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那务镇六村人文概况.docx
化州市那务镇六村人文概况(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化州市那务镇六村村林地示意图O235470»401.4101区位图六村小学南地坡山岭大石鼓巨石茂名坡仙人石灯繁冼太庙木坑堀文化广场村庄简介六村位于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居六皇山发祖之地马蹄岭、铜钟岭脚下,属丘陵地带,距镇中心12公里,东面和北面与高州市接壤,西面邻近上垠村委会,南面靠着章道村委会,管辖13条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43户,人口2674人(2010年):全村总面枳I1.27平方公里,耕地面枳960亩。相关描述六村在化州县化州镇北45公里,那务坪东北9公里。属那务镇。人口416。聚落在山坡旁,呈点状分布。建筑多砖木结构平房。耕地41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蚕桑、麻类。有果树、橡胶,林地1万亩。有大道与邻村相通。(摘自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1991年)聚落地名)村庄荣誉那务镇文明村化州市信用村革命老区村地名由来六村:木名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版化州志一书中已出现“六村”此地名,部分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村庄是由六条小村组成且为村治所在地故名“六村”,实则非也!据考证,“六村”古作“绿邨”,意即绿色乡村,其后为便于简写,遂定此名。今人以“禄”“六”同音,亦写作“禄村”。平山坡:因村庄地处平坦山坡之上而得名。屋地山:民居聚落在山岗之上,昔日伍氏落籍,确定此为世居屋地,遂呼此名。灯桀:因村庄地形与古代照明灯架相似而得名。高田:村址在高亢的田地边,旧时称之为“鬼田”,后以“鬼”字不雅,遂根据田地特征更为此名。新屋:清代林氏从南地坡迁出落籍于此,盖建新屋,开拓村场,取“新屋”二字为村名。现子堀:旧称鱼耍洞,后谐音改为此名。南地坡:因村庄分布在坡地之上而原住民蓝氏世居于此,遂叫“蓝地坡”。乾隆年间林氏迁入定居,发展壮大,蓝氏口渐式微,避疫而搬,一村独姓。由于“蓝”“南”谐音,乡人常唤“南地坡”,而蓝亡林兴,四邻亦称“林地坡”,后定村名为“南地坡”。哦公加:因村庄分布在田埔边上,四周巍峨山岭围绕,遂取此名。木坑堀:因村庄分布在木坑田炯之上而得名。大石鼓:因村边有一巨石而得名。沙田:位于化州与高州交界处,是那务东北部边陲山村,处在高州石板沙田村下方,俗称“下沙田”,化州境内以“沙田”著称,遂以此为村名。山心:因四面环山而村落分布其中,遂为此名。龙善塘:因村内有山塘,黄鳍尤多,而黄解乂称龙鳍,此塘被取名“龙鳍塘”,久而久之以塘名命村名,世代沿袭,后为便于简写,“鳍”字去鱼旁,遂为现名。茂名坡:相传西晋时,道士潘茂名曾在此修道,故命名,遗有仙人石。1970年至1988年,高华农中在茂名坡办学。行政区划六村村委会行政区域总面积I1.27平方公里,卜.辖六村、平山坡、灯第、新屋、高出、南地坡、沙田、现子堀、大石鼓、峨公用、木坑恫、山心、龙善塘等13条臼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其中六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现子炯和南地坡各分三个村民小组,屋地山分别划归六村四组和平山坡组)。村民小组序号自然村村民小组备注1六村六村一组、六村二组、六村三组、六村四组包括栗子园、白坟坡2平山坡平山坡组分平山坡村场和屋地山村场3灯集灯渠一组、灯槃二组4高田高田组5新屋新屋组6现子铜现子恫一组、现子洞二组、现子桐三组7南地坡南地坡一组、南地坡二组、南地坡三组8大石鼓大石鼓组9峨公埔峨公城组10木坑炯木坑相组11沙田沙田组12山心山心组13龙善塘龙善塘组合计共21个村民小组姓氏据调查,六村村委会共有24种姓氏,收录如下(排序不分先后):林(平山坡、六村、新屋、南地坡)、陈(平山坡、栗子园、现子洞、木坑堀、灯槃)、蔡(六村、新屋、木坑炯)、钟(六村、哦公埔、山心)、全(六村)、邱(六村、灯繁)、王(六村)、伍(屋地山)、宁(白坟坡)、刘(灯渠、沙田)、李(高田、现子洞)、周(新屋)、何(灯条、新屋)、莫(新屋)、黄(新屋)、苏(灯繁、高田)、张(新屋)、俞(灯槃、现子洞)、付(现子炯)、谢(现子炯)、梁(山心)、温(大石鼓)、赖(龙善塘)、窦(灯集)附部分姓氏考据I南地坡林氏:始祖林芳荣,清外委,原籍广西玉林,奠基广东高州府,焉后,迁茂名良塘,传二世,竹峰公兄弟迁居南地坡谋生,后分迁各地,今林氏世居那务六村者主要聚居在六村、平山坡、南地坡、新屋等自然村。下火钟氏:族人分布在六村、雄公堀、山心等自然村庄,为石板下火钟鸣金之后,清代已在六村境内居住,与上垠钟氏同宗,族中名望有钟亚北、钟志祥、钟日明、钟毅、钟春。现子堀李氏:属三柏李氏分支,初居合江,迁那务东门,后定居现子堀,建宗祠于今那务卫生院。该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有作为者:李玉进、李玉海、李玉森、李以冠。高田李氏:由广西迁来,有作为者:李善海。屋地山伍氏:早年居住在上娘村委会拱桥头村,解放前迁到屋地山,后与平山坡林氏合为一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化时期才十来人。