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docx
通辽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司、国家中医药局规划财务司关于印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在通辽市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特制定通辽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的基础1 .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通辽市位于自治区东部,地处蒙、吉、辽3省区交界处,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2020年人均GDP为4.4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08元。2022年常住人口283.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92.7万人。汉族占50.06%,蒙古族占46.15%;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0%o2 .医疗服务利用现状2022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1324.7万,20202022年年均增长5.2%,其中,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年均增长4.1%,基层卫生机构年均增长5.9%o2022年三级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19.2%,20202022年年均增长率为4.7%。2022年全市医院出院人数为38万,20202022年年均增长率为2%,其中三级医院出院人次数占全市医院的49.2%,年均增长率为7%。2020年住院主要疾病为心血管、神经、肿瘤、消化及呼吸疾病,分别占1331%、1327%、11.0%、3.6%和9.8%。(二)医疗资源配置状况1 .医院及其分布2022年通辽市共有医院84所,其中,综合医院33所、中医类I和蒙医医院分别为18所和13所、专科医院20所;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44所。公立医院30所,其中自治区属1所,市属6所,区属5所,旗县属18所。三级医院均为公立医院,包括自治区属1所;市属5所,其中综合医院2所,专科医院2所,蒙医院1所;区属1所,旗县属2所,均为蒙医类医院。2 .床位及其使用率2022年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20731张,医院实有床位15400张,其中三级医院占42%。2022年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7.31张,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以下简称国家规划)标准少0.7张。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千人口床位数1.85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张,低于国家规划1.902.00张的标准。2022年医院床位使用率为60.71%,其中,综合医院、中医,包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2类医院、蒙医院、专科医院分别为56.56%.32.49%,60.19%和64.99%o三级、二级和基层医疗机构2床位使用率分别为71.96%、47.04%和26.68%。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虽然超过了70%,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均低于自治区(62.0%和38.4%)和全国(81.6%和54.7%)平均水平。全市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6天,其中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蒙医院、专科医院分别为7.4、9.2、7.5和22.4天。三级、二级、基层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0、8.0和6.3天。3 .卫生人力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9381人和8483人,其中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占53.6%和76.8%o2022年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口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为3.1人和3.0人,比国家规划标准低0.2和1.l人。医院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6人和2.3人,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22年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数和日均负担床日数分别为4.8人次和1.l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人次和0.3天。(三)医疗服务能力和专科学科建设水平1 .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6个重点建设专科核心技术开展标2包括一级医院、未定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准,创伤科开展比例3为90.2%,达到国家标准(90%),其余专科核心技术开展比例与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其中,肿瘤科、心血管科开展比例分别为62.4%和40.0%,比国家标准低7.6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呼吸科、神经科和儿科核心技术开展比例分别为33.8%、26.2%和39.4%、通辽市人民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61.4%,其中创伤和肿瘤专科优势明显,2022年肿瘤专科的三四级手术占比、疑难病种覆盖比例、核心技术开展比例分别为42.3%.27.2%和41.8%,但比国家标准低42、52和28个百分点。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综合实力较强,进入国家前100位。2 .医院重点专科学科情况2022年通辽市各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42个,其中:6个国家重点专科,30个自治区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6个。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数量最多,2022年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分别为5和7个。市属医院中仅通辽市人民医院2016年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近五年自治区仅设置中医、蒙医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并未设置西医类临床重点专科。2022年通辽市共有重点学科57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包括自治区级13个,市级59个。其中,西医类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均在通辽市人民医院;市级重点学科59个,3核心技术开展比例=核心技术开展的种类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定的核心技术总数*100%。4儿科核心技术在总人群开展率为39.4%,但M岁以下人群实际开展率仅为1.95自治区重点学科最近一次评审是2016年,发文时间是2017年。市级重点学科最近一次评审是2019年。评定周期一般是35年。