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docx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90年代写作风格转型后的一部作品,作者以温柔的叙事方式讲述了70年代左右小人物苦难的生存命运。小说里的小人物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平民百姓,作者通过对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突出小人物的形象特征,彰显了小人物的存在价值。文章将主要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价值意义。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小人物苦难宽容Abstract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isanovelwrittenbyYuHuaafterthetransformationofhiswritingstyleinthe1990s,inwhichtheauthornarratesthemiserablefateofthesmallcharactersaroundthe1970sinagentleway.Thesmallcharactersinthenovelrepresentthecommonpeopleofthattime.Theauthorhighlightstheimageofthesmallcharactersthroughthedescriptionoftheirdailylife,andshowstheexistencevalueofthesmallcharacters.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imageofthesmallcharactersin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andtheirvalue.Keywords:YuHua;tiChronicleofBloodMerchanf,;smallcharacters;misery;toleration弓I言1一、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的形象1(一)主人公许三观的形象1(.)其他小人物的形象3二、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4(一)社会转型下的九十年代小说创作4(二)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4三、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的创作意义5(一)赞美人性的温情5(二)探寻人生的真谛7四、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徐高峰许三观卖血记这部长篇小说说标志着余华的艺术转型最终得以实现。许三观卖血记跟余华以往的小说创作相对比,一方面,小说中的“人”和“生活”被刻画的更加细腻,仿佛拥有了生命,有血有肉,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让民间重塑和再现,让民间的人和事自己表现出来,贯彻了民间的叙述立场,使得小说具备民间艺术特色,这体现出了作者无论是对创作中的小人物还是现实中小人物都有着一种共鸣。许三观卖血记主要讲述平凡的许三观多次卖血的前前后后,有如许三观为婚姻卖血,为还债卖血,为妻子和儿子卖血等。命运的坎坷使许三观从一个略带流氓气质的小青年蜕变成为一个能承担的各种责任的父亲。这是一部关于小人物顽强抵抗命运的成长史。小说饱含心酸经历,但也不乏温情之处,比如透支生命的抗争、小市民的善良等等。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各种小人物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小人物形象及其存在的意义。一、许三观卖血记中中小人物的形象虽然许三观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小人物被忽视的时代,但他们依然是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成员。许三观卖血记在叙述和情节上是简单而朴素的,但故事中小人物形象却是丰富而多彩的。不论是许三观、方铁匠还是其他的一些普通百姓,都总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主人公许三观的形象许三观卖血记是围绕着主人公许三观展开的小说,理解主人公许三观的特征有助于理解小说主题的含义。许三观虽然只是50-70年代期间极其普通的一位百姓,但他的形象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特征来概括。他有时令人肯定,有时令人否定,有时令让人嘲笑,有时又让人感动。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许三观的成长史,包含了许三观这个小人物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许三观起初的时候具有一种泼皮无赖的流氓形象特征,他有小聪明,又有一点无赖的品质。这点在他用“套路”娶得许玉兰为妻中深有体现。许三观首先请许玉兰吃包子和话梅,之后便要许玉兰嫁给自己,不然便还钱,无奈之下许玉兰告诉许三观她爹喜欢何小勇,于是许三观又找到她爹进行劝说“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下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得姓何。要是嫁给我了,生下来的不管是男孩女孩,都姓许,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就和我当了倒插门的女婿一样就这样,许三观巧妙地抓住了“都姓许”这一特征,说服了许玉兰的父亲,让他同意把女儿嫁给自己。这个片段具有一定黑色幽默的色彩,这也体现出了许三观的一丝小聪明。除了小聪明,许三观还是一个追求平等的人。他得知许玉兰和何小勇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之后,觉得自己吃了大亏,以拒绝干活的方式追求他认为的平等。后来许三观想起以前林芬芬对他的好,于是在她受伤的时候卖血买东西探望她,甚至和她发生了亲密关系,事后被许玉兰抓到后又说到“一人一次,才算平等”。此外还有让二乐、三乐记何小勇的仇等等。但他所谓的追求平等,只是他想给自己寻找一些心理安慰。坚强是许三观的另一大品质。成家后的许三观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先是得知妻子许玉兰的贞洁被夺,再是最喜欢的儿子一乐不是自己所亲生,还有一乐在外闯下大祸,这些困境足以让人精神崩溃。