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应用探讨(综述+正文)).docx
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应用探讨摘要:电厂入厂水预处理是保证电厂运行稳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针对已有入厂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优化工艺流程,并进行技术创新应用。通过综合分析电厂入厂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旨在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本研究通过改进传统工艺流程,提出了一套经济实用且可行的工艺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水处理效率,减少废水排放,降低水处理成本。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技术创新应用,如膜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等,进一步提高了入厂水预处理的水平和效果。该研究对于电厂入厂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电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关键词: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优化;技术创新;水处理效率;成本降低1.引言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厂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和环境影响直接受电厂入厂水的处理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因此,电厂入厂水预处理成为保证电厂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研究目的和问题:鉴于目前电厂入厂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优化工艺流程,并进行技术创新应用,以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具体而言,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改进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提出一套经济实用且可行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其效果。此外,本研究还探索一些技术创新应用,如膜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等。研究意义: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并进行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优化后的工艺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水处理效率,进一步降低废水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经济实用的优化方案能够降低电厂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技术创新应用的推广对于提高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水平和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其他电厂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流程,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应用,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该研究对于电厂入厂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电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通过本研究的实践和探索,有望进一步提高电厂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 .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现状与问题2.1 入厂水源的主要挑战电厂作为能源供应的重要企业,对入厂水源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电厂面临着许多入厂水源的挑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少电厂周边的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工业废水、农田排污、生活污水等,这给电厂的水处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其次,一些电厂所处的地理环境使得入厂水源缺乏稳定性,如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张、潮湿地区的水质不稳定等,这使得电厂的入厂水源选择面临很大的限制。此外,与入厂水源直接挂钩的问题还有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水量的供应不足等。当前的预处理工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的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在应对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方面效果有限。而膜分离工艺虽然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机物,但其耗能量大、设备维护成本高,限制了其在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的应用。当前工艺的局限性使得电厂对工艺优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效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工艺优化方案。首先,我们提出采用先进的生物活性炭吸附技术,用于解决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等问题。其次,我们将引入反渗透膜技术,以取代传统的膜分离工艺,该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机物,而且具有较低的能耗和设备维护成本。通过这些优化措施的应用,我们预计电厂的入厂水处理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除了工艺优化,技术创新的应用也是改进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一些技术创新应用的实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质监测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与调控系统等,这些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评估也将进行,以进一步验证其在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综上所述,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应用是解决电厂水处理难题的重要措施。