白坟坡宁氏:民国年间,宁氏从广西迁入六村,初居北加口,后搬天官庙附近,最后定居白坟坡,与六村小学为邻。宁氏今有四房,长房宁绍光,早年外出,其后代居住在韶关:房绍海,其后代居住在那务坪,白坟坡老宅曾作医疗诊所:三房宁绍桂,曾任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已搬出壶炯仔;晚房宁绍辉,在家务农,留守白坟坡。栗子同陈氏:原籍宝坪西埔,初居渡槽附近,遇瘟疫迁栗子园,常有贼寇抢掠,遂迁六村塘尾,再迁平山坡引陵江边,后迁栗子园,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启荣。平山坡陈氏:解放之初,陈周华随母改嫁而落籍平山坡,原住宝坪镇巷口村。大石鼓温氏:原籍合江镇,清代迁入大石鼓,那务镇独此一姓,建有分祠,前后三进,珍贵文物建筑,族中名望有高级教师温名强。该姓的温名西自文革:初期高小肄业后走上讲坛,在六村小学服务了四十多年,是六村教育史上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桃李芬芳,功德无量。龙善塘赖氏:外乡迁入,依山而居,地处偏僻,民国时曾有土匪抢掠,赖氏人口较少,大部分住户搬到壶堀坪,族中名望有原六村党支部书记赖集文、原六村小学教导主任赖章汉。新屋周氏:清代已在新屋活动,传世多代,人口较少,1996年12月,合力重修灯粲冼太庙,族中名望有宝珏镇常务副镇长周国强。六村蔡懂文分支:由水口球迁来,历经数世。六村蔡秀龙分支:原居木坑堀中间屋,民国时期蔡秀龙父来六村蔡懂文家做长工,渐定居于此.下木坑洞蔡氏:由文楼镇田尾村搬来,该分支与木坑洞中间屋蔡氏不同宗,族中有蔡志刚(海南椰树集团经理)、蔡秀凤(原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调至东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蔡广信(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原在中交四航局工作,转战东莞地产界,现任东莞市化州商会会长)、蔡东宏(任职于茂名市公安消防支队)。六村全氏:祖地京堂石岭村,祠堂原位于垠城村,民国已在六村活动,人口较少,有作为者:戏曲艺人全新华、原六村管理区办事处主任全勇。六村王氏:改革开放后,播扬王盛亿随母改嫁而落籍六村,在当地成长,生一子。灯槃苏氏:原籍那务莲塘村,清代已在六村境内活动,人口较少,居住集中。现子洞俞氏:原籍广西,清末迁到现子堀开基立业,逐步发展壮大,部分族人搬出灯集居住。现子堀谢氏:民国时期,谢氏随母改嫁而落籍现子堀,子士庆,孙永辉。先民六村莫氏莫氏是那务六村早期居民,清代中期以前在六村居住,宗族势力强大。莫氏先民开发了六村,创造六村文明。今天的六村人仍时常提起莫氏先民的事迹。莫氏在六村居住时间长,对周边影响力广。莫氏主要聚居在六村自然村,没有向附近乡村分散,落籍时间今人不得而知,据推测,可能与增村莫氏同宗。莫氏当时的人口规模、农田亩数、活动踪迹缺乏相应的史料,今人对莫氏先民的认知来源于祖辈的流传。莫氏当中有地主、富农、中农,财富等级清晰。六村林氏祖堂是往口莫氏地主的住址,据说,该地主财富甲一方,屋梁用纯金所做,水窦用纯银打造,出行坐大轿,家中有长工、婢女。由于六村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前去化州州城和高州府城都极为遥远,又有陵江天险阻隔,历来地方官府难以实行有效管治,因而造就莫氏的一方独大,左右村庄局面。据六村老人讲述,当时的六村莫氏在外人眼里是作风霸道、蛮横无理的氏族,附近有农民娶妻,莫氏地主竟要强抢新娘。莫三是六村莫氏的杰出代表,今天六村人的精神信仰。莫三生活在清代,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三,大哥喊莫一,二哥喊莫二,所以人们也依序喊他为莫三,他真实的名字反而没人喊,久而久之就被遗忘。莫三生活的具体年份、妻儿情况今人不得而知,有人断定他为六村的地主。上垠、六村的居民都立庙拜祭莫三,尊称他为天官,尊称他的两位兄长莫一、莫二为尚书,在外说起莫三天官都知道是那务东北部的神灵。每逢传统佳节,上垠、六村的居民都卜分虔诚地到庙里拜祭英三天官,尤其是农历的正月卜五、卜六这两天,当地举行游神活动,敲锣打鼓,场面隆重。莫氏在瘟疫浩劫中人口锐减,最终搬离六村。清代中期,林氏及其他姓氏相继定居六村,与莫氏展开自然资源争夺战,当时的莫氏仍旧是六村最大的宗族,外来姓氏无法动摇其主要地位。英氏人多势众,田多地广,势单力薄的小姓被莫氏挤压。后来地方流行瘟疫,连年不息,六村尤为严重,莫姓族人大量死去,剩卜的族人为了保命不得不搬离疫区,另寻住所。鸦片战争后,六村已经没有姓莫的居民。今天,境内的光棍岭、马草墩保留着莫氏祖坟,往年还有外地莫氏前来扫墓。六村莫氏已成过去,今天的六村人拜祭奠三天官仍会想起昔日这一强大的族群。土特产谷类:稻谷、玉米落类:番薯、木薯、甜薯、大薯、芋头豆类:花生、黄豆、绿豆果类:荔枝、龙眼、芒果、菠萝、菠萝蜜、石榴、杨桃、葡萄畜类:鸡、鸭、鹅、狗、猪小吃:煮汤粒、炊粒、煎粒、糖心横、长形粽竹类:石竹、西竹、箭竹、矮竹河流六村境内有引陵河段和旧江两条河流,引陵河段于1957年由县委、县人委发动干部群众担泥挖掘而成,起源北流扶新,流经宝坪,进入那务平山坡村,宜流各镇,供应农业用水,方便灌溉,肥沃一方水土。旧江发臼高州马蹄岭,流经南地坡、高出、新屋、灯桀等村组,转入白坟坡,水流量大,沿江两岸地势较高,汇入陵江。