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

    • 资源ID:1424040       资源大小:42.74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一、工作落实情况(一)健全文艺精品培育机制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等重大主题,着力推出系列体现时代特征、彰显阜阳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一是出台政策。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保障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出台阜阳市市级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文艺精品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项目、文化“走出去”项目支持力度。2021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328.26万元,用于文艺创作、研讨、展演、提升打磨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对国有院团的扶持力度,每年市本级财政拨付400万元支持市演艺公司发展,颍上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校企合作,在颍上县科技学校设立花鼓灯艺术专班,解决鼓韵演艺公司人才短缺问题。(二)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近年来,我市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由市演艺公司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是我市文艺创作的代表作。一是立意新。该剧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阜阳人民生活变化,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抗洪救灾为背景,展现了王家坝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奋斗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二是重打磨。省厅、市委领导多次观看演出和主创人员逐句推敲,分别在阜阳、郑州、合肥五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反复打磨提升,多次组织主创团队开展实地采风活动,把王家坝百姓的感人故事充分融入创作之中。三是反响好。风雨王家坝于2021年7月正式公演,基层巡演36场。2022年8月10日至11日,在郑州市艺术宫精彩上演,赢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风雨王家坝入选2021年安徽省重点选题剧本项目、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2022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安徽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项目、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项目和第十届黄河戏剧节、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项目,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三)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淮北梆子、阜南嗨子戏、太和清音、颍上花鼓灯等“一县一品”,呈现好戏连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搭建展演平台。举办“新时代新阜阳”文艺创作展演、阜阳市“四项文艺调演”、“民营院团优秀舞台艺术展演”等活动。2023年11月19日-21日,10多家优秀院团、10多台优秀剧目、百余位优秀演员,齐聚颍州大舞台开展惠民演出,同时采取直播录播多种方式在今日阜阳、阜阳艺术等栏目播出,让阜阳的戏迷们过足了戏瘾。二是实施孵化计划。重点扶持新创剧目和打磨剧目,两年来,共收集作品89部,入选37部,打造大型淮北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扫帚书记、风雨王家坝、利剑、徐淙祥等一批有温度,有情怀,有质量的作品。建国回乡选村官入选2022年省孵化项目,淮北梆子戏打神告庙、百岁挂帅出征入选安徽省地方戏曲“名师传戏”工程,永远的大别山、风雨王家坝选村官入选省优秀剧目展演项目。嗨子戏、清音戏入选“国家濒危剧种公益”演出。群舞簸秋、太和清音最美人间四月天获得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四)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开展创作人才培训、剧本征集、舞台实践等多种形式,强化人才培养储备。一是开展地校合作。重视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机制,戏研室与阜阳师范大学合作,定期开展戏曲创作交流研讨,培养编剧专业人才。二是实施“名师带徒”。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孟影、太和清音传承人于飞、优秀编剧徐亭松等一批领军人物通过建立工作室、举办培训班、参与创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三是做好传承普及。太和县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成立清音项目小分队,走进学校开展传承工作,每年有上千名学生通过此项目学习清音唱段。“太和清音”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在2021文化和旅游部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四是注重扎根基层。组织开展戏剧创作采风活动,深入乡村基层、企业车间、文化创作场馆等基层一线,开展体验生活、素材收集、实地创作等。戏研室编辑出版颍淮戏剧,平均每年征集曲艺小品、大戏小戏、微电影类等200多件展现新时代新风采、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的剧本,今年年初,40余部获奖作品编入第36期颍淮戏剧。(五)实施文艺创作传播工程进一步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讲好阜阳故事,传播阜阳好声音。一是“在场”和“在线”并存。充分利用各平台,发挥云端放大效应,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扩大文艺精品的影响力和辐射面。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之一阜南县段郢乡蒲庄村村晚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达225.8万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也成为乡村村晚中老百姓最爱看的节目,扩大了地方戏曲的影响力、传播力。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相结合。开展风雨王家坝豫皖情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走进河南郑州市。全市各院团也先后到张掖、上海、苏州、西藏及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开展文化交流,唱出了精气神,传播了好声音。同时引进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豫剧大祭桩花木兰等国内优秀剧目来我市开展惠民演出。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非遗展演”戏曲进校园”演出和戏曲微宣讲活动等活动共计2366场,用艺术展现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传递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三是“以团带场”“以场带团”相促进。开展“皖北阜地文化有样”主题惠民年展演活动,举办为期一年的周末剧场文化大餐,依托政府扶持,推出“惠民”票价,培育健康、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促进院团和剧场深度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面向新时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唱出精气神,舞出新气象,讲好阜阳故事、传播阜阳声音!(六)优化产业格局,壮大产业规模1.