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大道货运交通组织设计.docx
瓯海大道货运交通组织设计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A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1设计背景11.1 项目概况11.2 设计必要性11.3 设计范围11.4 设计年限11.5 编制依据22设计内容和思路22.1 设计主要内容22.1.1 设计重点22.1.2 设计难点22.2 设计思路33瓯海大道现状交通分析33.1 现状道路横断面33.2 现状上下匝道分布53.3 现状交通流特征63.3.1 高架桥车种构成63.3.2 高架桥交通流时间分布73.3.3 高架桥大货车交通流时间分布83.3.4 地面道路车种构成93.3.5 地面道路交通流时间分布93.3.6 地面道路大货车交通流时间分布103.3.7 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流空间分布103.3.8 大货车集中时段空间分布113.3.9 大货车晚高峰时段空间分布123.3.10 瓯海大道地面重要交通口高峰小时交通特征123.4 现状分析结论164区域路网货运交通组织分析174.1 现状货运交通组织分析174.2 远期货运交通组织分析194.3 交通组织分析结论205瓯海大道桥梁设计荷载分析205.1 瓯海大道桥梁设计技术指标205.2 相关规范225.3 分析结论236瓯海大道货运交通组织方案246.1 近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246.1.1 方案一246.1.2 方案二266.1.3 方案三266.1.4 方案评价276.1.5 结论326.2 远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326.2.1 交通量预料年限和时段326.2.2 规划分析336.2.3 交通需求分析336.2.4 分析结论347结论及相关建议34参考文献351设计背景11项目概况瓯海大道是温州市区的第一条快速路,也是温州城市南部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连接高铁温州南站和龙湾国际机场两大交通枢纽,兼有客运走廊和货运通道两大功能。现状瓯海大道高架快速路西起福州路,东至永强大道,同时设置地面道路,永强大道至机场段目前为地面段,依据相关部门的支配,近期将对该路段进行提升改造,不久瓯海大道将实现从高铁温州南站至龙湾国际机场全线高架快速路。目前,市区瓯海大道沿线分布着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大型工业园区,以及潘桥国际物流中心,“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物流吸引点,由于现状路网结构不完善,大部分货运车辆只能通过瓯海大道进行集散,使得瓯海大道成为一条客货混行的城市快速路。由于货车超载现象特殊普遍,现状在瓯海大道通行的部分货运车辆实际载重量已经超过了瓯海大道高架桥的设计荷载,桥梁平安隐患较大。1.2 设计必要性由于现状温州市区的路网还不完善,而且核心城区禁止大型货运车辆通行,104国道,温瑞大道等通道上的货车大部分都通过瓯海大道进行交通转换,若禁止货运车辆在高架快速路上通行,在南环线,吹台山隧道等相关道路建成之前,原先在瓯海大道高架桥上通行的货车只能转换到地面道路,而由此带来的对地面道路交通运行的影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系统论证,以便作出科学决策。因此,为了确保瓯海大道高架桥的结构平安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平安,温州市瓯海大道建设开发以及瓯海大道的设计单位,质检单位均建议瓯海大道高架桥即快速路主线全线对货运车辆通行进行合理限制。1.3 设计范围瓯海大道快速路(含地面道路)全线,西起福州路,东至永强机场,全长约29公里。依据建成时间和高架桥形式的不同,以温瑞大道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其中重点探讨范围是瓯海大道西段即温瑞大道至福州路段。图1.1瓯海大道分段示意图1.4 设计年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年限,重点针对近期20142015年,远期至2020年。1.5 编制依据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规范(DB33/1056-2008) 道路交通标记和标线(GB5768-2009) 道路车辆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04) 上海城市桥梁限载标准(SZ-C-E02-2007) 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年)2设计内容和思路2.1 设计主要内容2.1.1 设计重点 客观精确地评估现状货运车辆对瓯海大道高架桥的结构平安影响; 合理确定瓯海大道沿线的近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既要确保桥梁结构平安,又要确保道路通行顺畅; 提出远期瓯海大道沿线的货运交通组织方案,并且评估其对整体路网交通分布带来的影响。