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docx
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摘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经济高增长和社会高福利的产 物,并且与人们需求层次上升及其心理表现之间高度相关。中国 社会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尤其人均收入水平已达到后物质主义 价值观开始发生的阈值。同样重要的是,处在多元时空所构建的 复合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新生的青年世代身 上开始孕育、逐渐萌发和显著生长。这一情形在实质上反映了全 球化背景下多元现代性场景里中国社会文化及其成员心理变迁 动力机制的复杂性,而作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先行者的Z世代则 是这种复杂性的一种敏感表征。关键词:中国社会Z世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复合时空一、前言:新生世代作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体表征社会变迁与心理变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发展程度与社 会成员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自社会科学诞生就一直是一个倍受 关注的主题。人类进入现代时期以来的社会变迁,既表现在社会 发展阶段和结构形态的更替层面上,又表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类型的更替层面上。在一些学者那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类型的 更替成为说明和测量社会发展阶段和结构形态更替的一种视角 和方法。罗纳德英格哈特(RonaldInglehart)提出的后物质 主义价值观学说构建出一种十分独特的对于后现代化的到来这 一社会变迁趋势的分析框架。1这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此前 曾居支配地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性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或 社会心理演变趋势的有关问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索努力。在 他的视域中,这种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机制是通过代际更替达成的 1,而新生世代的出现及其逐渐走入社会,便成为后物质主义 价值观兴起的主体表征。因此,这种具有主体表征意义的新生世 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之间的共时态复合性关联便成为 一种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主题。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发生机制与核心内涵在英格哈特看来,现代化的结果形态是他所称的“后现代化” (post-modernization),而后现代化是后现代价值观的温床。 具体而言,孕育后现代价值观发生的社会形态是丹尼尔贝尔 (DanielBell)所称的后工业社会。对于社会变迁的这一态势, 另一些学者则做出了基于自己理论视野的命名,“后现代社会” 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从视角意涵讲,后工业社会主要偏向社 会结构层面,后现代社会重点偏向文化模式层面。这两种视角意 涵在英格哈特那里则概念化为“后现代化”。按其分析,当作为 工业社会的文化核心特征的工具理性逐渐失去原有地位,那么, 后现代价值观这一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便开始形成。根据英格哈特,后现代价值观(postmodernvalues)是后现 代化的一个层面,而后物主义价值观 (post-material Istvalues)可理解为后现代价值观的一种代表 性的具体形态。因此,他首先基于所构建的后现代化理论分析了 宏观层面上的后现代价值观发生的背景,进而把对作为后现代价 值观一种具体形态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生机制的分析放在 经验性的层面上。以英格哈特的理论,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的文化层面变迁 即从现代价值观(modernvalues)到后现代价值观,而更具体的 表征则是从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listvalues)到后物质主 义价值观的变迁,引发这种变迁的动力系统是复合性的,最直接 的动因在于:经济增长奇迹与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结合导致了前 所未有的强大经济保障感和人身安全感。这种势态进一步引发社 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反应。由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成效, 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和主观幸福均达到新的高度。在短缺经济时 代形成的价值观类型(由于人的匮乏性需要所形成的短缺型价值 观)正在衰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经济保障和人身安全条件 下逐渐兴起的新型价值观(由于人的生长性需要所形成的追求主 观幸福和自我表达的价值观)越来越广泛地盛行开来。2从时空视角看,后现代价值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 世界中最先兴起。英格哈特认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发达工业社会 的发展方向普遍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先前的现代化转向了 他所称的后现代化。3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力引发了两种前后接替的发展阶段和发 展形态,即当现代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成效递减点,那么后现代化 进程更随即开始了。与此相应,作为社会文化层面的后现代价值 观便逐渐盛行起来,并且取代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居于支配地 位的现代价值观。从实质上看,这种根本性变迁所反映的是作为 工业社会文化核心特征的工具理性的式微。而后现代价值观一旦 兴起,便引起了社会诸多领域如政治、工作、宗教、家庭和性行 为方面的基本规范的变化。4基于长时段、大样本的“世界价值观调查” (WorldvaluesSurvey, WVS) 2的结果,英格哈特指出,20世纪 最后1/4时间里,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发生了后现代化的变迁。他 特别提醒,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变迁的主 要趋势仍是从传统价值观转向现代价值观。