围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组织推荐我市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临泉宏扬实业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申报第七批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阜阳市安徽金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颍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2 .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界首体育产业园),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姜寨木一博览园);阜阳市临泉县(杂技)、阜阳市阜南县黄岗镇(柳编)荣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选全国2019-2020年度335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录,阜南柳木2019年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祥源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入选“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3 .出版物(书报刊)发行业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出版物发行单位641家、出版物销售总额96113.05万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6%、25%o推动乡镇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截至2022年底乡镇出版物发行网点257个,较“十三五”末增长116%。鼓励出版物发行单位开展网络销售,截至2022年底网上书店67家,比“十三五”末增长91%。4 .推动印刷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截至2022年底,使用粉尘、纸毛、墨雾、废气收集装置印刷企业131家,占全市印刷企业总数91%。全市数字印刷装机数量9台(套),较“十三五”末增长80%。建设智能化印刷工厂3个,智能化建设(改造)投入6325万元。印刷企业研发投入5738.06万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8%。(七)促进融合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新闻出版创新管理,提高版权管理能力。加强报刊记者站监督管理,完成安徽日报社阜阳记者站等4家省级新闻报刊单位驻阜记者站综合评估工作,从导向管理、采编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落实、问题整改五个方面开展自评、复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等次。加强连续性内部资料审核审读。开展审读三次,审读内部资料34种次,向编印单位反馈整改问题14条。完成市级政府机关计算机软硬件国产化替代,国产软件正版化率达100%。推动全市公立医院采购、安装使用正版软件,正版化率达95%。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总部使用正版计算软件,正版化率约50%。2022年全市作品版权登记16008件,总数跃居全省第五。“十四五”以来,指导8家单位成功创建获评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十四五”以来,查办侵权盗版案件33件,收缴侵权盗版出版物24600多册,2人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八)广播影视部分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智能广电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取得成效:1.推动广电基本公共服务。完成阜南县全国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全国仅12个。阜南县按照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均等化提升、智慧化转型”的总体思路,标准化建设为引领、以均等化享有为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探索创新,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人民群众听好看好用好广播电视,推进试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县328个行政村实现有线网络通达率100%;有线电视光缆铺设9702公里,其中城市网络铺设7540公里,农村网络铺设2162公里,光纤覆盖3000余公里;有线电视用户26012户,实现宽带化和双向化改造的25428户,改造率达97.8%;全县目前有广播电视县级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服务站28个,村级代办点328个,主要提供有线电视、宽带用户、应急广播安装维护、双向网络改造、雪亮工程维护等服务。2、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我市5个县(市)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运营,建设了涵盖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客户端等九大类的传播矩阵,全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网站、微博等54个,客户端4个。有效重构了广播电视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以广播电视新闻制播为基础,整合广播电视台媒资信息等各种资源,构建面向多渠道、多终端传播的节目资源体系,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原创能力和节目集成能力,基本实现了全媒体供稿。2021年“今日阜阳”客户端被安徽省广电局列入安徽省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皖广通2021)23号)“市级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样板”重要项目。阜阳市台纳入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规划建设基于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微服务式平台,实现阜阳日报社、阜阳广播电视台等现有媒体资源共建共享。2022年11月完成项目招标,中标金额2378万元,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九)非遗工作开展情况1.截至2023年,我市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0项、省级33项、市级122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48人、市级89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45个。2 .积极开展非遗对外交流展示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深圳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黄山非遗技艺大展、皖北非遗四市非遗精品展、皖北七市戏曲展演、非遗展演、阜阳剪纸赴淮南、池州、河南周口等各类展演、展示活动。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高阜阳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年来先后组织安徽一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交流展演展示、阜阳一-敦煌国家级非遗交流展示展演、阜阳一一甘肃国家级非遗项目交流展演展示活动,每次活动均在当地掀起阜阳非遗热潮,目前已成为阜阳对外交流展示活动的品牌。3 .组织开展各类大型非遗艺术节、阜阳非遗精品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组织非遗小分队下基层,以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依托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在热门景点设立非遗流动摊位,邀请传承人现场制作,观众零距离感受非遗技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打造“非遗+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十)实施人才帮扶一是规范开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重视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培育和申报,2021年以来,我市有2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韩玉梅(临泉)、吕云于(界首)入选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二是落实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实施工作要求,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重点选派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文化工作者,2021年以来,市选派文化工作者20名,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各4名。