2.1.2 设计难点结合现阶段的货运交通状况,客观的评价其对整个城市交通的影响;通过分析,对近期货运交通组织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各个方面的实施难度以及管理代价进行评价;再依据温州规划进度,通过分析,对远期货运交通组织提出解决方案,保证市区内交通系统的稳定,各个交通流有序运行。项目概述*研究目标现状感海大道沿线道路交通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项目背景Il研/据现状分析道路横断面J1.上下匝道分布T交通流特征区域路网货运交通组织研究瓯海大道近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殴海大道桥梁设计荷载研究优化方法研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方案评价瓯海大道远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I得出结论、提出建议I图2.1技术路线图3瓯海大道现状交通分析3.1现状道路横断面瓯海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现状已经依据高架桥+地面道路的形式建成,其中东段在2007年底建成通车,西段在2012年建成通车,道路横断面在东西两段有所不同:东段:西起温瑞大道,东至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全长约18.2公里,其中龙湾海宁路以东为纯地面形式,长度约1.5公里,海宁路以西为高架+地面形式,长度约16.7公里。图3.1瓯海大道东段道路横断面示意图如上图所示,瓯海大道东段道路红线宽度为112米,是温州市红线最宽的一条道路,高架桥整体上为机动车双向8车道,两侧地面道路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通过18.25米宽的绿化带隔离。在文昌路和温强路之间,由于瓯海大道穿越甬台温高速公路和两次穿越大罗山山体,瓯海大道高架桥(隧道)断面为机动车双向6车道,该段长度约为5.5公里。西段:东起温瑞大道,西至福州路以西落地,全长约10.7公里,该段全线均为高架桥+地面道路形式。如下图所示,瓯海大道西段道路红线宽度为78米(其中温瑞大道至双南线段现状道路实施宽度为50米),高架桥全线为机动车双向6车道,地面道路整体上为机动车双向8车道(其中温瑞大道至双南线段为机动车双向6车道)。图3.2瓯海大道西段横断面示意图现状瓯海大道沿线节点的规划立交桥尚未开始建设,高架桥交通流和地面道路以及相交道路的交通转换主要是通过平行上下匝道进行联系,只有在进出温州南站时接受定向匝道,全线共设置上下匝道25对共50条,匝道的平均间距约为1.1公里。若将相交道路两侧均设置上下匝道的归为一组,只有单侧设置的归为一对,则现状瓯海大道全线共设置上下匝道10组,另外还有5对单侧式上下匝道,具体分布状况如下:东段(7组+1对):从温瑞大道开始往东依次是汤家桥南路两侧;上江路东侧;文昌路两侧;龙腾南路两侧;温强路两侧;曹龙路两侧;龙江路两侧;建中街两侧。图3.3瓯海大道东段上下匝道分布图西段(3组+4对):从温瑞大道开始往西依次是温瑞大道西侧;双南线两侧;广化路两侧;娄东大街东侧;园区东路两侧(其中西侧匝道位于上汇一路和大西洋路西侧);温州南站东侧(定向匝道);福州路东侧。3.3现状交通流特征3.3.1 高架桥车种构成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高架桥全天的车种构成以小客车为主,自然车比例将近75%,小货车比例大约占16%,大货车和集装箱车的比例分别占5%和1%,另有部分违章驶入的摩托车,占1.7%。表31瓯海大道西段高架桥车种构成比例(全天平均)统计类别小客车摩托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自然车总数83420189240917757557811641309111529自然车比例74.8%1.7%0.4%15.9%5.0%1.0%1.2%100.0%标准车总数83420757818177571673446561309125451标准车比例66.5%0.6%0.7%14.2%13.3%3.7%1.0%100.0%假如以大货车,集装箱车最为集中的时段进行统计,则其在车种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大货车从5%提高到5.9%,集装箱车从1%提高到1.4%。表32瓯海大道西段高架桥车种构成比例(大货车高峰小时)统计类别小客车摩托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自然车总数236606521035775194045240232984自然车比例71.7%2.0%0.3%17.5%5.9%1.4%1.2%100.0%标准车总数23660260.820657755820180840237932标准车比例62.4%0.7%0.5%15.2%153%4.8%1.1%100.0%对于瓯海大道东段,以龙江路西侧的监控录像进行统计分析的车种构成如下表所示。