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音像化表达.docx
乡愁的音像化表达摘要:“乡愁”,一个柔情又具有文学色彩的字眼,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指人们对过去乡土文化的一种怀念之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难以言说的乡愁寄托到歌曲与电影之中,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李叔同的作品送别,能够表达出离愁别绪与浓浓的乡愁,本文以时间为轴,分析送别在电影早春二月城南I日事让子弹飞房子戏子痞子芳华中不同场景的作用。关键词:乡愁送别“乡愁”是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个关键词。“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碗牛肉粉”。诚然,碗牛肉粉所勾起的乡愁,是老百姓最能感同身受的乡愁,是最接地气的,是一个人最朴实的情感流露。这份乡愁里包含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是满满的幸福感。习近平还说:“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影的生产层出不穷,不管是1963年出品的早春二月,1983年的城南旧事,还是2010年的让子弹飞,2012年出品的厨子戏子痞子,再到2017年上映的芳华,都选用了送别作为背景音乐,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把“乡愁”从影片角色个人的情绪转化为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且意蕴深远的情感氛围。一、送别的诞生送别上承中国诗歌人生感伤的抒情传统,卜启中国文学艺术中乡愁理念的乌托邦想象。送别的曲调来源于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PondOrdway)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ofHomeandMother),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李叔同留学于日本,送别就是根据犬童.球溪旅愁的旋律而填词的。曲调上来说,是带有哀伤、忧郁色彩的。李叔同的送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离别的忧伤与不舍。这种离愁别绪与淡淡的忧愁描绘出了更接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与情感认知的乡愁,因此,一百多年过去了,依旧被老百姓所传唱。送别的歌词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送别大量使用了中国诗歌的占典意境,精美雅致。长亭、古道、芳草、碧天、晚风、拂柳、残笛、夕阳、浊酒从不同视角描绘景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绘出一幅诗意且淡雅的意境。单从第段歌词来看,字面上没有提到送别,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典美学意境。当时的中国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社会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信仰,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原本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体系在物质与文化层面上失去了平和,陷入危机。正是在这种孤独、冷寂近乎绝望的氛围中,故乡的山川、古道、夕阳、拂柳、残笛等等,这些意象就成为了身处异国他乡漂泊者的情感寄托。“乡愁”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出现的文化和审美现象,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乡愁”是不一样的,就如同儒家礼记中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又或是道家庄子的“至德之世”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影视发展的长河中,关于“乡愁”的电影题材,总能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二、不同电影中的送别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场景与情感的配乐、主题曲、插曲等等,是结合影视作品的主题、人物内心情感、故事发展情节等方面来补充影视画面的情绪、辅助画面,传达导演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从而增强艺术效果。(一)早春二月送别最初是作为一个小的背景音乐,出现在1963年,由谢铁骊执导的电影早春二月之中,该电影是由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而成。影片选用了李叔同的送别作为插曲,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的情景大概是:陶岚与萧涧秋漫步于桃林,一起憧憬着未来。此时,远处传来了学生合唱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或许在这里,导演就埋下了伏笔,暗示着两个相互赏识的人,最终逃不过别离的结局。送别的第二次出现。孩子们唱起了“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采莲跟着邻家哥哥来到学堂上课,涧秋在小学部学堂门口碰到了许久没来上学的采莲,并约好放学一起去看文嫂,还没等到采莲放学,萧涧秋却接到了文嫂上吊自尽的消息。送别的第二次响起,加上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为文嫂突然逝世的情节做出了铺垫。悲愤之中,萧涧秋醒悟,给陶岚留下一封信,离开芙蓉镇去了上海,投身于时代洪流中。影片并没有刻意强化与突出送别这首歌,在小说二月之中也并未提及此曲,电影中此曲的出现,不仅解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音画结合,恰到好处。电影通过歌曲送别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况跟情感结构通过音像传达给受众,用离别、告别等形式穿插在电影中,把琨实中痛苦的人转化,打造出沉着、婉转的形象。现实的苦难情感、离愁别绪以及憧憬未来幸福生活的情感结合歌曲送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表达的乡愁带有一丝悲剧色彩。(二)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由吴贻弓执导,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将小英子童年的经历串联在一起。歌曲送别出现了七次左右,贯穿了整个电影故事:秀贞母女被火车轧死、认识的小偷被捕、宋妈女儿被卖、儿子也过世、父亲去世、在父亲墓前与宋妈分别等等,每个小故事里面都有李叔同送别的出现,或是弦乐,或是人声合唱。电影艺术是以画面为主的艺术形式,受观众思维与审美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电影的叙事在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加入音乐之后,抽象的艺术就有了无限的可阐释性,音乐可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直击灵魂深处。