在发达工业社会从现 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广泛变迁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层面是 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换言之,在后现 代价值观的兴起这样一种较大范围的文化变迁中,有一个代表性 的方面,即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尽管英格哈特没有做出解 释,但我们认为,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看作后现代价值观的一种 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研究意义,即可以把价 值观转型的理论预设进行操作化,在具体研究时实现从经验研究 层面上对于后现代价值观及其变迁状况的实证性测量。英格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学说从最初提出、逐渐发展到 最后定形,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进程和思想变化,他曾经把后物质 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高度凝练地概括为以下方面:重视自我表 达;强调环境保护;尊重个人自由;性观念的转变;重新关怀意 义;推崇宽容品质;注重民主和参与。5这种简洁的提纲式表 述一方面有益于人们快速而明确地了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 本观点,另一方面又难免舍去了他在其他著述中所阐述过的一些 丰富内容。三、中国时空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生机制在探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机制或具体经济社会条件时, 英格哈特做出了比较细致的指标化说明。如果说当一个社会步入 高度富裕程度之后,社会成员价值观就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只是 讲述了 一种常识。对于这一现象英格哈特做出了较有代表性的深 入分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历时性结果,他发现,当一 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IoOOo美元之后,人们便可能开始 萌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6他特别地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形 成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然而,若要解释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生长,绝不能 采取单一动力因素的发生学,尤其不能完全囿于经济成就效应之 中。奥格本(WlEOgbum)在社会变迁(1923年)一书中 首先提出了 “文化堕距” (CUItUranag)效应,他用这一概念 说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样 的,由此便会产生一些影响社会整体功能的问题。具体而言,在 社会变迁过程中,物质和科技的变迁速度常常比较迅速,而制度 与观念的变迁速度则相对较慢,由此呈现一种两者相较的错位现 象,有的文化方面的迟延现象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这种迟延现象 产生的差距就是文化堕距。可以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堕距效应总是难以避免的。文化堕 距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总是先于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 平再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引起相应的文化变迁和心理变迁, 认为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变迁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模式,或 者说,绝不会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及时反应。对于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学的探索而言,需要新 的理论视野的助力,因此有待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当今时代社会科学发展中出现了时空分析这一新的研究范 式。它已经在社会科学一些分支学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而 在社会学中甚至出现了时空社会学这一专门的分支学科。在时空 分析范式中,“社会时间”“社会空间”成为社会研究的两个重 要概念,时空特性成为透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变量。时 空成为了社会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视角,时空分析成为一种有效的 研究框架和分析工具。时空社会学运用从时间和空间尤其社会时 空的特性产生的独特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对于这种 视角下的社会变迁而言,时间和空间不再只是外在坐标,而是内 在变量,时空特性的变化成为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重要机制。7在此视域中,以往仅看作人们社会行动外在环境的时空,现 在则被理解为社会行动的建构要素。正是由于时空成为人们社会 行动的影响变量,因此也就成为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以及说 明社会变迁进程与特征的重要因素。如果用时空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发生的动力机制,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特征:当今中国社会与同期 的西方发达社会处在不同特性的时空当中,因此,中国社会后物 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是十分独特而且更具复杂性。从经济指标角度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9 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 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这一年中阈 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 2斩呈连续八年下降之势,已经达到联合 国20-30%的富足标准。8按照英格哈特提出的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与后 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之间关联的观点来分析,对中国社会的成员 来说,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2019年之后便可能开始出现。3 然而,我们认为,这是西方发达社会时空特性下后物质主义价值 观发生的动力机制,而且英格哈特对于这种动力机制的分析主要 采取一种经济成就效应的视野,换言之,在说明经济发展成就具 有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他所提出的引发西方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 观发生的经济之外的一些具体因素却无以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的 时空特性。