此外许三观还承受着动荡社会所给予他的生存压力,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他没有倒下,没有退缩,他成为家庭坚实的顶梁柱,靠着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帮助家庭一次又一次的渡过难关。在小说的中后阶段,许三观把崇高的父亲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乐患上肝炎,需立马送往上海医治时,他挨家挨户的找人借钱,其中包括了有隔阂的方铁匠和何小勇的妻子。后来便一路卖血到上海,首先在林浦卖了一次血,三天之后到百里卖了一次,隔了四天又到松林卖血,最后还在黄店卖了一次血。卖血期间,他喝过冰冷的河水,被称人为亡命之徒,甚至晕倒休克,但他却说“就算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J到了上海,他想到死去的根龙,就哇哇的哭了起来,见到许玉兰后马上停止了哭喊,但当听到许玉兰说一乐没事的时候,眼泪又忍不住哗哗地流了出来。此时哪怕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他对一乐的父爱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这使得许三观崇高的父亲形象更加伟大。许三观代表着建国初期普通而又淳朴的百姓人民。他们善良,有爱,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较敏感,而内心深处,对家人,对朋友的关爱是缓缓流淌在心中的。正是他们,给中国的百姓形象穿上了一件温情的衣裳,淳朴与温情代代传承。(一)其他小人物的形象小说中除了许三观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小人物。虽然他们的命运是苦难的,但是他们能以顽强态度的面对苦难,即使命运使他们生存得很狼狈,但也不能阻止他们善良。在那个时代,底层生活的平民百姓都是贫困潦倒、命途多舛的。辛勤是小人物的一大特点。不论是许玉兰卖油条,来顺来喜兄弟划船送货都深有体现。尤其是许三观在百里卖血之后遇到的那一个六十四岁的老头。老头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寒风吹裂的伤痕,他穿着破烂的棉袄,怀里还抱着两头猪仔。他告诉许三观自己有2个女儿,3个儿子,儿子都没嫁人,听说百里猪仔的价格好,特地来此。老头和多次卖血的许三观一样视死如归,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坚持劳动,说“我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力气比年前的时候少了一些,我天天下到田里干活,我干的活和自己一样多,就是力气不如他们,累了腰会疼J他觉得自己能够苟活到这般岁数已经非常知足,剩下的,他在为自己的儿女谋幸福,他想尽量为子女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争取他们可以少受一些命运的折磨。善良是其他小人物的另一大特点。哪怕生活是苦难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比如说方铁匠的儿子被一乐拿砖头拍破脑袋,并没有气势汹汹的找许三观以牙还牙,还能保持冷静的坐下来和许三观喝茶,商讨赔偿的问题,并愿意给生活拮据的许三观一家预留更多的时间准备赔偿的财力。如果说方铁匠的善良是因为他们是邻居关系,那么陌生人之间的善良和路人间的善良则更能体现出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善美了。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时候遇到的根龙、阿方。他们与许三观素不相识却愿意教导他如何卖血、以及卖血要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许三观在一路去上海卖血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有愿意帮助许三观卖血的来顺来喜兄弟,有在许三观喝冰冷的河水时给他热茶的百姓,有在许三观休克晕倒送他到医院的当地居民如果没有这些善良的老百姓的帮助,许三观很大可能死在去上海的路上。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之下还能保持一颗善良、纯朴的心,不忘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是小说中底层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这种特点像是黑夜中的一束光,让人感受到苦难人间的温情。二、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一)社会转型下的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其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余华身处九十年代的社会中,但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却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故事,因此这部作品具有九十年代文化、文学潮流的特征。总的来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以“当代人”的思想去解读“往事”的一部作品。在九十年代,国家经济的改革加速进行,各个社会文化领域都逐渐出现了商品经济意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在此期间大众文化即通俗的、流行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社会文化中占据显要地位和影响,这种影响导致它成为主要的文化需求对象,并迅速发展产生了一套产业链。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许多文化产品的诞生,众多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消费者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中国逐渐变成大众化文化社会。另一方面,传统的意识形态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难以很快地重新获得明确统一的追求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精英意识自身浮躁膨胀的缺陷。来自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9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之前五四传统的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受到了质疑,个人性的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又开始了自我反省。