1.聚焦人才培养。一是注重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截至目前,阜阳市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0项、省级33项、市级71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48人、市级89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45个。临泉县(杂技)、阜南县黄岗镇(柳编)被评为文旅部2021-202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临泉县(杂技)、太和县(书法)、界首市田营镇(彩陶)、阜南县黄岗镇(柳编)被评为2021-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入挖掘界首彩陶、阜阳剪纸、阜南柳编、颍东刻铜、临泉毛笔、阜阳刺绣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文化遗产,建立阜阳花鼓灯、阜南嗨子戏、淮北梆子戏、界首扁担戏、颍上大鼓书、临泉抬阁等非遗传承基地,培养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传承技能人才保护开发,实施非遗传承人“名师带徒”工程,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二是加强文旅从业人才培训。2022年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经营、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工作,共计举办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6班次,培训学员3700余人次,市县两级文旅部分相关人员上门指导乡村旅游工作60余次,指导经营主体10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三是培养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带头作用,2022年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文明办、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市文联联合举办阜阳市“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训,全市共遴选100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参加新时期乡村文化带头人的文化志愿服务、乡村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实践、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等培训课程。支持旅游协会建立导游员、讲解员培养基地,对中高级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给予适当补贴。2.搭建服务平台。一是落实政策支持,2019年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设立旅游发展资金,促进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扶贫,促进品牌创建和业态提升,在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落实奖补,其中临泉县对能人杨长岭承办的各类钓鱼赛事予以奖补。二是落实项目支持。市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多次到能人项目点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帮助文化旅游人才申报投融资项目、落实产业奖补,帮助企业办理融资贷款等。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数字平台发布文化旅游能人创作作品,组织媒体宣传能人先进事迹,我市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显现。(十一)完成情况1.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扎实有效。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健身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出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截止2022年底,临泉县、阜南县、太和县、界首市建有小型体育馆、小型体育场、游泳设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乡镇(街道)建有小型室内健身中心(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球类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8平方米。到2023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身边健身设施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举步可就”的局面初步形成。2 .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样。丰富和完善全面健身活动体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激情,认真开展“迎新年徒步登高”、“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交流展示”、“阜阳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3%,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3 .体育社团建设不断完善。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全市新成立跳绳协会、象棋协会、扑克牌运动协会、啦啦操协会、青少年乒乓球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市县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361个;组织开展市级体育社团星级评定工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到全民健身推广普及活动,增强了体育社会组织粘性和活力,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行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 .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各类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9577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28名;以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落实“体卫”融合制度,开展健身指导活动,受益人群2万余人次;强化科学健身理念,依托市、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中心9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全覆盖;规范全民健身晨晚练点,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民群众的健身基本知识和健康理念得到提升。(十三)“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城区的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大型场馆建设。截至目前,市级文化馆、博物馆新馆建成运营;县级方面,颍泉、颍东、太和、阜南、临泉等地均启用新场馆,颍上、界首的新场馆均在建设中。