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惠东民俗文化研究.docx

    • 资源ID:1437711       资源大小:28.9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惠东民俗文化研究.docx

    有诗云:“君是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二本文以范和村为例,对广东省惠州市惠东的基本概况、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因素和文化底蕴进行了研究,惠东建筑特色文化保存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醮会和妈祖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研究价值。关键词:惠东范和村民俗文化研究价值AbstractThereisapoem:Junisthehometownto,shouldknowthehometownstory.Takingfanhevillageasanexample,thispaperstudiesthebasicsituation,geographicalenvironment,economic,politicalfactorsandculturaldetailsofHuizhouHuidongCounty,GuangdongProvince.HuidongArchitecturalCultureiswitharich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eepsinalonghistory.TheJiaoHuiandMazucultureshaveauniquelocalculturalresearchvalue,whichhavebeenalonghistory.Keywords:HuidongCounty;FanWoTsuen;FolkCulture;Study;Value弓I言1一、惠东概况1(一)惠东范和古村落的历史渊源1(二)惠东范和古村落的地理位置2(三)惠东范和古村落的自然环境2(四)惠东范和古村落发展的因素2二、惠东民俗文化3(一)惠东建筑文化3(二)惠东醮会文化5(三)惠东妈祖文化7(四)惠东渔歌文化8三、民俗文化价值10(一)历史文化价值10(二)社会调节功能10(三)现实教育价值10(四)艺术审美价值10四、结语11参考文献13致谢14惠东民俗文化研究徐高峰引言“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群体通过集居所创造、共享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并传承与发展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惠东的历史存在年轮,在历史的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惠东特有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特色,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广东省最美十大古村落之一的范和村为例,通过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惠东范和村落的基本概况、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因素和文化底蕴进行研究,且用分析综合方法归纳其民俗文化的独特性。让我们深刻了解惠东民俗文化,深深感受到家乡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体会到深入研究民俗背后的文化涵义,归纳惠东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推广惠东优秀民俗文化,对我们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惠东概况惠东位于广东三大民系的汇流之地,客家、福佬和广府气息相融,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格。而范和村创立于元末明初,是一个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因其是三大民系的主要汇流之地,蕴藏着丰富历史人文内涵,且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传统的民风习俗,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在2012年12月,被誉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惠东范和古村落的历史渊源范和古称“饭萝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萝而名。饭罗冈,顾名思义,即为富饶之地。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和粤东兴梅山区一带各姓氏人口迁徙于此,民丰物阜,海陆便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人口的发展,经百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兼具客家、福佬和广府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在清代乾嘉时期,村民把“饭罗冈”改易雅为“范和冈”。“范和”二字,广韵释义为“范,模也、法也、式也”;而“和”释义为“顺也、谐也”。学高为范,世人景仰;和忠共济,谐乐之本,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家以范而聚,人以和而处”,这就是“范和”二字的由来。(一)惠东范和古村落的地理位置惠东范和古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稔平半岛与惠东内陆,贯通潮汕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陆要地,交通便利,货物经海路可直达香港、广州、汕头以致南洋,商贸活跃,村中居住人口较多,达IlOOO多人,行政隶属稔山镇。(三)惠东范和古村落的自然环境惠东范和村是个富饶宝地与吉祥福地,因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裕的自然资源。范和村三面环山,一面对海,整体状似喇叭口,吸海洋之财气,聚八方之灵气,显范和之宝地。村中房屋坐落在山与海之间的平坦之处,房屋布局从远处看很规矩,整齐划一,村中各条道路成“井”形分布,分布有序。