于是新的文学创作风格慢慢转向对个人生存空间的真正关怀,尤其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和主动认同。”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型,因此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体往往比以往社会任何时候更需要得到社会文化的重视和关怀,此时的“人”的观念特征是:强调个体的存在,不再是一种主体先锋的姿态,而是沉入世俗生存的个体世界。因此九十年代的文学状态呈现出关注民间立场、个人的特征,而这种文学特征与中国社会的发生变化转型的特征非常相似。这可能是九十年代小说潮流变化的原因之一。上述的各方面因素与许三观卖血记表现出的关注个人、民间立场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余华不知不觉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反映了时代潮流的特征,在小说里通过小人物的思想、行为反映现实中的小人物生存的精神。(二)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在80年代,余华曾经过说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一个冷漠的、暴力的作家,他曾说“暴力因其形式而充满着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这在其之前的先锋作品中都具有体现,比如现实一种中他沉着冷静的叙述了一个亲人相互残杀的故事: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于是山峰杀了皮皮,山岗又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又借着公安只手杀死了山岗。死亡和暴力是余华的利器,是余华先锋作品的关键词。随着余华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他发现自己的一些作品过于暴力、血腥,他不断地反思自己,寻求突破。在创作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他感叹那些面对苦难的小人物,想表达出对自己一种救赎和悲悯的情感,歌颂那些在苦难面前让人肃然起敬的顽强和善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就是一个这样的特殊存在,他们既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创作也属于现实中对小人物苦难的共鸣。转型后的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版自序中曾写到自己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叙事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余华在创作时把自己当成一个聆听者,企图让小说自己说话。这种叙述方式赋予了这些小人物一种宿命感,一种时代感,让他们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体,使得这些小人物的生存意义更加得以表现出来。这种以聆听者的叙述方式尽可能的让小说中的小人物贴近现实中的小人物,以还原成现实的民间历史故事。三、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创作的意义虽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苦难并不能把所有人压垮,相反会使人成长,使小人物不再“小”,变得崇高。作者创作小人物的目的或许是想赞扬苦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以及在小人物与苦难顽强抗争的过程中探寻生命的真谛。(一)赞美人性的温情余华后期的作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温情。不论是根龙阿方还是来顺来喜与许三观的“卖血友情”;许玉兰的为人母的善良;许三观的为人夫的善良;许三观一家与何小勇一家的“冤家之情”这都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一种高尚品质宽容。其中,许三观一家与何小勇一家的“冤家之情”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许三观对于何小勇有“夺妻之恨”,何小勇对于许三观有“绿帽之痛”。两家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女人曾经挥拳相向,一乐曾在何小勇楼下闹事,许三观曾恶毒的诅咒何小勇一家。但是后来何小勇不幸去世,许三观却愿意放下仇恨鼓励一乐去喊魂。而在一乐患上肝炎时,何小勇的妻子愿意把全家的积蓄拿给许三观去给一乐治病。他们的和好让人意外,但又符合小说中小人物的高尚品德。在小说的前面,许玉兰和许三观刚结婚的时候两人总是是斤斤计较,驳嘴吵架。到了文革时期,许玉兰被人批斗,被人指指点点,被人剃了个阴阳头,但她得知许三观不顾周围人眼光,甚至瞒着儿子在白饭里给她藏着几块红烧肉的时候她哭泣着说“我在外面受这么多罪,回到家里只有你对我好,我脚站肿了,你倒热水给我烫脚;我回来晚了,你怕饭菜凉了,就焙在被窝里;我在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你。许三观,只要你对我好,我什么都不怕了”他们可能虽然不是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但经过多年的朝夕相处,他们结下的爱情、亲情让人十分动容,正是这样一份情感的支撑,他们在才能苦难面前相互拥抱,勇敢的生活下去。“健全而温暖的心窝”是我们所期望和追求的,这是对我们受伤的身心的温馨安抚,这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百姓内心温情和民间生活的认可。在作者把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摆成时代的主人公时,就体现了作者要以人类高尚的价值来呈现小人物的真善美。这就与鲁迅曾在呐喊中说到“凡是遇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好无异议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客形象是很多知识分子的写作特征,但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善良是小人物的基本特征。即使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艰苦的,他们在世界的形象更多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是他们不忘善良,在艰难生存的条件下还乐意给予他人指导、帮助。