通过优化工艺方案和引入创新技术,我们有信心能够提高电厂入厂水的质量,并为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2 当前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当前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传统的预处理工艺往往无法处理水源中含有的高浓度有机物质和微量无机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发电系统后容易造成腐蚀、结垢和磨损,导致设备损坏和运行效率下降。其次,传统工艺对水中的微小颗粒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差,易于对设备造成堵塞和阻力增加。再次,传统预处理工艺在处理进厂水源时,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这不仅增加了处理的成本,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针对这些局限性,提出了一些工艺优化方案。首先,可以引入先进的物理处理技术,如超滤、反渗透等,以提高处理效果。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微小颗粒和胶体物质,从而保护设备免受腐蚀和阻塞的影响。其次,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降解、活性炭吸附等,来提高水质的综合处理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来降低处理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针对工艺优化方案的实施,可以进行经济效益的预测。通过考虑工艺改进后的水质处理效果和投资成本,可以估算出改进后的电厂运行成本和效益。预测结果显示,工艺优化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电厂的水质处理效果,减少设备维修和更换的频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实施技术创新应用是改进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新的材料、新的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可以提高预处理效果,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举例来说,某电厂采用了新型的纳米材料制备反渗透膜,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量无机物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效果评估显示,新技术创新应用大大改善了水质处理效果,减少了设备故障和运行成本。综上所述,当前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通过工艺优化方案和技术创新应用的实施,可以提高预处理效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于保障电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提高发电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3 对工艺优化的需求如今,电厂入厂水预处理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普及。然而,由于入厂水源的不断变化和水质的复杂性,当前的预处理工艺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亟待进行工艺优化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水质要求。因此,对工艺优化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首先,随着电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电厂对出厂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厂水源的水质复杂多变,其中可能存在悬浮物、溶解物、微生物等各种污染物。传统的预处理工艺虽然能够去除部分污染物,但对于一些微量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有限。因此,急需进行工艺优化,以提高预处理工艺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其次,当前预处理工艺中使用的处理方法和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沉淀池、混凝池等设备在去除悬浮物和胶体颗粒方面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难降解有机物和微生物的去除效率较低。此外,传统方法需要大量的药剂投加和人工操作,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电厂运营成本。因此,亟需通过工艺优化,引入更高效、更节能的预处理设备和技术,以提高处理效果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例如,膜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滤池等新型技术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和微生物方面具有较高的效果。此外,技术创新还包括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测入厂水的水质状况,并进行调整,以确保处理效果的稳定和可靠性。因此,技术创新的应用对于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优化的需求已日益凸显。通过针对入厂水源的主要挑战和当前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以及引入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实践,我们将能够实现工艺优化,提高预处理工艺的去除效率和运行成本的可持续性,为电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3 .工艺优化方案的提出3.1 优化方案的主要策略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的主要策略是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为目标。首先,我们可以采用更先进的物理化学方法来处理入厂水,如反渗透、纳滤和超滤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溶解物,提高水的质量。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和生物膜反应器等。这些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原有的处理过程中的参数和操作方式,来优化工艺。例如,调整沉淀剂的投加量和PH值,以提高混凝效果;优化过滤过程中的操作条件,如滤速、滤料厚度等,来提高过滤效果。另外,在优化工艺策略中,还可以考虑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例如,可以将处理后的水用于电厂的再生水系统中,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和处理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来扩大水资源的可利用范围。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的实施,预计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首先,通过提高水的质量,可以降低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其次,通过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可以减少对外部供水的需求,从而降低水费开支。