和西段相比,东段的小货车所占比例明显较低,但集装箱车比例比西段明显较高。表33瓯海大道东段高架桥车种构成比例(全天平均)统计类别小客车摩托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自然车总数22041一2191446HlO51325329自然车比例87.0%0.9%5.7%4.4%2.0%100.0%标准车总数22041一43814463330205229307标准车比例75.2%1.5%4.9%11.4%7.0%100.0%假如和温州市区主要道路的整体车种构成相比,则瓯海大道西段的货车比例是市区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东段的大货车比例也比市区平均水平明显较高。以此推断,瓯海大道目前是市区特殊重要的一条货运通道。表34晚高峰小时市区主要道路车种构成比例(20122013年)年份车种小客车大客车摩托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2012自然车72.15%4.35%11.87%7.80%1.81%0.48%1.53%100.0%标准车70.53%8.51%4.64%7.63%5.31%1.89%1.49%100.0%2013自然车74.35%4.29%6.29%11.22%2.47%0.42%0.97%100.0%标准车69.60%10.05%2.36%10.50%5.77%1.17%0.54%100.0%3.3.2高架桥交通流时间分布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高架桥交通高峰时间上午为9:0010:00,和核心城区城市道路高峰时段有所不同,这和现状瓯海大道沿线用地特征有关,虽然现状瓯海大道沿线大量住宅区正在建设,但是投入运用的较少,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上班出行高峰,而且温州南站的到发客流一般要晚于上班高峰时段。瓯海大道高架桥的下午出行高峰为17:0018:00,和核心城区城市道路高峰时段基本相同,这和瓯海大道沿线的办公交通流(如瓯海行政中心下班人员出行)以及温州南站的客流等因素有关。晚高峰小时也是瓯海大道高架桥全日交通压力最大的时段。图3.5瓯海大道西段高架桥交通流时间分布(全车种)3.3.3 高架桥大货车交通流时间分布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高架桥大货车交通的高峰时间集中在上午9点到下午16点之间,其中上午高峰小时为9:0010:00,和全车种高峰时间相同,但下午高峰小时为14:3015:30,和全车种高峰时间相差了1.5小时。也就是说,在瓯海大道高架桥交通压力最大的晚高峰,大货车数量相对一般时段反而要少一些,具体时间分布如下图所示。图3.6瓯海大道西段高架桥交通流时间分布(大货车)3.3.4 地面道路车种构成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地面道路全天的车种构成也是以小客车为主,自然车比例约为60%,但比高架桥上的小客车比例低,主要是由于地面道路摩托车数量较多,所占比例接近15%,是高架桥上摩托车(违章驶入)所占比例1.7%的接近9倍。瓯海大道西段地面道路的小货车比例大约占13.5%,大货车和集装箱车的比例分别占4%和0.8%。和高架桥上的货车相比,地面道路货车在全车种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但照旧明显高于市区城市道路的平均值,即瓯海大道地面道路也是重要的货运通道。表35瓯海大道西段地面道路车种构成比例(全天平均)统计类别小客车摩托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自然车总数28420677816956207183136256945862自然车比例62.0%14.8%3.7%13.5%4.0%0.8%1.2%100.0%标准车总数284202711339062075493144856948238标准车比例58.9%5.6%7.0%12.9%11.4%3.0%1.2%100.0%假如以大货车最为集中的时段进行统计,则其在车种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比例从4%提图到4.3%o表36瓯海大道西段地面道路车种构成比例(大货车高峰小时)统计类别小客车摩托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集装箱车其他合计自然车总数87671892521214066511815715329.8自然车比例57.2%12.3%3.4%14.0%4.3%0.8%1.0%100.0%标准车总数8767756.810422140199547215715330标准车比例57.2%4.9%6.8%14.0%13.0%3.1%1.0%100.0%335地面道路交通流时间分布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地面道路的交通高峰时间上午很不明显,总体比较稳定,下午17:0018:00相对比较集中,但其峰值特征没有高架桥则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地面道路的出行目的比较多样。