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docx
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文章来源:管理评论200304作者:谢晓非/谢冬梅/郑蕊/张利沙【内容提要】本探讨采纳问卷调查的方法,对SAKS危机所造成的公众心理状态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发觉风险事务特征与个人因素都会影响被试的认知从而干扰心理和行为。个体对SARS相关学问的了解、风险特征、公民情愿、从众行为以及社会依靠等因素在肯定程度上可以预料个体的心理状态。本文同时探讨了公众理性的建构问题n【正文】导言假如我们在一个安静的湖面上投卜.一块石头,我们会看到环形水波一层一层地由中心扩散开来。假如投入湖中的石头质量足砂大,其形成的水波就会特别深,波及的范围也会相当广,这就是所谓公共风险事务的涟漪效应。美国闻名风险认知心理学家P.Slovic(1987)曾对涟漪中心的石头,即作为一种信号的风险事务进行过相当详尽的阐述。涟漪水波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取决于风险事务本身的性质,比如,其危害的程度、方式、性质等;同时,也取决于在涟漪波及的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得相关信息以及如何知觉和说明这些信息。这便是风险沟通要探讨的问题。突如其来的灾难-SARS,对于广阔民众来说,已经完全超出了一般风险事务的范畴,其对民众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必将在我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印记。探讨风险沟通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特征,对于我们营造一个建设性的抗击SARS的社会氛围,克服民众无谓的恐慌心理,必定会有所助益。在这一段抗击SARS的特别时期,启动我们的理性,依靠提倡道德和国民意识,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用理性的探讨找寻风险沟通对民众知觉影响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有效沟通的方式,并对促成建设性民众风险意识,唤起民众的思维和行为的理性都极具价值,这也是本探讨的主要目的。公众风险认知一个风险事务(RiSkEVent)假如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比如对受害人的生命或财产造成较大损失,而且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就可能成为公共风险事务;假如同时该事务还具有恶化速度快,并且人们对该事务的相关信息或学问缺乏了解,那么该事务就会成为对社会影响巨大的公共风险事务。P.Slovic将这样的事务说明为一种信号,信号本身的性质与传播过程条件都会影响受众对事务的接受与说明。民众往往是依靠直觉对风险事务进行知觉和推断,这种依靠直觉的相识和推断被称为风险认知(RiSkPerception)。因此,在风险信号与公众风险认知之间经验的过程,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参加影响公众风险认知的形成,一是风险事务本身的特性;二是受众背景特征,如个体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三是两者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图1直观地描述了这一过程。附图图公众理性的来源个体对风险事务的认知、推断与决策应当是基于理性的。而第一个对个体这种理性进行质疑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1978),他因此提出了闻名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理论。Simon认为由于个体在记忆、思维、计算实力等方面的有限性,必定导致其在学问储备空间上的有限性,因此,个体的理性是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假如我们忽视了影响认知与决策的这些约束条件,就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偏差。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认知心理学家Kahneman(2002)在说明、演示这些约束条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与Tversky一起发觉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说明的现象,比如:确定性效应(CerIaintyEffect)、隔离效应(ThCIsolationEffect)、镜像效应(TheRefleCtiOnEffeCt)等,这些效应都表明人们在认知选择过程中出现了系统性的偏差。Kahneman(1982)的探讨表明,个体在进行认知推断时,所采纳的认知策略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认知结果。