分布在通辽市人民医院(22个)、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6个)、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个)、通辽市第六人民医院(2个)、通辽市第三人民医院(1个)、通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3个)、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2个)、通辽市蒙医医院(1个)、库伦旗蒙医医院(1个)。3 .医师教育经历和职称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中博士、硕士和学士分别占1.1%、16.1%和57.0%。其中,三级医院博士占2.1%、硕士占29.0%。自治区属医院的博士、硕士占比分别比市属医院高6.2和42个百分点。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中正高、副高职称者分别占9.2%和15.1%,其中,三级医院分别占11.8%和16.4%;自治区属医院正高职称医师占比比市属医院高5.9个百分点。4 .高层次人才诸如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杰青等头衔的高层次人才数为0。仅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有国医大师1名。担任自治区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主任/副主任及候任主委分别为5人和3人,主要来自通辽市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5 .教学能力及教育平台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市人民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2年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共规培医师263人,西医类61人;通辽市人民医院西医类规培108人,涵盖了10个科室,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规培128人涵盖16个科室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通辽市现有研究生导师131名,其中博导2名,均为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类专业导师,西医类专业硕士导师70名,其中通辽市人民医院9名,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4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55名,通辽市妇女儿童医院1名,通辽市第三人民医院1名。6 .科研能力及绩效20162022年共有科研项目3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减少了5项,自治区项目(294项)减少了6项,其他项目(26项)减少了8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五年共有科研项目274项,占81.7%,包括国家级14项、自治区级258项,而通辽市人民医院总项目数38项,国家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29项。项目经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五年共有2726.1万元,占87.8%,2019年人均经费达9624元,而同年通辽市人民医院仅人均131元。20162022年共发表文章2070篇,其中SCl论文261篇。2022年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57篇,比2015年减少58篇;SCI文章55篇,比2015年增加25篇,SCI文章影响因子上升了83.2%o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市人民医院、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五年间发表文章构成比分别为79.1%、32.1%.9.7%和8.2%,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SCl文章占79.3%,通辽市人民医院占19.9%。(四)现状评价1 .医疗资源总量不低,但分布不均衡,结构不甚合理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通辽市医疗资源总量不低,但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占全市人口总数25%的中心城区集中了78%的三级医院。市域北部和南部的副中心城市霍林郭勒市和奈曼旗缺少优质医疗资源。三级医院在蒙医领域实力较强,但西医实力相对较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偏低。医疗资源结构不甚合理。近年来自治区属医院、市属医院建分院扩大规模,服务量及其占比不断增加,基层服务量占比呈下降趋势。医师平均学历偏低,硕士及以上学历医师比重不高;三级医院,包括区域医疗中心领军医院高层次人才匮乏。专科资源配置不均衡。三级医院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等专科资源配置相对较强,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通辽市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床位均超过100张,有硕士导师等教学师资。通辽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儿科、肿瘤、骨科在区域内有明显优势,但呼吸科、儿科等专科资源配置不足。自治区属医院定位不甚清晰。自治区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数量、专科学科平台和医学教育平台建设明显优于市属医院,理应主要为自治区内的疑难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优质蒙医药服务,但该医院以服务市内患者为主,手术量占住院患者比例比通辽市人民医院高约3个百分点,但三四级手术占比、核心技术开展比例均较低,反映该医院开展了大量普通西医技术服务,并未完全实现其功能定位。2 .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体系系统效率有待提高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转和资源闲置并存。2022年全市千人口床位数及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床位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比国家规划2025年标准低0.8和0.02张,但医院床位使用率仅为60.71%,反映目前不存在医院床位总量不足问题。资源整体利用率有待提高,不同级别医院利用率差异较大,有较大调整资源利用结构的空间。医院运营效率有待提高。2016-2019年三级医院平均业务收支结余呈下降趋势,其中通辽市人民医院业务收支结余逐年下降且降幅明显,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则有所上升。通辽市人民医院20162019年的业务收入增加1.2亿,但支出增长1.79亿,而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业务收入增加4.22亿,支出增长3.82亿,2019年在床位数比通辽市人民医院少12%的情况下,实现了收入仅少2.7%、支出少10.3%。医疗服务体系的系统效率有待提高。20152019年全市基层机构门诊服务量占比从52.6%下降到43.9%,基层医院6床位使用率低于自治区(38.4%)和全国(54.7%)水平,除与基层服务能力和激励机制有关外,也与自治区属医院、市属医院建分院、扩大规模及做大服务量和收入的运行模式有关,加之内蒙古民族6包括了级医院、未定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大学附属医院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医疗服务体系系统效率不高。3 .专科优势不突出,学科建设导向存在偏差,与区域医疗中心定位有较大差距专科优势不突出。2019年复旦专科排行榜中,内蒙古自治区内有9所医院获得了华北地区31个专科声誉榜(共有40个临床专科排名)提名,但通辽市的三级医院均未获得排名或提名,没有区域内领先的优势专科,与省会城市、包头、鄂尔多斯市等地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开展和疑难重症诊治能力有待提高。