)。组织举办“非遗在社区”工作培训班,全面铺开“非遗在社区”工作,整合临胸县非遗志愿联盟,全力推进非遗全民普及。2023年度,建立一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繁星基地”,开设临胸剪纸、临胸手绘年画等5个门类300多个班次,累计培训600余人次;二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连锁店”,开设临胸绳艺、临胸剪纸等4个门类20多个班次,累计培训300余人次;三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暖心驿站”,开展“菜单式”特色服务,目前培训3个门类48个班次200余人。创新实施“小小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特色培训课程,开展特色培训,带动就业上千人。非遗“两创”累结硕果。潍坊凭借优秀的非遗资源滋养了“两创”实践的沃土,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创、文创公司研发的协同共创发展之路。2023年度,保护区将风筝、年画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新产品100余款;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入选“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旅游必购品TOPlO名单;研发创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绘本非遗主题系列绘本,创作画乡杨家埠风情图卷中华上下五千年木版新年画、修复复刻古今地域全图白蛇传;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精品年画收藏展。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点2处,效东创意风筝传习工坊为封神第一部量身定制的“玄鸟”,先后被光明日报、新华网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潍坊风筝传承人王永训创作的中华同心龙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取材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电影剧本木版年画成功入围2023年世界民族电影节。创作网络游戏原神木版年画,推出手游和平精英杨家埠年画春节版场景;厚生文化融合年画、风筝元素设计的“小飞侠”入选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吉祥物。总体而言,保护区内不同类别和区域的非遗项目基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突出。依照总体规划的保护措施和基本要求,保护区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已达到预期效果。2 .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情况保护区内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传承人90名,市级传承人436名,县级传承人2049名。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28000元补助(包括国家补助20000元、省级补助6000元、市级补助2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8000元补助(包括省级补助6000元、市级补助2000元)。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和监督情况。绝大部分传承人都开展了授徒传艺活动,不同的非遗项目授徒数量差异较大,从一人到几百人不等。各级保护单位基本上为传承人解决了专门的授徒场所,部分传承人被聘请到学校给学生做展示和讲座,或者通过常规教学的方式传艺给学生。传承人经常受邀到国家、省、市、县参加活动。保护区建立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机制,每年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的情况进行检查,让传承人和徒弟进行技艺展示,检查传承效果。制定了退出机制,2023年度,潍坊市文旅局依据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取消4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保护区重视传承人文化素质和技艺的提高,每年都举办传承人培训班,聘请专家和学者在传承义务、技艺水平和文化视野等方面进行讲学。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实地教学活动,目前已分别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组织举办了剪纸、泥塑、面塑、陶瓷烧制、玻璃烧制、木版年画等项目的集中培训,为广大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了学习深造的机遇和平台。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制定了非遗研培计划,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非遗校园、社区宣传活动。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加强。保护区通过资金扶持和场地支持,不断为传承人提供帮助。各县市区还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措施,如青州市政府为其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每月提供1500元的补助资金,帮助其常年在青州古街上进行集中展演展示活动;昌邑市政府为其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每年1200元的专项补助,帮助其开展传承活动,并建立了定期为传承人查体制度。保护区自设立以来,先后评选出两批20位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对他们实行4年期每年3000元经费补助。潍坊市轻工业办公室专门负责为社会技艺从业人员开展工艺美术师等职称评审。保护区通过开展技艺传承免费培训工程,鼓励学艺者增强技艺水准,壮大传承人队伍;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主动展演、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人管理申报工作持续完善。着眼非遗有效传承,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全市开展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坚持上下联动,层层审核申报文本。严格履行程序,合理安排各阶段工作,圆满完成推荐申报工作,36人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培训指导,部署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将传承人申报纳入“美非遗”智慧管理系统,传承人管理申报工作进一步提升。3 .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保护区建设了1个潍坊市非遗展示馆,启用了1个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均已面向社会开展试运营。目前已接待全国政协调研组,中央统战部,省、市、区等各级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团体300余个参观考察团队。