生产基地近年来,六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新突破,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农业,建立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六村特色农业产业,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基地名称投资项目占地面积成立时间投资者南地坡香蕉“绿土”牌2006年化州市长发生产基地香蕉香蕉合作社现子堀农业生产基地猪、牛、鸡、鹅、羊以及种植橘红、红光橙、西瓜和药材1075亩2013年黄乐军庙宇天官庙位于六村,1993年动工,1994年竣工,供奉莫三、潘八、刘十六等诸神,由六村和平山坡村的外出乡贤、善男信女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冼太庙位于灯条村水口岭顶,始建时间失考,上世纪五十代被毁,重建于1996年12月,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前后两座,占地约300平方米,供奉圣母冼太夫人,由灯集、新屋和高田等三条自然村的信众捐资兴建,设有庙理事会,负责组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和庙产管理。(参考那务古今)名胜大石鼓巨石大石鼓村道旁边有一块大石头,窕其来历,在当地充满神话色彩,有待考证,该村因此而得名。据闻,之前有好儿块这样的大石,后来大多数用于生产劳动与住房建设。“龙之脊梁”纪念碑位于六村村委会境内高山之上,临近峨公埔村民小组。1999年6月1口,为谴责北约野蛮行径,纪念遇难同胞,中共化州市委树立此碑。纪念碑高2.5米,通体为花岗石,正面镌着“龙之存梁”四个大字,由时任中国记协主席、人民口报社社长邵华泽手书,背面记载三烈士牺牲经过,最后书”今立龙之行梁纪念碑,旨在祈祷和平、摒弃战争:昭示泱泱中国不可侮,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纪念碑旁边,立有三座各刻着三烈士遗照的小石碑,碑后各植有一-株龙眼树。文化遗产序号名称建筑年代地址1高田石桥清代高田村2六村城堡遗址清末民初平山坡村林业屋背3南地坡城堡旧址清末民初南地坡村内4南地坡大屋民国南地坡村内5温氏宗祠民国大石鼓村6高华农中遗址1970年茂名坡(土名)7禾堂地分教点遗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禾堂地(土名)8灯渠分教点旧址人民公社化时期灯奖村内9大石鼓巨石待考大石鼓村边野生动物六村地处边远山区,远离城镇,解放前,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时常有猛兽出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村民外出赶集或上山砍柴都要结伴而行。据说,大石鼓村温明东之母某口在外淋菜,刚好遇上老虎下山寻找食物,大惊之下,赶紧抛下手中的农具飞跑回家。有的村庄在深夜时分经常有老虎进出,咬死家狗,食肉嚼骨,留下斑斑血迹。民国末年,灯繁村有i邱姓疯癫女了在平山坡村被老虎咬死。现子堀村李以冠的父亲曾与老虎搏斗,虎口脱险。解放后,人们不断地进行狩猎、捕杀野兽,砍伐树木、开发山岭,老虎、黄猿、野猪、穿山甲等野生动物逐渐灭迹。农民生活在过去,六村广大农民所居的房屋均为低矮泥砖平房,2间或3间,包括地主所居住的房子也是泥砖平房。农民没有或仅有少量十地,都是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种为生。农民的生活是极为困苦的,缺衣少食,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吃的是杂粮、稀粥,青黄不接期间,靠萼苗、糠数、野菜充饥,一年四季,吃不上几次鱼肉和干饭,一双木屐穿好几年,一张棉被盖几代人,冬季大多是盖麻包或用破布条编织的被单。自1981年以来,六村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外出发展空间广阔,农民收入渠道增多,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改变了以往“黑蓝灰”的服饰穿着,告别了泥砖房,经历了火砖房,住上了小洋楼、小别里,家用电视机、电话机、录像机、摩托车基本普及,收入较好的一些农户购买了电冰箱、热水器,个别家庭还买了电脑、装上了空调,开上了小汽车。六村村民努力奔康致富,逐步朝着舒适、安乐的方向发展。年例期正月十三:沙田、大石鼓正月十六:六村、平山坡、屋地山、南地坡、白坟坡、栗子园正月十七:哦公埔正月廿四:木坑洞二月初一:现子恫、龙善塘、山心二月初二:灯槃、新屋、高田知名人士本籍莫三,生活在清代,原是六村的地主,家境富裕,家中兄弟三人,排行第三,人称莫三。相传其为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神武捕然,有英杰之才,深受乡民爱戴:后得道成仙,以莫三天官敬称。为永久念之,人们将其遗骸葬于光棍岭,起冢为陵,修成坟墓,并立庙供奉。三虽逝殆数百载,威神不散,烈节犹存,迄今六村之人道哉。林秀佳,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地主,善长仁翁。林永隆,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由南地坡迁到六村开基立业,牵头兴建林氏大宗祠。