范和村背面的山脉形状像狮子头,称为狮头岭,正面对着大亚湾海,所谓是坐山望海,从气象来看,如此倚山傍海的独特自然环境,必然是个富饶宝地。(四)惠东范和古村落发展的因素惠东范和古村落因优越的地理环境,众多村民在此定居,该村落发展到现在,与其经济和政治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下:1、惠东范和古村落发展的经济因素惠东范和因三面环山和处大港湾,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且有靠海吃海之称,海产资源充足;而在海边,方便用海水提炼出盐,尤其古代,盐是官方控制的物质,因此,范和村是集农、渔、盐业三大产业之地和传统的经济业源。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出现了颇具规模的集市,则主要销售海产品,从早期的露天经营慢慢形成商铺,鼎盛时期商铺近百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因此早期的范和贸易来往非常兴旺,集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为范和村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范和村落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勤于劳作的村民,也因政府官员政策推动,从而进一步促进该村落的发展。据记载,清朝时期,朝廷对盐业管控很严,凡沿海地方,必委派官员驻守主管盐务,征收盐税,范和作为沿海地方也不例外。为防止走私盐,还专门驻兵盐场和设卡检查。同时,范和村民利用天然优势,发展盐业,盐业生产越来越红火,成为带动经济的一种方式。而海产除了自足,更多是利用交通与内陆相通的便利,运送到周边各地进行贸易,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道路交通,大大调动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形成了旅游业。以农业、渔业、盐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带动餐饮和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范和村经济迅猛发展。2、惠东范和古村落发展的政治因素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自然环境外,政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政治与经济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惠东范和古村落经济的发展,朝廷的对范和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其政治因素也越显重要。惠东自秦朝南征后设县,范和村则在元末明初开村存在,逐步聚集形成村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村民的勤劳所形成的多产业受到朝廷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和管理,朝廷官员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据记载,明朱棣帝非常重视海运,在此处设置内外管巡检司;清朝康熙年间在范和驻兵近千人,稽查渔船,严控私盐,保护港口。早期的驻兵管理和制度的设置,为范和村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同时,范和村落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相互影响,与时俱进,令村落经济不断发展,人员聚集也越为越明显。解放后,稔山上游人民公社设社址在范和,该公社被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于1983年,范和乡政府设立,范和村人第一次掌握乡镇政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范和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坪。于1987年,范和村落归属稔山镇管理。自2014年到2018年,范和村依次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民主法治村”和“全国民主法治村”,范和村落越来越受外界的关注。范和村一直以来,推崇民主法治建设,在2019年,入选“最美法治村居”,进一步促进范和村的全面发展。二、惠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范和古村落,处于客家、福佬和广府的汇合地,经发展,汇集了客家、福佬和广府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古朴的古港、斑驳的村围和独具风格的惠东渔歌等民俗文化表现如下:(一)惠东建筑文化范和村的多地人口聚集明显,在居住建筑上形成了“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格局,古老的戏台文物古迹,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1、惠东范和古村落四大围屋的形成与发展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自秦朝派兵平南越后,大量的中原人南迁。南方原为南蛮之地,大部分地方尚未开发,为了抵制野兽的外地的入侵,客家人采取了一种聚族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围屋的居民建筑,范和村有颇具规模的围屋4座,分别是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其中罗冈围最具代表性。罗冈围,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符合天地之数,充分体现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首先罗冈围整体呈正方形,寓意正气。东、西、南、北各设一拱形门楼,形成内围四通八达的布局,相互照应。南门外置,状似萝耳的半圆形小瓮城,可抵御外侵。外围四面由108建单栋建筑分成四排围成一个“口”字,围内建筑坐东北向西南的房屋组成,符合南方追求对称和坐北向南的建筑特色。每纵列有前后相接的上三间下两廊(爬狮式)的八个单元,走廊有利于人员间的走动和实现遮风挡雨的功能。各列建筑之间置河卵石巷道,围内建筑以祠堂为中心整齐排列,体现了古代人民以族群居,祠堂的中心地位,连接东西和南北门楼的两条宽约5米的主巷道,把48座房屋平均分成4份。