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docx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引言: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从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主动谋划,努力进取,积极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给中国对外工作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中国外交大发展大作为,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辉煌篇章。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新特点”课题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Jl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主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和平的发展环境迅速壮大自己,另一方面自身的不断强大也会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这是对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延续与深化。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从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思想到胡锦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用对话求安全、以和谐谋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在和平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一)现实针对性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总体来看,和平是主流,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但同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世界还很不太平。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一些别有用心者到处制造中国威胁论,以打压限制中国的发展,给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给中国的外交蒙上了不少阴影。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起来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滞胀中,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做出牺牲,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担负国际责任;中国的繁荣,必将促进世界的和谐。(二)作用凸显性2005年3月7日,英国BBC广播电台公布了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各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良好。其中,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国家和人数,超过了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的同类调查。4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没有称霸世界、打压他国,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累计提供援助金额亿元人民币,减免了与亚非拉、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380笔金额达亿元人民币的到期债务。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三)以人为本性中国“和”外交政策作为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对外体现,具有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本质属性。随着我国到海外创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好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正积极与有关国家协商沟通,了解和加深彼此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建立起友好国家,努力为海外华民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依托;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主动保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2011年3月,利比亚发生内乱,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在利华民的安全和利益,不吝代价,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和交通工具,迅速撤离万移民,有力地保护了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国风采。三、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基本格局中国“和”外交政策以积极构建和谐共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为目标和依托,在外交策略上形成了“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舞台是重要补充”的外交策略总体格局。6(一)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和谐的周边邻里关系是对外交往的基石。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睦邻友好关系,在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上,大力倡导和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印实现首次战略对话,妥善解决了共同敏感的边界问题;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强化,签署并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并成功举行了首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韩贸易额不断增加,2005年已经突破了100O亿美元,民间交流更是日益密切;中巴、中孟、中缅等周边关系进一步加强;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继续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东盟国家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亚地区,中国继续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对话,努力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二)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世界的格局与稳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好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策略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着力点。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和继承性。一方面,中美由于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分歧;由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时有激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涉及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促使中美关系趋向稳固。中欧关系相对稳定。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利益,双方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都处于上升势头,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的合作领域、合作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成熟而富有成果的新时期。中俄既是大国又是邻国,传统友谊极为深厚。进入21世纪后,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俄双方基于共同利益与共同理念,都积极致力于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相互取长补短,互为战略依托,能源合作范围进一步加大。日本经济近期正陷入低迷状态,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显得无所适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谷底徘徊。尽管中国政府拿出了十足诚意和行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先后访日开展了“暖春之旅”和“破冰之旅”,但中日关系要想真正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还需要日本领导人及民众正确面对历史和现实,端正心态,积极作为,方能促使中口关系早走上健康之路。(三)努力构建多边外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事务的处理,积极活跃在多边国际制度的制定中。2005年10月,中国首次主办了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取得了较好成效。博鳌亚洲论坛、20国集团峰会、国际金融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和区域组织已经愈来愈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身影也越来越活跃,国家领导人年度外访记录一次次被刷新,中国政府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致力于多边外交的构建。(四)积极开展多元外交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外交手段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除传统的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外,文化外交、科技外交、社团外交、救援外交等正方兴未艾。2004年11月12日,国外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底,世界上共有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在世界广泛传播。当世界各地发生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积极主动提供各种救援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面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援建请求,中国政府慷慨解囊竭尽所能。正是中国这种人性化、多元化的外交方式,既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又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为自身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参考文献温家宝.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1207.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文舟.中国形象超过美俄N.环球时报,2005030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吴坚、陈雷雷.和谐外交:中国外交新时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