林永桢,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布政司经历。林可选,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化州按察司照磨。林可达,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清代候选高州府知事。林可栋,今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清代副贡。林可棠,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进二都乡正。林可杰,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舫,今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进二都乡正。林作宪,今六村村委会六村人,蓝翎游击。林圣玺,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化县第七区区公所区长。林棣贤,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顶替征兵,随部队参加抗战,在佛冈作战时曾写信回家,后无音讯。林冠贤,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化县八小校长。林坤贤,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在广州军区司令部警卫营工作,后任广州土产进出口公司经理。钟亚北,革命烈士,六村村委会峨公埔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耳桂边纵六支十七团战士,1949年3月,在合江六皇嶂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0岁。林林,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革命功臣,先后参加抗口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化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林积儒,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顶替征兵,据说在部队因急性痢疾去世。宁绍光,六村村委会六村四组白坟坡人,早期外出乡贤,落户韶关。钟志祥,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抗美援朝英雄。林祥,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曾在石油系统任职,病逝后,单位派人送来花圈及朝天鸣枪哀悼。林权,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人,原高州县计委主任。覃群青,林权妻了,历任高州县副县长、高州县委副书记、茂名市农业局副局长。林钢,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广州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林铁,六村村委会六村人,民航中南空管局处长。林名全,六村村委会六村人,参加解放军,后回乡休养,1962年前往宁熨青铜峡造纸厂工作,举家迁移。林名德,六村村委会六村人,高中毕业,曾任科长,后任广东某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林名勋,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原化州县文教局干部。谢士庆,六村村委会现子堀村人,原肇庆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副局长,少将军衔。林群娟,六村村委会平山坡村外嫁姑子,“化州犍水”创始人。林伟,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早年参军,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荣立三等功,提拔为连长,后转业地方,现任科级干部。林冠宏,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人,广东兆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捐建南地坡文化广场和南地坡文化中心大楼。林翠虹,六村村委会南地坡村外嫁姑子,热心娘家公益事业,在六村小学捐资设立奖教奖学金。李善海,六村村委会高田村人,广西横县泰源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热心乡贤。林德荣,六村村委会六村人,中共党员,茂名某石油公司负责人。郭省惠,林德荣妻子,高级工程师。林春光,六村村委会六村人,中山大学毕业,茂名市委组织部调研科科长。李玉海,六村村委会现广洞村人,中学高级教师。李玉进,六村村委会现子炯村人,原壶洞中学校长。李彪,李玉进之子,1984年考取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移民新西兰。