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

    • 资源ID:1454366       资源大小:19.4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6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224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逻辑关系,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可以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同源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与理论基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自古以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视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从历史上看,各朝代、各时期都因国家的统一而得以发展,得以昌盛。从西周开始,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也都设定了统一的标准尺度,思想观念上更是倡导“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3在“大一统”理念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深厚的优秀历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自然观、伦理观、发展观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价值指引、文化滋养与发展借鉴,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独特品格。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重要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口14,来自礼记礼运尚书五子之歌论语为政等传统经典。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亦劳止,沱可小康”“仓縻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思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本质要求的直接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民族平等、民族融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一,民族平等思想。马克思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优越之处,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在神圣家族中提到:“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5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极力主张“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某个民族或某些民族享有任何特权”60这些观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与要求之一。第二,民族融合思想。马克思认为民族融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但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和民族也随之消亡。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从民族消亡的角度首次系统阐述民族融合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也提出民族融合的有关思想:“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小国的现象,消灭一切民族隔绝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融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继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4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探索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东方国家由于在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形式、文化传统乃至地理气候等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如对于俄国现代化的问题,马克思反对将西欧现代化模式简单套用到俄国,认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处于不同历史环境的民族来说不具有普适性。马克思提出俄国现代化道路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它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9o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发展创新,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形成了立足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二、互融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是相互融合发展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平等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平等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初步探索。为了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保证少数民族民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各民族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结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了准备工作。为改变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工业化”作为这一时期的发展目标。党在1952年底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体任务、逐步在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0,工业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之后到I960年初,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地区仍存在“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能力薄弱的结构性矛盾”12,为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帮助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方面赶上汉族,国家通过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援,创办工业企业等,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通过承接国家多个工业发展项目,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积极融入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发展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推进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首次用“小康社会”来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3。之后,随着我国对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内涵和实施步骤不断进行调整:党的十三大提出经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规划了“新三步走战略”,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理念与实施步骤的创新发展,使民族地区参与国家现代化的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14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15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如,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对口支援”的概念与思路;2000年12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等;2005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7年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等。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趋多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加快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现代化事业迈出重大步伐。(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二。二O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沿用这一战略安排,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为了民族地区能够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底,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16。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变迁,成为推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凝聚力得以空前加强。各民族扶贫干部和受援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团结一心,谱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224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进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是重要任务,鼓励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共同努力,要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改变了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增强了他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日益深入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步发展。三、共进的实践逻辑在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向。(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247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使各民族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及边疆地区,受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与东中部有较大差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受到影响。为解决发展差距问题、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我国推动产业布局、资本投资向西部地区转移,开启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这一过程助推了全国各民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对资源、要素与人力在全国范围的整合调配,必将打破传统的民族分布格局、推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构建健康向上的民疑心态秩序。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秩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以及民族情感的和谐,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与情感基础,对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民族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17。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美好生活”除了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满足,还有健康的心态。民族心态秩序作为民族地区民众情感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可以促进各民族在情感上的团结统一以及社会和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是中华民族存续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各族群众只有通过劳动创造出丰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才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8。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与此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异化的劳动创造的,马克思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1953,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口954。劳动者自由自觉的劳动既可以创造社会财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又有利于劳动者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实现社会与人自身的现代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凝聚社会共识。劳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和精神基础的必然途径。(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向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上迈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2246。我国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巨大飞跃。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民族地区在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有些偏远民族地区,思想还不够解放,成为阻碍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2246,大力传播现代化理念和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族地区树立文明理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不断推动民族地区民众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精神情趣上迈向现代化,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各民族实施更加开放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口25。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快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指向。加快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要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多处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放水平相对于东中部较低,因而融入我国开放发展的大局中尤其重要。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为推动边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促使民族地区参与对外开放,要支持民族地区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还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位置。如,民族地区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66%,天然气基础储量占全国的41%,民族地区的铅矿基础储量占全国的73.8%,铅矿、锌矿、铝土矿的基础储量都超过全国总储量的一半20。四、协同的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从现实关系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口18等本质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支撑。(一)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方位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落实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一是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热情,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在政治事务中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二是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强化民众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现代化建设任务较重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发展质量不高,全国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这种发展差距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障碍之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着重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少数民疑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偏远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现代化程度不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民族乡村地区现代化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及时缩小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保障。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实现人们精神生活富裕,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思想、“和合”文化等,可以增强民众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与生动载体,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伟大祖国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三是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下的主流文化,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需要,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与共同遵循的原则,有利于靖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主题137,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我国边整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如民族自治地方有328个县(旗)位于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边疆民族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复杂多样,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关系着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生态安全、社会发展与长久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加快推动民族地区落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二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培养各民族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永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各族民众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社会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确立民族共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增进共同性,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各民族相互依存,使各民族人民互敬互爱、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奋斗,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关怀,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民众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渗透以及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在新的国家安全形势下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2246这一论述反映了物质和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物质力量的基础作用,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促进作用。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能够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民族地区民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力量,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注意事项

    本文(【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