通辽市人民医院的三四级手术占比、核心技术开展比例、疑难病种覆盖比例优于市内其他三级医院,但除创伤科外,肿瘤、心血管、神经、儿科、呼吸专科的核心技术开展比例均与国家标准有很大差距,也不及包头、鄂尔多斯及赤峰等市的领先医院水平。通辽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儿科、肿瘤、骨科在区域内有明显优势,但与周边医疗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西医类专科、学科建设亟待加强。一是蒙医类学科实力较强,但西医类学科建设较弱。自治区和通辽市均未设置西医类临床重点专科,西医类专科缺少支持。二是西医类重点学科发展导向存在偏差。通辽市重点学科评审以科研能力和绩效为主,虽然有利于吸引和培养科研人员和研究型医生,提升科研绩效,但也存在专科、学科和医学教育难以融合和相互促进,科研与临床实践结合度不高、成果转化不强,对临床技术提升、促进专科发展的作用有限等问题。区域医疗中心设施配置水平有待提高。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目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通辽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规划)基本具备了初具规模的医教研基本设施配备,但通辽市人民医院的硬件设备配置低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新院区建设规划中未有实验室、临床研究等相关设施,受资金等条件限制,科研教学硬件设施设置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尚有一定差距。4 .人才队伍问题突出,制约专科学科发展专科、学科带头人缺乏,后备力量不足。全市三级医院专科、学科带头人比较缺乏。政府对专科、学科建设支持力度不高,医院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及自然成长的优势专科学科,很难引进和培养出高层次医学人才。专科、学科后备力量不足,2020年全市拥有博士学位的医师仅54人,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50人,主要是蒙医类医师。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骨干数量和后备力量均不足。2020年通辽市人民医院研究生学历医师仅占24.8%,低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64.5%),博士数量更是远不及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后备力量不足对实现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专科、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的学科目标有较大影响。引进和留住人才难度大。20162020年全市三级医院总共招聘硕士以上学位医师数250人,流失研究生学历医师62人,约占招聘研究生医师的四分之一。地区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以及医院发展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等是引进和留住人才困难的重要原因。医学教育平台支持有限。通辽市的医学教育平台包括以蒙医为主,西医相对较弱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通辽职业学院。通辽市人民医院虽然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但这些大学原本在国内排位不在前位,师资力量、学生质量等都受到限制,并对通辽市人民医院支持力度有限。缺乏高水平西医类医学教育平台是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短板之一。人才相关配套政策需完善。一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不足。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奖励和引进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对人才的稳定投入机制。二是医院编制有限,不利于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引进。三是收入分配机制尚需完善。市内医院高水平人才收入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医院尚未有效建立以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科研成果为主的收入分配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人才激励不足。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相对滞后“三医联动”改革有待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新体制下“三医”良性联动不充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待巩固完善。比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就医外转率较高;医疗机构经营运转困难,人员待遇低,发展后劲不足;医保统筹协同弱,兜底保障难,可持续发展风险大,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建机制、“上下联动”推进分级诊疗有待加强。高层级公立医院做大规模、做大服务量、做大收入的运行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活,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高层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动力机制不同向。虽然组建了医疗集团和医共体,但通过支付机制、价格机制等形成的上下联动机制尚未到位,上下“联而未动”,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形成。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滞后。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及用人自主权改革并未得到很好落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不利于医院人才引进、培养和有效激励。二、规划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1 .规划思路按照“打造高峰、辐射周边,盘活存量、提质增效,重点突破、引领区域”的思路,规划通辽市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及相应的医疗资源配置。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匹配,普遍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居民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医疗服务需求,打造优质医疗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和定位,形成以通辽市人民医院为领军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为支持医院、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为协作医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和公立医院提质增效为抓手,以改革为驱动力,建设数个自治区内领先、争取达到华北地区提名的优势专科,并带动专科群(平台)7和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以此提升医院及地区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吸引力,逐步形成区域“高地”,并引领、辐射周边地区。2 .发展战略一是造“高峰”建“高地”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在领军三级医院打造、发展数个在自治区、华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峰”型优质专科,并带动专科群、相关学科和医院的发展,逐步成为对优秀医学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平台,推动通辽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并对其它地区具备较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医疗中心的“高地”地位。