通常参加个体认知过程的有三种策略:1、易获得策略(AvaiIabiilyHeuristic)易获得策略表明个体对当前事务进行认知与推断时,主要借助记忆中易于提取的信息。因此,个体在对某一事务的频率或概率进行推断时,简洁被一些新近发生、生动感性的信息所干扰。这就是一场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会让多数人认为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高于肺癌死亡率的缘由。2、 代表性策略(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代表性策略指个体总是依据某些主要特征对事务进行知觉。探讨发觉人们对事物象征性信息比基础率信息更为敏感,也就是说,人们对描述事物是否相像的信息更简洁重视,而预示事务发生可能性的基础率信息更简洁忽视。3、 锚定调整策略(AnChOring/AdjustmentHcuristic)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表明一个无关的、先入为主的数字或其它随意性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人们下一步认知与推断的基础。假如这个基础出现较大偏差,人们认知的结果产生偏差就是必定的。公众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或推断的时候离不开上述三种策略,但同时,这三种策略可能导致的认知偏差也被大量探讨所证明。大量风险认知的探讨也揭示出民众对风险事务的认知同样表现出类似的认知偏差。Slovic,Fischhoff1.ichtenstein(1980)在探讨中,选择包含风险活动或技术,比如核能、吸烟、杀虫剂、机动车辆等30个项目,让一般民众与具有专业学问的专家对上述30个项目依据风险程度的凹凸进行排序。结果发觉,一个妇女团体的成员组以及高校学生组都将核能风险排在第一位,而专家组仅将其排在20位。类似的结果在其它一些探讨中也得到证明,公众对某些缺乏了解的、包含高新科技而难于被一般民众理解的事物会过高地估计其风险性的程度。Dupont认为民众对核电站电无理性的恐慌源于对其风险的错误估计。同时,民众对事物形成的正性或负性的心情同样也会影响到风险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PetersSlovic在探讨中,要求被试者对核能一词进行IiI由联想,并同时对正性和负性联想词进行评价。而后,请被试者回答假如你所在的社区面临电力短缺,你是否同意建立一座新核电站以供应电力?。结果发觉,在25%对核能具有极端正性联想的被试者中,有69%的人同意建立新的电站;而在25%极端负性的被试者中,仅有13%同意。亳无疑问,面对严峻的风险事务的时候,假如民众具有认知和思维的理性,对于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是特别重要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认知理性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来H风险事务本身的特征。一个涉及了大量生命财产的事务,也可能仅仅产生一个浅而小的涟漪,造成很小的社会影响面,这取决于该事务被民众正确知觉的程度。事实上,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对被试的认知产生影响,比如,以百分数或"X的方式,是呈现概率还是结果,都可能产生不同的风险认知水平。另外,任何风险事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比如特定的时间性、地域性等特征,但民众在知觉过程中却极可能忽视某些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的挑战来Fl民众认知的局限,比如,民众的某些个人的或群体的特征,如缺乏某类特定的学问,或者对负性信息的偏重等,可能会导致对知觉信息过程中的偏差。所谓民众认知的理性,就是要对风险事务能够进行客观的解读,了解事务的本质,而不轻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本探讨的目的就在于从上述两个方面探讨在SARS问题中,风险沟通对民众风险认知的影响。更详细地说,本探讨将考查SARS问题所显示的特征中哪些因素可以敏感地预料民众的认知状态,从而获得调控这些因素的思路:同时,本探讨也将对比某些人群特征在认知状态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当广泛涉及民众利益的公共风险事务发生以后,信息的缺乏会引起民众的高度焦虑,但同样,获得支离破裂的信息或许更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因此,民众理性的建立必需基于风险事务信息的合理结构。心理测量范式自闻名心理学家Slovic提出心理测量范式(ThCPsychometricParadigm)的概念之后,其运用于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的探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该范式中包含了若干基于心理测量原理的,特地用于风险认知测量的方法。