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城市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1431123       资源大小:24.9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40CCSP53团体标准T/CASMESXXX2024城市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urbanparkgreenspacerenovation(征求意见稿)XXX-XX-XX实施XXX-XX-XX发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城市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公园绿地改造的基本要求、改造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改建、扩建和提升。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408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fT340绿化种植土壤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城市公园绿地Urbanparksandgreenspaces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科普教育、应急避险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3.2公园绿地改造UPgradingofparkgreenspace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全部或局部改建、扩建、保护、维护等方式对公园绿地的地形、园路及铺装场地、种植、建(构)筑物、给排水、电气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使之更适合使用者需求的过程。3.3区域绿地regionsIgreenland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不包括耕地。4基本要求4.1.1 城市公园绿地改造应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原设计图纸和现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4.1.2 改造前,应对城市公园绿地现状进行调研与评估,主要包括区位环境及交通、区域历史文化、公园功能定位、园路系统、活动场地、公园景观要素、植物生长情况、设施使用状况、公园游人量等内容。4.1.3 改造前,应编制改造设计总体方案或修编公园总体方案,拟定分期实施计划。4.1.4 应综合考虑改造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1.5 改造后城市公园绿地各类用地比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1.6 应保护公园绿地现有林木、地形、水体、建(构)筑物等,确保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1.7 宜发挥公园绿地集雨功能,增设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节水型用水器具,采用节水灌溉措施。4.1.8 宜使用太阳能照明设施等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4.1.9 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相关规定增设无障碍设施。4.1.10 改造方案确定后,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编制设计及施工图。4.1.11 不应擅自修改公园红线范围、用地性质、整体定位;不应设计与公园绿地无关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建(构)筑物。4.1.12 根据上位规划明确用地范围、公园性质、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确定公园绿地功能分区和改造内容。4.1.13 应根据公园现状条件,针对主要问题和需求对地形、园路及铺装场地、植物、建(构)筑物、给水排水、电气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4.1.14 应依据公园绿地的性质、区域位置、游人容量确定各类设施的规模、数量。5改造设计5.1 改造前调查5.1.1 应对公园绿地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和分布长势、园路及铺装系统、原有建(构)筑物、各类管线等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行调研,明确公园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5.1.2 应对公园绿地周边环境进行调研。5.1.3 应根据公园类型、区位、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核定公园的游人容量,游人容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规定的方法计算。5.1.4 应调研公园绿地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规律,使设施设备等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5.1.5 查阅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相关文件和图纸资料。主要包括:总平面图、竖向图、种植图、园路系统平面图、建(构)筑物及园林小品详图、给排水图、电气图、配套服务设施分布图以及各类详图等。5.1.6 如果基础资料不详尽或与现状不符,应对公园绿地现状进行勘察测绘。5.2地形布局5.2.1根据公园类型、区位,结合现状资源条件和使用者需求,优化功能分区和景点。对地形、园路及铺装场地、种植、建(构)筑物、给排水和电气系统等做出改造提升方案。5.2.2应对公园绿地内现有的控制高程、拟保留现状物的高程、周边环境的高程及排水情况等进行详细勘测,作为竖向的改造依据。5.2.3地形改造宜整体连续,避开拟保留的现状物,并有利于排水。各类地表排水坡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5.2.4现状植物种植密度大且长势良好的区域不应改变原有地形;现状植物较为稀疏的区域,可根据需要进行地形改造,应尽量减少树木移植。