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和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乡村方面,全市171个乡镇文化站都能按照“三室一厅一房”的功能要求标准建设站房,站舍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500平方米以上的有89个,广场面积均达到800平方以上的有134个,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办公室和多功能厅,文化站藏书量达到4000册以上的有100个,全部落实免费开放。已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24个,覆盖率98.5%,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覆盖率达到98%的目标任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是按照“七个一”标准进行建设,有广场、舞台、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器材、音响、广播,部分村级另配有喷呐、二胡、腰鼓、铜锣、电子琴等乐器,做到紧贴群众文化需求,文化服务功能完备。(2)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优质资源,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十四五”时期,截止2023年4月底,我市已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5031场。依托乡村文化阵地,结合传统文化、民俗展示、文艺演出,采取戏曲、广场舞、民俗、非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乡村春晚,不断扩大“乡村村晚”的覆盖面。受疫情影响2021-2022年,我市各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108场,其中2022年阜南县段郢乡蒲庄村村晚,成为文旅部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之一,线下线上观看人次达到了225.8万,受到国家、省、市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2023年,我市创新开展“四季村晚”,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截止4月底,全市四季村晚(乡村村晚)演出94场,临泉县长官镇长东村成功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计划于6月份进行演出,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3)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194处公共文化场馆(站)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做好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2022年全市图书馆开展讲座411个、展览157个、培训班566个,文化馆(站)组织品牌节庆活动18个,组织文艺活动1177次,其中为老年人组织专场253次、为未成年人组织专场117次、为残障人士组织专场8次,为农民工组织专场137次,举办训练班591次、展览99个、讲座32次。各地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临泉、太和等地设立24小时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临泉县图书馆等场馆增添数字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体验式、互动式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4)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配合市发改委完成阜阳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标准确定。该文件出台以来,按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小项的服务标准,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具体包括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购买专业院团、民营院团专业化演出,向全市每个行政村送正规演出不少于1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在人流密集地点设置公共阅报栏(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公共文化场馆(站)免费向群众开放。2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1)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供应。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能力和水平。配合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和2022年度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太和县文化馆、界首市文化馆为一级馆,临泉县文化馆为二级馆,阜南县文化馆为三级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评估结果上级单位暂未公布)。(2)打造公共文化品牌。2022年群舞簸秋、太和清音最美人间四月天获得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太和清音雨花英烈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临平赛区)节目奖提名,民乐演奏作品醉了花鼓乡获得2022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银奖。杂技晨技之乐获全省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2023年成功举办安徽颍上第十六届管子文化旅游节,积极筹备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3)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立足乡村文化特色,积极申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市临泉杂技、阜南黄岗镇柳编获评文旅部2021-202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临泉杂技、太和书画、界首田营镇彩陶、阜南黄岗镇柳编命名为2021-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时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如临泉县2008年至今,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称号,临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等文件,每年拨付文化强县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创建“周末大舞台”文化品牌,累计演出杂技专场400余场次。组织民间杂技团队深入城乡,演出杂技专场近200场。全县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送杂技“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年累计演出2800余场次。在着力保护民间杂技艺术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把杂技艺术与长官镇悠久的晋商文化、丰厚的清真文化、鲜明的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合,打造全国首个以民间杂技艺术为主要元素的特色小镇一一长官杂技小镇,包括杂技剧场、杂技博物馆、杂技小院、杂技学校等。2019年正式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演出100O多场,杂技小镇各类营收超1亿元。太和县通过开展“诗书画万人计划”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诗书画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诗书画活动丰富多彩,2022年32个乡镇和协作区开展书画展和书画交流活动30多场次,春节期间各乡镇组织本土书画名家现现场书写并发放春联活动近百场次。(4)实施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市级项目资金,实施阜阳市县乡村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选择界首市作为试点具体实施一期”项目建设。资金预算100万元,其中文化强省资金60万元,阜阳市文化强市资金40万元。