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共3篇).docx
-
资源ID:1453265
资源大小:33.93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共3篇).docx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共3篇)目录篇一、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会2篇二、党课讲稿: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7篇三、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2X28篇一、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2024年5月23日,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对大家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吸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要坚持守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中,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科学阐明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深刻遒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是艰巨,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大原则,并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7月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用“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中央全会、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两会、地方考察等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等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一文,收录了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一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一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关于统筹谋划好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关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关于突出问题导向、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注重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二新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就一定能谱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篇章,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篇二、党课讲稿: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判断。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表述上虽只有一字之别,但在概念内涵、内容定位、实践目标、意义指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理论意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在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上的过程性和深刻性,在推动理论发展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总结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启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一、“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调整与现代化中国式道路的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由邓小平首先提出。邓小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一)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的历史背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推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展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在探索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确定“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战略步骤上,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P439)o”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摆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问题。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新变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实现了飞跃式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在现代化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经历了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错失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时代机遇,我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邓小平结合世界新形势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四个现代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审视。自1975年起,邓小平在出席会议、发表讲话、会见外宾、与人谈话中经常谈及四个现代化,对四个现代化作了大量新的论述、解释和阐发,比如强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3(P141)“把我们的目标定低一点,如果我们赶超做得很好,那不是更好嘛!总之,要比较实际一些”4(P211)o1979年3月21日,他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J两天后,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他刚刚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4(P496-497).所谓“中国式的”,是指现代化的目标设定比较低、人均收入不高、现代化水平不高,到20世纪末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的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言:“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达到比较接近通常说的西方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步,我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J4(P53)(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的内涵在邓小平的话语中,“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是“小康之家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他强调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P237)这表明,“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是具有特定内涵指向的现代化。那么,何谓“小康之家”“小康社会”?邓小平指出,“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5(P1243)。从指标来看,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中国就是一个小康社会的状态,虽然同西方比还是落后,但日子比较好过。邓小平反复指出,到20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5(P732)“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在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5(P86I)“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虽然还很低,但日子好过”5(PloI3)。可见,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谨慎的态度,其标准较低、发展目标不高、中国特点鲜明,意在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其深刻原因在于,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这一客观实际出发。邓小平强调:“我们讲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因为我们必须认识中国的现实,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来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也要根据现在中国的薄弱基础来决定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4(P64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等人设想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从“根据现在中国的薄弱基础来决定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在“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可见,邓小平对原来的战略设想作了相应调整,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从20世纪末变为21世纪中叶。(三)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的重大意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话语的中国表达,是话语创新的生动体现。从理论上看,“中国式的现代化”,既要坚持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又不盲目对标对齐,而要立足自身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学习发达国家,其现代化水平就是达到或比较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式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基础而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最广泛的一场社会变革,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都是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较低水平的现代化,即便如此,实现这一目标也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大努力。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必将走向高水平,从而进入一个新阶段、具备一定新形态。从实践上看,“中国式的现代化”表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走出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邓小平强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科学研究,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4(P377-378)“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P143)o靠着这样的思想路线,党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奇迹。“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后,党围绕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创见,在实践上制定了应循之路。比如,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6(PlI0);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体制机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基本框架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容,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行了细化,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界定,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又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而言之,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逐步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7(P18)“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三是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四是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上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立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体现了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实践上的主动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成型。(二)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历史内涵列宁强调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J8(P375)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定的历史范围”是什么?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内涵?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曾长期领先于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后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更为坚实、更为主动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J9(P242)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这一伟大跨越的显著标志。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从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醒过来了,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才有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因为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富起来了,因为我们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我们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从仰视西方转向平视世界的历史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蹂痢,民族一盘散沙,国家四分五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方面“百事不如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力追赶以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过去数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在有的领域业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中国人彻底摆脱了仰视西方的旧心态,进入平视西方的历史时期,民族自信心前所未有的强烈。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心在西欧,解答的时代课题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心在苏联,解答的时代课题是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转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心在中国,解答的时代课题是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答“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个问题,为回答世界之间、人类之间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答卷。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三)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和摒弃。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现代化有九个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格局。在重大原则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们党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一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二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三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J1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J1(四)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现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总体上展示出与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不同的显著特征。比如,西方现代化是阶段式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串联式的现代化,先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项发展任务依次开展,界限相对分明又相互衔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在一定时间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各项发展任务具有高度叠加性,往往是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尚未充分完成,就不得不面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困难和挑战远非西方可比。再如,西方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物质至上、竭泽而渔、零和博弈等片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在此意义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要树立系统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和开创性思维,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系统性上,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在探索性上,要做到“十个要”: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要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创性上,要做到“三个保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五)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思想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了人类现代化与人类文明的思想版图,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理论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行规律中形成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现代化是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统治地位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进入资产阶级时代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但是,这并不是说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试图寻找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形态,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设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些基本原则,但毕竟没有实践,遗留了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人民现代化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现代化理论探索的耀灿之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意味着我们开辟出了一种新的现代化类型、模式,表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丰富了人类现代化思想的宝库,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中国式现代化开放的世界意义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间作出了“五个性质”的回答,即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靖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的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的新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智慧与启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内涵上有区别,但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演进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流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与启示。“中国式的现代化”由两个词语组成,“中国式的”是定语,“现代化”是主语,强调的是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立足点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落后的实际情况,着眼点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是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指向于让中国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具有特定内涵,是一个特定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独立的表述,是一个完全的主语,强调的是我们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立足点是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伟大变革、伟大成就,着眼点是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应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现代化共同问题作出中国贡献,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树立典范和提供新选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整套政治话语体系和一整套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总体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丰富的理论创新意蕴,体现了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完善和成熟。(一)坚持尊重历史规律“历史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0(PI68)所谓历史规律就是指任何范畴、观念、原理等都是现实关系的抽象,都是历史的产物,适用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比如,“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产物,也是适应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产物,也是适应于我国生产力大幅跃升提高的产物。二者都是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概括反映。遵循历史规律,要树立历史思维,强化阶段性意识。确定党的纲领目标任务,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一定的历史方位、一定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比如,“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建基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基于新时代我国发展这一新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同的根据在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体现了实现现代化是不断发展、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分阶段发展、阶梯式发展的历史过程。(二)坚持理论创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考脸,历经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在于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原因。“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全面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提法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基础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其主要依据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经过创新突破,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根本性质、根本遵循、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创新、世界意义、战略蓝图、重大关系、实践要求、重大举措。这“十二个明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轮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继承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坚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落脚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苏联革命模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照抄苏联建设模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时期,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JnIJ(PH7-118)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