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研究.docx
-
资源ID:149067
资源大小:24.3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研究.docx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研究摘要: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点,是实现教育均等,学习自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多媒体网络教育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教学也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教育来说,网络教育教学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优化教育教学”这一核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行网络化教学,并且通过改变教学过程和方式,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外化为日常教学行为。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有鉴于此,科学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二者之关系便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其关注教育的学者、专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我国的大部分中学仍旧沿用着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易于教师对学生的统一授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出现,又为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增添了不少生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图、声、文并茂的授课。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一一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备课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方便的交流和沟通,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可以不用担心昂贵的电话费用,而且甚至还可以达到“面对面”交谈的效果。在Internet这个广泛的海洋中,学生可以择其所好,学其所欲,更加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真正达到主体性教育的目的。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并整合两者的长处为现代教育服务,促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提高。(二)理论依据1、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最为最重要的是设计。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一策略一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一体验一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新的教学模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能否占领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地,关系到学校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2、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一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bnC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的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的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平台,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则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课题研究应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研究的宗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不仅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得到教育界的追崇。问题是,作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否适合于中学的学习与教学?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学科的教学,学生能否就能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出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各学科知识许多已是人类最优秀的思想结晶,其知识的获取很难通过纯粹的意义的建构的途径来获得。用应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重要的是取自其关于过程与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和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强调这一精粹。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这一术语,出现在上一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乔以斯与韦尔关于教学模式理论的有关论述中,八十年代中期后引入我国。他们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通俗地讲,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可以说,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人们去把握和运用,并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基于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新型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2)以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持;(3)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4)时空不限性和虚拟性。教育技术专家提出的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丰富资源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真实情景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学习(三)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我们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教育网站、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搜寻发现,许多国家也在研究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组,于1997年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并提出建议;欧盟在1996年发布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中的开发”计划。日本1994年建立了“百校联网工程”。香港特区政府于1988年拨款26亿港币为每一所中小学装备计算机教室。在国内,始于80年代初的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些有益进展。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教授的“情境一探究”教学和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性教学模式,北京文汇中学“信息社会示范性高中学与教方式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成为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2000年教育部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扬州市已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网络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对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明晰的切合教学实际的网络教育模式还处在探索时期,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新教学模式还只是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课题研究和探索内容;具体学科教学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的整合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引人关注。这种教学新模式纵向程序、这种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活动和交互形式等,有待实践中摸索;许多资源网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积件,但是没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或某一学科成体系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四)网络化教学的现实意义1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教学,具有开放、综合、及时和高效的特点,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教学评价更科学、系统。据测定,学生学习参与度由前测的11%上升到后测的70%。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探究,不仅仅记知识点,而且在搜集鉴别筛选取舍质疑批驳的过程中,过去忽视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体现和提升。2 .使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为现实。网络化的学习,使教师关注到全体。传统教育课堂的关注中心,实际上只有教师和相关的几个学生。而网络教育中学生人人是中心,人人可以凭借网络技术充分有效地参与学习。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甚至可以课后察看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指导。通过网络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协作性、创造性,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协作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互助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3 .有效解决了城乡差异和教育均衡之间的矛盾。边远农村,生活条件、学习环境、教育氛围、等各方面与城里都有一定的差距,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师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事业成就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全国各地名师的教诲,通过网络查找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师生的城乡失衡感淡化,有效推进了教学资源城乡一体化。4 .有效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传统教育往往拿不出有效办法防止网害。网络教育教学可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的同时,实施信息源的有效监控。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了解了网络的正面效应,增强了科学、文明使用网络的自律性,通过网络互动、发挥主动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总之,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五)网络化教学的成效分析L培养了学生网络意识,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正在逐步改变,网络与学习、生活的合理结合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一年中有了大幅长进。如今都能熟练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查找有效资料,并学会如何鉴别、筛选、提炼。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我们发现学生有如下变化:能将信息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同伴或教师,可以制成幻灯片在全体同学前展示或保存,对有疑义的问题发起讨论,或者将收集到的图片、视频配以解说,与同学共享。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的网络学习有了一个很好的支撑,自主性和协作性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又不至于让学生淹没在浩瀚无边的网络海洋,无法把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5 .改变了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如在英语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听取网上名师授课,感受纯正的英语教学。进行网上游戏活动,在玩乐中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单词、句型、语法。通过角色表演或简短的情景剧创作、表演,寓学于乐。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兴趣的倾向性、广博性、持久性、效果性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明显增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教科书是他们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资源,而网络中对同一问题可以搜索到不同观点,当观点与别人甚至与教科书不一样时,学生就会根据网络知识对教材、教师进行质疑,已经习以为常。6 .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学生文字录入的平均速度优于其他非课题实验班,能熟练地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DREAwMEAVER等,能有效的搜索资料、下载、保存、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料库,运用电子课堂软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互发邮件,学会简单的计算机维护、程序的安装等。学生自主学习气氛浓厚,自发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在学校历次大型活动中受到上级领导和来宾的高度赞扬,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之一。学生袁静怡、杨吉鸣在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获省二等奖和优秀奖,崔诗云等H名学生在扬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7 .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加快教师成长。网络化教学实验班任课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只是学生求知的条件之一,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能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并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适应现代学科教学,这也是实现教学整合的目的所在。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在利用信息技术上要求: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利用各种软件的不同特点,制作适用于本学科、本章节、本内容的课件,使信息变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提高CAl能力,使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促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的形成,展现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视野。它是一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长处并保持传统课堂教学长处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探索过程,充分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我们只有积极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成功做法,才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2001年8月第一版第五次印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积极跟踪国际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国情全面推进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1期;4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