目前界首市图书馆和18个乡镇(街道)分馆,以及31个村(社区)图书室和2个城市阅读空间共同构成的52个基层服务点,实现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图书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市民凭身份证即可进入任意一处图书室,免费办理图书借还手续,享有普遍、均等、便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也让更多城乡居民能够更方便地借阅图书。3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1)稳步推进数字文化建设。落实县级以上公共场馆绩效考核内容,积极推进“安徽文化云”建设,全市171个乡镇文化站均配备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市县两级共有22个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接入安徽文化云,通过“安徽文化云”,上传发布群众性文化活动,内容涵盖服务活动预约、空间展示、艺术鉴赏、艺术培训等方面。群众可以在线直达文化场馆,免费预订和使用公共文化场馆已公布开放的各类场地设施,并通过互动评价多维度对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进行评价。当前公共文化数字化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实现了对以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的超越,如果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是把线下服务简单地搬到网上,扩大了机构及其服务项目的宣传,那么“云”平台则淡化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宣传,而突出了面向公众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增强了产品供需对接、线上带动线下和以移动方式开展服务。“公共文化云”拥有“共享直播、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服务点单、特色应用、大数据分析”等七项核心功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APP、微信、公共文化一体机等终端获取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灵活运用宽带、移动互联网,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及时发布更新,打破城乡区域隔阂,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便捷的享受平台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地方文艺名家、非遗传承人、知名教师录制精品文化课程,如界首市的茶艺、木刻版画、界首鱼拓、界首彩陶、木雕等课程12个,线上点击量突破16万次。丰富线上阅读资源,将QQ阅读、云图有声、懒人听书、易趣动画等微信小程序添加至公众号搭建云端阅读平台,为广大读者免费提供电子图书20余万册、有声书30余万小时、电子期刊3500余种、电子报纸300余种、教学视频及动画等视频3万余小时的云阅读服务,打破时空限制,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务。4 .引导公共服务社会化(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全市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送戏进万村”等文化下基层活动,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当前我市有2家公共文化场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其中太和县图书馆自2020年起,开展社会化运营至今;市图书馆城南新馆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与皖新传媒进行合作,引入皖新传媒参与市图书馆新馆的运营管理工作,目前处于筹备阶段暂未开放运营。市图书馆所涉10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过招投标,购买席殊书屋有限责任公司的服务,使其参与到阜阳城10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运营管理中。(2)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积极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截止2023年3月,全市有文化志愿者111190人。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注重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序开展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记录等相关工作,初步已实现了“队伍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招募常态化、培训科学化、服务项目化”为一系列管理体系。坚持把群众文化志愿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载体和抓手,积极倡导文化志愿服务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深入一线,开展以民俗展示、文艺演出,广场舞、送电影形式为主的“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乡”等各类主题文化志愿服务。分层分级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举办讲座培训、现场指导训练等形式,进行业务辅导,着力提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文化馆“太和清音”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022年8月,颍上县国家级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党中央、国务院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更加明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对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步带动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十四)博物馆“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与成绩2018年9月,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的关于发布第三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名录中,阜阳市博物馆榜上有名,成功由三级博物馆升为二级博物馆,成为我市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018年被评选为首批省级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网上展馆。2021年度,阜阳市博物馆与复旦大学联合成功申报国家重大社科课题阜阳汉简整理与研究并获得立项。2022年度出版颍淮遗诊一阜阳市历史文化陈列丛书。2022年度阜阳市博物馆建立我市首个智慧博物馆管理管理系统。2022年度阜阳市博物馆社教课程阜阳汉简入选安徽省十大精品课程。2022年度阜阳市博物馆新馆建立我市首个博物馆一级风险安全防范系统。2022年度阜阳市博物馆新馆建立皖西北首个天文仪器科普教育展厅。2022年10月602023年5月15日,阜阳市博物馆新馆进行试运营开放。10月6日试运营开放一层临展厅、儿童互动厅、数字文物瀑布流和3D文物触摸互动屏;10月18日试运营开放二层阜颍之昌一一阜阳历史文化陈列;11月20日试运营开放三层近代革命史厅、馆藏书画精品厅、馆藏青铜镜厅、文物精品厅。试运营期间,市博物馆对展陈内容进行全面优化提升,检验市博物馆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分区讲解系统和电梯等设施设备运营。2023年5月16日阜阳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截止2023年度5月底,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达35万余人次,位居全省国有博物馆第二位。现已成为阜城网红打卡地、外宾来阜的城市会客厅和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阜阳市博物馆举办溢彩茗香一一茶具展、徽韵淮风一一淮河流域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虎虎生福一一文物生肖图片展、流光溢彩一一大明益藩王文物展临、须臾乾坤一一程建礼剪纸艺术展、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别山济水情一一郭文寿版画作品精品展、大观一台北故宫经典书画复本展、丝路霓裳一一哈密清代维吾尔服饰展、纳西族东巴文化展、金枝玉叶一一中国古代首饰专题展、红色记忆一中共中央在武汉专题展、舰证中山魂一孙中山与中山舰事迹展、文派清韵翰墨遗珠一桐城馆藏明清名人书画复本展等多个高水平临时性展览。