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建石武客运专线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doc

    • 资源ID:1449552       资源大小:4.83M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建石武客运专线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doc

    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主 编:副 主 编: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参编人员:前 言无砟轨道是客运专线主要轨道结构形式,无砟轨道施工具有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等特点,施工质量受工艺控制、工序衔接、实施环境、现场管理等因素影响敏感度高,所以监理对现场施工的工艺工序,环境变化,综合管理等监督管控工作是否有力将直接影响到无砟轨道的施工质量,同时监理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及可追溯性。因此在无砟轨道施工中监理工作尤为重要。为确保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使无砟轨道施工中监理工作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公司组织各参建监理单位特编制本细则。本细则以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设计文件及监理规范为基础,同时参考铁道部新颁标准和技术条件,主要编写的根据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高速铁路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9】21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充填层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9】90号);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250/h和350/h钢轨检验及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函【2005】402号);钢轨焊接 第2部分:闪光焊接(TB/T 1632.22005);钢轨焊接 第3部分:铝热焊接(TB/T 1632.32005);客运专线铁路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客运专线铁路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客运专线铁路岔区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道岔板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173);客运专线铁路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滑动层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988);客运专线铁路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高强度挤塑板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98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支承层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客运专线铁路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客运专线铁路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搅拌车生产制造暂行技术条件(工管技200911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路基面防水层沥青混合料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1-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充填层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函20091611号);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手册(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客运专线铁路道岔铺设手册(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本细则主要从无砟轨道施工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在执行本细则过程中,希望各监理单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继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反馈公司安质部以便及时修改更新。本细则在编写过程中,各参建监理项目部进行了资料的提供及整理,在这里表示感谢。目 录第一部分 工程测量11 一般规定12 平面控制测量13 高程控制测量4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5第二部分 变形观测与评估10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0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10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134 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135 综合评估14第三部分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171 一般规定172 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监理工作流程图183 桥梁上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194 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工序监控要求235 安全措施检查296 环境、水土保护措施检查31第四部分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321 一般规定322 桥梁上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343 路基上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614 隧道内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67第五部分 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及道岔铺设711 一般要求712 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及道岔铺设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713 道岔铺设质量控制794 道岔铺设安全控制83第六部分 铺设无缝线路871 铺轨基地建设方案和规模符合性审查872 焊轨厂钢轨焊接873 基地长钢轨的存储、吊装和配轨884 长钢轨的铺设895 工地钢轨焊接906 无缝线路的放散与锁定947 轨道的整理及钢轨预打磨96第七部分 相关工程981 综合接地982 轨道电路983 路基面沥青混凝土防渗层984 轨道吸声构件(声屏障)98第八部分 线路及信号标志99附件:无砟轨道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和旁站要求一览表100第一部分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1 一般要求1.1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并引入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1.3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应在国家基准控制网(CP0)下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第二级为线路控制网(CP),第三级为基桩控制网(CP)。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1.3.1 CP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1.3.2 CP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1.3.3 CP主要为铺设无砟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1.4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在勘测阶段,不具备二等水准测量条件时,可分两阶段实施,即:勘测阶段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全线再按二等水平测量要求建立水准基点控制网。2 平面控制测量2.1基础平面网(CP)测量2.1.1 CP控制点布设应符合表1的要求,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附录A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1.2 CP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点、终点或与其他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应有2个以上的CP控制点相重合,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2.1.3 CP应与沿线不低于国家二等三角点或GPS点联测,宜每50联测一个国家三角点。全线(段)联测国家三角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当联测点数为2个时,宜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3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2.2 线路控制网(CP)测量2.2.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表1的要求,一般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且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附录A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2.2 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终点及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个以上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应出相互关系。2.2.3 采用GPS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1000 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应有一个通视点;(2) CP控制点分段起闭于CP控制点,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和表5的C级的规定;(3) CP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并与CP联测构成附合网。2.3 基桩控制网(CP)测量2.3.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要求,埋点应满足以下要求:(1) CP控制点宜设于线路外侧,控制点的间距为5070m左右一对,且不大于80m,相邻CP控制点应等高,布设高度应与轨道面高度保持一致的高度。一般路基地段宜布置在接触网杆基座上,埋设立式基座。桥梁上一般布置在桥梁固定支座端上方防护墙顶端。(2) CP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3) CP控制点有条件时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其标志规格和埋设深度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附录A的规定。2.3.2 CP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2.4 CP网的测量监理工作2.4.1 对CP、CP控制网的复测确认。监理单位见证测量方法和检查测量仪器。