5.2.5地形改造原则上对原有水体不做修改,如需改动,应以尽量不破坏原有水体的防水结构为原则。5. 2.6现状水体景观如有损坏需要修复,可结合集雨节水技术进行改造。5.3 园路及铺装场地5. 3.1出入口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公园改建、扩建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主次出入口的保留或新建,应与园路、周边场地及其他设施相协调:b)新建出入口位置应远离交通压力大的主干道及道路交叉口;c)应根据出入口大门的受损程度和风貌协调情况,对大门进行维修或新建。6. 3.2园路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园路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应根据游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活动场地、出入口等因素调整园路布局、等级;b)新增园路宜选择在游人自发踩踏出的土路上建设,并与周边环境衔接顺畅;c)园路能满足使用需求、局部有破损时,应保留现有园路,对破损区域进行修葺。修葺后的园路路面宜与原有园路一致,宜选择防滑及透水的生态材料;d)应尽可能保留现有园路,新增园路不宜对现有植物进行过多伐移。7. 3.3梯道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台阶基础稳定、面层破损时,应对台阶面层维修;b)台阶基础受损时,应对台阶基础、面层进行重建,并与园路衔接顺畅。8. 3.4铺装场地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铺装场地的改造应尊重公园的历史、人文资源;b)现有场地功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应根据使用人群、游人量、使用功能等实际情况调整场地的形式、大小;c)现有场地的规模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可增加新的活动场地,场地的布置应结合公园景观布局及游人日常活动习惯建设,优先建设游人自发踩踏出的场地;d)新建或改建的铺装场地应充分利用现状乔木的遮荫效果,不宜破坏现状植物;铺装宜选择防滑材料及透水的生态材料;e)不同的专类公园,宜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铺装材料进行改造;f)铺装场地的建设不应改变现有植被的生长环境;g)儿童公园的改造,应考虑儿童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材质色彩鲜艳;h)动物园的改造,应选择符合动物生活习性的材质、颜色。9. 3.5停车场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公园绿地停车场内部交通不顺畅、遮荫效果差、铺装破损时,应对其进行改建;b)停车场的规模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时,应根据出入口位置、公园内外交通情况,调整机动车停车位和自行车存车处;c)新设的停车位,可结合现状乔木位置合理布置,达到夏季遮荫的效果;d)宜考虑设置一定数量的公用充电桩;e)应结合周边绿地的标高,统一考虑停车场的排水问题。10. 3.6园桥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园桥年久失修、外观破损时,应对园桥外观进行修葺、对结构进行加固;b)园桥连接的园路级别提升时,应在测算评估后,对园桥进行加固或重新建设;c)园桥数量、位置不能满足需求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园桥。5.4 种植5.4.1绿地整理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结合公园绿地前期调查结果,对现状林地进行整理,确定保留、移植、伐除和新植的植物品种与区域;b)植被绿化种植土壤宜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要求进行土壤改良;c)保留现状古树名木以及长势优良的乔木、灌木、地被、藤本植物,植物保留优先等级由高到低应为乔木、灌木、藤本、地被;d)应对保留植物加强保护,现状大树应安置避雷针,易受损植物应设置保护设施;e)林地内如新建水利、高压电塔等设施,应对现状植物就近移植或修剪;f)对种植密度过大已影响植物生长的林地,应进行疏枝和间移;g)对于枯死、病死以及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植物,应经过论证后方可伐除;对于部分存在病株、弱株的林地,应遵循“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伐除;h)对于影响透景线和建筑安全的植物,应剪除部分枝条;i)移植、伐除区域和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应根据场地特点和景观需要,新植植物组团。5.4.2植物配置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遵循公园原有的植物景观分区、植物组群类型及植物配置,选用相应的植物品种进行补植;b)应根据植物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的景观改造要求和措施;c)应统计现状植物品种,对植物进行编号并存档。对于古树名木和重要植物应登记在册,并设立标牌;d)植物配置改造设计应以现状植物组群类型及效果为依据,不宜过多种植对人体有影响的芳香植物,确定合理的配置模式和种植密度;e)补植植物的树种选择及苗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f)补植植物树种应避免与现有植物树种生态习性相克、产生不利影响;g)公园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树堰内可用其他覆盖物;h)补植和移植植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与地下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与建(构)筑物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i)区域绿地改造提升为公园绿地时,应根据常绿落叶比、乔灌比、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搭配以及公园的设计主题和功能,增加相应的植物种类。5.5 建(构)筑物5. 5.1建筑物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遵循公园原有的植物景观分区、植物组群类型及植物配置,选用相应的植物品种进行补植;b)应根据植物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的景观改造要求和措施;c)应统计现状植物品种,对植物进行编号并存档。