钟日明,六村村委会峨公加村人,深圳干部。蔡广信,六村村委会木坑堀村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企业家。客籍吴茂汉,化州那务人,原化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上世纪70年代末,曾驻点六村大队领导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施宗法,化州播扬人,原化州市人民法院执行三庭副庭长、审判员,上世纪70年代,高华农中在六村办学期间,曾在校任教。梁汝棠,高州石鼓人,1979年高州县高考文科状元,原广东龙汇庄园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至2004年间,在六村大面积承包山岭,种植果树,发展庄园经济,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盘活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六村的经济开发,改变了六村长期以来的贫困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陈伟,原茂名市地税局局长,挂点帮扶六村时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帮助六村摆脱贫困,促进产业转型,抓好学校、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嬴得了村民的敬重。道德模范士正当家四世士正走一个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人。据林氏族谱记载:三世秀开有士进、士通、士正三子,士进和士通都是中年早逝,留下一众孤儿寡母,士正成了家中的栋梁柱,他有四个儿广,还要赡养父母,同时要照顾亡兄的子女,生活压力非常大。士正没有因为这样而垂头丧气,他正视现实、坚强地挑起治家重担,带领家人披星载月勤恳耕种。皇天不负有心人,林家勤劳的付出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从此,一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士正为侄子购置地皮。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面积狭小的南地坡终究容不下太多人口,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士正从长远作打算于是出资买下六村和渡头的地皮分别赠送侄子永隆、永志。其后,永隆、永志听从晚叔的安排搬到新地方安家,开枝散叶。士正的后代分布在平山坡。由于过度操劳,士正五十多岁就去世了,葬在高州。清道光年间,士正的三子永桢、晚了永干搬出平山坡开基立业,氏F和次子留在南地坡。到民国时期,士正留在南地坡的两房相继绝嗣,平山坡的热心太公又分别安排法贤、圣颐过继到长房及二房名下,将这两房香火传承下去。后来,法贤搬到六村居住,圣颐留在平山坡。士正身上的美德值得子孙后人学习和弘扬。(根据林氏族谱撰写)卢氏救婴林氏族谱记载r则南地坡与六村四世祖婆卢氏的英雄事迹。卢氏三十几岁时丈夫土进就病逝了,她独力抚养永盛、永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日子过得艰难。卢氏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平日喜欢帮助别人。当时,附近有个姓姚的妇女生了一个男婴,由于家境贫困养不起,她打算将男婴淹死,卢氏听闻后十分同情,急忙跑到姚氏家里抱走了男婴,她交给了邻村一户姓黄的人家抚养。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婴不知是新屋黄氏的祖先还是周边其他村黄氏的祖先,有待考证。(根据林氏族谱撰写)钟代周恒久敬老三十载化州县那务镇共产党员、革命烈屈钟代周,三十年如一口照顾本村周秀琼、巫群芳两位孤寡老人。去年八月,钟代周看到周秀琼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快倒塌了,便亳不犹豫地从家里搬来值价三百多元的砖瓦和木料等,把危房修缮一新。(摘自南方论刊1994年第06期)耆老名宿林秀佳,南地坡村人,生活在清代乾嘉年间,创租万石,热衷修桥补路、捐资助学,体恤贫苦之人,是四邻公认的善人。林启春,六村人,活跃在清末民初,是当时的富家大户。林德允,六村人,家庭殷实,厚道仗义,重视后代文化教育,子冠贤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执教小学,孙辈均从教各地,曾孙林春光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党政机关工作,林德允家族以“书香之家”享誉乡邑。林圣玺,六村人,承继祖业,容智持家,精明治族,尊崇宗长族老,礼待乡亲贤达,历任基层要职,手握地方实权,其超群出众的才干令世家大族信服,解放后,被新政府定性为阶级敌人和反动派,革职逮捕,押解至县城,处以枪决。蔡其五,六村人,得贤妻林氏相助,光大乃父蔡展三产业,中道发迹。解放后,被新政府抓捕并关押于县城,其后释放遣返,强制劳改。由于擅长五行风水,常邀相地,酬以钱谷,而免受饥饿,得以善终。其子裔因家庭成分,难以正常娶妻生子,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结婚成家。