另外,通过减少废水排放量和提高水的再生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采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改进处理参数和操作方式,以及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提高水的质量,降低成本,并减少环境影响。这将为电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2 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预测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预测是评估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改进的重要环节。首先,通过对新工艺采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成本分析,可以估计出改进工艺的投资额。以投资回收期为参考指标,计算出工艺改进方案的经济回报周期,来评估其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其次,经济效益预测还可以通过分析改进后工艺所能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益增加来进行。改进后的预处理工艺能够更有效地去除入厂水源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有机物,降低了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处理成本。同时,改进后的工艺还能提高水质净化的效果,降低了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设备维护费用和维修成本。此外,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预测还可以通过评估改进后的工艺对电厂运行的影响来进行。例如,新工艺可能提高了电厂的运行效率,减少了工艺中断和设备故障的次数,提高了电厂的产能和可靠性。这些改进对于电厂的运营成本和利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经济效益预测还应考虑到改进工艺对环境影响的减少。例如,改进的水处理工艺可能使电厂入厂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提高,减少了污水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了电厂的环境治理成本和环境保护负荷。综上所述,通过对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可以全面评估改进工艺对电厂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工艺改进方案,提高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4 .技术创新应用在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实践4.1 技术创新应用的实例介绍在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实践中,技术创新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将介绍几个具体的实例。首先,针对电厂入厂水源的挑战之一高浓度悬浮物含量,一项技术创新应用是利用超滤膜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超滤膜的微孔结构和压力驱动的力量,将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生物构成物等筛分出来,从而有效去除高浓度悬浮物,提高了水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践表明,采用超滤膜预处理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电厂处理过程中设备的磨损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发电效率。其次,针对入厂水中存在的微生物及有机物污染问题,一项技术创新应用是利用高级氧化技术。该技术通过添加催化剂、利用高能量辐射或者臭氧等手段,使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反应,降解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预处理的目的。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入厂水,不仅能有效杀灭微生物,而且可以降解有机物的浓度,减少对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提高了整个处理系统的效果和稳定性。最后,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应用是利用碳纳米管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碳纳米管的性质和结构,实现对水中离子、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和去除。研究表明,采用碳纳米管进行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水中重金属的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此外,碳纳米管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和节约了处理成本。以上所述的技术创新应用在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这些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水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为电厂的高效运行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完善和推进电厂入厂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4.2 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评估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评估部分是对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应用的新技术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实验和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这些技术创新应用在预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选择了若干种技术创新应用进行实验,并将其应用于电厂入厂水预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实验样本和实际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技术创新应用显著提高了入厂水预处理的效果。例如,在传统的预处理工艺中,水中的一些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难以完全去除,而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创新应用,这些难题得以有效解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次,我们对这些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进行了实际案例的评估。我们选择了几个具体的电厂进行了实际运行,并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和评估。结果显示,新技术创新应用在提高水质的同时,也实现了节能、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显著效果。