2023年春节期间市博物馆举行“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古琴演奏活动等社教活动30余场次,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2023年至今已累计开展159次社教活动。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主会场设在阜阳市博物馆。由安徽省文物局主办,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承办,阜阳市博物馆协办。结合主题,阜阳市博物馆推出线上线下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博氛围。阜阳市博物馆与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阜阳市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共建安徽省文物考古所阜阳工作站,旨在推动阜阳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开展阜博大讲堂系列专家讲座,计划每月一场,通过邀请文博行业的顶尖专家学者开展文物、历史、文化专题学术讲座,助力全市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素养。军民共建文化双拥,驻阜官兵、边海防军人家属等走进阜阳市博物馆。(十五)“十四五”以来文物保护工作成效1.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展现新作为。积极配合引江济淮等水利,和铁路、公路、开发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协调开展颍泉古城遗址、颍州程集镇船型墓等考古调查、勘探、抢救性发掘,完成9个省级技术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有效支持保障了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协调推进文物建筑、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资源保护,有力赋能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2 .考古发掘研究迈上新台阶。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配合省考古所对颍泉古城遗址、台家寺遗址、迎水寺遗址、岳家湖遗址、天章水岸战国汉代墓葬群等开展了勘探、调查、抢救性清理工作,揭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信息,集中反映了我市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阜南县台家寺遗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名单,实现了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颍泉古城遗址已申报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王新庄遗址等11处遗址入选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文物保护管理实现新进步。我市先后实施奎星楼维修工程、颍州府城隍庙修复工程、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保护修复工程、太和县清真寺南寺维修工程、颍东区程恩普旧居展示利用工程、界首田营十三窑维修工程、临泉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20余项,各类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文物维修工程”专项治理,对4起文物违法案件予以严厉打击,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坚决筑牢文物安全底线。4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取得突破。全面摸排梳理我市革命文物资源,公布首批全市革命文物名录。阜阳市现有3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101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实施四九起义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太和文庙、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利用四九起义纪念馆、阜阳市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强化教育功能,发挥红色文化社会效益。5 .文物活化利用取得新成效。推动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程文炳宅院、界首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物景区提质增效,加快要素集聚,丰富“红色游”“研学游”旅游业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出版掇菁撷华一阜阳市可移动文物图录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等文物图录。去年11月份试运营以来至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市博物馆新馆累计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仅次于安徽博物院,居全省国有博物馆第二位。6 .文物法规建设有效加强。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我局起草、制定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该意见对我市文物保护、拓展利用、行政执法、部门协调及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和任务分解,指导我市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修正本)、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及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切实保障了全市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安全。7 .文物资金申报稳步推进。2020年以来,市文物部门积极谋划推动文物资金申报,申请文物项目二十余项,包括省级文物保护资金奎星楼维修工程、闻集葛大桥修缮工程、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府城隍庙一东西厢房修复工程、田营十三窑一计窑及卢窑维修工程、张老家祠堂消防工程等,国家级文物保护资金包括阜阳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保护修复、阜阳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临泉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府城隍庙一东西厢房修复工程(二期)、太和县旧县清真寺维修项目、临泉县民国县政府旧址秘书处修缮工程等。同时,我市还实施了大黄庙维修工程、城隍庙围墙工程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8 .文物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将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安全事故、安全隐患的查处排查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对县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盗掘、盗窃、倒卖、破坏文物等专项行动,同时,消防安全督察检查实现常态化,组织开展“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文物领域三项治理行动等消防安全专项行动,联合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消防救援等部门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及文物修缮现场等场所的文物安全巡查、排查力度,全市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全面落实,制定了阜阳市文物安全突发

    注意事项

    本文(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