施工单位填写CP、CP复测及CP加密测量评估报验单,监理单位审核签认后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2.4.2 督促施工单位编制CP测量方案(含CP加密上桥)。方案内容应包括CP的布点方案、CP的命名、保护、测量技术要求、测量精度、相邻CP段落的搭接处理方法、特殊情况下CP的测量方法,如大跨度连续梁。监理单位审查CP测量方案,现场检查CP控制点的埋设情况。2.4.3 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CP测量现场见证,对测量仪器、人员、方法、施测精度进行检查。日常检查CP控制点保护情况以及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2.4.4 监理单位审查施工单位填报的CP测量评估申请表,签认后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监理单位审核内容主要包括CP测量段落是否在已通过的沉降评估;CP测量数据是否真实。2.4.5 轨道板铺设前,施工单位再次对CP进行复测并报评估,程序同前。2.4.6 评估单位对复测CP评估后,监理单位检查两次CP成果的精度差异值,监督施工单位采用合格有效的CP成果。2.4.7 交验前再次对CP进行复测,程序同前。表1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 间 距备注CPGPSB级1000m4一对点CPGPSC级8001000m导线四等CP后方交会五等5070m1020m一对点注:1、当CP采用GPS测量时,CP的点间距为4Km一个点。 2、当CP采用导线测量时,CP的点间距为4Km一对相互通视的点。表2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31/CP1.71/表3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边长(m)测距中误差(mm)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480010002.5101/40 000±5四等CP1150200451/20 000±8五等表4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级 别BCDEa(mm)8101010b(mm/)151020注: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中误差(mm); d=相邻点间距离()表5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级 别项 目BCDE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1515有效卫星总数544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1515时段长度(min)90604545观测时段数2121212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810103 高程控制测量3.1 高程控制测量有勘测高程控制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测量、CP控制点高程测量。3.1.1 各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应按表3.1.1的要求执行。表3.1.1 各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等级点间距勘测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四等水准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CP高程测量精密水准测量200m注:长大桥隧及特殊路基结构施工高程控制网等级应按相关专业要求执行。3.1.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表3.1.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mm)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 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精密水准2.04.012884三等水准3.06.02012128四等水准5.010.030202014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3.1.3 高程控制网精度设计应符合表3.1.3的规定。表3.1.3 高程控制点限差要求(mm)控制点类型可重复性测量的高差限差相邻点高差限差水准测量等级勘测高程控制点44二等2020四等水准基点44二等CP控制点88精密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4.1 线路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4.1.1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前,应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的要求完成全线(段)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敷设工作。4.1.2 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4.1.3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要。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并宜钉设百米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如地形平坦,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为40m。在曲线起终点(曲线各要素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曲中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4.1.4 线路中线加桩应利用CP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 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4.1.5 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应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应为±10mm。4.1.6 利用贯通后的线路中线,测量路基、桥梁和隧道是否满足限界要求。4.2 路基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4.2.1 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后进行。4.2.2 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一般为50m, 曲线地段一般为20m。4.2.3 横断面竣工测量应在恢复中线后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线路中心线及各股道中心线、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应为±5mm。4.2.4 路基面竣工测量成果应作为工序交接和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施工和变更的依据。4.3 桥涵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4.3.1 桥梁墩台施工完毕、梁部架设以前,应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并满足表4.3.1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梁部架设单位。表4.3.1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项 目偏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44.3.2 梁部架设完成后,应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并满足表4.3.2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表4.3.2 梁部允许偏差项 目偏差(mm)CRTS轨道结构梁全长±20梁面平整度3mm/4m和2mm/1m相邻梁端桥面高差104.3.3 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毕,涵顶、涵侧填土前,应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等进行测量,并据此推算板顶填土厚度,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4 路基竣工测量成果应移交轨道工程施工单位;墩台和梁部竣工测量应分别移交架梁单位和轨道工程施工单位。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工作是无砟轨道成败的关键之一,高精度的测量工作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达到安全高、高稳定、高平顺、高舒适性的保证,应贯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的全过程。施工单位配备足够精度满足要求的仪器和专业化的测量队伍,监理单位同时也应有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相应的仪器,测量平行抽检的频率满足验标要求。4.5 隧道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4.5.1 隧道竣工测量应包括一下内容:(1) 洞内CP控制网测量;(2) 隧道二等水准贯通调整测量;(3) 隧道内线路贯通测量;(4) 隧道断面测量。4.5.2 长度大于800m的隧道竣工后,应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的要求进行洞内CP控制网测量。4.5.3 隧道二等水准贯通调整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 洞内高程点应在复测的基础上每千米埋设1个,高程控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小于1的隧道至少应设1个,并在边墙上绘出标志。标志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的规定。(2) 隧道洞内水准贯通高差闭合差6时,以隧道进、出口两端的二等水准点位固定点进行高程平差。当隧道洞内水准贯通高差闭合差6时,应将水准路线向两头延伸,使之6时后,固定两端点高程,对该水准路线进行约束平差,并调整平差范围内的二等水准点高程,消除隧道段高。 4.5.4 隧道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以及其他需要的地方均应测量隧道净空断面。净空断面测量应恢复后的线路中线为准,采用断面测量全站仪或自动断面检测仪测绘,测点点位限差应为±10mm。4.6施工阶段测量,监理单位主要职责是:4.6.1 配备专职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熟悉测量专业基础知识。4.6.2 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交桩,并检查施工单位对设计单位交村控制桩复测成果,其中重要控制点(如特大桥、长大隧道)相临两施工单位搭接处,监理工程师对其复测成果现场抽查确认。4.6.3 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加密测量方案和成果。4.6.4 定期检查施工单位测量人员的配置和仪器校核情况及测量内业资料。4.6.5 对施工过程测量放样进行抽查,抽查频率不低于10%。4.6.6 组织对施工单位阶段性成果复核、确认,如线下工程完工后对所有桥梁支承垫石、路基工程、隧道工程中线、标高进行检查复核。平面控制网设计勘测设计阶段线下工程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无砟轨道铺设阶段竣工阶段运营阶段初测定测建立二等/四等高程控制网建立线路控制网CP(四等导线或C级GPS控制网)利用初测二等/四等高程控制网一般地段利用定测平面、高程控制网重点工程地段建立独立平面、高程控制网建立变形监测网建立基桩控制网CP建立全线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变形监测网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基本工作流程建立基础控制网CP(B级GPS控制网)建立变形监测网建立维护基桩加密基准桩(GRP点)验收交接评估评估评估控制网设计高程控制网设计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测量第二部分 变形观测与评估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1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应不低于表1.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1.