例如,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膜过滤技术,在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的同时,也实现了能耗的明显下降,为电厂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运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评估不仅仅需考虑技术的技术性指标,还需要综合考虑到经济性、环境影响、可持续性等方面。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分析和评估。通过与传统工艺的对比、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环境负荷的评估,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技术创新应用在入厂水预处理中的实际效果。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应用的效果评估是对电厂入厂水预处理中新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的评估,我们发现这些技术创新应用在提高水质、节能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以优化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并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5结语本研究对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已有入厂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着眼于优化工艺流程,并进行了技术创新应用。通过综合分析电厂入厂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旨在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本研究通过改进传统工艺流程,提出了一套经济实用且可行的工艺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水处理效率,减少废水排放,降低水处理成本。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技术创新应用,如膜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等,进一步提高了入厂水预处理的水平和效果。本论文通过对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强调了工艺优化的需求。在研究中,本研究发现了当前预处理工艺存在的主要局限性,为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工艺优化方案的提出中,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优化方案的主要策略,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通过实践中的技术创新应用,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工艺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尚不够充分,对于方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其次,本研究的技术创新应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实际应用的验证。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工艺优化方案,结合更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可以加强实验和模拟验证的工作,提高工艺优化方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的技术创新应用,扩大应用范围和效果。综上所述,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对于电厂入厂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电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参考文献山王一同.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先进及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20182张泽宇.单级PN/A工艺应用于经预处理的低C/N氨纶废水脱氮效能研究IJ.,2019引李佳.植物可食性膜材料处方工艺的优化及在制剂过程中的应用J,20194隋乐乐王聪.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工艺技术及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15施长玉.哈尔乌素选煤厂优化工艺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工程建设(维泽科技),20226胡彦云.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J.化工管理,2018张双牛.某热电厂中水回用设计及运行研究.,20188温佳琪,何志军,平金同,等.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软化工艺的试验与优化J.净水技术,20239张乐乐,钱运东,朱华瞳,等.加氢原料煤焦油脱水除盐预处理工艺优化限值J.化工进展,202310石稳民,黄文海,罗金学,等.通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2011杨杰君.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U1.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12付海凤.电厂化学水处理的特点及创新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附参考资料:电厂入厂水预处理的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的应用本文介绍了高密度悬浮澄清池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作为电厂入厂水预处理设施的优点,并将其与传统入厂水预处理设施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高密度悬浮澄清池对入厂水悬浮物去除效率高,对水质突变适应能力强、加药量少且节约占地,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引言随后电厂单机容量及总装机规模的陡增,电厂用水量增大,用地指标减少及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传统采用的平流式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等处理工艺普遍存在着占地面积大,抗冲击能力弱,对水质波动较敏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针对国内电厂入厂水(地表水、中水、循环水)特性,拟采用一种新型的高密度悬浮澄清技术,应用于贵州某2x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该技术集中了传统工艺的优点,是集反应、澄清、浓缩及污泥回流为一体的高效处理构筑物,能够对不同水源和处理要求,快速高效的实现水源净化。1入厂水预处理常规工艺U电厂用水系统目前众多电厂用水主要为凝汽器冷却水、各种辅助设备的冷却水、化学补水、工业用水、生活、消防用水、除灰用水、脱硫用水及其他用水。其中凝汽器冷却水当采用直流循环时,一般不需要进行原水预处理,但当采用二次循环时,该部分用水转变为循环供水系统的补水,对水中悬浮物的含量要求实际控制不大于20.0mg1.,需要进行原水预处理;辅助设备的冷却水和工业水的要求基本和凝汽器冷却水的要求相同;化学补给水的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的含量不大于20.0mg1.,脱硫、除灰等用水目前电厂均采用梯级用水的原则,采用回用水;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要求符合现行的相关规范要求。