图3.7瓯海大道西段地面道路交通流时间分布(全车种)3.3.6 地面道路大货车交通流时间分布从瓯海大道西段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瓯海大道地面道路大货车交通的高峰时间在上午8:459:45,下午14:4515:45比较集中,和高架桥上的大货车高峰时段特殊接近,高架和地面的高峰时段只相差15分钟,而都不同于一般城市道路的高峰时段。图3.8瓯海大道西段地面道路交通流时间分布(大货车)3.3.7 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流空间分布以瓯海大道西段交通压力最大的晚高峰小时(17:0018:00)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以下几点空间分布特征: 高架桥娄东大街一广化路段交通分布最密集,双向交通流超过7500pcuh,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往两侧有所减小,但总体上娄东大街至温瑞大道的交通压力都比较大; 高架桥西一东方向交通量大于东一西方向交通量,比例在1.4倍以上,交通分布的方向不均衡性比较突出; 地面道路(路段)的单向交通量基本上维持在600-1600pcuh,和高架桥相比交通压力相对较小; 娄东大街两侧,双南线西侧,温瑞大道西侧以及进出温州南站匝道交通量较大。格州耳宁t珞园区东珞叁东大街广化珞双南段温瑞大道地面1584地面832自架569力娱1433高架1858高媒3122地曲589地面1016瓯海大道下864上447下872*>上450下373%累3045上13”下689高架2394上86。高架1534T501下478上323高架4301T1029上687««3959T1327高鬃2632击架l80¥梨2698高架3134高靛4”6地面810地面1168温州南站比面1259地面1098H路宁*t珞园区东路叁东大抑广化珞温瑞大道图3.9瓯海大道西段高峰小时交通流空间分布(全车种)3.3.8 大货车集中时段空间分布以瓯海大道西段大货车交通最为集中的时段(下午14:3015:30)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以下几点空间分布特征: 高架桥广化路一双南线段交通分布最密集,往两侧逐步减小,各路段高峰小时的大货车流量均在300辆以内,园区东路至温瑞大道段整体上相对比较集中,均在200辆以上; 高架桥两个方向的大货车流量基本相当,比较均衡,明显不同于全车种的潮汐式交通特征; 地面道路除了宁波路东侧至园区东路段以外,其他路段少有大货车通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潘桥物流园区和菜篮子市场的大量货车都在此路段上下高架桥; 园区东路东侧,双南线西侧(上高架匝道),温瑞大道西侧(下高架匝道)匝道的货车数量较大,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和潘桥物流园区,菜篮子市场的货车上下瓯海大道高架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104国道南始终车大部分通过双南线上行匝道进入瓯海大道高架桥进行交通转换以到达目的地,而瓯海大道去往南向的大货车更多选择温瑞大道进入南白象高速收费站。览海大道H通宁*高架112下SBE9区地面125高架117上16东珞臭东地面24高架223大街广4Aft243XlO匕路U4地面7下4SAK278±115bi温地面2S下43高媒206上27大道高笑179福,高荣|13温州南站H珞宁之下29高架IB地面172工通回区JlIM高架220地面19东珞叁东上25下1高架245大街广K±5高祭249下47地面19匕珞Urd2-±63高架265下103地面14b及温瑞大道图3.10瓯海大道西段大货车交通空间分布(大货车集中时段14:3015:30)3.3.9 大货车晚高峰时段空间分布以瓯海大道西段整体交通压力最大的晚高峰时段(下午17:0018:00)大货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以下几点空间分布特征:高架桥各路段晚高峰小时的大货车流量比大货车集中时段(14:3015:30)有所削减,其中娄东大街至温瑞大道段相对集中,基本在150-200辆左右;宁波路东侧至园区东路的地面道路以及园区东路东侧的上下匝道货车数量较大,主要是和潘桥物流园区,菜篮子市场的货车上下瓯海大道高架有关。仙大道Aft40下1地面112X*41±13地面24A*HlAft161下20Xll地由8T5南架155X59地面23下36高架132上339iR99高果卜温州南站下26高架67地面112高架159地面21±19下1高架178N«上8高架U5下35地面21±48高架198下46地面18Aft152格州路宁波珞Ia区东珞叁东大街广化路温喘大道格州珞宁波路园区东珞叁东大街广化路图3.11瓯海大道西段大货车交通空间分布(晚高峰小时17:00-18:00)3.3.10 BS海大道地面重要交通口高峰小时交通特征瓯海大道沿线交通压力较大的交叉口有.5个,对其进行东西方向流量流向调查发觉,现状高峰小时交叉口受到地面辅道及匝道交通量的叠加影响,交通量普遍较大,饱和度普遍较高,部分交叉口的转向车辆强行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以缩短排队时间,例如瓯海大道一汤家桥南路交叉口东一西方向进口道的非机动车道基本上已经被用作机动车右转车道。