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d沉降量突变23次/d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d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对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并进行平行检查数量为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20%。1.2 用于评估的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1.3 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2.1 桥涵沉降、变形的观测阶段及频次应符合表2.12.3的规定。表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表2.2 梁体竖向变形徐变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式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式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2个月1次/1、3、5 d,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 d注:测试梁体竖向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表2.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 d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对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并进行平行检查数量为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20%。2.2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观测频次应符合本暂行标准第2.1条的规定。2.3 用于评估的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2.4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5 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的变形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的有关规定。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6 预测的桥梁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应满足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的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3.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应不低于下表的规定。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月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并进行平行检查,数量为总测点的10,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平行检查数量为总测点的20。3.2 用于评估的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3.3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4 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4.1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本表2.1.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的平行观测的数量为总测点的20。检验方法:观测。4.2 用于评估的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4.3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5 综合评估5.1 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5.1.1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5.1.2 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5.1.3 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5.1.4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5.2 评估方法和标准5.2.1 路基评估(1) 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线法,并满足以下要求:a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6个月或不低于设计观测时间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b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或不低于设计观测时间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c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2) 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3) 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5.2.2 桥涵评估(1)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a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b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c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2) 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3)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a 终张拉完成后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b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c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砟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t).弹性允许式中 ()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砟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 弹性 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允许 L50m时为10mm, L50m时为L/5 000或20mm。(5) 预测的桥梁基础沉降和梁徐变变形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的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5.2.3 隧道评估(1) 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工程执行。(铁建设【2006】158号第4.3节)(3)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5) 桥隧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隧道与桥梁或路基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5.2.4 过渡段评估(参照路基评估进行)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5.3 若沉降观测不能满足评估要求,则应延长观测时间。5.4 监理工程师对变形测量与评估控制要点如下:5.4.1 审核施工单位变形测量设计方案和测量规划。5.4.2 审查施工单位测量人员资质、测量仪噐设备配置的数量、精度是否合乎要求,仪器检定是否合格,是否在检定周期内,日常检校是否符合要求。5.4.3 检査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标设置位置精度是否合乎要求;观测无器件的保护情况,有无被破坏。5.4.4 变形测量周期应根据不同构筑物特征变速率、观测精度进行综合控制。5.4.5 对测量方法精度及资料成果,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监理。5.4.6 监理单位应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5.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资料移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5.5.1 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5.5.2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5.5.3 沉降计算报告;5.5.4 标石、标志规格和埋设图;5.5.5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5.5.6 观测记录(手薄);5.5.7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和测量成果表;5.5.8 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5.5.9 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5.5.10 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5.5.11 沉降观测工作技术总结报告;5.5.12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技术会议纪要或有关函件。第三部分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 1 一般规定1.1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前由建设单位、设计、咨询、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组成的验评小组对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分析评估报告。无砟轨道施工单位应接收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工后沉降变形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1.2 线下工程应在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前进行工序交接。线下单位应向轨道施工单位提交线下构筑物竣工测量资料、桩橛和与轨道工程有关的变更设计、线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等资料。1.3 无砟轨道施工前应接收基桩测设单位的线路测量资料及基桩控制网,并复测基桩控制网、中线桩、路面(含路基面、桥面和隧道仰拱填充层顶面)高程、平整度及几何尺寸等,核实中线和高程贯通情况。复核时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联系有关单位予以解决。1.4 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对较大沉降变形或沉降速率较大区段,应增加观测频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方法,办理变更设计后进行调整施工。1.5 在底座混凝土拆模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凸形挡台的施工,并应埋设基准器底座。1.6 轨道板铺设前,按设计要求在凸形挡台中心测设加密基桩(基准器),对每个加密基桩进行编号,并制作相应的铭牌,铭牌上标示的内容应符合设计要求。1.7 轨道板应采用横向竖立存放,不得不平放时,堆放层数不应超过4层。吊装、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轨道板损坏。1.8 底座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方可铺设轨道板,轨道板铺设前,底座表面应清洁、无杂物、无积水。轨道板宜采用专用机械铺设,并采用专用机具精

    注意事项

    本文(新建石武客运专线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