学者们经过大量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测量模式,主要有:1、多指标的风险评估风险对于不同的个体或许意味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对个体风险认知水平的测量仅仅依靠单一指标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不足取的。在风险认知的大量探讨中,学者们也逐步总结出多种测量风险认知水平的指标,比如,风险程度指标、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利益指标以及死亡率、风险概率等等。同时,指标的表达形式与指标本身一样重要,因为探讨证明,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变更个体的认知状态。另外,其它一些变异的形式也因详细探讨的特定问题而被学者们重视,比如,情愿支付以抵销风险的数额(WiIIingtoPay),相关词汇的臼由联想等方法。2、风险的等级评价该方法被特别广泛地运用于风险认知的探讨中,其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排序(TheRatings)、测量标准的评价可以获得特别直观的风险因素信息,而且也可以比较不同人群的风险评价的差异状况。3、多维度风险特征是在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探讨中最具独特性的方法风险特征评价维度的形成完全是基于风险问题的特异性而设计的。目前在大量探讨中已经运用过的风险特征维度包括:自愿与被迫维度,一般与焦虑的维度,有害与致命的维度,可控与不行控的维度,熟识与生疏的维度以及科学对此无知与已知的维度,等等。我们已经看到,风险特征维度是两级评价指标,被试可以在各个风险特征上评价多个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认知地图(CognitiveMap)。依靠风险认知地图可以相当直观地标识出风险因素的位置与性质,给学者供应了一个有效评价个体风险认知状态的工具。并且,风险特征维度的测量数据利用相关分析(ThCCorrelationAnalysis)、因素分析(TheFaetOrAnalySiS)等统计方法,还能够获得大量的反映风险因素性质的信息。探讨已经发觉,假如风险因素可以依据性质加以分类的话,其风险特征维度之间可以呈现明显的相关,比如,一个被知觉为自愿性风险的因素往往也会同时被知觉为可控的;一个被知觉为未知的风险因素往往也会被知觉为高焦虑的因素。大量的探讨已经特别清晰地演示了风险特征维度所能供应的信息价值。上述方法可以完全保证本探讨在方法学上的可行性。另外,本探讨者也在以往的探讨中采纳过其中的等级评价、词自由联想以及风险特征维度等多种方法。方法1、被试本次探讨实行了网上发放、E-mail传递与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从5月1口到5月8日共收集了344名学生被试的信息,其中男性238名,女性104名,2名被试缺失性别信息。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33岁。263人来自北京,81人来自重庆。本次被试的来源特点反映出SARS疫情的状况,其中北方交通高校和中心财经高校在取样期间,其隔离区还未解除隔离,木样本中包括这两所高校的非隔离区(87÷61)和隔离区内的学生样本(30):同时,本样本还包括北京地区其它高校,主要是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的学生(44),以及重庆工商高校的学生(81)。本探讨将北京高校医学部的学生(41)作为专业人群考虑。2、测量工具探讨实行问卷:的方法,由IiI编问卷和已有量表构成。涉及行为、认知以及状态等三类性质不同的变量。主要测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口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主要包括填表口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单位以及所在地等信息。(2)认知变量:设计风险认知问卷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被试在SARS疫情发生以后对SARS有关学问的知觉以及相应的感受。测量的变量包括:被试身边是否已发觉了SARS病例与疑似病例,风险特征以及对SARS学问的了解等。基于心理测量范式采纳多维度风险特征,测量被试对SARS风险特征的认知。主要测量被试对SARS的11个风险维度的评价,包括患病可能性大小维度、熟识一一生疏维度、可控一一不行控维度、自然一一人为风险维度、短期一一长期影响维度等,要求被试以1-7点的等级评价方式对SARS在每个维度上所处的位置进行评分。采纳1-7点的等级评价,测量被试对SARS学问的驾驭程度以及关注的信息焦点,例如我很清晰SARS的症状,我对目前的疫情特别了解,我最关切SARS的死亡人数,我最关切政府解决SARS问题的举措等。同时,也测量被试抗击SARS的公民意愿,比如我情愿主动协作政府的行动我情愿为SARS做一些义务工作等。(3)行为变量:特定行为反应是被试最主要的应激表现方式。因此,行为反应问卷的设计是为了获得被试行为表现的信息。