表3-7瓯海大道一上江路交叉口晚高峰小时交通特征交叉口方向转向参数现状数值瓯海大道一上江路东一西左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18通行实力(pcu/h)171交通量(pcu/h)337饱和度1.97直行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3通行实力(pcu/h)704交通量(pcu/h)573饱和度0.81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h)1200交通量(pcu/h)1289饱和度1.07西一东左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18通行实力(pcu/h)171交通量(pcu/h)252饱和度1.47直行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3通行实力(pcu/h)704交通量(pcu/h)205饱和度0.29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h)1200交通量(pcu/h)369饱和度0.31表3-8瓯海大道一汤家桥南路交叉口晚高峰小时交通特征交叉口方向转向参数现状数值瓯海大道一汤家桥南路东一西直行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48通行实力(pcu/h)953交通量(pcu/h)989饱和度1.04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zh)1200交通量(pcu/h)1504饱和度1.25西一东左转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73通行实力(PCUzh)1942交通量(pcu/h)1560饱和度0.80直行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73通行实力(pcu/h)725交通量(pcu/h)1801饱和度2.48表3-9瓯海大道一温瑞大道交叉口晚高峰小时交通特征交叉口方向转向参数现状数值瓯海大道一温瑞大道东一西左转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6通行实力(pcu/h)698交通量(pcu/h)661饱和度0.95直行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6通行实力(pcu/h)521交通量(pcu/h)419饱和度0.80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通行实力(pcu/h)1200交通量(pcu/h)75饱和度0.06西一东左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6通行实力(pcu/h)465交通量(pcu/h)671饱和度1.44直行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6通行实力(PCUZh)782交通量(pcu/h)579饱和度0.74右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h)2400交通量(pcu/h)1028饱和度0.43表310瓯海大道一双南线交叉口晚高峰小时交通特征交叉口方向转向参数现状数值瓯海大道一双南线东一西左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8通行实力(PCUZh)463交通量(pcu/h)207饱和度0.45直行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8通行实力(pcu/h)778交通量(pcu/h)700饱和度0.90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h)1200交通量(pcu/h)224饱和度0.19西一东左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0通行实力(pcu/h)366交通量(pcu/h)324饱和度0.89直行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30通行实力(pcu/h)614交通量(pcu/h)544饱和度0.89右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QO通行实力(pcu/h)2400交通量(pcu/h)794饱和度0.33表3H瓯海大道T东大街交叉口晚高峰小时交通特征交叉口方向转向参数现状数值瓯海大道一娄东大街东一西左