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
晋中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晋中市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根据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及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文化强市建设总目标,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晋中市先后获得"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民办文化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等荣誉称号和示范项目,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成果丰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途径形式更加多样,2015年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全面实施"全民文化行动”,全市干部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整体文化层次得到较大提升.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势头强劲,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晋中市文化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晋中文化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还不够高,文化建设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人才匮乏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等。未来五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的关键期,也是推动文化建设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等的出台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全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迸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在动力。下一步要把握各方机遇,挖掘自身潜力,争创发展优势,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二、“十三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两个全面”目标的发展要求,以满足人民群涉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和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以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导向,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实效性、均等性、便利性,高标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以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化企业发展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加快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为实现晋中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二)发展原则1.坚持双效统一、共建共享坚持把社会交在首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享有文化发展成果.2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服务职能,落实主管部门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切实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3 .坚持统筹发展、重点突破加强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在晋中“十三五”规划和108廊带总体布局中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对文化发展中的短板、瓶颈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着力解决文化资源、产品、服务的城乡及区域不平衡问题,增强文化发展的主动性、决策的科学性和举措的针对性。4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支撑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发展环境,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在晋中太原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圈发展战略格局中,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优势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晋中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三)主要目标在全力打造美丽宜居新晋中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全民文化行动”的建设战略,实施并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立健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文化整体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提速,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区域文化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到2017年底前,高标准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文化“四进”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创作一批体现晋中优秀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广播影视精品、舞台艺术精品、文学及美术精品等,争取推出5-10部艺术质量上乘、常演不衰的舞台表演剧目,打造晋中特色文化艺术精品库。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趋于完善.到2020年,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消除重大险情,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聂和预防性保护工程,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所有重点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序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民众共同参与,实现文化共享,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实施"文化+”行动计划。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力唯.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04%提高到3.5%以上.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结构更力蹴化、布局更加合理.一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统筹推进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具备多学科成分的专业队伍."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古建筑工程管理、考古研究、图书馆管理、博物馆科技保护、社会教育.馆藏文物研究、库房管理、讲解服务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弓I进。“十三五”时期晋中市文化发展指标一览表后总体指标单位预期目标1资金总投入亿元2002开展1121电影放映工程场/年32000每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送3图书60册册/年604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册0.85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场/年30006文化志愿者队伍人数人150007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12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8GDP比重%3.59文化产业平均增速%0.11文化企业数量家40001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家260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万人81重点文保单位文物重大险1004情排除率片二级指标号1 市图书馆各县(区市)图书馆、文化2馆3 乡镇街道文化站面积4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 村级文体广场乡镇(街道)每年文艺演出场6次市县两级图书馆每年下基7层服务次数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8人员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9量1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0量1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1量预期目标部颁一级标准部颁三级以上标准,80%以上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不小于300平米70%建成100%建成不少6场不低于40次3名以上不少于0.03册不低于25TB不MT3TB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2000册三、“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市级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晋中大剧院工程建设.