对于古树名木和重要植物应登记在册,并设立标牌;d)植物配置改造设计应以现状植物组群类型及效果为依据,不宜过多种植对人体有影响的芳香植物,确定合理的配置模式和种植密度;e)补植植物的树种选择及苗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f)补植植物树种应避免与现有植物树种生态习性相克、产生不利影响;g)公园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树堰内可用其他覆盖物;h)补植和移植植物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与地下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与建(构)筑物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i)区域绿地改造提升为公园绿地时,应根据常绿落叶比、乔灌比、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搭配以及公园的设计主题和功能,增加相应的植物种类。6. 5.2围墙、围栏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原有封闭围墙,宜改造成通透围栏;b)原有围墙、围栏破损的,应进行修补;c)原有围墙、围栏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拆除;需要新建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中的相关规定。7. 5.3驳岸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对有软化需求的垂直驳岸进行软化处理,结合植物、山石等形成多样的生态型驳岸;b)原有驳岸不牢固的,应采取措施加固,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求。8. 5.4挡土墙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T/CASMESXX×-2024a)新建挡土墙的造型、材质、色彩应与公园总体设计风格和周边环境统协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b)结构不稳定、安全性差的挡土墙,应重新根据山体的高度、倾斜度、地址等因素计算挡土墙承受力,并新建;c)结构稳定安全、景观效果差的挡土墙,宜种植植物进行遮挡或进行景观化处理。5.6 配套服务设施5.6.1游憩设施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游憩设施设置应与游人容量和游客游赏需求相适应,应考虑永久性和季节性相结合;b)游憩设施的设置,应方便游赏需要,为游客提供畅通、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条件;c)新建游憩设施的布局、位置、规格、造型、材质、色彩应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与原有设计风格和周边环境统一协调;d)新建游憩设施应根据人体工程学和现代审美进行设计和选型,并满足游客通行和赏景要求;e)新增游乐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的规定。5.6.2服务设施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应与公园性质和游人容量相匹配;b)在公园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景物、游径端点和危险地段,应设置标识牌;c)新增垃圾箱应具有分类收集功能并与原有垃圾箱样式统一。垃圾箱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中的相关规定;d)休息座椅应主要分布在游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容纳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e)应以信息化、智能化方式为游客提供公园相关的信息。5.6.3管理设施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设置垃圾中转站、绿色垃圾处理站、变配电所、泵房、应急避险设施、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等,设置地点应在隐蔽安全处;b)没有考虑应急避险功能的公园,应根据城市综合防灾要求,确定是否将其改造成具有应急避险功能的公园;c)具有应急避险功能的公园,应增设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包括应急棚宿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标识、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停机坪等;d)公园绿地宜设计具有滞留、渗透、传输、收纳、调蓄等功能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包括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雨水沟渠、调蓄水塘、人工湿地等。5.6.4其他设施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有高差的地段应设置残疾人通道及设施,保证有隙碍人士享受公园景观及服务的权利;b)应具备完善的安全警示标识系统。5.7给排水5.7.1给水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给水管网及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植物灌溉、水景、生活饮用、卫生消防等当前用水需求时,应新建给水管网及设施;b)给水管网和配套工程能满足当前需求,但局部破损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管网,并对破损处进行维修;c)灌溉场地周边如具备再生水水源,应将再生水引入公园内用于灌溉。5.7.2排水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水系统的改造应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宜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b)所收集的雨水应优先用于回灌地下水和灌溉,多余雨水水质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的前提下,可用于构造公园水景;c)应通过保护现状自然植被、土壤等,建设简单、生态的自然雨水设施,补充地下水,控制地表水质;d)应从源头控制因施工建设产生的地表径流,保持场地建设期的水文环境。