该部分问卷主要依据SARS爆发以来对人们行为反应的视察而FI编的条目,测量二方面的行为:一是从众行为,比如为预防SARS四周的人都在喝药,所以我也喝。我储备一些食品因为四周的人都在储备;采纳1-7点的等级评分;二是测量SARS出现以后最干脆的行为反应,即被试每口搜寻相关信息的频次。(4)状态变量:状态变量主要用来评定即刻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心理体验或感受。本探讨采纳状态焦虑、生活受干扰的程度以及对父母的依靠三个方面进行状态变量的测量。对焦虑状态的测量选用了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状态焦虑问卷(STAI,FormY-1)国内探讨现表该问卷的中译本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我国被试。问卷由20个陈述句构成,要求被试用4点评分来进行评价。其中,I=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特别明显。被试因SARS而感受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受到干扰的程度以及对父母的依靠程度的测量均以自编问卷来完成,比如我无法安心工作和学习,我更戒备与其他人接触,因为接触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在这样的SARS特别时期,只有家才是平安的,我很想家等,同样采纳卜7等级评价。结果与分析1、样原来源:隔离区与非隔离区、专业与非专业的样本差异分析本次调杳的数据可分为4类,其中中财大和北交大都曾经爆发10例以上的病例,并实行过隔离措施,因此将中财大和北交大的非隔离区数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组。特别难得的是,在北交大隔离区内还收集到部分数据。北京高校医学院作为具有医学专业学问的群体,他们的数据与其它北京高校以及重庆工商高校所收集的数据分别形成另外三组。(1)焦虑状态的测量焦虑状态的数据表明男性的平均焦虑分数为35.50(常模为30.82-48.60),女性焦虑分数为41.38(常模为30.52-47.42),两者均在常模范围之内,说明即便是5月1-8口期间,在SARS疫情比较严峻的状况下,同学们的焦虑水平还是处于正常的状态,但数据也呈现出某些细微环节的差异。当采纳OnCWayANOVA方法检验不同人群的状况时,结果发觉不同数据来源的被试在焦虑状态方面有着显著差异(F=9.408,P=O.000<0.01)O采纳TUkeyUSD,Scheffe与Bonferroni三种事后检验,结果表明重庆被试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包括隔离区在内的其它样本的焦虑程度(见图2)o附图图图2不同样原来源的考虑分数特定情景下的个体焦虑状态就是心理恐慌的基础。一个群体的高度焦虑必定导致公众性的心理恐慌扩散。但这里的数据却显示了一个相当值得留意的现象:与隔离区近在咫尺的中财大和北交大被试的焦虑水平在几个分样本中最低,而身处隔离区的被试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惶失措的迹象,他们的焦虑水平反而比没有隔离区经验的北京其它高校的被试更低;而焦虑水平最高的是非疫区的重庆高校被试。这一现象或许不符合我们的常识,好像离疫区越远,被试的焦虑程度越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这一现象并不难,因为克服恐惊的最好方法就是经验恐惊正是心理学的常识。心理恐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想象来营造的,当这些想象出来的感受得不到适当的反馈,就会转化为心情上的体验而导致焦虑乃至恐慌;反之,假如反馈适当,想象的成分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矫正,而且反馈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从数据结果来看,事实很可能就是如此。隔离区的被试得到的是事实性的反馈,他们身在隔离区,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动机学习相关学问和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实实在在地体会了隔离的味道;当然,有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应当说这些高校生被试具有较好的自我调整实力,能够刚好地依据客观现实进行Fl我心情的调整,即进行有效的心理反馈,这也应当是说明这一现象的重要缘由之一。(2)干扰程度的测量OnewayN0V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被试在生活或学习受到干扰的程度方面也有着显著差异(F=5.509,P=0.000<0.01)。采纳TukeyHSD,Scheffe与Bonferroni三种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北京高校医学部的被试在受干扰的程度上显著地低于隔离区被试和北交+中财被试受到干扰的程度(参见图3)0附图图图3不同数据来源的干扰程度北京高校医学部的被试,作为具有医学专业学问的群体,在此次调查中,无论是在焦虑状态、干扰程度以及从众行为等方面的状况都相当值得重视。