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
交口县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我县是山西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县(市)之一。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履灾宙种类多、灾情近、危害大,口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极大,特别是因矿业开发、切坡修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为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宙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G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0)18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地侦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多(交政办发(2014)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交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布<山西省交口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十三五”)>的通知(交政办发(2019)53号),做好我县2020年度地质灾需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2019年地侦灾害发生情况2019年全县未发生地质灾害。二、2020年地域灾害发展趋势预测(一)全县地痂灾害隘患点分布情况根据2017年地质灾需隐忠点核查结果,全县范围内共有芬类地质灾害随患点178处,其中:滑坡33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8.54%:崩塌18处,占10.11%;不稳定斜坡94处,占52.8%:地面塌陷16处,占8.99%:地裂缝15处,占8.43%:泥石流2处,占1.12%,从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1处,中型8处,小型169处,经我县聘请的技术职称单位对全县而陡边坡进行排查后,有康城镇南故乡和北故乡两处列入地质灾害隘患点进行管理,在地质灾害排查摸底中,有水头镇搭上村和温泉乡响义村共两处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管理,现全县按地质灾害进行管理的隐患点共有182处。我县全境都是地质灾需易发区,地质灾需高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39%,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22%,地版灾害低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39%,(二)全县降水趋势预测情况预计2020年全县气温普遍比常年偏高,降水增接近常年,季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中春季、夏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少,秋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多,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秋季大部分乡镇平均气温偏高,易触发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夜等强对流天气。(三)地质灾宙重点防范期根据我县地域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发育规律,结合2020年气候预测和我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研究,全县地质灾害选点防范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冰雪冻融期(35月),这一期间内气温升高,土体解冻,受土体冻融及土体中的地下水作用的影响,易发生坡体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二是主汛期(69月),在时空上降水量分布不均,同部连续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四)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牛.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对农业、交通、居住条件的需求,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生活基本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大量的坡地、林地被开展、被消切,农业开发、交通建设、房屋修建不仅破坏了原有植被,增加了水土流失,而且扰动了斜坡结构的完整性,破坏了斜坡的稳定。在暴雨或灾害性天气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三、2020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地质灾害而易发区受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侦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大麦郊河、双池河和石口河、回龙河河谷两测及煤矿、铝矿和铁矿开采区的梁状黄土丘陵地貌地带,主要分布于温泉、桃红坡、双池、回龙、康城、石口和水头各乡镇驻地及附近村庄。该区总面枳约470.8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7%.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公路有209国道和321、224省道,以及多条县乡级公路;主要煤矿、铝甘、铁旷及石料厂均处于该区,主要乡镇驻地及人口密集区均位于高易发区内。该区发育地质灾需点165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19处,不稳定斜坡82处,地面塌陷15处,地裂缝15处、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342处km2该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区,分别为:温泉东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桃红坡镇东南部大麦郊一双池镇大部一回龙乡中部一康城饮东北部一石口东部丁家墉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地面羯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水头镇南中部一石口乡西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宙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周边l-4km范围内,温泉乡中部、桃红坡镇中部、水头镇东中部、石口乡南部、康城镇中部、东北部、回龙乡西部、东南部。地貌类型主要为溶蚀侵蚀低中山区,局部为溶蚀侵蚀中山区1该区面积约2949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0%。该区地形更杂,地貌单元多样,细小冲沟发育,斜坡受水流侵蚀作用明显。该区人口较密集,人类活动较强烈,以修路、建房、建窑、农耕活动为主。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14处,其中滑坡1处,m塌1处,不稳定斜坡11处,地而塌陷1处,地裂缝1处,灾点密度为0047处km2.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个亚区:温泉乡中部、桃红坡镇中部、回龙乡西部、水头镇东中部、石口乡南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石口乡东南部、康城镇中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钝区,康城镇东北部、回龙乡东南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溶蚀侵饨中山、低中山区。多为被森林覆盖的基岩山区,面积约494.1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0%。地貌类型主要为溶蚀侵蚀基岩中山、低中山区,山高林密,人口稀少,为县域内主要国有林场和原始森林分布区,植被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偶尔分布小里石料厂、铝土矿和陶兖土矿点,均为露天开采。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3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处,灾点密度为0.006处km2,该区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亚区:温泉乡西部、桃红坡镇西部、水头镇北部、西部滑坡、崩塌低易发钝区,水头镇、石口乡、回龙乡、桃红坡镇四镇交界区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石口乡中部、康城镇西部、水头镇中部突出区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四)玳点防治区地质灾击全点防治区主要分布在大麦郊河,双池河和石口河、回龙河河谷两侧及煤矿、铝矿和铁厅开采区的梁状黄土丘陵地貌地带,主要包括温泉、桃红坡、双池、回龙、康城、石口和水头各乡镇驻地及附近村庄,区内常住人口较为密集,人口流动较频繁,该区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分布有公路、城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厂矿企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该区总面积约492.26km2,占全区面积的39%.发育地质灾害点168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19处,不稔定斜坡85处,地面塌陷15处,地裂缝15处,泥石流2处。威胁对象主要有居民、房屋(土窑、店窑、砖房)、厂矿建筑、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镇,乡村道路)及其过往行人车辆、耕地、林地等。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333处km2.该区灾击点险情等级特大型1处,险情等级中等8处,险情等级小里173处。威胁人口3102人,威胁资产12872.9万元。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各矿山企业及周边地区,重点预防因雨水沿来空地裂缝渗入引发地面塌陷,进而对村庄和乡村公路造成损在;特别是河流沟谷沿线的矿井,要预防废弃矿渣堆放河道和沟谷引发泥勺流: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需隘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高陡边坡下乡镇、村、学校、矿山企业、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滑坡、崩塌灾在。四、地质灾击防治措施(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地质灾在防治坚持屈地管理,强化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於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卜联动的地侦灾害防治新格局各乡(镇)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贯彻全年,按时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及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层层签订货任状,发放"书两卡",督促村级监测人、受威胁单位和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讯后曳查、宣传培训、防灾演练等工作,做好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备村委会(社区)具体组织区域内障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灾(险)情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等工作。