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22通行实力(pcu/h)257交通量(pcu/h)350饱和度1.36直行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22通行实力(PCUzh)864交通量(pcu/h)1026饱和度1.19右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OO通行实力(PCUzh)2400交通量(pcu/h)603饱和度0.25西一东左转车道数(条)2每周期绿灯时间(秒)20通行实力(pcu/h)468交通量(pcu/h)560饱和度1.20直行车道数(条)3每周期绿灯时间(秒)20通行实力(pcu/h)785交通量(pcu/h)698饱和度0.89右转车道数(条)1每周期绿灯时间(秒)QO通行实力(pcu/h)1200交通量(pcu/h)67饱和度0.06注:上表通行实力全部依据合法进口道数量,合理车头时距进行计算。3.4现状分析结论通过对瓯海大道沿线现状道路交通进行现场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瓯海大道东西两段的道路宽度,横断面形式,车道数有所不同,现状瓯海大道西段交通压力较大,桥梁结构相对东段面临的平安问题更加明显,因此瓯海大道西段是本次设计的重点范围; 瓯海大道是现状市区唯一的快速路,建成后交通量增长迅猛,目前高架桥部分路段的交通量在高峰时段已经接近饱和; 瓯海大道地面道路(辅道)路段的交通压力相对较小,高峰时段不明显,道路运行整体上是通畅的; 瓯海大道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交叉口,由于辅道和匝道交通量的叠加,导致交叉口交通压力明显比路段增大,尽管做了较为完善的渠化设计,但重要交叉口的饱和度照旧超出合理水平,尤其是在晚高峰时段车辆排队较长,延误较大; 瓯海大道现状作为货运通道的特征特殊明显,大货车集中时段14:30-15:30高架桥主要路段的大货车数量在200-300辆左右,晚高峰时段17:0018:00高架桥主要路段的大货车数量在150-200辆左右。4区域路网货运交通组织分析4.1 现状货运交通组织分析依据现有资料以及交通管理条例,主城区北以瓯江为界,东至三洋大道,上江路,蒲中路,会展路,香源路,西至娄东大街,翠微大道,双南线,泰力路,南至瓯海大道(不含三堞大道,上江路,蒲中路,翠微大道,双南线,泰力路,瓯海大道)环线范围内的道路及瓯江路(香源路一龙腾路),七都大桥,每日7时至22时,禁止教练车,大中型营运载客汽车(公交车,旅游车除外),重中型载货汽车,非市区牌照载货汽车通行;全天24小时,禁止非市区牌照的二轮摩托车(执法,抢险,邮政车辆除外),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剧毒化学品运输车通行;禁止机动车鸣放喇叭(禁鸣区域向东延长至龙腾路);除交通高峰时段(每日上午7时至9时,下午16时至20时)外,允许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除外)经六虹桥路,划龙桥西路出入六虹桥货运市场及吴桥工业区;允许运送农贸产品载货汽车经六虹桥路,西山南路,锦绣路出入浙南农贸市场。在上述禁(限)货区域的规定下,现状区域主要货运通道东西方向主要依靠瓯海大道,温翟路和六虹桥路只能在翠微大道以西的局部路段分担重中型载货汽车交通量;南北方向的货运通道自西向东分别有福州路一大连路一宁波路通道,过境公路一翠微大道一娄东大街通道,双南线通道,温瑞大道通道,虽然通道数量相对较多,但各通道贯穿性较差,许多货车交通流都需要通过瓯海大道进行交通转换才能到达目的地,例如双南线的大货车受到区域限行的影响,在瓯海大道无法接着往北通行,只能先通过瓯海大道,再进入娄东大街一翠微大道通道,再比如宁波路由于现状是断头路,温瞿路以北段尚未建成,因此宁波路往北的大货车一般会优先选择进入瓯海大道,再通过娄东大街一翠微大道驶离。通过上述分析,现状瓯海大道在区域货运交通组织中的地位特殊突出,不但是东向方向货流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南北向货流的转换通道,在区域货运交通组织中起到统领作用。此外,现状瓯海大道沿线本身还分布着较多的货运物流吸引点,包括潘桥物流中心,菜篮子市场,家具市场以及工业区等等,因此,现状瓯海大道的货车交通量和所占比例都比其他城市道路明显较高。图4.1现状区域主要货运通道分布图炬光困菜篮子市场潘桥物潦园区.家具市场图4.2现状瓯海大道沿线主要货运吸引点分布图瞿源工业区4.2 远期货运交通组织分析现状多条和货运交通组织相关的道路已经动工建设或已经纳入近期建设支配,预料在远期2020年之前区域路网体系将得到明显改善,相应的货运交通组织模式也将发生较大改变。现状在建道路福州路(大连路以北段):宽度50米,依据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替代现有104国道成为新的过境通道;宁波路(温强路以北段):宽度50米,依据主干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将便捷联系鹿城西片,双屿客运中心和瓯海新城,温州南站;吹台山隧道:宽度40米,依据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330国道和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南线:宽度50米,依据主干路标准建设,现状温州大道至瓯海大道段拓宽工程已经基本建成,瓯海大道以南段也已经开工建设;中兴大道:宽度50米,依据主干路标准建设,既是温州生态园的骨干道路系统,同时也是重要的区域联系通道。