作者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揭示他们那种高尚的品质,赞美他们的价值并让我们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坚持善良、学会宽容。(一)探寻人生的真谛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展示的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许三观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包含了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充满着艰苦。在众多小人物苦苦支撑悲惨命运的背后给我们展现的是小人物面对苦难的坚强意志与顽强精神。小说以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的经历,展示了其一生都在都在与苦难做抗争事迹。他通过卖血成了家,赔偿了医药费,在饥荒中解决了温饱透支生命的赌博反而成为了许三观对抗苦难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了他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途径,这也是最后医院不收他的血,他难过哭泣的原因。虽然他只是个普普通通、只追求家人温饱与安稳的平民百姓,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个家,保证了三个孩子的平安成长,并在与苦难斗争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当今的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去卖血,但是只要每个人还活着,就必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要承担生活给予的压力。很多困难都是无法逃避的,看不清的命运和数不尽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对小人物施以沉重的压力,小人物又因其对生命本身的珍视和对“活着”的贪恋而不停地挣扎。前者是不断地将小人物推向死亡推进;后者却又使小人物竭尽全力远离死亡。这不可遏止的对死亡的靠拢和倾其所有的对死亡的逃离之间形成了无比巨大的张力,由此而迸发出的来自生命的能量就显得无比强大。正是这样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面对苦难顽强的抗争精神就体现了其生命的价值意义。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无论是对于苦难主题的叙述还是对于摆脱苦难的抗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的。余华在写小人物苦难的同时,结合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一一聚焦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人生的探索,用新的角度去寻找生命的价值意义。小说既表达了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又对小人物的生命价值意义进行了探索。四、结语九十年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社会经济格局,还是人民的思想,都打破了历史的枷锁,更加关注个人的存在。个性化写作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许三观卖血记正是再这样的条件下孕育而生。小说里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他们都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但是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命运如何苦难,他们依然能保持善良,领悟高尚的品质,不断成长,为爱所奋斗。作者在给予这些小人物关怀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小人物顽强精神,高尚品德的赞美,并呼吁我们学习小人物的善良、宽容的高尚品德。参考文献01王晓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U1.渤海大学文学院.2016.0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21.03朱栋霖&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3.0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国.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0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自序)M.作家出版社,2002.06雍南.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7鲁迅.呐喊M.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04.致谢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吴欢导师,她是的我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兼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作为一名两年制的专插本学生,在我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候由于我基础一般,但仍然对我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我的中国文学基础并不深厚,对很多作品的理解并不深入,然而每次和吴欢老师交谈时,吴欢老师总能给予我教导和指正。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科知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陈跃老师,陈跃老师是一位很棒的老师,常常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插本学习的两年,陈跃老师不仅在我们的各科学习,甚至生活方面总能给我们关怀、帮助、指导。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审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