二是专科发展带动“综合”战略。以发展重点专科为抓手,以优势专科为龙头,通过“优势专科发展专科群(平台)和多学科诊疗(MDT)一相关学科发展和教育平台建设一医院综合7专科群指医院的优势专科发展带动医院支持专科和其它相关专科共同发展,专科平台为各个医院同类专科形成协作平台,区域医疗中心领军医院的优势专科带动其它医院同类专科共同发展。实力提升''的传导链,发挥专科引导、带动“综合”的作用,推动医院整体发展,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的知名度以及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为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提升城市在医疗领域的竞争力创造条件和环境。三是“长短”结合发展战略。将快速提升优势重点专科水平作为近期的发展重点,采取紧跟国内先进和优势技术,尤其是能够起到“强长补短”作用、甚至“弯道超车”的少数关键技术8的策略,短时间内显著提升重点专科疑难危重症疾病的诊治能力,增强重点专科的实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学科和教育平台建设力度,通过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支撑区域医疗中心的长期发展。四是人才发展战略。以优势专科、学科建设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合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吸引“高峰”型优质专科和相关学科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快速提升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和研究能力,作为实施专科发展带动“综合”战略、造“高峰”建“高地”战略的核心支撑。五是改革驱动战略。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的基础上,围绕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医改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注重政策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通过改革建机制,激活公8少数几项技术的弓I入可以显著增强重点建设专科诊治能力,使得原本较强实力的专科诊治水平明显超出周边地区或成为自治区最优,原本因某项(些)“短板”影响到专科影响力的专科诊治能力“上台阶”。14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助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二)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到2025年,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合作机制,引进重点建设专科和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加力培养临床技术骨干,重点建设专科和学科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诊治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断治疗比例显著增加,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呼吸和创伤科在自治区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带动专科群(平台)、相关学科和医院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远期目标:20252035年,在优势专科的基础上,加力发展专科群和相关学科,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培养区域内的优秀专科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重点建设专科和学科具备较高实力和影响力的人才梯队,数个专科建设成为自治区内领先、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科,专科群、相关学科和医院得到显著发展,医院及地区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区域“高地”初步形成,并引领、辐射周边地区。表1主要发展指标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性质重点医院质量6个专科疑难病种覆盖比例%18.02030约束性6个专科三四级手术占比%21.72530约束性6个专科核心技术开展比例%28.23035约束性效率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91.295.095.0约束性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62.070.080.0约束性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性质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9.7<8.5<8.0约束性科科设专学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个568约束性省级重点临床专科个141620约束性市级重点临床专科个51530约束性市级重点学科个59增加增加预期性领军医院硕士点数个0124一6预期性领军医院博士点数个001预期性人才引进培养自治区医学会主任/副主任及候任主委人5811预期性自治区医师协会主委/副主委/候任主委人3610预期性研究生学历医师占比%11.01530预期性支持医院博士学位医师占比%1.1510约束性高级职称临床医师占比%20.525.030.0预期性领军医院硕士生导师人92550预期性领军医院年度硕士生招生人133060约束性领军医院博士生导师人0024预期性领军医院年度博士生招生人0035预期性年度科研绩效西医类科技项目数量个39增加增加约束性西医类科技项目经费万170增加增加约束性发表文章数篇425增加增加约束性科技奖励数个8增加增加约束性专利数个31增加增加约束性资金投入重点专科建设年均投入万2000增加约束性重点学科建设年均投入万增加增加约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年均投入万增加增加约束性人才引进、培养、合作年均投入万1000增加约束性转诊医保基金市域外支出占比%20降低降低约束性县/区域内就诊率%8090增加约束性注:1.领军医院为通辽市人民医院,支持医院为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6个专科为肿瘤、心血管、神经、儿科、呼吸和创伤;3.核心技术开展比例=核心技术开展的种类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定的核心技术总数*100%;疑难病种覆盖比例=疑难病种的种类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定的疑难病种总数*100%。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 .医院发展目标和定位在“十四五”期间,通辽市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军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支持医院、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作为协作单位,其它医院能力显著提升并达到一定要求后逐步纳入协作平台。通辽市人民医院,作为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军医院,定位为研究型综合医院。规划期内打造和发展数个自治区知名专科,带动医院专科群、学科和教育平台发展,并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协同平台医院专科群的发展。