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docx
外国诗两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一、关于莱蒙托夫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愁闷、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起先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高校,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嫖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Smiddot;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生气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剧烈政治色调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维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热忱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跑,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卷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胜利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闻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二、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闻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特地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当黄社秘书,20年头创办国际高校。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信任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闻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变更自己命运的剧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抗拒斗争,充溢了显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宠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三、如何理解“帆”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赐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憧憬、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予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找寻”、“担心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主动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四、如何理解“萤火虫”绝不能简洁地赐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快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线,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线,也有自身的价值。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意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动、变更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赐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敬重。这须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肯定要将之作为学问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沟通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I乐,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特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脸、生活阅历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需赐予敬重和重视,点拔时应激励学生多读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