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认识数字身份 教学设计 苏科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1487469
资源大小:105.5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 认识数字身份 教学设计 苏科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docx
第1课认识数字身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2023年江苏风必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节i果分为四个活动:“议一议:从数据中看信息”“做嘴:数字身份唯一性”“次一议:数字身份的刻比”“议一议;数字身份的价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逐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探咒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信息社会费任,综合提升信息素养。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1、理解什么是信息身份,并能修列举一线常见的数字身份形式(如电子帼箱、社交铿体账号'储信意火、计算思堆)2 .认识到信息身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在线活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3 ,了解如何创建和管理自己的信息号份,包括设置安全的密码、保护个人随私等信息意识、计算思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魔点教学点:1、理解什么是信息身份2、认识到伯恩身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曳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在线活动设计原因:了解认识信息身份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的渗透需要作为重点内容.教学魔点:了解如何创建和管埋自己的信息身份设计原因:创建和管埋自己的信忠身份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此部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应作为难点内容.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3分/)效如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弓I入:播放视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数字身份在互联网上学习、工作和娱乐,小智作为社区志愿者,要向社区居民学生听教师引导生活中的案例,学生讨论.回答提问介绍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数字身份。在网上我能做哪些?不能做哪蛀?请你和小智一起探究:使用数字身份时,应该注意就"事项?人们在网上学习、工作和娱乐时,会在网络世界留下相应的身份信刖。设计意孙激发学生对认识信息身份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新知济投(30分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u-½t从敷掘中皆信息下图是小慈上网后留下的部分信息,你能从中看Hl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M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议一议,从JKB中看信息册了学习账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如下情况.:MVcw11«*1T<t«做一做;敷字身份曜Tt近期,小钟和小;5在江苏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注思考探究下图是小熊上网后留下的部分信息,你能从中存出烛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从中你可以扶得什么A1I示?<ii*to*ftr位用华讨论:iXff?通过注册或认证等方式可以获得数字身份,网卜.行为信息也是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和现实中的身份一样,数字身份也是唯一的.排放图片同读随芾技术的发展,数字身份脸证登录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密码登录.还可以过过人脸识别、眼附虹脱识别、指纹识别肾录,从而保证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现实世界中的身份一致,使在线学习和生活更加安全可靠.做一做I数字身份事一性小坦合作探究清淡淡为数字身份信息推送的理解.数字身份的对比里考探究下图是两家网络店铺的数字身份情况,如果这两密都有你需要的买的一件商品.你更愿意在哪一家购买呢?为什么?议一设,数字身份的价值思考探究小智看妈妈般常用手机扫码借用共享通车和共享充电宝,觉得很方便,当他想用自己的账号扫码借用充电宝时.却发现应用枕件提示他备要先忖押金.小智问妈妈该怎么操作时妈妈说她不需要付押金.这是为什么呢?«»*£*+«数字身份的对比下图是两家网络店铺的数字身份情况,如果这两家都仃你需要购买的一件商品,你更愿意在哪一家峋买呢?为什么?议一议,数字身份的价值小智看蚂妈羟常用手机扫码借用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觉得很方便。当他想用自己的账号扫码借用充电宝时,却发现应用软件提示他备要先付押金.小智向妈妈该怎么操作时,妈妈说她不尚要付押金”这是为什么呢?A4fUMM*MV.WM*鼻卑力在用就科星布WlV*-fc与数字2份相对应的信息及在战行为数据,同样具有信用价值.播放图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见考的能力.提高核心素养.3、课堂小结(7分钟)敦即活动学生活动总结本课内容,议一议:从数据中看信息做一做:数字身份唯一性议一议:数字身份的对比议一议:数字身份的价值学生一同回答并梳理知识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模理本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