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共同体让校园有温度有深度.docx
构建育人共同体,让校园有温度有深度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各地学校甚至同一地域各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学生群体、教师群体、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等均有着巨大差异,虽然大家在做着同一件事一一教书育人。近期到各高中开展办学质量评估,更深刻感受到没有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师。在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今天,一所学校到底该如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越发觉得只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家社之间构筑起育人共同体才能产生教育的共鸣。校内外资源在信任的、互助的、合作的、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打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环境。一、目前的困境1、各类培训有多少实用价值需要我们思考。不要指望通过几次培训就可以转变一所学校,改变一个教师也更绝无可能。培训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作为学校领导者,会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聘请教育研究者为学校教师开展演讲或培训活动,当下如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讲座多如牛毛。实际上,演讲、培训、讲座等等能够真正起大作用的实在少的可怜,因为参加这些活动后,回到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仍然会按照原来的方式开展工作,就好像只是完成了那些培训或讲座就万事大吉了,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有也是口头上高谈阔论一下,付诸实践的少之又少,能做成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了。2、专家有没有调查研究。很多时候,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只是通过培训或讲座形式与中小学校发生联系,鲜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一线经验,然后再去授课的,这难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甚至出现单方面主观臆断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而这并没有实践价值,尤其近些年来,各类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讲座让人眼花缭乱,动不动就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发展,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思维,如何实现深度学习等等高谈阔论的讲座,自己怀着学习的心情认真听过几次大家的讲座。每次听完,都让我陷入沉思,题目都是高大上,就是没有落地见效的措施,总是悬在空中,鲜有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模型。到最后,老师们还是一头雾水,各回各家,重复着之前的工作。3、嘴上喊的和课堂实践未必一致。课题研究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老师们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一些解决实际课堂教学的问题,以此转变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时候却是课改理念、口号喊的震天响,回到自己的课堂,却很实在,仍然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鲜有学生有效活动,也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一言堂、满堂灌痕迹仍然明显。当下的大单元教学也如此,大单元只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器”,我们不是为了大单元而大单元,而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学科规律与原理的概念获得过程才是落脚点。为此,我们不能过多关注形式的创新,更应该关注课堂学习如何发生,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没有实践价值,疲于形式、抛弃传统的创新是空中楼阁。4、校内、校外教研实效性到底有多大。目前,校内的集体备课每周都进行一次,以学科组为单位,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课标、备作业设计等等,还有每周一次的全学科组教师的教研活动,一个月一次的地区范围的研讨活动等等。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些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究竟有多大,这里不排除做的好的,但是大多数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领导一走,大家可能就开始“研究”其他的事情了。即使确定了主备人,也仍然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仍然打了折扣,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进行课堂教学,这类现象是绝大多数学校的通病,当然,为了应付检查,还是要制定一些制度、方案、简报之类的作为学校办学质量高的证据。5、学校管理层自身的定位问题。应该说,学校里管理层大多还是可以正确定位自己的,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耍大牌、好面子、颐指气使等等令人不解的现象。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官威要不得,一言堂要不得,只谈工作没温度要不得,虚无主义要不得,甩手掌柜要不得,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正所谓上行下效,如果管理层不接地气,管理没深度又没有温度,恐怕学校会遇到很多困难。6、关系错位问题。管理者、中层干部、教师要形成合力,是共生关系,不是寄生关系。很多学校,我们会看到奇怪的现象,校级对中层颐指气使,中层对老师只有冰冷的制度,教师对学生只是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学校各种不满,教师对学校满腹牢骚,以上问题实在不应该,其实大家是一条船上的,学校发展的问题是在大家的工作状态中异化而来的。二、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基本策略1、构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这在前些天的文章有过阐述,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在和谐、信任的、鼓励的环境下进行课堂学习,教师要在尊重的、倾听的、激励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打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2、构建有效的校内教研机制。前文提到目前校内教研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之间的不信任,不能开诚布公地各抒己见,还有就是教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严重制约教研活动的实效性。3、聚焦立德树人,以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为中心,提高研讨质量。不要喊空话,说假话,要营造每位教师敢说真话的教研活动,注重教学实践研究,理论只是指导实践,但空谈理论是无效的。4、构建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学校里,校级领导是旗手和风向标;中层干部是带领教师冲锋陷阵的指战员;广大教师是享受八小时以内工作的小蜜蜂;家长是参与学校发展的助力军;社区是学校办学的有力支撑。以上几个要素之间要彼此信任、欣赏、共情,否则就会杂音不断,怎么会潜心教书育人呢。三、措施有效,重在落实学校的发展要在充分剖析自身问题基础上,以抓铁有痕的措施切实转变学校育人环境,打造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管理者的育人共同体。