对于新型社会文化或价值观的发生来说,社会时空特性是十 分重要的动力机制,正因为如此,在运用这种理论分析框架时, 应该强调的是,与西方发达社会在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时期 所处的社会时空特性不同,当今中国社会有其所处社会时空特性 的具体规定。作为西方发达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的社 会时空特性是二元时空,其核心内涵是从现代化阶段进入了后现 代化阶段,即英格哈特所说的后现代化。而当今中国社会的时空 特性则是三元时空,其核心内涵是传统维度、现代维度和后现代 维度同时并存,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趋势是从传统阶段迈向现代 阶段,但同时存在着后现代维度诸种因素的影响,即已经实现了 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心理因素都影响着中国社会发 展环境的诸多层面。9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有其独特性。中 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或跨越式发展所产生的强大成就效应是关键 性的因素或决定性的力量;中国社会所处的三元时空或复合时空 对于新型社会价值观的发生而言是强力的促进机制。这是中国社 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的主要方面。如果更详尽地 分析的话,这种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了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或跨越式发展成 就形成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二,中 国的后发优势效应预先提取了此前有关各国现代化道路或发展 模式的各种经验作为前瞻性的借鉴和有关教训作为警示性的预 告。第三,时空压缩效应所内含的直接示范作用为中国发展提供 了有益经验的简明操作方式或践行路径。第四,社会心理的自反 性、尤其是对工具理性扩张所导致的过度化物质主义价值观各种 后果的反感,成为一种自发性反思结果,产生了一定的自觉选择 积极取向的动因。4正是在这种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复合动 力机制的作用下,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孕育和逐渐生 长,首先其自身得以发生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就是Z世代。具 体而言,“90后”、“00后”是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 第一代人。5四、Z世代: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先行者"Z世代"这个词语来自外文GenerationZ,在外延上指1995 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国内学者在借用这一词语时,在其世 代的年代跨度和特质意涵上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是,也存在不 能完全对等的方面。让我们先了解基本相似的方面。Z世代的主 要特质之一是数字化时代的土著,尤其在中国是数字化生存的第 一代。与此密切相关,Z世代有多个别称,“C世代”、“英特 网世代”、“网络世代”、“M世代” 6等。这一世代的共同特 征就是自其出生,一直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手机、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深刻影响。因此,Z世代在价值观念、 工作方式和生活风格上都无不打上数字技术或互联网的烙印。在中国的独特语境中,Z世代就是指“95后”和“00后” 中的大部分人。7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在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人口数约为2.62亿。到2023年,这些人中年龄最大 的28岁,年龄最小的14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Z世代的突出特质之一在于,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的第一代。互联网1994年在中国落地,这 一年份划分出了两个范畴的人群:此前出生的人属于“互联网移 民”,此后出生的人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是这一世代 特质的极其重要的塑造因素。可以说,这一世代比以往任何世代 都更多地受到时空压缩机制的影响。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有人用“丰裕一代”来指称“90后”。 8实际上,按其逻辑,“丰裕一代”自然地也包括了 “00后”。 在我们看来,就其应有的内涵而言,“丰裕一代”在很大程度上 并不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必然先行者,而更应该是物质主义价 值观的主要践行者。加尔布雷斯(J. (Galbraith) 1958年用同名著作命名的“丰 裕社会”,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成就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与贫困 社会或匮乏社会相对应,是脱离贫困社会或匮乏社会之后所达到 的现代社会的高峰阶段。与丰裕社会逻辑相关的问题意识是炫耀 性消费价值观。炫耀性消费价值观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过度化或 畸形化,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所要超越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 基础应该是后丰裕社会,或者说,丰裕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物质 主义价值观。正是对于丰裕社会所出现的极端化或畸形化的物质 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了一种反拨性或超越性。 在美国社会,丰裕一代身上还不可能产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只 有后丰裕一代身上才可能产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国社会的Z世代,从经济维度来看,可以归属于丰裕一代。 按照英格哈特的观点,应该是在后丰裕一代身上才会生长出后物 质主义价值观。那么,在中国社会Z世代这种丰裕一代身上如果 会生长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话,除了有着丰裕社会所提供的最 基础性的助产作用之外,必然还有其他动力因素也在发挥促进作 用,或者说,一定得益于一种独特的复合性动力机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总趋势是现 代性的成长,但是,富下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变迁受到复合 性动力机制的作用。后物主义价值观在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 们身上逐渐生长,在21世纪最初10年出生的人们身上明显增长。 换言之,Z世代成为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先行者。