加之四面围屋前的巷道,从整体来看就像一个“田”字,体现古代人民对“田”的向往,有“田”更富足。从整个建筑布局中可以看出罗冈围的设计充满了农业智慧,寓意深刻。范和村地处客家、福佬和惠州本地人的汇合地,该围屋融合了客家和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极具有代表性,而这四大围屋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遗产。2、惠东范和古村落三大戏台的形成与发展戏台是古代人民聚会消遣的重要方式,凡有重大节日,便有戏的存在,惠东范和古村落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城陞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和烈圣宫的妈前戏台这三座戏台,分布中东、北、南三地,呈三角形。范和古戏台中历史最久远的戏台是城隍庙戏台,它建于明朝,戏台坐向为坐东南向西北,与城隍庙相距百米左右。整座建筑面门开阔三间,歇山式屋顶,四周有回廊环绕,风格独特。台基用青麻石为基础堆砌而成,故称“石戏台”。台基内部为空心,上部铺设了木板,初建时台基中心还放置了五个大瓮,瓮带扩音,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扩音器,声音可以传播得更远。水仙爷戏台建于清朝,由于位于水仙宫正对面,故称“水仙爷戏台”。戏台为砖木结构,下砖上木,歇山式屋顶,剪边以绿琉璃铺切,在正脊梁的中部放一宝葫芦。戏台正方为敞开式布局,整个戏台高0.9米,面宽7.8米,纵深10.6米。台边用青麻石铺切,台下用石柱支撑。妈前古戏台建于清朝乾隆期间。戏台坐西南向东北,整个戏台近似正方形,面宽6.62米,纵深7.92米,为上砖下木式结构,歇山式屋顶,在正脊梁的中部放一宝瓶,剪边以绿琉璃铺切。戏台正方为敞开式布局,高1.6米,台边用青麻石镶嵌。戏台中设间墙,间墙中央开一扇圆形窗,窗的两侧各开一个通往后台的拱门,拱门上方分别以草书横向各写两字,分别为“吟风”、“弄月”。前檐柱为四方石柱落地,前金柱为八角形石柱,后金柱为圆木柱,两金柱之间上置抬梁式木结构,有明显的“三载五木瓜”潮式风格。从这三大戏台分布以及建筑风格可以看出,三大戏台有类似的结构,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亦反映当时村民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注重风水玄说,推崇对道家文化的信仰。这三大戏台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福佬和广府的特色文化。3、西洋风格的学校建筑特色和文化影响民国时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以“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为宗旨的新式教育席卷而来,范和也不例外,于民国二十年(1931)。范和村民合力建一座教学楼,命名为惠阳县第十二区范和小学。该教学楼面积400多平方米,上下2层,共4间教室、2件教师宿舍,由于范和村沿海,近代较早的接受西方文化,该教学楼的墙体为白色,屋顶的墙面正中新有一枚大红星,该建筑具有西洋风格,保留至今。4、哥特式天主教堂建筑特色和文化影响范和古村落现存稔平半岛上唯一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建筑,据记载,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度海来到范和传教,教会信仰文化传入范和村。于是在1925年,范和人建一座西洋排式新教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名曰:圣母堂。该教堂的建筑风格西式化,是因为16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来东南亚,西风东渐,影响范和古村落建筑类型和生活方式的西风。天主教的传入,即范和村民多了一份信仰,有一部分村民是信奉基督教的,现有教徒约170人。由于教堂破败,2005年被拆除重建,就是现在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一)惠东醮会文化范和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村民对该村的民间民俗文化极为重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醮会,又名打醮,是以酬神祈福、驱邪纳吉、娱人娱神为内容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在众多的醮会中,范和村的谭公醮会、仙姑醮会和中元醮会最为出名,且规模颇大,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围观,因此,村民会为之精心准备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具体如下:1、谭公十年太平清醮的民俗文化谭公神,是惠州唯一一个本地俗神,是九龙峰谭公祖庙的主神。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道者,归善人也,居九龙峰修行,不记岁月,每杖履出山,一虎附之。咸丰六年,敕封襄济。”后来,被为“谭公仙圣”。在清末光绪十三年(1887年),范和村因发生牛瘟,村民斋戒祷告,请谭公过来化解,举行醮会,果然从此风调雨顺。于是,村民将谭公尊为守护神,建庙供奉,祈盼平安,并举行“十年一度”的盛事一一谭公太平清醮会。谭公太平清醮是起源于村民的祈福神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谭公醮会是农历廿十四日,为期七天,三日打醮,三日出会,一日普祭,在举办谭公太平清醮期间,有仪式要求,首先是全村民都必须吃斋,然后拜祭时穿着整齐,村民会招募村民参加龙景盛宴。龙景巡游时,有人负责飘色和打腰鼓等、巡游尾部是男童女童打扮成天女散花、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景亦同时上演。每次巡游活动,会有多达36个方队,分别代表不同的场景,而参与巡游的人员多达1800多人,规模很大。2、冯仙姑五年太平清醮的民俗文化石门山冯仙姑,是受范和村民供奉的神灵。修桥铺路是冯仙姑得村民敬拜的原因。据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冯仙姑得仙缘指点自行修道,修道期间指导村民修桥铺路,织福结缘,后得天瑶池圣母王母娘娘指引,到稔山镇范和石门山大石坐化成仙。范和村民传承范和村民俗文化,自清朝嘉庆四年始,冯仙姑太平清醮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醮会为期五天六夜,普天同庆、与民同乐,村民祈求冯仙姑保佑路顺桥通、贸易不断、合家平安。