目前电厂入厂水大多为电厂附近的河网、水库水,二次循环的海滨电厂,也会采用附近的海水,这类水中悬浮物均存在季节性的变化,无法满足电厂用水的水质要求,故一般电厂均设有净化站对入厂水进行预处理。1.2 入厂水预处理常规工艺入厂水常用预处理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根据以上处理工艺,电厂在对入厂水预处理时,大多选用常规的平流式沉淀池、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并配套相应的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脱水装置,用于对处理池的排泥水进行处理。1.3 常规工艺特点平流式沉淀池:优点是造价低;操作管理方便,施工较简单;对原水浊度适应性强,潜力大,处理效果稳定;带有机械排泥设备时,排泥效果好;缺点是沉淀时间长(一般为1.53h)、占地面积较大;不采用机械排泥装置时,排泥比较困难;需维护机械排泥设备。机械加速澄清池:优点是处理效率高,适应性较强,处理效果较稳定,对高浊度水处理也有一定的适应性。缺点是表面负荷小(一般为2.93.6m3m2h),占地面积大,需要有一套机械搅拌设备,投资成本高,维护较麻烦。水力循环澄清池:优点是结构简单,无机械搅拌设备,投资小,运行维护工作量小。缺点是表面负荷小(一般为2.93.6m3m2h),占地面积大,在运行中对水质、水量、温度变化适应性比较差,投药量较大,运行条件突变时,易影响水的净化效果。2工艺优化及技术创新由于这些传统的混凝沉淀或澄清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较大,对入厂水水质波动敏感,与电厂节约用地及出水水质要求提高宗旨相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在经济性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寻找更好的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及设施。高密度悬浮澄清技术能解决现有预处理站面积过大、对水质波动敏感等问题。2.1 高密度悬浮澄清池运行原理入厂水进入快速混合反应区,在此投加凝聚剂,通过搅拌器快速混合,发生凝聚反应,生成小颗粒矶花;而后进入絮凝反应区,投加助凝剂及活化污泥(将活性微泥絮凝高密度沉淀池浓缩区的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循环泵输送至污泥强化装置,将污泥活化,活化后的污泥重力流流至活性微泥絮凝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在搅拌叶轮作用下与沉淀/浓缩区循环泥渣接触反应生成大颗粒、高密度的矶花;出水经推流式反应区进入预沉浓缩区,泥水分离,清水由池顶集水槽收集,泥渣在浓缩区浓缩,浓缩泥渣部分循环至絮凝区,剩余部分可直接送至污泥脱水系统进行脱水处理,处理后的澄清水,自流至工业水池或后续过滤设施。每座沉淀池工艺设备包括凝聚(混合微絮凝)反应设备、强化絮凝反应设备、回流微泥活化设备、沉淀设备、集水设备、污泥循环设备、污泥排放设备等。高密度悬浮澄清池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工艺流程示意图2.2 工艺介绍高密度悬浮澄清池是集反应、澄清、浓缩及污泥回流为一体的高效水处理设施,分为混合反应区、絮凝反应区、预沉浓缩区、斜管分离区、后混凝反应区。混合反应区:由快速混合搅拌机提供较高的水力混合动力,实现入厂水与药剂的快速搅拌混合,为聚合电解质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动能。絮凝反应区:絮凝反应区由慢速搅拌区和无搅拌区组成,慢速搅拌区通过可调速叶轮控制加药后混合水的搅拌速度;无搅拌区可以促进矶花的增大,使矶花密实均匀。在絮凝反应区中入厂水在助凝剂和回流污泥的作用下形成高浓度的悬浮泥渣来增加颗粒碰撞机会,有效吸附胶体、悬浮物、乳化油、COD及金属离子等污染物。污泥回流,不仅可以节省药剂投加量,而且可使反应区内的悬浮固体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从而达到优化絮凝反应的目的。预沉浓缩区:絮凝反应后的污水进入面积较大的预沉浓缩区,大部分固体悬浮物在该区沉淀并浓缩。部分污泥回流,剩余污泥被浓缩区底部的刮泥机刮入泥斗,由排泥泵送至泥处理系统进行脱水处理。每座池内均设有超声波泥位计,通过污泥排放泵控制池内的污泥量,浓缩污泥的浓度约为80.0g1.o斜管分离区:在分离区域设置许多密集的斜管,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管中进行沉淀,清水沿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管向下滑至池底,再集中排出。斜管的安装斜度一般和水平方向呈60.0度,这个角度可以保证沉淀在斜管上的污泥可以顺利地滑向底部而不至于淤积。斜管的剖面多采用六边形,具有较大的有效沉淀面积,能够提高沉淀效率5060%,在同一面积上可提高处理能力24倍,斜管分离区对水中的残余矶花进一步去除,澄清水由不锈钢集水槽收集后进入混凝反应区。后混凝反应区:斜管分离区出水通过集水槽进入后混凝反应区,在反应区再次投加混凝剂或调整PH值,输送至后续过滤设施(重力式无阀滤池、V/D型滤池、空擦滤池等)进行处理。2.3 技术优势2.3.1 表面负荷高(一般为1016m3m2h)占地面积小;2.3.2 排泥浓度高,可直接进行污泥脱水处理,减少浓缩池等构筑物;2.3.3 抗冲击能力强,对入厂水水质波动不敏感;2.3.4 出水悬浮物含量低。2.4 配套设备特点不锈钢高效大曲而轴流型叶轮,功率低排液量大;絮凝区水流停留时间10.5min,助凝剂分点投加在絮凝区中,反应充分;絮凝区内设置导流筒,搅拌机在絮凝区内形成低强度大流量循环;絮凝搅拌机选用成熟可靠的进口或合资产品,能连续长期、稳定的运行;投加药品后的待处理水与沉淀、浓缩区回流污泥逆渣能充分接触反应,生成密实的大颗粒矶花;絮凝搅拌机转速变频可调,适应水质、水量自动调节。2.5 与常规处理方案对比由于“接触絮凝+斜板沉淀''入厂水预处理工艺是一个传统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广泛运用于各行业,电厂运行业绩也较多,而高密度悬浮澄清则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自动化程度高和节省后期投药量的优势。以下以拟运用贵州某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入厂水预处理规模为例,对传统预处理工艺和高密度悬浮澄清工艺处理方案进行比较,详见表251.表251电厂入厂水预处理方案对比方案名称接触絮凝+斜板沉淀高密度悬浮港清处理规模3×100OmVh3×1000m7h出水水质SS<20mg1.SS<20mg1.混合(凝聚形式)静态管式混合器机械搅拌絮凝形式网格反应机械提升搅拌(变频控制,可调)排泥方式斗式排泥刮泥机浓缩排泥排泥浓度0.30.5%3魇产水率959佻99三污泥回流无污泥回流,全部进行脱水污泥回流到絮凝区,剩余污泥进入脱水区自动化程度_般全自动P1.C控制污泥浓缩池需设污泥浓缩池不需设污泥浓缩池加氯量0.52Omg1.0.l.6rog1.表面负荷2.93.6m7m,h10*16m7m,h突变水质敏感度敏感不敏感占地面积约Iloonf约830m'2.6 技术应用此技术用于某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工程,该工程入厂水为水利枢纽工程地表水,厂内净化站处理能力3×1000m3h,按此规模计算,净水站可节约占地面积275m2,加药量至少节省20%o3结束语虽然传统常规处理工艺和高密度悬浮澄清池两种入厂水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均能满足要求,但是高密度悬浮澄清池占地面积小、投药量少、对水质波动不敏感且自动化程度高,随着电厂占地指标、劳动定员和自动化水平高的要求,高密度悬浮澄清池用于电厂入厂水预处理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参考文献川胡婷华,赵志勇.探究净水厂给水处理工艺的设计.中国科技投资,20222郭丹.高密度沉淀池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城镇建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