林轶贤,南地坡村人,小地主,解放前有Y鬟使唤。六村历任村(大队、乡、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名录按任职先后排序:序号姓名所在自然村任职时间现况1陈启荣六村1961已故2林坤平山坡已故3李以冠现子堀现居现子嫡4林艺南地坡已故5林名南六村1983现居六村6赖集文龙善塘现居壶相坪7林积明六村19992011年现任六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8周国强新屋20112014年现任宝坪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9林生新屋2014年至今现任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联社社长注:1、林坤离任后,陈启荣复任,其后调任壶册酒厂厂长,由李以冠接任。2、林名南后调往镇国土资源所等单位工作。3、赖集文原任六村民兵营长,后担任六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复出任职,协助村支书开展工作,处理有关党务。4、2011年,六村“两委”先后举行换届选举,那务镇干部周国强出任村支书,成为六村新掌舵人,强化了镇级对村组两级的工作领导,其于同年9月在那务镇第卜三次党代会上晋升为镇党委委员,主管共青团工作,分管组织、经济发展办、环保工作兼六村村支书,挂点联系六村、上垠片区。领导班子2017年六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林生: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雪珍:村支部副书记、村妇女主任林积明: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林甫:村民兵营长陈福志:村计生专干党员名录按姓氏笔画排序:宁绍桂、伍华东、全勇、刘开坤、刘开瑞、刘伯兆、刘伯佳、刘伯勇、李广行、李以冠、李奕伟、李善海、苏华标、苏家强、苏日德、林生、林甫、林浩、林广贤、林亚乔、林名南、林名积、林名造、林名超、林德庆、林德海、林积明、林积翠、林枳添、林恒海、邱群清、陈福永、陈福勇、陈福志、陈日光、陈瑞容、陈玉清、陈起旭、钟代周、钟洪丽、钟露东、钟奇佳、钟雪珍、钟永泉、钟玉容、钟进彪、黄国飞、温立华、温立健、温明东、赖集文、赖章海、赖章庆、蔡明桂、黎建平六村之最面积最大的自然村六村自然村人口最多的臼然村六村臼然村姓氏最多的h然村六村自然村最偏远的自然村一一沙出村、龙善塘村居民点最分散的村民小组一一六村四组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大石鼓温氏宗祠海拔最高的山峰一一黄牛岭年代最久的庙宇一一灯繁冼太庙最长的桥梁一一灯繁桥最受敬仰的人一一六村莫三,出圣登仙,咸称境主:峨公加钟亚北,为革命而流血牺牲。最长寿的人一一苏日德已故祖母,岁越期颐,亲睹五代同堂,六村人瑞。兄弟最多的家族一一占有平山坡林圣忠兄弟十人,今有大石鼓温明生兄弟七人教育发展解放之初,在党和政府的倡议和关护卜.,六村境内的六村、灯集、禾堂地等村庄开办了初级小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招收当地适龄儿童,学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小,中高年级则转往周边的勒竹围就读。六十年代,六村初小由旁边的油行迁到六村旧城附近办学。三个分教点有效完成了扫瞎工作。文革时期,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号召,学校于1969年春季至1980年附设有初中班,期间称为六村学校。学校开荒种植甘蔗。1969年,初中班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后来,初中班撤并于壶洞中学,割掉了小学兼办初中的尾巴。1968年,六村学校取消校长制,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对学校进行管理,宜至1978年后才恢复校长制,并逐渐实行校长负责制。1970年后,高华农中曾一度迁入南地坡村茂名坡办学,吸引周边村庄适龄学生入读,提高r六村的社会知名度。1980年,为了抓好学前教育,六村小学开始招收学前班,对象为各生产队6周岁幼儿,班额40人,学习期限一年。八十年代初,六村大队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小学部整体迁入灯集,与灯集初小合并。1982年,学校由五年制恢熨为六年制。1988年,化州县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各村委会辖内的小学由村委会管理。1991年,六村小学开展改危而决定搬迁,选址白坟坡,广大村民参与建设新教学楼,翌年,竣工使用。新校区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不断完善校园建设。同时,六村小学领导班子与六村管理区干群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原六村初小遗址和白坟坡地块置换利用,六村小学让出六村初小遗址,产权转归六村自然村,白坟坡地块归属六村小学。目前,六村初小遗址由村集体所有分到村民个人,自主利用。