醮会期间,十八乡邻敲锣打鼓贺大醮,村民们欢天喜地祈平安,醮区车水马龙,彩旗招展,鲜花锦簇。3、中元太平清醮的民俗文化中元醮会,是以中元节期间举办的醮会,以超度孤魂野鬼为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期间举行。期间各村民在路边烧钱拜祭,以祈求孤魂野鬼尽早投胎。同时会举办布施活动,救济生活无依的众生。范和村在每年农历十二日起醮,设立隍爷公醮坛与妈祖醮坛。次日晚,以河沟为界,两醮坛组织村民在村中心沟边开始占据河沟,抢占有利位置,攻守有序。若率先占领对方河沟者为胜。醮会在十四日敬祭,晚上举行普祭,随后进行打“大士”及“抢孤”活动,以送走游神野鬼,祈求国泰民安。(三)惠东妈祖文化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娘妈等,是历来船工、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守护神。而惠东妈祖文化是福佬文化的主要体现。惠东范和古村,可以称得上惠东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其一年一度的迎接妈祖仪式,这一风俗流传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惠东妈祖文化的来历、接妈祖仪式,展示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具体表现如下:1、惠东妈祖文化的历史由来妈祖,福建莆田县湄洲筠人,相传自落地到满月,不闻一声啼哭,因而取名“林墨”,人称墨娘,好水性,潜游三天三夜无需换气,被惊为龙女,因搭救很多遇难的渔民,体力不支,终被海浪卷去,羽化成仙。范和村凤凰池妈宫建在新厝海港,称为溪坝妈。清光绪年间,范和港遇到一次罕见的大洪潮,洪水将范和村凤凰池建于渔港海滩上的妈祖庙冲崩。当地村民发现后,烧香叩拜,一拜就显灵,渔民一拜,出海捕鱼就满载而归;经商人一拜,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当地人建一座小庙来供奉妈祖。范和人前来祈福,发现大殿供奉的是被洪水冲走的本村妈祖神像,于是要求把神像请回,但对方不愿意,经一轮协商,各自供奉半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都要从巽寮请回范和,农历十月再由范和人送回巽寮。因此,惠东范和村会举行迎接妈祖活动。2、惠东妈祖文化习俗每年,范和村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接妈祖仪式,其习俗极为独特,分别是:(1)接妈祖,农历五月初一,古老的范和凤凰池妈宫静待妈祖归来。村民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且大街小巷都彩旗招展,鲜花锦簇,恭迎妈祖。农历五月初二的清晨,范和人开着几十艘快艇船队,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前往巽寮天后宫迎妈祖。船队经十几里海路,围绕母船,燃放鞭炮,到达天后宫后,众人护送妈祖神像上船,红布铺垫,四人抬轿。船队踏上归途,回到范和海道内河,放鞭炮,迎妈祖。(2)妈祖巡游,随着迎驾渔船的靠岸,鼓乐齐鸣,鞭炮震天。渔民们着盛装,喜迎妈祖神像从巽寮返回范和村天后宫欢度端午佳节。盛大的巡游从登陆码头开始,两只麒麟走在队伍前列,妈祖圣像安坐在轿中,肩挑供品的妇女跟随在圣驾后,紧随后面的是舞龙,扮景、海上鱼虾蟹扮戏、飘色、腰鼓、舞蹈等队伍,到村里的大街小巷巡游,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本地独有的,由渔民妇女组成的旱龙舟队伍,她们头戴传统头饰,身穿艳丽的传统服饰,龙舟领队手持榕树叶走在前列,激情舞动,古老的街巷里旌旗招展,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经过一路巡游,妈祖圣驾最终来到妈宫前广场,恭请妈祖下轿。妈祖回到凤凰池妈宫,端坐接收村民们的香火和拜祭。村民们聚集在妈宫前的广场上,广场内临搭大篷,百多围台,流水席宴,喜迎来客,共同欢庆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妈祖巡游村落寓意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3)抢炮头,是惠东范和村落独有的民俗活动,村民每年农历五月初六在范和凤凰池妈宫前举行此活动。在凤凰池妈祖宫规定的炮仗炮头处,插入一根约10厘米长、刻有标记的小竹筒。燃放炮仗时,炮头爆炸,将竹筒弹出腾空而降,村人以闲馆为单位,组织人员群起竞抢。每次燃放36枚炮,寓意来年鸿运当头,头炮最为抢手,因能抢到头炮,寓意来年必定贵人相助和财源广进。抢到竹筒后,需立即交回妈宫,妈宫负责人会赠送一面镜子给该馆保存一年,明年农历初四,镜子必须按时交还妈宫,重新进行抢夺。(四)惠东渔歌文化惠东渔歌不仅是我国岭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朵奇葩,更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民间艺术。而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具体表现如下:1、惠东渔歌文化的历史由来惠东渔歌分布在惠东县沿海各地,自宋朝开始,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惠东县,而惠东渔歌随惠东渔民的先祖从福建沿海一带传入,流行于沿海地区。刈因早期的惠东渔民居无定所,长期漂泊在海上,“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山他们通过用一些本土曲调来演唱,从而寄托情感。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属于置家独特的曲调和风格。2、惠东渔歌的艺术特色惠东渔歌曲调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多变,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激情澎湃,渔民将海上生活的情感写进歌词,使渔歌充满艺术特色。它曲调品种繁多,据目前收集到的就有:“妹仔调”、“罗茵调”、“弯介某调”等等29种曲调。惠东渔歌的艺术风格形成其曲调独特的艺术特点:(1)惠东渔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咏叹性。它的音调会随着歌词进行变化,在不同的情绪中演译不同的旋律,有部分是接近当地方言,有部分在演唱中情绪平和,大部分歌曲的音乐旋律起伏不大,婉转流畅,节奏变化自由,这是它与我国其他内陆地区的民歌较为不同之处。(2)惠东渔歌的衬词、衬句和拖腔几乎出现在每首渔歌中,有的放在首句,有的放在中间部分,有的放在结尾,特别是在结尾处的衬词、衬句和拖腔更具海洋特色,使歌曲的风格具有海洋气息的独特音韵。