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中国青年新生代身上的发生是中国多 元现代性或复合时空背景下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迁的一 种独特表现形式。这种变迁既受到本土的或内在的生成机制的作 用,又受到非本土的或外来的他塑机制的作用。当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全面起飞阶段,从一个贫困型社会向 一个富裕型社会转变,社会成员需求结构中的主导层次呈现逐渐 上升趋势,在需求满足领域正在发生一种深刻转变,即从追求物 质保障或经济安全为主转变为追求自我表达和主观幸福为主,从 而引越价值优先性及其取向上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富裕环境 中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世代身上最先表现出来并且会越来越多地 在后续世代身上凸显。当前在Z世代身上最为突出地呈现出来。就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来说,其主要表征是,新生世代 由于他们需求结构中主导层次的上升,于是,在价值观及其取向 上,表现出从注重追求生存层面的目标,逐渐向着注重追求发展 层面的目标,再到向着注重追求主观幸福的目标迁移。更具体地 说,新生世代身上的需求结构从基本层面到高级层面依次表现为 这样的结构层次: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参与 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可以认为,参与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越来 越成为新生世代价值选择和社会行动的最重要动力因素。10 而这些层次逐渐上升的沟通的需要、参与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无 疑表现出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逐渐生长。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社会Z世代与西方社会Z世代,尽 管在时间属性上是同批人,但是在社会和文化属性上则不是同批 人,除了各自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之外,更重要的 是,他们处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上,中国社会Z世代处在中 国现代化的全面起飞阶段,西方社会Z世代则处在西方后现代化 阶段,而这种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质对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的生长所产生的动力作用是不同的。在西方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先行世代是X 一代 (GenerationX),他们是于1965年至1980年这一富裕时期出 生的一代人,当西方社会进入20世纪80、90年代,X一代已经 成年。与婴儿潮一代(BabyBoomGeneration,出生于1946T964 年)相比,X一代在价值观上对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的注重超过 了对物质、金钱和人身安全等的注重,换言之,在X一代身上, 西方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从物质主义取向朝后物质主义取向的转 变。也就是说,与西方社会相比,我们社会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的出现在时间上相距30-40年。中国社会的Z世代主要涉及“90后”和“00后”,可以看 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世代中的两个世代 单元,如果我们把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80后” “90后”和“00 后”看作一个社会世代即新生世代的话。“90后”(1990-1999年出生者)由这样的社会时空塑造了 特定的世代特质:在中国全面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要的时代 和社会背景下出生。在他们身上,市场机制所带来的理性意识更 加明显,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效应逐渐呈现,物质生活质 量提高所带来的需要结构主导性层次上升效应也逐渐地凸显。因 此,与“80后”相比较,“90后”作为一个“十年世代”的核 心特质表现为,更加理性化,更加世俗化,更加娱乐化,更加人 本化,更加个性化。11“00后”(20002009年出生者)由这样的社会时空塑造了 特定的世代特质: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加入世贸组 织为标志中国开始步入全球化进程,强调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成为 中国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切都深刻影响着“00后” 早期社会化进程。与“90后”相比,"00后''作为一个“十年 世代”的核心特质表现为,心理上开始有许多新质生长。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他们是内涵有所新增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最早呈 现者。基于一些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将Z世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 表现总结概括为以下一些方面:在社会维度上的特质有,进行社 会参与的强烈动机;投入公益事业的高度热情;投身公共服务的 鲜明意识;对不同价值观的宽容态度;环保方面自觉的先行意向。 在个体维度上的特质有,注重个性的价值与表达;珍爱生命的鲜 明意识;开放和透明的自我心态;直率的真挚情感表露;非功利 的广泛兴趣爱好;积极的休闲娱乐态度;不愿外在之物扭曲自我, 厌恶一切形式主义。五、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及其超越不同社会中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由于其发生的动力机制不 一样,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时间不一样,总之,由于塑造 它的时空特性不一样,所以,它对于特定社会也必然表现出不一 样的功能。当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都是 经由表征这种价值观的社会主体即人呈现出来的。在后现代化社会中产生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物质高度发 展的副效应在人们主观世界中所引起的一种独特反映,可以说, 是现代化进程辩证逻辑作用的体现,在具体内涵上可以看作对于 极端化或畸形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如物欲膨 胀、拜金主义、消费至上、精神单维、终极关怀缺失等弊病现象, 人们在心理上产生的自发反感和能动反思所形成的结果。由于文化堕距效应是一种常态性规律,因此,在发达社会中 产生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对此前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所存在的 问题的一种带有延时特征的诊断结果,同时对其社会未来发展和 其他社会发展取向也提供了一种启迪预示。