电影开头是主人公的独白,老北京的旧城楼,再加上笙与笛吹奏的送别,给人一种古典的怀旧意蕴。成年后的英子独白,看似淡然,实则深情,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主人公英子,在影片中经历了4次生离死别,亲眼目睹了秀贞与妞儿的死,接着又跟朋友小偷在荒地告别,父亲的逝世,与宋妈的离别,一次次的离别,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然而通过送别,把这种痛苦冲淡了,让人松了一口气。电影中也讲述了宋妈的故事,她因家境窘迫,不得已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在英子家做奶妈,而自己的孩子却在无爱的贫苦中丧失,失去了儿子,女儿也被丈夫卖了。直到后面英子父亲的逝世,宋妈在墓前与英子一家分别,回乡去找寻渺无音讯的女儿。送别的旋律最后一次响起是在英子与宋妈分别时,弦乐婉转柔美的音色,英子亮晶晶的黑眸看着渐行渐远的宋妈,眼泪不自觉的流下来了,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英子对宋妈的不舍与不得不分离的无奈。城南旧事中送别的多次出现,将一次次别离优美化,不再那么残酷,将主人公的个人感情转化成文化乡愁。宋妈的乡愁,是她牵挂远在故乡的儿女所滋养出来的乡愁,而英子的乡愁是具有悲剧意蕴的乡愁。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童年美好生活的依恋,却敌不过现实的变化,发人深省。(三)让子弹飞电影让子弹飞,开场的音乐就是李叔同的送别,悠扬的笛声吹出了淡淡的离愁,歌词里面充满了离愁别绪,让人听着百感交集。作为开场的配乐,送别成功牵引着观众的思绪,这是一首离别的歌曲,为何会在片头?远处疾驰而来的白马拉着火车,火车上坐着的是即将上任县长的马邦德,还有他的夫人以及师爷、护送的随从官兵,三个人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喝着红酒,开心地唱着歌,本是其乐融融的氛围,为何要配上送别,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送别在这个场景出现暗示着观众,危机即将到来,只是谁送别谁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或许就是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仅凭音乐就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紧接着火车被张麻子等人打翻落入湖中,只有县长夫妻二人生还。这就是送别。导演姜文特意选用送别做配乐,减缓了突如其来的死亡带给观众的冲击。在电影的最后,所有人都离开了张麻子去了上海,张麻子骑着马出现在铁轨旁,同样是白马拉着火车,车上的人还是唱着送别,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在嬉笑怒骂中揭露人性的丑恶。电影的首尾呼应非常巧妙,同样的场景,白马、火车,同样唱着“长亭外古道边”,一开始由张麻子带着一群人果断出击截杀火车,一身江湖气,说动手就动手,但是结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兄弟都离开了张麻子,虽然他们报了仇,最后却只留下张麻子一人骑马离去的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寂。一场充满着欢乐的喜剧电影,却留下了无法言说的悲剧意义。整体上来看,影片是对以黄四郎为主的独权专制的仇恨,然而“子弹”到底是飞向谁,也不言而喻。所有的事都结束了,最后张麻子一个人离去,没有人知道他要去何方,可能是去寻找下一个鹅城,也可能是去寻找寄托他乡愁的地方。(四)厨子戏子痞子厨子戏子痞子是管虎执导的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电影以二战后的北京城为背景,以一场瘟疫为引子开始,刘悻、张涵予、黄渤所扮演的厨子、戏子、痞子,几个人疯癫闹场的表象之下,上演的是救国救民的故事。影片中,主角都感染了变异菌,痞子发现河豚鱼肝或许可以救大家的性命,在争相抢着当实验对象的时候,痞子以命威胁,说完一句,“别急,我们还有下辈子呢”,服下了河豚毒素。众人在等待结果的时候,戏子坐在地上用吹口哨的方式吹起了送别的旋律,而房子用碗筷、杯子敲起了送别的旋律应和,或许在这一刻,大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离别。下一秒,口哨声与敲击声戛然而止,痞子破门而出,证明河豚毒素可以救人,大家欣喜若狂。找寻剩下的一条河豚,发现在料理店外,戏子走出店外,把河豚包起来,被日军发现,而戏子在日本的旧识此刻出现在楼上,送别的音乐再次响起,这一次是戏子与IH识的分别。电影中的日式料理店是一个革命据点,店内的装修十分华丽,而店外却是城门紧闭,尸横遍野,瘟疫横行的北京城。只有在店内,他们才能暂时放下现实的痛苦,他们所有的个人情感都放在了料理店,料理店的大门成为了空间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出了这扇大门,便是家国的大情怀。影片最后几人抛洒柳絮,加上童声合唱的送别,配上几个人大学时侯的黑白相片,勾起了观众怀旧的情怀,沉思自己的乡愁。(三)芳华2017年,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芳华是以“乡愁”为基调的作品。在电影中的音乐搭配画面,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电影中,刘峰因为抱了林丁丁,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不洁”之人,要被组织下放到边防连队。何小萍给刘峰送行,送别响起,两人握手、敬礼,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何小萍与刘峰都是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却被文工团的人排挤和驱逐,或许是两人太过于相似,惺惺相惜,最后只有何小萍去送了刘峰。影片中何小萍被嫌弃,刘峰挺身相助,看似简单的救场,其实这一举动,支撑了小萍脆弱的精神世界。部队文艺工作团,就像是一个青春美好的世界,与外面充满着战斗、血腥的世界不同,是具有人性与感情色彩的,而送别承载着影片中所有人的乡愁。三、结语李叔同的送别之所以被人们传唱,不仅仅是因为其优美的旋律与有意境的歌词,更重要的是,送别用音乐代替语言,传达无法言说的乡愁与不舍。本文以时间为轴,对歌曲送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让子弹飞厨子戏子痞子芳华中不同场景的分析,得知乡愁通过音像化的表现形式,传达的乡愁普遍具有悲剧色彩,旧社会的陈规与现代社会的观念,理想与现实都是一种对抗。几部影片所创造的乡愁,分别表达了一种痛苦而沉静、忧郁而积极的美,展现了普通人反抗命运的不同方式,塑造了不同的悲剧人格,进而实现自我升华。音乐与电影画面的高度契合,耨电影角色的离愁情绪提升为一种抽象的文化乡愁,建构出的乡愁也就具有了比普通的情感世界更加内在的深刻性,能激发观众的记忆与乡愁,在观众的心里建造了一个可以寄存乡愁的世界。参考文献:何艳珊.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基础“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J.民族艺术,2018(06).2王杰,何艳珊.革命与乡愁: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03).3洪宏.谢铁骊和他的早春二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4):53.4王杰.“乡愁”中的乌托邦.上海艺术评论,2016(06):80.5古世仓,桂尽贤.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J烟台大学学报,2018(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