(3)惠东渔歌的旋律保留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调式特点,也吸收其他特色地方音乐的调式来充实自身。原生态惠东渔歌大多为五声音阶,且以“宫”、“徵”为主。但随着原生态渔歌的发展,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把七音和四音融入惠东渔歌,从而丰实了惠东渔歌的音律。C10惠东渔歌多来源于生活,寓情于生活,海上多姿多彩和变幻不定的生活,造就了渔歌品种多样的曲调,而大海的独特性,也令到渔歌旋律韵味独特,在音乐和歌词的创作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歌词通过叙人、事、物、情多种方式深入浅出,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词纯朴简练,是渔民对自身生活和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3、惠东渔歌的传承与发展事物的传承与发展,源于自身的魅力。而渔歌由于来源于生活,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20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南海长城源于惠东渔村人民的生活,将南海辽阔的海面比作长城,歌颂渔民们为保护海洋线所作出的努力。当中的很多音乐素材也是来源于惠东渔歌。为了便好传承和发展渔歌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惠东县的众多音乐工作者积极搜集、整理、研究惠东渔歌,对渔歌从外形设计,风格和歌曲等加以改良,去参加比赛并获奖,使惠东渔歌越来越被百姓所认识,进而对惠东渔歌传播起到积极作用。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发布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通知,而惠东县政府根据意见和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把惠东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着力将惠东渔歌打造成该县的特色文化品牌。并从2003年开始,宣传文化部门采录了原始渔歌素材近百首,整理出渔歌曲调近30种,并录制了VCD、CD、磁带共200多盘。全面了解和掌握渔歌的历史及现状。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组织渔歌歌手参赛。在2006年和2008年,惠东渔歌分别被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渔歌的传承得到得了肯定,为渔歌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民俗文化价值民俗文化是一个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并将情感和信仰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经过时间的提炼、演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其展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的演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体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而独特的价值体现。它的独特性表现在历史文化、社会调节、教育、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具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一)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是经千百年传承的一种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记录,来源于历史,作用于历史,是历史某一时期的反映和传承。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惠东范和村落的存在和发展,范和村四大围屋的结构和三大戏台的存在,是当时历史的缩影,对我们认识当时民众的居住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范和村的村名来源,体现了道家文化在当时对村民的深刻影响。因此,范和村从建筑到生活以及信仰,对我们研究历史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惠东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活材料,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二)社会调节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种习俗,对平衡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融合不同民族思想具有调节功能。民俗文化通过一种形式的存在,形成大家认可的规范和仪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体现,能够起着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维系社会关系的功能。惠东醮会文化,村民五年举办一次冯仙姑醮会、十年举办一次谭公醮会,通过醮会文化,让村民在生活中有了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在聚会中加强团结和交流。醮会文化逐步成为民从之间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三)现实教育价值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价值。民俗文化历经数百年仍至千年的演变,是人民生活、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生生不息传承和发展的活化石。它的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例如:范和村民会定期举行接妈祖等活动,此民俗文化体现村民“仁爱助人”、崇尚劳动、崇尚自然的精神,教育村民勤劳致富,互相帮助,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爱护海洋。