原灯繁校区改设学前班至二年级,以解决当地村庄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前几年根据上级的要求撤并了灯繁和天堂地两个分教点。六村小学狠抓“三风”建设,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办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重视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树立了“文明、团结、勤奋、创新”的校园精神。2000年12月,六村小学被评为“化州市美丽校园”。2002年8月,那务镇教办任命徐朝东为六村小学校长,与教导主任赖章汉搭班九新班子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申办学宗旨,实行从严治校,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教育,刹住歪风邪气,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元月,乘着教育创强的东风,六村村委会和六村小学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捐款,掀起捐资助学浪潮。六村小学现有学生一百多人,7个教学班,10名教师,师资队伍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的专任教师一专多能,能适应两门以上学科教学。六村村委会的小学适龄儿童均按法定时间全部入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为0,毕业率达100办学五十多年来,六村小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2004年夏天,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热心教育人士在六村投资创办幼儿园,位于六村村委会办公楼处,属于民办性质,招收各自然村3至6周岁儿童,调整了村庄教育结构,满足家长让广女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后与上垠幼儿园合并。附:(一)1992年迁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校长名录序号姓名籍贯任职时间1黄宗文那务大旺洞1992-2002年2徐朝东播扬平太2002-2001年3黄卫锋那务上垠2004-2007年4封琪芳那务上垠2007-2009年5陈理华那务壶堀20092013年6刘建道那务泉加2013年至今注:1、迁校前,黄宗文已担任六村小学校长,在灯桀主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原任壶恫小学教导主任,在六村工作生活十余年,现已退休。2、数据截至2016年3月。<->1992年迁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教导处主任名录序号姓名籍贯任职时间1赖章汉那务六村1992-2011年2钟林杞那务上垠2011年至今注:数据截至2016年3月。(三)治校方略:浅谈农村小学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陈理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我校所在地的14个自然村全分布在山岭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我校在今年开学时,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工作,调查中发现,220名学生中,双亲外出务工学生有131人,单亲外出务工学生有22人。留守学生己达到59.遥0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117个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9个学生由亲戚代管,5个学生无人照管。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一、心理健康问题。隔代监护人中,多数是年老体弱者,与孩子之间很难沟通,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闭和逆反的心理;同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会迷上电子游戏、上网、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特别是无人照管的留守儿童更为严重。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块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考试儿分十几分的在班中占大多数,万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三、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有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孩f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偏差。