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设计探讨.docx
“问题串设tt探讨摘要)问题在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等因素深入研究,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在解决这些“问题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本文从“问题串”的概念出发,基于不同的教学案例,描述了四种不同类型“问题串”的设计过程,以期借助“问题串”,使科学课的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科学教学中得以“统一”。教育心理学指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源。在科学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使很多学生缺乏提出问题、解读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习惯于“听指令”机械操作,违背了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理念。很多教部没有掌握设计问题的策略,常常自问自答,甚至没等学生反应就出示答案。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机会,自主探究就更加无从谈起,再加上,有些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欠缺严谨性。以上存在于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忽视了科学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带有随机性,缺少提前设计,导致教学目标无法真正落实,从而使学生接受的科学知识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一、“问题串”的内涵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及灵活应用,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串”的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还能够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科学学科核心概念的认知与建构,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在“做中学”“学中思”,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价值感。本文中的“问题串”,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任务指向的问题系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细致入微研究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科学设计多种形式的“问题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二、“问题串”的设计依据在科学教学中,相对于一般的问题设计,“问题串”的研究与设计更需要理论层面的指导。课程标准作为指导科学教学和进行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进行“问题串”设计的理论指导。在设计“问题串”前,需要先解读课标中的核心概念,并厘清核心概念与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的内容明确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呈现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串工这些“问题串”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建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依据,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是教学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需要以研究和解读课标为前提。“问题串”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及提升科学素养为目的。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两部分内容可以为设计“问题串”提供依据和思路。为了使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我们可以参考相应“内容要求”提及的内容;为了让“问题串”更符合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参考查阅“学业要求,(二)以教材结构脉络为依据教材作为师生上课的重要资源,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基于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课程内容。教材的作用决定了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首先要研读吃透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去设计“问题串”的内容和呈现顺序。(三)立足学生实际学情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中心早己从“教师教”转到“学生学”,学情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时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学习心理以及认知程度,并依此决定课堂问题的呈现顺序。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来,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己有知识和经验是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而存在的。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两种知识相适应,生成新知识,是科学教师无法逃避的职责。除此之外,“问题串”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心理、认知等不同方面的差异,在提问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选择地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适时地追问,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认知进阶,关注课堂问题的生成,最大化地引发学生的共鸣。三、“问题串”的设计策略(一)深化应用形成螺旋式“问题串”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认识的需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两次飞跃才能实现。掌握科学知识也是如此。采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样螺旋式的“问题串”,可以使学生在己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习、认识科学理论,先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再去更高效地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通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溶解的生活经验,建立螺旋式“问题串”:如何让杯中的食盐加速溶解?猜想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哪些?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方法是否有效?经过刚才的对比实验,总结一下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一名好的科学教师不只是教,更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不但要把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设计到位,还要思考把科学知识的运用和形成认识结合起来。螺旋式“问题串”的建立,有效地强化了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时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结合认知规律构建递进式“问题串”“问题串”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杜威曾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领悟、科学素养的提升,只有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才能完成。问题的设计需要有内在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找到一个适合的契合点,然后基于学生的这一知识“生长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层层递进设计。例如在学习“杠杆”时,学生对杠杆只局限于感性认知,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讲授的杠杆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借助问题情境设计成层层递进的若干个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核心素养。一块石头搬不动,移不开,怎么办?这里有两根木棍(一长一短),你选哪一根?为什么?像这样(没有支点)就能撬起石头来吗?支点在哪儿更合适呢?(出示杠杆的定义)像这样用木棍撬石头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使用杠杆一定能够实现省力的效果吗?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移动支点来进行对比,对杠杆的原理进行深入探究相对于传统的问题导入:“谁来想办法把路边的这块巨石挪开?(用木棍撬动)教师接着出示杠杆的定义。”递进式“问题串”以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基础,层层深入,通过设计一连串具有启发性和梯度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主动积极思考和探究,实现从“最近发展区”到“已知区”的上升。(三)有效对比设置并列式“问题串”顾名思义,并列式“问题串”在逻辑层面上属于相互并列的关系,并无主次之分,通常以比较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则以探究对象的身份融入活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实验结论中有一句话:“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句话是一句概括性的话,而对于学生来说,“振动”他们并不熟悉,他们不会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但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是敲、碰、拍等动作产生了声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结构性实验材料和并列式“问题串”的设计,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在使用钢尺发出声音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让皮筋发出声音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水杯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水杯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在玻璃瓶中悬挂一个塑料小球,用嘴对着瓶口吹,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会有什么感觉?上述六个问题之间呈平行逻辑关系,通过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形态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让学生抽象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列式“问题串”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一一探究,逐个实现了问题的突破,以求全面具体地掌握科学知识。(四)关注学生生成开放式“冏题串”“问题串”的设计,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科学核心素养,既重视科学观念的学习,又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民主的、开放的。交流合作与问题的解决应该贯穿于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问题源于探究和发现,更要在互动中生成。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科学思维与质疑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热对流的教学中,先由一个煮”活鱼的趣味实验引入,当学生看到烧瓶瓶颈部分的水渐渐冒气变热而后沸腾,但金鱼仍在烧瓶下部游动时,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疑问。然后教师给出本节课的课题:热对流O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热对流?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热对流?热对流的特点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热对流现象呢?当学生面对自己主动想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开放式“问题串”不仅唤起了学生“保护自己独立思考权利”的意识,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科学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计,既能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又符合“聚焦大概念”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概念、锻炼科学思维,并获得问题解决能力。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而且落实了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