采取新建、扩建或置换等形式,加快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提升达标率,争取到2020年底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完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馆(场)、剧院(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设施.加快推进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实现县县有数字影院.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等措施,强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统筹建设农村(社区)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的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70%的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阅报栏(屏)、灯光音响设备、广播器材和体育健身设施等,有条件的配有舞台或剧场,满足群众娱乐健身和文体活动要求。一扩大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主阵地.依托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党员远程教育、科普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立标准配宜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统筹管理流动舞台车、图书车和文化活动车,发挥其流动文化服务的作用.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应急广播建设工程.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设相应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一鼓励应用PPP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委托经营、国有民办、民办国助等多种途径,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行和管理效率.2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科技馆、工人文化宫、纪念馆、体育馆等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在市、县两级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制定晋中市社会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鼓励机关、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企事业单位和民间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单位服务能力.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核心,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广"按需点单"服务模式,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制定公众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推广总分馆、院线、行业联盟等合作形式,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成立晋中市图书馆协会和文化馆协会.依托晋中文化云平台,整合全市文博、旅游等资源,建设公共文化互动新媒介。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在基层建立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覆盖手段,推进农村广播电棚艮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农村偏远地区全面实现“户户通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2020年,完成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提升任务,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建成符合国家配置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3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供方面一推进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开展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活动。市直每年组织为基层群众、高校、军营免费演出不低于300场,县(区、市)政府保障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每年至少举行1场戏剧或综艺演出.深入开展“花开四季,乐享全民"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发动文艺工作者、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群体、社区群众等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俗展演、文艺汇演、优秀电影展映等方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文化建设成果.每年每个县(区、市)集中组织文化;舌动50场以上,每个乡镇(街道)集中组织广场文体活动8场以上,每个行政村(社区)组织广场文体活动4场以上.深入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全民文化活动季"、"晋中社火节"、"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博览会”等活动,实现县、乡、村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常态化.实施“阳光文化”关爱工程.组织举办少才艺大赛、残疾人艺术展演、农民工歌手赛等公益文化活动3舌跃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以图书馆、文化馆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为中心,以民办文化机构为补充,面向城乡居民,重点面向农民工、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文化艺术项目培训I、知识讲座等公益文化活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置符合标准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置方便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市、县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为盲人开展服务.县级以上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和专题文化培训等.实施“书香晋中"阅读推广工程.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新书推介、阅读指导、知识讲座、汉字听写大赛、报告会、评选书香之家和读书之星等形式,引导群众开展健康阅读活动.建立晋中图书信息服务联盟,推动高校新区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开展服务。推迸六个文化建设单位的图书室建设,社会图书室总量达到5000家以上.推进城乡阅报栏建设工程,通过建立街头阅报栏的形式,方便基层群众免费阅览报纸.支持实体书店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免合式文化场所.加大实体书店的优秀出版物供给,充分发挥实体书店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用。更好发挥实体书店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实体书店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拓展业务渠道.深挖晋中市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挖掘民间独特的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手工艺文化、漆艺文化、民歌花戏文化、剪纸雕刻文化等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晋中市民俗文化品牌,培育和提高晋商文化发祥地的影响力彰显晋中市文化魅力,探索晋中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4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建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管理、行业指导、区域统筹模式,推进县级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服务构架.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为依托,建立区域分馆,以行政村(社区)图书室、社会图书室为依托,广泛建立基层图书服务点,通过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吧、流动图书车等方式不断扩展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方式和能力.