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采用暴力,行的对孩子百般袒护,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更,导致事态扩大。四、安全问题突出。农村地域广阔,有山坡、水田、河流、池塘、水库,加上好玩特性、独立处事能力还低下,他们的行为活动常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在山林里放火烧黄蜂,酿成火灾:在马路上追逐、打闹造成车祸:偷摘农户喷洒了农药的水果来吃,发生中毒事件;儿个小伙结伴去游泳,造成溺水等。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学校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其中,职贲分工可为校长负贲全盘工作的协调,德育处一一具体布置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一一负责各班成立爱心小组,并对留守孩了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本班留守孩的档案,作好详细记录。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3、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为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体验父母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道德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不良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4、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5、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可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6、教师要经常家访,J'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社区、村组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了政府、村社、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应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H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原文载茂名日报2011年11月8日第11版,作者时任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小学校长)社会团体六村计生协会在化州市计生局、化州市计生协会和那务镇计生办、那务镇计生协会的指导下,协助政府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确保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六村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协助政府动员六村村民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组织。六村青年协会成立于2014年1月,外出乡贤李善海为创会会长,林名超、林甫任副会长,以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宗旨,团结凝聚青年力量,引导青年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六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六村团支部成立于1961年,是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最基层一级组织,反映青年的要求,维护青年的正当权益,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青年提供具体有效的服务,带领六村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党的忠实助手和可竟后备军作用,为推进六村经济民生发展贡献力量。武装力量团练咸E初年,为镇压R益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官府大力倡办团练,州北各都大多建立团练局,协助官军镇压义军,属于半脱产的地主武装。进二都团练局编有15连,每连150人,共有2000多人。六村有部分村民曾作为练勇,平时留在家耕作,没有经常性的“齐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