在文化堕距理论视野中,物质技术领域的变化发生在前,适 应性文化领域的变化发生于后。一方面,文化领域成为整个变迁 过程中的滞后部分,从而呈现堕距现象。另一方面,文化堕距理 论是建立在社会功能整合理论基础之上的,即认为社会系统中的 部分对于整体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各部分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当相互变化不一致时,社会系统就会产生促使各部分达成功能整 合的压力,以免发生社会解组现象。对于正处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而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出 现是复合时空中独特动力机制作用的产物。因此,它的一部分成 因是物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部分成因则是社会后发 优势的结果,换言之,先前已经完成现代化的社会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提供给了后来者,而在一种时空压缩 的情境中则及时和明确地呈现出来。就一般的社会变迁过程而言,物质技术的变迁发生在适应性 文化变迁之前,这是一种常态现象。但是,文化观念变迁先于物 质技术变迁的情况也畴有发生。在文化领域与物质领域的辩证关 系中,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方面,物质发展程度状况决定文化 发展水平状况;另一方面,文化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和稳定性。这也是导致文化堕距现象的原因之一。首先,从客观 过程来看,在物质领域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变化的信息传递到 文化领域需要一个过程,即文化反映物质领域变迁必须经历一段 时间,必然会出现时间差,然后文化领域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而呈现出堕距现象。其次,特殊社会集团的作用会影响文化变 迁。凡是对某一社会集团具有特殊利益的文化,必然受到该集团 的维护,从而使这种文化得以保存,文化堕距便不可避免。尽管 如此,最终还是会经由社会整合功能的呈现和社会变迁力量的作 用而使文化在时间中发生变化。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在一些文 化社会学家如马克斯韦伯看来,文化领域的先导性变化是引发 物质领域变化的积极力量,或者说,对于社会变迁而言文化变迁 是自变量,正如新教伦理的形成之于资本主义的兴起。这是文化 能动性的最重要体现。于是,可以认为,与后现代化情境中产生的后物质主义价值 观相比,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可能会具有 某些超前性社会正功能,即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提前呈现出一些 应有的积极效应。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促进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直接 动力来自对物质高度发展的副作用于人们主观世界的一种反映,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固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自发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 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极端化或畸形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消 极效应所产生的心理反拨,这种反应形式是自发性质的。第二, 零散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虽因其研究者的探索和总结, 得以提炼出了一些思想观点,但是,被表述出来的这些思想观点 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所以,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系统性 的特征。第三,延时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对现实经济社会发 展结果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一种思想提 炼,因此,就与当下实践之间的关系而言,其作用很难是及时性 的,更不可能是超前性的。当然,对于未来实践的效应来说,可 能会展现出有更富建设性的面相。总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人的发展和对于社会发展而言 都可以表现出许多积极效应。然而,从性质上说,它并不是一种 具有自觉的前瞻性、超越性、升华性的文化观念体系。因此,我 们不应赋予它超负荷的预期。而对于形成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化观 念体系而言,根本的动力机制乃是需要先进的哲学社会理论来加 以构建,并且需要相应的社会力量来加以促进。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固有局限性的超越来说,一种现实的 能动机制的基础是世代生命原理。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不 能回避的主题之一,9对于结构制约而言,能动可以分为两种类 型,即直接的能动形式和间接的能动形式。直接的能动形式如社 会行动,而间接的能动形式如文化变革。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与 既定的外在或结构制约的相互博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能动, 而这种能动的一个深层源泉来自于生命原理,换言之,使能动得 以超越结构限制或使文化得以超越物质制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 世代生命原理的作用。在曼海姆看来,社会变迁的节律越快,那 些占据独特的世代位置的群体就会越有机会应对变化的情境而 产生自身的生命原理。12生命原理的基本观点就是生命具有在适应中使自身不断进 化和趋于完善的潜能。“适应”不是被动地改变,而是能动地进 化。它在代际更替过程中最充分地体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可以 说,人类演进的生命原理具体地展现于代际更替的生命原理。生命原理的实质就是在代际更替中展现出新一代的生命新 质,因此,一定意义上也是在世代更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原 理,它表征了这样一个真理:新一代出现的畴候,具有超越以往 世代的更崭新和更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包含着一种超越以 往世代受结构制约和文化限制的局限性。在生命原理的作用下人 们对个体及其世代的命运做出了一定范围或程度的微改变。注释:L英格哈特在静悄悄的革命(The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valuesandpoliticaistylesinAdvancedIndustrialSo ciety,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77) 一书 中最早提出了他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在现代化与后现 代化 (Modernizationand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Economic, andPoliticalChangesin43Societies, Princeton, New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7)等书中加以了 进一步发展;在全球化与后现代价值观 (" GlobalizationancipostmodernValues ”,TheWashingtonQuarter1y , Winter , 2000 , Vol. 23 , No. 1, pp. 215-228)等文章中又进行了提炼和概括。