一拓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路径。搭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平台,引入竞争机制,对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基础的演出、电影放映、文艺培训、文化场所管理服务等项目,采取项目招标、政府补贴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栏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群艺馆)、非遗展示馆和晋中大剧院建设;县(区、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工程:文化"四进"活动;"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大力推进“书香晋中"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市级数字化文化资源平台、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馆藏及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县(区、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文化品牌创建工程:提升平遥国际摄影节、许村国际艺术节、晋中社火节、全民文化活动季等品牌影响力;专题策划晋商文化、太行文化、大寨文化、非遗文化;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更多体现晋中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1 .大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依托艺术院校和戏曲表演团体,建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实施"名家传戏、名家收徒”计划,推出一:比戏曲领军人物,培养一批青少年戏曲人才.支持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出版、豆排、演出,推出一批戏曲精品力作,扩大地方戏曲的普及和社会膨响力.2 .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开展以"中国梦"、"红色文化"、"一带一路"、"晋中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主旋律的文电青品。依托晋商文化、太行文化、清明寒食文化、牛郎织女文化、拳术文化、中医药文化,挖掘石勒、孟母、介子推、王维.温庭筠、罗贯中、祁隽藻、文彦博等历史名人资源,推出一批具有晋中特色的精品晋剧、民歌、秧歌、小戏、影视剧、广播剧、歌曲、图书、书法、美术作品。推动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加大网络文势青品创作、传播力度,依托原创性网络文艺作品大力弘扬晋中人文精神.3 .保护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依托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手段,实施濒危剧种的抢救性保护,打造晋剧、太谷秧歌、左权花戏、左权民歌、音阳迓鼓、和顺凤台小戏、祁县八音会、平遥弦子书等民间艺术信息数据库。健全完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文艺大家、名家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名师带学徒”的模式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全市戏曲、秧歆、花戏、武术等表演类非遗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依托高校、图书馆、文化馆、基层文联实施文艺人才培训计划,鼓励转企改制演出单位与高校合作,建立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舞台艺术融入文化旅游市场,与游览、餐饮、娱乐等业态相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秀.重点建设晋剧和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基地,打造"艺术家之村"和"书画基地"。4 .健全文艺创作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市演艺公司等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工作,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支持民营社会院团发展,持续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社会文艺院团.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建立专家咨询评价机制和文艺评论特邀研究员制度,提高文艺评论水平、健全文艺评价机制.加强文艺评奖管理,完善以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为主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文艺评价评奖体系发挥好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专栏2文化艺术精品创作重点工程传承发展基础工程:建设市演艺公司综合排练场所,重点改善市级院团硬件设施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市)建设一批戏曲排练演出场所;支持晋剧、地方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大型交响乐作品和有整体构思的大型歌舞等精品创作.晋中戏曲振兴计划:做好晋中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反匏打磨其排晋剧、太谷秧歌、左权花戏.凤台小戏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扶持、社会支持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养一批文艺领军人物。(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工作,大力推动晋中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1 .建设晋中文化历史记忆区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综合加强文物保护管理设施,保护围栏围墙、界碑界桩,保护与其匹配的文物风貌、周边环境,完善防灾减灾设施、环卫设施、巡护步道,以及必要的给排水、电力等抢救性保护设施.加大全市文物普查、申报、管理力度,启动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从全市范围内筛选出部分价值较高的、保存较好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各级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健全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继续推进我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猫儿岭票群文物保护规划.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抢险维修.建立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库,拓宽文物保护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国、省保单位进行保护维修,排除各种险情;充分利用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全面排除市保单位险情;落实县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开展濒危县保单位抢睑维修工作.力口强对空置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造,用于当地的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全力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监测管理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平遥城墙抢险加固工程;做好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着力强化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彳专统村落文物保护,重点推进国、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修缮工作,全面启动介休张壁村、灵石静开村文物修缮工程;努力抓好文物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新模式,实施空置文物建筑兼顾文化活动场所的试点工作,重点做好晋华1919项目-晋华纺织厂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采取遗产保护与文创产业结合的模式,将利用晋华纺织厂旧址的文物建筑、文化元素,通过引入博物馆、演艺中心、品牌服饰基地及微电影式情景真实体验,让老厂遗址焕发文化活力.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按照“两利两重”原则,加大城乡建设、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力度。配合省文物局做好建设工程中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保证地下文物安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制定晋中市社会资金投入文物保护工程以奖代补实施方案(试行),启动奖补工作;探索文物建筑认领、认养办法、方式,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做好馆藏文物保护修奥方案的编制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所有重点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实现对馆内文物的湿度、温度的有效调节,进一步改善馆祇文物保存条件;提高馆藏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博物馆展览展示。