这种通过实际行动的教育,比教科书会更贴近生活,更有说服力,也就更能体现民俗文化的现实教育价值。(四)艺术审美价值“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古拙和精美的活化石”3民俗文化的形式是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这既有现实生活的体现,也有形式的表达。经过长期的演译,艺术审美在逐步增加,可能在民俗文化本身上体现,亦可能在民俗文化举办过程中体现。例如渔歌,起初只是渔民日常生活的现实反映,后期经过传承后,注入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例如表演时的衣着、饰物等,就是民俗文化本身对艺术和审美的要求,亦是民俗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又例如接妈姐活动中,村民要穿着整齐,主事人更有穿着要求等等。民俗文化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本身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四、结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亦是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国度。上下五千的文化,一脉相承至今,形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博大而精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是我们生为中国人自豪的资本。中国梦,民族复兴,就是要让我们记住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兴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惠东民俗的研究,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以及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内涵。另外,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归纳了惠东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推广惠东优秀民俗文化,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提高我们文化鉴赏能力,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参考文献0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02唐晓梅.张庆新.王建兵.惠州范和古村的建筑文化特色J.惠州学院学报,2017(6).03陈彭年.银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4刘桂儒.走进范和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3005刘桂儒.惠东风语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3006汤盼盼.客家围屋文化内涵解读一一以惠阳杨氏五大围屋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07陈训廷.惠州历史文化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08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09刘港年.惠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881.10渔歌歌声美唱进中南海.11赖金朗,戴彬,周仕强.八旬专家千里返乡拯救渔歌N.惠州日报,2006-04-21(4).12王爽,李爽,郑奇.中国民俗节日文化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15(5).13李夕璨,陶继波.社会民俗文化的价值和保护J.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8(6)致谢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健老师,本论文从选题到顺利完成,刘健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选题时,因无灵感而不知写什么题材,老师指引了我方向,并帮我疏通了论文的写作思路,非常的感谢刘健老师。在此次的论文指导中,深刻的感受到刘健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每次遇到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都是快速回复,真的非常尽职,再次感谢刘健老师。其次,在此我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陈跃老师,陈跃老师是一个非常尽职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和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活。班主任经常过来教室看望我们,一有相关消息就会通知我们,处处为我们着想,真的很感激老师。还有,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们班的同学很团结,也很有爱,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非常感谢。在这里我还要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老师们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谆谆善诱的教导、热情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感恩遇到您们,您们的教诲,我会铭记于心。最后,我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祝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美满。

    注意事项

    本文(惠东民俗文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