5.8电气5.8.1 供配电系统能满足用电负荷且无安全隐患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供配电系统。5.8.2应根据公园风格、园路、铺装场地的改、扩建情况,维修、更新或增设照明设施。改造后的照明设施,宜采用智能控制方式。5.8.3当支路改造成主路时,灯具间距应加密。5.8.4灯光应根据环境设计适宜的亮度,避免炫光和闪频。5.8.5当负荷点增加时,各负荷点功率总量应低于配电室功率值。5.8.6改造后公园绿地宜设置智能化系统、无线网络、充电设施。5. 8.7改造后的广播、背景音乐、夜景照明等设施的外观,应与园林绿化环境相协调。6施工5.1 施工前准备5.1.1 施工人员应认真勘察现场,充分了解周边环境、现状高程、园路、铺装、植物、排水、建(构)筑物、小品及管线等的基本情况。5.1.2 尽量避免对现有建(构)筑物、植物、地形、水系等的破坏,无法避免的,应对位置及数量进行标记、记录,并制定复原计划。5.1.3 应注意对保留现状的保护、恢复、保留部分与改造部分的衔接问题。5.1.4 施工前应对工人进行培训。5.2 园路及铺装场地6. 2.1园路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园路放线时应对现状长势良好的苗木进行合理避让,现场区分出改建、扩建和新建的部位;b)园路扩建时,应对保留的园路进行成品保护,避免修葺过程中对保留园路的面层及周边绿地造成损坏和污染;T/CASMESXX×-2024c)园路改建时,拆除完园路面层后,应检查园路基础的完整性与牢固性,如出现断裂、破损、下沉等情况,应采取加固措施,避免扰动其他基层,修复完原有道路基础后再进行面层铺设;d)改建、扩建后的园路走向与竖向应与保留部分连接顺畅,面层应与保留部分对缝统一。当设计面层与原面层相同时,应尽量保证最小色差;e)新建园路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相关要求进行施工。7. 2.2梯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台阶基础稳定,面层破损时,应剔凿破损面层及结合层,直至露出基础结构层。更换面层时,新换面层应与原面层的材质及颜色保持一致;b)台阶基础受损时,应对原有台阶面层及基础拆除并重建。拆除原台阶时,应保护与台阶相邻铺装的面层及基础,重建后应使台阶与相邻的铺装顺接;c)对部分台阶进行改造时,应防止新旧台阶衔接部分出现沉降。8. 2.3铺装场地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现场区分出改建、扩建和新建的铺装。新、旧铺装衔接时,外观应协调一致,应防止新建部分出现沉降;b)应确保铺装场地排水顺畅,避免积水。9. 2.4园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查现有园桥的结构和外观,对需要加固的结构以及需修葺的外观部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相关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b)园桥改造完成后,应对园桥荷载进行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6.3 种植6. 3.1施工前,应确保种植土壤(原土、客土、栽植基质)的酸碱度、排水性、疏松度、土层厚度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要求。7. 3.2补植苗木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要求。8. 3.3栽植前应将现状绿地中的杂草、树根、石块等清理干净。9. 3.4场地清理后应对照设计高程复查场地各关键点标高,并整理至符合设计要求。10. 3.5新植常绿树和喜阳灌木不应种植在现状高大乔木林下。11. 3.6新植苗木与现状建(构)筑物距离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要求。6.4 建(构)筑物6.4.1围墙、围栏如果出现缺棱掉角、风化现象、歪斜、裂缝、翘曲、损坏、生锈等现象,应及时进行修补、除锈、装饰等处理。6.4.2驳岸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现状确认驳岸裂损的位置、规模,对裂损的驳岸进行工程加固,并不得破坏原有防水;b)新建驳岸应结合所在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性、植物习性等特质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c)新建驳岸的地基应稳定,土质应均匀,基础垫层应符合设计要求。6. 4.3挡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现状确认挡土墙裂损的位置、规模,并重新计算挡土墙的受力,根据计算结果对裂损的挡土墙进行工程加固;b)新建挡土墙应结合所在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性、植物习性等特质确认施工的位置、砌筑材料和施工方法。6.5 其他配套服务设施6. 5.1改造或新增设的配套服务设施应与原有设施协调一致。6.6 给排水6.6.1给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维修破损给水管网时,应根据破损原因选用合适的维修方案,管线材料和管道连接方法应与原管线一致;b)新增管线与现状植物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求。6.6.2排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维修破损排水管网时,根据破损原因选用合适的维修方案,排水坡度与原有管网应一致;b)应根据现状条件,找出易积水部位,增设雨水管道及雨水口:c)新建园林排水,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有关规定执行。6.7电气6.7.1施工前应根据公园竣工图纸,复核现有地下管线的位置及埋深,避免改造过程中挖断原有地下管线。6.7.2新增电缆与现状植物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求。7验收7.1.1 施工完成后,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组织验收。7.1.2 除常规验收程序外,还应对现状破损部分的修缮、复原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如没有进行相应的修复措施,或没有达到原设计图纸的要求,应根据相关规定不予验收,进行整改直至合格。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