积极争取国家、省文物局资金补助,完成晋中市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作,搭建展示晋中历史、展现晋中魅力的文化平台;扩大县(区、市)博物馆间藏品交流,引进高水平展览展示项目,限高展览质量,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晋中市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有条件的县(区、市)新建或改建一批博物馆,鼓励新增2至3家民办博物馆,形成以晋中市博物馆为龙头,县(区、市)博物馆为骨架,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社区、乡村等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市保单位安防工程,启动实施33处市保单位安防智能化管理系统工程,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市、县、文物保护单位、村(保护员)"四级管理制度,安装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全方位安防设施,使市保单位安防初步达标.2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具备与旅游开发、生产经营、展示利用等进行有效结合的保护传承项目,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成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的设备,逐步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非遗保护资金保障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非遗保护奖励扶持机制,制定相关的非遗传承补助和奖励机制,鼓励师徒传承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励社会力量密与非遗保护工作,促进学徒队伍的稳定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完善非遗保护四级名录.通过挖掘、整理、申报、评审等工作,定期公布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步完善全市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名录.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推进非遗综合展示馆和传习中心建设.按照非遗展示馆和传习中心建设标准及要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11个县(区、市)完成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工作.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利用已建成的传习所、博物馆、传承基地等场所,加大资金补助力度,鼓励代三性传承人、传承单位开展传习;舌动。扶持m陇)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运用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文化开拓旅游项目,加强包装,扩大宣传,形成有影响力的m照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结合医药类和手工技艺类等重点项目,建立一批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和交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舌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让晋中m院质文化遗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利用春节、元宵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具有晋中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展现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利用宣传媒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重大理论和实践问超进行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地进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出版工作,编辑出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专栏3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点工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推进平遥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平遥镇国寺、双林寺彩塑保护工程等.文物保护“四有"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到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工程:排除市保单位睑情,开展濒危县保单位抢险维修工作,抓好平遥古城墙、晋华1919项目等重点文物的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市保单位安防工程:启动实施33处市保单位安防智能化管理系统工程.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有助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展示利用的11个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筹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全面记录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技艺、仪式规程等信息。(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1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用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优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发展,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民办文化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落实山西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工业、建筑、会展、商贸、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确立试点,创新机制,逐步推开,让更多的晋中传统文化以创意产品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娱乐休闲、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晋商家园、牛郎织女、石勒故事、孟母故里、清明寒食等文化品牌,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培育计划,重点挖掘剪纸、布艺、雕刻、刺绣、面壁等传手工技艺,发挥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名人的作用,建设一批历史记忆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区、市)、乡镇(街道)和村.推动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双向化发展.3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依托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大寨文化等独特资源、其他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挖掘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加强特色旅游景区建设,重点塑造和提升平遥古城、介休绵山、晋商大院、昔阳大寨等知名旅游品牌,推动老醯醋博园、双合成福喜文化园、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创意园、祁县红海玻璃艺术园等文化与工Ik旅游融合发展,培育祁县干朝农谷、寿阳三晋华裒农耕文化园、左权莲花岩生态庄园、昔阳县乡土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文化与农业旅游融合项目.推进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项目进景区,推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实景演出和体验情景剧目,研发一批有晋中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艺术品,开发一批文化生态体验游等文化旅游新线路,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打造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庆品牌活动,继续办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晋中我节、许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4 .扩大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我省与国外合办的文化节、文化周活动,密切双边文化交流和贸易.鼓励支持我市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知名展会、非遗博览会,提升晋中文化企业知名度.