1、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校领导要把全校教职工放在心里,用心用情用力对待教师的发展,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要身正为范,站在正义一边,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中层干部要身先士卒,带领各科室及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万万不可的,中层干部是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人,要做示范,做工作的领头羊,减少命令式、程序式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接地气、有温度。教师要把学校和工作放在心里,珍惜手上这份工作,要明白一个道理:学校没有了你这位老师,学校会照样运转;你失去了学校这份工作,你可能就失去了所有。所以教师不要把学校当做宿主,要和学校共进退。2、家校社共进退。家长、社区也是学校办学的一部分,因为家长和社区都高度关注学校的一举一动。学生不开心,家长就会闹心,甚至找学校、找老师的麻烦;学校有什么安全问题,社区就会第一时间关注,就会有各种后续问题需要处理。为此,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等五大要素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因为它们是联动的,不是孤立的。要想办好教育,就要打造育人共同体。3、管理层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记得多年前的老校长有一句经典的话: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六分业务,三分管理,还有一分是“江湖气二江湖气当然不是江湖那些事,更多指的是情商,是学校运行的润滑剂。教师工作不舒心,就会找校长的麻烦,甚至找教育行政部门的麻烦,这当中不排除教师的个人因素,但是作为管理层,要深知学校工作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不是冰冷的机器,冰冷的规章制度必须要有,且要不折不扣执行,而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开展非暴力沟通,不要冷暴力。该补位要补位,该换位要换位,管理要有温度,工作要有深度,落实要有力度。4、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打造教师之间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革有很多,学习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管理的改革、与校外合作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这是学校的中心,这两项活动会把学校全体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只有以此为抓手,学校全体教师才可能形成合作的同事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明争暗斗。最重要的是通过开放课堂,所有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接受互相之间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必须要上一节公开课,要让所有老师走进自己的课堂,一起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形成雷打不动的机制,而不是心血来潮的举动。实际上,很多教师是不愿意让其他老师走进自己的课堂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每位教师都有一种固有思维,就是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课堂指指点点;有的老师喜欢指点别人的课堂,却不喜欢别人指点自己的课堂。5、要转变流于形式的校内教研活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制度,但流于形式的还是普遍现象,莫不如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一下教研活动内容。除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设计外,还要让教研活动搞得生动有趣。因为开放了课堂,教研活动时免不了要进行评课活动,准备一节课需要花费老师很多精力,但是很多时候,公开课后的充分讨论却草草了事,评课的老师们要么各种优点、亮点,要么各种缺点和不足。这样的评课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研讨的焦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节课的策略是否引发学生深度学习,还有没有更好的策略;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在哪,通过观摩这节课,给自己的启发有哪些,引发了哪些思考,积累哪些经验等等,总之要通过教研活动的评课环节,让每位教师对上公开课有期待,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观摩评课的教师也不要胡乱说点什么就算完成任务了,最重要的是以此形成信任、真诚、鼓励、和谐的同事关系。6、校内教研需要注意的问题。校内教研除了课标、教材、教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观摩和研讨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即我们要研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问题,不要只关注冰冷的教学设计、学科规律和原理。老师们要研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应对展开讨论。观摩课堂不要总是坐在教室后面,仅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教师是否营造了尊重、倾听、共振、碰撞、理解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其中教师的倾听是核心,语言是否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教师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研究心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打磨教学模型,最终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型。这些都是教研活动研究的重点,避免流于形式。7、学科思政是个重要课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科教学,要挖掘学科思政内容,丰富学科内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既是高考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育人功能,为此,学科教学要渗透学科思政,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的问题。8、家校社合作,共育祖国接班人。家长是学校的宝贵资源,社区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撑,当下,生涯指导如火如荼进行,很多学校仅限于某个科室的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家长的力量,请家长进入校园,各行各业的家长可以在学生生涯指导方面给予更丰富的补充。很多学校都有校园开放日,但仅限于参观、听课等等,我们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学习,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项目式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STEM教育等等,我们家长或许有更好的平台和实力参与课堂教学,甚至家长可以围绕某个主题上一节课。家长还可以参与课堂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因为不排除家长也有想提高自己高中某个学科的学习愿望,如果家长与学生共同在课堂进行学习,对学生必然是一种更大的激励。社区同样会有育人资源可以挖掘,学校不能闭门造车,要把目光放的更远、更宽。9、开放学校,举办公开研讨会。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作秀,不是经过全校上下认真准备才面向同行开放,而是常态化的开放,张开双臂欢迎同行拍砖,谦虚、真诚地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一年举办一次公开研讨会,邀请同行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接受检验,获得宝贵建议。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碰撞中寻找教育智慧。学校发展是多方面的,文化育人、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服务育人等等,本文仅是个人粗浅拙见。总之,学校要少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把老师装在心里,把学生装在心里,多一些身先士卒、身正为范,要多当旗手,少举鞭子。全校上下,校内校外合力打造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生师校育人共同体,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