接待南非,日本,韩国等中外游客2万余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与230余家传统技艺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完成签约,实现非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教育和体验,保护区建成了285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承所、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齐鲁寻遗古韵潍州”“文华高密薪火相传”2条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路线;建成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2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提升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园区等20多个以非遗展示传承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市级综合非遗展馆完成主体施工,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潍坊非遗专题展示馆一一潍坊核雕馆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打造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及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青州市邵庄镇;山东省级非遗工坊4家,潍坊市级非遗工坊130家。各类保护传承场馆常年向社会开放,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各种传承设施开展技艺宣传、传承活动。总体而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和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果,依据不同县市区的场地情况也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依照总体规划建设数量和要求,截至2023年,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新建传承所及其他传承设施数量超出原规划建设数量,且利用率得到一定提升。4 .宣传、展示和传播工作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保护区建设成果全民共享,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保护区建设工作中,保护区开展了系列宣传、展示和传播工作,并结合时代需求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线下线上成果共享,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人保护文化生态的生动局面。非遗进校园成果显著。全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组织传承人校园授课,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材剪纸教程阴阳鼓课程东镇文化篇校本教材等民间文化教材30余部,潍坊医学院走进非遗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实施非遗校园教育传承“薪火工程”,在全市1000余所中小学进行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每年约有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非遗培训活动。潍坊市各中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传承展示厅,展示特色传承项目,定期开展展演展示比赛,调动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积极性。潍坊聋哑学校和潍坊商业学校开展非遗职业化教育,设立非遗教育第二课程,建立十个传统工艺作坊。潍坊聋哑学校“非遗手工艺项目职业教育实践案例”获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潍坊理工学院挂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人才培养体系。非遗展示载体更加丰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展馆建设加快推进,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建设并运营十笏园非遗空间、潍坊核雕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众多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非遗场馆,年均接待各类研学团体约5万人次。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将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保护区建设成果为民所用,全民共享。在十笏园非遗空间建设全市首个数字非遗虚拟体验馆,通过五位数字虚拟人代言潍坊特色非遗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上线“云学艺”线上课堂,全年发布“共赏非遗”22期,其中花健课程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采用,播放量达10余万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通过“1项主场活动、4大主题内容、100场重点活动”,全方位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保护区建设成果。连续举办40届的国际风筝会已成为潍坊最知名的文化品牌,中国画节、文展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大型节会成为保护区展示的新平台。非遗保护研究成果丰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为做好保护区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先后编辑出版潍坊文化简史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坊风物创意中国2022等100多部专业论著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潍坊文史丛话等200多部丛书。省级课题基于潍坊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顺利结项。“地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发展研究”获2022年度潍坊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全市文旅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23年新立项山东省沉浸式情景小剧发展研究等4项省级课题、潍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研究等5项市级课题。组织参加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征集活动,获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创新实践案例6个。参加“贯彻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3年度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优秀论文、典型案例、优秀文艺作品评选,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以上两项论文征集活动,获奖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位。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设探索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非遗传播模式更加多元。推进新媒体与保护区建设深度融合,丰富传播手段,深化保护区在民众间的认知度。开发“码上看非遗”网上系统,将十笏园非遗空间的非遗项目资料直接植入手机用户,通过非遗数字化和信息化,拓宽保护区传播覆盖面,让更多人从手机端了解十笏园非遗空间非遗项目,实现文化遗产传播与文化受众的零距离对接。2023年1月,举办全国“文化进万家一一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矩阵、快手平台等12个官方账号以及文旅中国、中国旅游报客户端联动直播,总观看量达623.39万次,实现了快速、广泛、新颖地传播。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观看量近千万。抖音主播“豫戏同行张荣彬”与多位传承人互动交流,网友点赞超3万次。快手主播“魏国糖画”开展逛年货大集和十笏园非遗空间项目展示两场直播,累计观看量87.3万次。