通过高水平专科(群)建设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显著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增加职业平台的吸引力,创造和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和扩大在自治区内和周边地区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并对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规划期内,重点打造和发展56个“高峰”专科。与国家级知名医院或专科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数项“强长补短''的关键诊治技术,重点临床专科数有所增加,品牌专科数明显增加;通过人才引进或合作引入多名专科或学科带头人,入职医生以硕士、博士为主,博士占比显著提升;成为区内高水平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和规培基地,规培人数明显提高;硕士生导师和硕士培养人数显著增加,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教育资源差距明显缩小,力争拥有博士生导师并具备培养博士的能力,力争建立数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高峰”专科的三四级手术占比、疑难杂症病例占比、关键技术占比明显提高,力争全部评为自治区级重点专科,部分专科水平与省会城市医院差距显著缩小,甚至赶超,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京、沪等发达地区差距大幅缩小;跨省、跨区域就医患者人数和比例大幅降低,市外患者就诊人数和比例明显增加;病床使用率95.0%,平均住院日07.5天。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作为自治区蒙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定位为研究型蒙医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持医院,国家级蒙医规培基地。作用是借助省属医院所具有的地位、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增加通辽市医疗系统知名度、扩大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吸引患者和人才引入的作用以及教育平台的支持作用,同时,带动通辽市蒙医专科和学科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多个知名蒙医或蒙西医结合专科带动医院专科群和蒙医学科的发展,显著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扩大在自治区内和周边地区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并对周边地区的蒙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也因此增加区域医疗中心的吸引力。规划前期,发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教育平台的支持作用,助力增加领军医院的硕士导师和硕士生数,推动领军医院积累教育经验和提升科研业绩。规划期内,医院的疑难杂症病例占比明显增加,普通门诊和住院,尤其是西医一般性住院的比例明显降低,市外患者就诊比例明显增加,规划期末达到50%以上;病床使用率95.0%,平均住院日S7.5天。其它市属、旗县区属三级综合医院和通辽市蒙医医院等,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平台的成员单位,定位为高水平临床型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建设目标是提升专科诊治能力和医院综合实力,成为“差异发展、优势明显、互相补充”的具有较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区域示范性龙头医院,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市内居民的疾病诊治,显著分流区域医疗中心领军医院的一般性疾病患者,以集中资源诊治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实现提质增效;同时,增强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平台的规模和实力,并为领军医院学科建设和科研筛选和输送可供开展研究的“高质量”病例。在规划期内,以加入领军医院专科群为抓手,显著提升相关专科诊治能力,带动医院其它相关专科的发展,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实现市内居民就诊比例明显提升的目标,规划期末病床使用率90.0%°通辽市蒙医医院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中蒙西医肾病、蒙医整骨、蒙医传统疗术等优势专科的实力,显著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自治区突显蒙医药特色优势的专科医院,力争建成自治区级蒙医区域医疗中心,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一同充分发挥蒙医优势。通辽市中医医院,定位为三级中医医院,建设目标是成为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医临床学院,作为全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整体提升全市中医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其它医院能力显著提升并达到一定要求后逐步纳入协作平台,成为“高地”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2 .医疗机构空间布局规划期内,围绕区域医疗中心造“高峰”建“高地”建设调整医疗机构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新增三级综合医院,集中资源建设“高峰”专科和医院。通辽市人民医院整体迁址新院区,以打造区域医疗中心领军医院为建设目标,规划床位20002700张。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持医院,规划期内以在现有基础上显著提升优势蒙医或蒙西医结合专科带动专科群(平台)和蒙医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扩大在自治区内和周边地区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目标。加力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以肿瘤诊疗为重点的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模式,逐步升级为肿瘤专科能力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迁址新建通辽市蒙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整合市妇产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组建三级通辽市妇幼保健院(通辽市妇女儿童医院),以诊治妇产、儿童及新生儿急危重症、疑难杂症为主,规划床位500100O张。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提升专科服务能力,负责各类疑难重症精神障碍的诊疗、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卫生管理工作,新增床位200张。新建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全市传染病诊治和突发传染病救治,增加床位120张。鼓励填补地区专科空白或显著提升地区专科水平的专科发展。旗县区属公立医院首先重点提升“短半径专科”9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模式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逐步升级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按照通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市域副中心霍林郭勒市和奈曼旗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奈曼旗人民医院、霍林郭勒市人民医院逐步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为二级综合医院,弥补开发区没有二级综合医院的不足,增加床位100张。