强化部门监管贵任。县自然资源局负员组织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做好全县地J贞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承担全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县应急管理局要负货组织编制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组织编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宙防治工作,指导开展粽合风险评估工作:承担县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救援和日常综合性工作。县臼然资源局和县应急管理局要加强沟通协调,落实部门职责,厘清"防"和"救"的工作关系,形成地质灾需防治合力。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条例、可实施意见具体要求,明确职能分工,细化目标货任,强化阵地意识,依法依规做好矿山开采场地、交通干线、水利设施、旅游景区、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移民搬迁工程等各类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切实关注重点环节紧盯至要时间节点。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高度关注冰雪冻触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的地质灾杏防范工作,做好冻融期和汛期地质灾杏随患大排查,并加强督促检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在汛期对全县进行全面停查、检查。做好预警预报,应急、臼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做好协作联动,提富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发布灾需性天气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宙应急出动、巡查排杳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击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院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全面做好群测群防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一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保持监测人历的长期稳定和工作枳极性,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而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要及时补充完善各类地质灾杏隐患点台账数据,制定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每个地质灾宙隐患点都要明确防灾贵任人、监测货任人及技术负贡人,并挂牌、公示,不定期进行抽查。(四)持续深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分类处置各乡(饭)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贵分工组织专门排查队伍对各类地质灾害陇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击威胁押亚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并扎实开展高陡边坡地质灾宙随忠排查"回头看"工作,坚决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耍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哙患作为全点,密切关注富陡边坡附近建筑物'街区排水系统是否完备,认或仔细查看用水是否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耍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或胁。要对2019年已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陷忠加快推进分类处置工作。对纳入工程治理及避让搬迁的重要隐患点,要落实资金,倒排时间表、任务图,明确货任人,要专人监督、挂牌督办,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确保治理到位;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明确专人盯守,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避险撤离。(五)加大地质灾杏防治宣传培训演练力度开展地质灾需防治科普宣传。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制作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活页、挂图、动画、影视光盘等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县、乡、村三级电视台播放地质灾杏防治科普宣传片,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掾单位深入每个院患点对受戒胁的群众进行宣传,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充分利用“422"、"512"、"625"、"1013”等时机开展广场式防灾诚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口号,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全方位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人先。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负货组织本行政区内隐患点群测群防员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应职尽资能力。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在地质灾击哙患点或易发区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熟知避灾地点,确保遇险时能筋有序快速撤离。淞期前,地质灾害高易发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1次示范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进行以避除为主的防灾演练,努力提而各级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能力。(六)桎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开展地质灾宙专项排查工作。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随患底数和隐忠类型、危险程度,编制监测方案、防灾预案,最大限度地减轻黄土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实施地质灾害哙患点专业监测工作。选择部分威胁严选且近期无法开展工程治理或搬迁避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开展专业监测,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并与省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及应急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专业监测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隆移民搬迁工程.相关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快推进农村地质灾在治理搬迂工作,明确时间进度,加大督促检杳力度,千方百计推进,确保2020年30户搬迁任务全面开工、竣工过半,2019年及之前的任务全面完成验收:已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旧房必须全部拆除,坚决防止人员回流.耍把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无需化卫生厕所改造等相结合,并强化农村地域灾害治理搬迁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搬迁户信息管理,及时健全完善搬迁工作资料,确保资料合规、齐全、真实。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严格落实各乡(三)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货人是当地地侦灾宙防治工作第贡任人的贡任.强化政治担当.要及早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侦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击防范的严峻形势,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二)严格责任分工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贵的原则,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成员堆位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贡任,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有关单位防灾主体责任。自然资源、应急、水利、住建、交通、教育、文旅、卫健等地侦灾宙防治象导组成员的位要按职费分工,做好相关领域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建立联防联控的日常联动协调机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做好地质灾击防治工作。要严格考核问责,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因筑导不力、推竣扯皮、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三)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贽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宙监测预警、群测群防、隐患调查排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突发地J贞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所必需的交通、通讯、物资器材等装备,要严格落实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控体系的实淹意见,聘签订地质灾宙防治技术支撑协议作为专项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省内地质勘查队伍现有专业优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解决基U地质灾宙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不强、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面加强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宙应急出动、巡查排杳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院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宙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推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