近期支配建设道路瓯海大道西延段:宽度78米,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建成后将和瓯海大道快速路的通行实力更好地匹配;南环线:宽度50米,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同时也是重要的货运通道,西接福州路和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桐岭互通,东至温瑞大道和在建的中兴大道连接;环山北路:宽度50米,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西接中兴大道,东至环山东路,和南环线一中兴大道共同形成一条近似平行于瓯海大道的东西向区域联系通道;园区东路:宽度28-50米,规划道路等级在温翟路以南为主干路(宽度50米),以北为次干路(宽度28米),建成后将分流翠微大道一娄东大街的交通压力;大连路:宽度50米,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现状只建成福州路至宁波路连接线段,近期将接着建设东延段,连接南环线;娄东大街:宽度50米,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现状在东二条路以南段达不到主干路标准,近期将进行拓宽改造,连接南环线。上述道路建成后,区域货运交通组织体系将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南环线一中兴大道一环山北路通道的贯穿将改变现状城市南片只有一条东西向通道瓯海大道的局面,南北向通道的增多和通达性提高也将更加有利于交通匀整分布,减轻对瓯海大道的依靠程度。相对而言,远期瓯海大道在区域货运交通组织中的地位将减弱。图4.3远期区域主要货运通道分布图4.3交通组织分析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现状区域路网系统不完善的背景下,瓯海大道担当了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大功能,交通压力较大,而且难以找到替换的通道;市区现状在建和近期建设的通道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以外,对于瓯海大道周边区域而言,在建和即将建设的道路工程众多,预料在2020年之前区域骨干道路系统将基本建成,尤其是南环线一中兴大道一环山北路通道的建成将为瓯海大道供应分流通道,区域货运交通组织方案将有更多的选择。5瓯海大道桥梁设计荷载分析5.1 瓯海大道桥梁设计技术指标依据瓯海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瓯海大道高架桥和地面道路跨河桥梁的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城一A校核),属于最高等级的设计标准,具体的技术指标如下:(I)设计荷载:公路-I级(城一A校核);(2)桥梁宽度:主线高架桥为双向六车道,标准段全宽25.1m,即0.5m(防撞栏杆)+11.75m(车行道)+0.6m(中央分隔带)+11.75m(车行道)+0.5m(防撞栏杆);匝道桥为单向单车道,全宽为8.0m,即0.5m(防撞栏杆)+7.0m(车行道)+0.5m(防撞栏杆);(3)桥面横坡:主线车行道双向2%;匝道单向向外2%;(4)桥梁结构平安设计等级:一般为二级,大跨为一级;(5)环境类别:I类;(6)桥梁防撞护栏防撞等级:边防撞栏杆SA级,中防撞栏杆SAm级;(7)地震烈度:基本烈度为V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05g,结构重要性系数:1.3;(8)桥梁设计基准周期100年。桥梁结构方面,瓯海大道东西两段有所不同,东段接受的是双柱,空心板梁加盖梁结构,西段接受的是H型双柱结构,翼板没有盖梁支承,桥梁单侧悬臂(桥墩外侧)长度达到3.85米。虽然瓯海大道东西两段高架桥的设计荷载标准相同,但从桥梁的具体结构分析,东段相对比较稳定,西段由于悬臂较长,高架桥外侧车道全部位于桥墩承托范围以外,而大货车由于速度较慢,依据道路交通法规规定,一般行驶于外侧车道,因此,瓯海大道西段的桥梁结构平安存在较大的隐患。图5.1瓯海大道东段桥梁架构实景图图5.2瓯海大道西段桥梁架构实景图5.2 相关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本规范是瓯海大道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依据规范相关章节的说明,公路桥涵设计时,汽车荷载分为公路-I级和公路-H级两个等级,其中公路-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