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有规模、有社会影响、有品牌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医疗机构。到2025年,全市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3张左右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3 .新增床位配置对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和目标,根据需求测算2025年需要医院床位数1600016700张R可增加医院床位12001800张。根据全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测算2025年可增加医院床位27003000张1.考虑到目前医院床位使用率不高,2025年新增床位数适宜采用根据需求测算结果,即在9比较急、需要短时间内诊治和急救的疾病,如儿科、妇产科、心血管、急诊科等。1012.95%(2019年医院住院率)/(118.5%×70%)(因经济困难未住院需求释放)/0.9(年龄结构变化)/0.9(外转患者回来,吸引其它地区患者,10%)/X298万X8.4天(2019年平均住院日)/365天X(42%X85%(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58%X70%或75%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5.9×298×1014851=2731,6X298X1014851=3029。12001900张范围内,根据国家规划标准推算出的27003000张增量床位适合作为20302035年的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增加的12001800张床位主要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用床。通辽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规划20002700张床位,比2020年1650张实有床位增加350-1050张,主要用于35个重点建设专科,重点是因诊治疑难危急重症以及专科学科建设中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教研需要而占用床位的病例以及因此住院时间延长等所需的床位,少量分布在重点专科建设必需的支持或支撑专科和诊治地方高发疾病且有一定优势的专科(如消化科)。200张用于市第三人民医院提升能力新增的床位,其余650张用于纳入领军医院专科平台的协作医院专科建设所需,但应该在医院床位使用率、医院运营效率较高、床位出现不足的情况下使用。通辽市部分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非常高、呈现床位不足,但如果实际提供的服务与三级医院功能定位不符,则不作为医院新增床位的依据,主要通过减少轻症、普通患者收治,或减少与医院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患者收治(分流到医联体内下一级医院)等方式,调整院内收治患者的结构,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和三级医院功能定位。必要时通过调整医疗机构间的床位分布结构来解决。其它医院如果在“十四五”期间经过论证确有必要提升医院级别,在医院床位不足的情况下,也先考虑通过调整医疗机构间的床位分布结构,以盘活存量、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来解决。在“十四五”期间,如果确因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深化医改,引进人才、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城市快速发展、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等因素导致医疗服务利用水平非常规性的显著提高,在资源利用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在2025年之前根据实际需求使用部分20302035年规划的27003000张增量床位数。到2035年,在“十四五”增加1200-1800张床位的基础上,可再增加床位1600张。其中,用于建设妇女儿童专科医院400500张,市第六人民医院迁建或扩建新增床位120张。在严格控制三级医院数量的前提下,如确有提升级别的需要,如弥补局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有助于推动“高峰”专科学科和通辽市“高地”建设,则其余床位可用于医院级别提升至三级或三甲以及副中心医院提升能力的需要。应严格控制三级医院单体规模,医院级别提升并非单纯床位规模扩大,主要是技术水平提升、高质量高效发展。旗县区属医院及专科医院以技术条件和诊治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为主,并非床位数达到三级医院要求,如果确实床位不足,先在区域内结构调整,再考虑适当增加必要的床位。四、发展路径和主要措施1 .造“高峰”建“高地”战略“高峰”指在自治区、华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数个专科和学科以及综合实力具有优势的区域医疗中心领军医院和支持医院。“高地”指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峰”带动专科群(平台)、相关学科和医院发展,实现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与周边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并对其它地区起到较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鼓励支持领军医院。增强医院在自治区内的核心竞争力,显著缩小与省会城市的差距。加大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的政府投入。政策上向领军医院倾斜,首先保证领军医院领军人物引进、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院校临床博士毕业生进入所需编制或进入指标;在职称评定数量、硕士和博士导师遴选等方面首先倾斜于领军医院,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所需。二是打造“研究型医院基于通辽市人民医院重点专科的基础、比较优势、主要短板和所需引入和加强的关键技术、人才等,明确重点建设专科的发展策略,打造数个“高峰”型优质专科,并带动专科群(平台)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科(群)发展和教育平台建设,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医院,成为吸引优秀医学人才的优质职业发展平台。以此为基础,推进通辽市医学“高地”建设。三是成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委局作为成员单位,加大协调力度,增加政府相关部门和政策的协调性,协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医改,整合资源、建立机制,加大专科群、学科群、教育平台三位一体的建设力度,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创造条件。2 .专科发展带动“综合”战略一是发展优势专科。采取“大专科小综合”策略,基于领军医院现有专科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临床重点专科的发展策略,选择在短期内通过引入关键技术、诊治方法或领军人才等方式提升诊治疑难危急重症的能力,增加对患者的吸引力,优先打造成在自治区、华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峰”型优质专科。其余重点专科注重专科中特色领域的发展,特色领域紧跟国内先进技术,并有计划的进行拓展,逐步向“高峰”型优质专科发展。二是专科带动“综合”。通过“优势专科专科群(平台)和多学科诊疗(MDT)一相关学科发展和教育平台建设一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传导链,发挥专科带动“综合”的作用。建立以领军医院“高峰”型优质专科为龙头的专科群(平台),同时发展与优质专科相关的多学科诊疗(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