14个视频入选“2022中国非遗美食大集”,数量居全省第一。非遗纪录片拾忆莺都获第12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组织参加文旅之声红火中国年微信视频号非遗主题活动,中国空间站视频浏览量达3.2万。非遗交流广泛开展。举办系列交流活动,促进非遗传承。2023年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潍坊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在潍坊市举行,来自沿黄九省183个非遗项目、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展,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场景,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康续传承的历史文脉。沿黄九省区非遗专家总结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经验,畅谈分析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的起源、路径和未来。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会,两岸90余个非遗项目、近300名传承人切磋交流。组织参加陕西榆林首届中国非遗年会、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全国性展览、展演活动。与相关省市联合举办流淌的技艺一2023年通武廊潍非遗交流活动。赴甘肃天水美术馆、定西美术馆、聊城市文化馆三地分别举办“国之瑰宝”潍坊高密老年画全国巡展,累计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组织传承人参加2023年塞尔维亚“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丹麦凡岛国际风筝节、“2023年中华文化大乐园一澳大利亚堪培拉营”等活动,通过空中课堂为美国青少年学生进行线上技艺授课,潍坊非遗技艺在国外大放异彩。5 .数字化智慧平台建设保护区数据库使用文旅部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构建完善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工作由受过培训的专人管理,形成常态化维护管理制度并实现与网络平台的链接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已经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遗产项目的口述史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存工作,并动态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信息进行申报和资料入库工作。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借助三维扫描、数据融合、三维建模、三维注册等技术,对保护区主要非遗项目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包括项目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传承技艺、创新演绎等,服务于非遗传习基地、传承人、教育传习基地,服务于“五进”活动。此外,保护区高标准建成全市首个非遗数字虚拟体验馆、潍坊核雕专题馆、潍坊非遗云展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宣传保护区建设成果。保护区内数字化建设工作已达到总体规划的预期效果,现代科技手段对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较大支持。同时,数字化宣传效果良好。(四)年度建设成效1 .全覆盖挖掘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根据省级部署及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潍坊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及公布工作,新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3名,通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等的申报认定工作的推进,保护区内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2 .创新监督机制,保护管理水平提升按照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2023年取消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以坊子区为代表,推行动态管理制度,实施百分制考核机制,出台潍坊市坊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正式建立起动态管理制度,实施百分制考核机制,打破原先的只进不出规则,对不合格的、履职不达标的传承人设置红线、亮起红灯,最终达到传承人“动起来”,技艺才能“活起来”的目的。3 .打造非遗空间,非遗工坊建设加快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展示馆建设加快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潍坊非遗专题展示馆一一潍坊核雕馆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承体验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打造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风筝、木版年画)、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潍坊市东方武术学校(查拳等民间武术)、潍坊嵌银厂有限公司(嵌银粽漆制作技艺)、潍坊大虞传统手工技艺综合传习基地(民间手工技艺)、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景芝酒传统酿造与酒文化)、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金首饰制作与黄金文化)、潍坊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小磨香油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卤水制盐与盐文化)、临胸县沂山风景区(东镇文化)、昌邑市绿博园、青州鲁绣抽纱有限公司、青州剪刀厂、潍坊市尊一骨伤病研究所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依据潍坊市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和开展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申报评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持续发挥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公布40家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名单,市级非遗工坊数量达130家;本年度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2家,省级非遗工坊数量共计4家。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1处,青州市邵庄镇;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1处,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3年11月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年画专业委员会落户潍坊市”“潍坊市积极打造非遗空间,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入选。4 .构建多元活动,非遗传承实践加强组织艺术院校、县市区文化馆(站)、民间文艺团队、艺术培训机构、演艺协会等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开展“文化润万家魅力文化行”2023文化服务进基层文艺巡演16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