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太原都市圈,加大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积极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文化消斐卡"(文化惠民卡),做好文化消费的宣传引导,培育文化消费理念,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并在试点经蛉基础上向全省逐步推开.推动全市网吧转型升级,引导游艺娱乐场所向规模化、品牌化,综合型、特色型发展。5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建立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繁荣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评级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培育和扶持文化市场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指导,推动出台行业标准、从业人员行为准则.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工作,实行涉企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培育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高效运转,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专栏4文化产业重大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园、平遥漆器文化产业园、红海坡璃文化产业园、老品酷博园、双合成福喜文化园.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晋商文化、太行山水、祁县干朝农谷、寿阳三晋华夏农耕文化园、左权莲花岩生态庄园、昔阳县乡土文化博览园等文化旅游融合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展会项目:策划举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晋中社火节、许村文化艺术节.依托"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办好"爱上晋中"手工技艺博览会.“三网融合”工程:推进全省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集卫星、有线、无线、地面数字电视、手持电视、网络电视为一体的现代数字化传播体系.专栏5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工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完成揶耕制改革.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等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培养匏合型、专业型人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全市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和执法骨干培训,实施系统人才交流、以案施训、现场说案等活动,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水平.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加快推广应用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支撑文化市场准入、综合执法、动态监管、公共服务等核心应用,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线上办理,行政执法案件全部平台办理.(五)推进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事业1.力口强主流媒体基础建设办好晋中日报和晋中广播电视台以及太谷报,加强晋中新闻网、晋中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媒体建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党报党刊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采编条件fD(专播能力,强化主流媒体在新闻出版多元传播格局中的领导地位.探索多媒体发展路径,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构建具有多样传播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的立体传播体系,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公信力、影响力,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严守经营底线规范经营活动,探索特殊管理股制度确保党对新闻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2 .推进广播影视服务数字化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萄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全面推进传输覆盖网络数字化。到2020年,晋中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率达到100%,县级达到95%以上,高清电视制播能力取得突破,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数字化率达到95%,双向网用户覆盖率达到70%,交互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积极开展广播电视网NGB前端及干线建设,提高广电网络对三网融合业务和跨域型新兴业务的承载能力.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工程,逐步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改造.继续推进榆社、左权、和顺、昔阳等县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高山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改造.推进数字化电膨放映,到2020年,各县(区、市)要拥有1家以上达到国家五星标准的多厅数字影院,各行政村要有1个以上室内公益电影放映点.3 .提升广播影视安全保障和监测监管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彳专输系统特别是卫星地球站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建设,扩展调度指挥平台网络及相关应用系统,完善安全播出分级预警体系,提高广播电视播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积极运用新T弋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统筹兼顾的监管平台,实现监测、监管、指挥、调度四位一体和内容、机构、运营、效果统一协调,健全安全教育、业务技能培训、应急演练制度体系和技术监督监控系统。专栏6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媒体设施建设工程:支持主流媒体购置新型采编播设备,强化制播能力.加强广播影网艮务数字化建设:推进采编、制播、传输、用户和电影放映数字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建设工程:以网络、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为手段,建设面向全市的智能化、全程全网、全业务、全媒体的安全指挥调度监管平台,实现统一采集汇聚和集中存储管理。(六)实施文做准扶贫1 .公共文化服务扶贫面向左权、和顺国贫县197个贫困村,每个村配送价值2万元的音响、乐器等设备。面向左权、和顺国贫县20个贫困村,实施应急广播器材配送工程.提高贫困县广播电视传播能力.支持贫困县购芭广播电视设备,提高制播能力;强化贫困县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实施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加大送戏下基层力度制定地方戏曲进农村、进校园实施方案,确保贫困地区每个村每年能看到四场戏曲或综艺演出。县级购买的下乡演出服务,50%以上面向贫困地区.以贫困户和留守人员为重点保障农村常住人口基本文化权益.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贫困户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针对性提供文化服务.组织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为贫困户送文化活动,确保贫困群众既达到经济上脱贫,又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 .文化产业扶贫工程针对性开展生产技术培训。依托公共文化设施、非遗保护机构和文化产业平台,开展科学普及、技艺传承、产业引导等惠农服务.立足当地传统工艺优势,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对接,通过联合办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技能.加强"一地(乡镇、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以“公司+农户"形式为依托,发展家庭作坊、专业合作社,让更多贫困群众掌握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增强致富本领,形成区域性脱贫致富产业。3 .艺术创作扶贫工程组织创作一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目和美术作品,用艺术形式讲好脱贫故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加油鼓劲.组织艺术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采风创作,为困难群众送春联、送书画作品、送文艺演出,建立“种文化"帮扶机制,挖堀培养乡土文艺人才,帮助贫困县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充分挖掘晋中艺术创作潜力,同时,立足本土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市、县共同努力,力争形成艺术生产"一县一剧","一团一品”的良好态势.4非遗传承和红色文化扶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