与其他被试群体相比,面对SARS他们的焦虑状态低、生活与学习受到干扰的程度小,同时很少从众行为,可以说表现得相当冷静、理性和有条不紊。应当说他们与其他被求群体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专业的学问和训练。国外已有大量的探讨证明,专家与一般民众在风险认知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民众的心理恐慌部分来源于对某些特地领域缺乏专业的学问。因此,公众理性建立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合理采集和汲取相关的专业学问。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刚好供应专家专业性的询问和服务,也应当是疏缓心理恐慌的重要策略。2、环境知觉:身边有无患者或疑似患者在总样本中,有253人四周没有出现SARS患者,89人四周出现了SARS患者;224人四周没有出现SARS的疑似患者,118人四周出现了SARS疑似患者。但无论有无患者或疑似患者都没有影响被试的焦虑水平,也没有增加受干扰的程度(t=0.669,P=O.504>0.05;t=0.930,P=O.353>0.05),并且被试在其它变量上均未发觉任何差异。从数据结果来看,被试的焦虑程度与被试四周是否有患者关系不大。身边有无患者的困扰仅仅表现在对H己是否患病的概率推断上。假如身边已发觉患者,被试对臼己在下周以及下月可能患SARS可能性的推断更高(1=2.338,p=0.020<0.05,t=2.298,p=0.022<0.05)»而看来这种推断也并未对被试造成困扰。3、行为反应:每日搜寻信息的次数当某一重大风险事务,尤其是与民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风险事务发生以后,一般公众最干脆的反应就是关注该事务的各种相关信息,比如,收听、收看新闻等。此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被试平均每口关注信息的次数,也发觉被试有不同的反应方式。采纳每口搜寻信息的次数作为被试的行为指标,数据表明在被试中,平均每天关切SARS信息次数为55.21次,中数为3次。数据分析发觉尽管全部被试都会每天关切SARS的相关信息,但大多数被或的次数是在5次以下(n=276)。每天搜寻信息5次以上(n=59)的被试中,某些被试的搜寻次数相当频繁,比如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假如以5次为中间点对被试进行划分,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觉,每天信息搜寻次数大于5次比小于5次的被试更简洁受到干扰(1=-2.819,p=0.005<0.01),并且在对SARS相关学问的了解上也有显著差异(t=-2.062,p=0.04<0.05)°因此,假如将信息搜寻作为一个行为反应的指标来看,可以视察到的现象是,被试在过频地进行信息搜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被干扰程度的加剧,虽然我们无法确认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从两类被试在学问了解上的差异来看,也可以认为被试高频率搜寻信息,是因为要弥补自己学问的缺乏。但无论如何,频繁地搜寻信息使自己时时刻刻处于事务的氛围中而留意力不能转移,这也是心理焦虑的来源之一。4、心理成熟度:对父母依靠程度的测量高校生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他们已经成人,但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又不能完全独立。当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他们最有力、最重要的依靠往往是父母。对于父母及家庭的依靠程度明显是高校生心理成熟度的一种反映。本探讨希望了解,被试的心理成熟度对其处理危机事务有什么样的影响。首先采纳快速聚类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类:在对父母的依靠性上有显著的差异,即高依匏性的被试(ClusterCenter=5.56,n=174)与低依靠性的被试(CIUSterCenter=I1.39,n=165)。独立样本I检验的结果表明依靠性不同的被试在从众行为,以及风险特征的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依靠性高的被试比依靠性低的被试更简洁产生从众行为(t=-2.797,p=0.005<0.01)同时,高依竟组被试还认为SARS对自己的影响更大(t=-3.313,p=0.001<0.05)并更简洁将SARS归结为人为灾难(t=-2.545,p=0.01K0.05),认为SARS更令人忧虑(t=-2.783,p=0.006<0.05)o由此可见,依靠性强的个体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更箍洁穹大这种危机对H己的影响,产生更多的忧虑,因而产生更多的从众行为。5、交互影响:认知、行为以及心理的交互作用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被试在SARS疫情中的一些表现特征。