2 .这一项目始于1990年,已经调查过60多个国家,样本代 表了大约世界75%的人口,并且涉及多维度的变量:从人均基本 收入低至仅每年300美元的社会,到人均基本收入高达前者100 倍的社会;从建立时间较长的市场经济的民主制国家,到专制国 家和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3 .这种重要的转折点的时间范围也许应该看得宽泛一些,尤 其是物质层面的发展与精神层面的发生之间的关联性更不可能 那么紧密相扣。4 .就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而言,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则 是来自社会心理上对极端化或畸形化物质主义价值观结果的反 感和反拨,可以参见沈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从 发展理论到发展策略的意义呈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年第6期。5 . “90后”、“00后”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世代,也可以 理解为一个文化世代。而“90后”、“00后”这两个“十年世 代”或“年代世代”又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世代或一个文化世代 中的两个世代单元。6 . “C世代”或联结世代,即COnneCtedGeneration; "英 特网世代”,即TheInternetGeneration; “网络世代”,即 NetGeneration ; "M世代”,或多重工作世代,即 Multi task i ngGenerat ion<>7 . “95后”指1995年及之后至2000年前出生的人;“00 后”指2000年后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8 .姜澎提出了这样的世代类型划分:40后、50后是“匮乏 一代”,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早年建设的举步维艰状况在他们 身上留下了烙印;60后、70后是“温饱一代”,他们生在新中 国、长在红旗下,是今天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80 后是“足用一代”,他们享受着前几代人无法比拟的物质生活条 件;90后作为真正的“丰裕一代”,不仅生活在丰厚与充裕的 物质环境中,还成长在发展机会增多、成长空间增大、流动渠道 畅通、社会态度兼容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参见姜澎“丰裕一代”: 90后学子关键词、文汇报,2015年4月28日,第007版。9 .结构与能动之间的关系是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一直面对的 基本理论问题,其中长期存在两大对立性观点,即从结构视角出 发看待社会的客体主义,从行动视角出发看待社会的主体主义。 对此吉登斯不仅做出了深刻的原因分析,而且提出了破解这个二 元难题的辩证思想,即他的结构化理论。参考文献:1沈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代际更替作为机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2(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静悄悄的革命,叶娟 丽、韩瑞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3RonaldlnglehartandChriStianWelzel, Modernization, inG. Ritzer ( ed. ) TheB1ackwe11Encyc1oped i aofSoc io1ogy , JohnWiley&SonsLTD. , 2007.456RonaldInglehart, GlobalizationandPostmod ernValues, TheWashingtonQuarter1y, Winter, 2000, Vol.23, No. 1, pp. 215 - 228.7景天魁、何键、邓万春、顾金土:时空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8张军:从民生指标国际比较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 人民日报,2020年8月7日。9沈杰: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7-68页。10沈杰: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天津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年版,第79-89页。11沈杰:社会学视野中的80后90后,中国青年报, 2016年5月9日。12K. Mannheim ,TheProb1emofGenerat i ons,EssaysonTheSociolOgyof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7, pp.289-310.GencratiOnZandPost-materialistValuesAbstract:Post-materialistva1Uesaretheproductofhi gheconomicgrowth andhighsocialwelfare,andarehigh1ycorre1atedwithpeople,srisingleve1sofneedsan dtheirpsychologicalperformance. Inrecentyears,IhelevelofeconomiCdevelopinent inChinesesociety,Gspeciallythelevelofpercapitaincome,IiasreachedthethreSholdOfPOst-materialistvalues. Equal Iyi mportant , post-materialiStvalueshavebeennurtured , gradualIyemerged,andgrownsignificantIyinthcnewyouthgenerationundertheeff ec tofacon 1 exdynam i cmechan i silicons t rue ted i nrnu Itipletimea ndspace. ThissituationessentialIyreflectStheconiplexityof" thedynamicmechanismofChinesesocialcultureandi tsmembers' Psychologicalchangesinthecontextofpluralisticmodernityi 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 , andGenerationZ , asthepioneerofpost-materialistvalues,isasensiIiverepresentationofthiscoinplexity.Keywords : Chinesesociety ; /generation ;post-materialistvalues; compositespac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