很明显,被试处于这一特定情景,所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认知、行为以及心理都可能有所变更。本探讨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以及心理所产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综合影响,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相识问题的实质。(1)对焦虑影响因素的测查以焦虑为因变量,以对SARS学问的了解、公民意愿、从众行为、对于父母的依靠,以及各种风险特征维度为FI变量,进行同时回来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回来模型显著(F=28.48,P=0000<0.01),可以说明全部变异的31.5%(Rsquare为0.315)。从变量的详细意义来看,个体所拥有的关于SARS问题的学问越多(t=-6.251,p=0.000<0.01),从众行为越少(t=3.699,P=0.000<0.01),意愿越剧烈(t=-4.104,P=0.000<0.01),对父母的依靠越少(t=2.561,P=0.01K0.05),对SARS影响程度的知觉越低(t=4.072,P=0.000<0.01),被试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低(见表1)O表1回来分析aModel非标准化回来系数标准化回来系数B标准误Betat显著性1学问506.081312-6.251.000从众.322.0873.699.000意愿573.140-.206-4.104.000父母依靠.342.134.1272.561.OllSARS对我个人1.144.281.2014.072.000的影响程度a焦虑(2)对受干扰程度的测查以焦虑为因变量,以学问、意愿、从众、依靠,以及各种风险特征维度为H变量进行同时回来分析,结果表明学问、从众、依靠,以及风险特征维度中SARS对于个体影响程度等变量显著,进入了回来方程:随后再次进行同时回来,结果表明只有从众行为可以进入回来方程:整个模型显著(F=89.054,P=0.000<0.01)可以说明整个变异的21.1%(Rsquare为0.211)。详细来看,个体的从众行为越少(t=9437,P=0.000<0.05),其受到干扰的程度也就越低(见表2)。从总样本的回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个风光对SARS事务时,被试对SARS问题的了解状况、公民情愿的凹凸、从众行为以及对父母的依靠程度都能够肯定程度上预料个体的焦虑水平以及受到干扰的程度。假如从人群的角度考虑,我们则可以推想限制公众恐慌的敏感因素。表2回来分析表aModel非标准化回来系数标准化回来系数B标准误Betat显著性1从众747.079459-9.537.000a干扰总结:公众理性的特征任何简洁的推论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由SARS引起的心理焦虑或恐慌的真正缘由。但我们应当关注一个特别明显珠现象:当我们共同面对同一个客观风险事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体验了不同的主观感受。本探讨的数据告知我们,个体间的体验与感受的确存在显著差异,而正是对这些差异的分析,让我们有可能了解什么是克服心理恐慌的关键。从风险事务特征的角度,我们并未发觉被试因为与疫情的物理距离而加重心理的焦虑程度,但对SARS学问的了解会影响被试的心理状态:从被试个人特征的角度,探讨发觉个体的认知、公民意愿、从众行为以及对父母的依靠等变量都与个体的心理焦虑有关,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成为考查和调整个体心理状态的途径。从本探讨结论中我们有理由推论,公众理性的建立应当从个体对事务特征的知觉以及个人特征的干预两个方面考虑。尽管高校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有生力气,在探讨公众理性问题时特殊值得关注,但因为条件限制,本探讨在取样方面存在肯定的局限。【参考文献】1SlovicP.InformingandEducatingthePublicAboutRisk.RiskAnalysis.1986.6(4):403-4152SlovicP.PerceptionofRisk.RiskAnalysis.1987.236(17):280-2853SlovicP.Trust,Emotion,Sex,PoliticsandScience:SurveyingtheRiSk-AssessmentBattlefield.RiskAnalysis.1999.19(4):689-7014谢晓非,徐联仓.风险性质的探讨一一项联想测验.心理科学.1995,18(6):331-3455谢晓Ih徐联仓.一般社会情景中风险认知的试验探讨.心理科学.1998,21(4):315-3186谢晓非,徐联仓.工作情景中管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探讨.心理学报.2000,32(1):115-1207谢晓非.乐观与风险.北京高校学报.2001,37(6):859-8688谢晓非,徐联仓.公众风险认知调查.心理科学.2002,25(6):7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