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docx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目标】1 .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至难点】1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隹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 .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过程】板块一简述背景,引出“大典”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天,世界的目光之曰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盘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2 .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 .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超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板块二初读探文,检查预习1 .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 .字词反馈。课件出示:八懿汇集旗帜检阅瞧仰隆隆声射入爆发宣告高潮距岗排山倒海<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2)全班齐读。(3)区分词义。课件出示:宣告宣读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集(宣布)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4)书写指导。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公写的字变红)教师指导。懿:“盆”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卜不是“水工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撤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隆:“隆”的右下部分为“生”,不要少写一短横。3.梳理写作顺序:(I)提问:课文主业写r什么?(课文记叙了1949年1()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清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出示课件。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课件出示:(14-15)大典后(1-4)大典前(5大典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板块三默读课文,梳理文脉1 .(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一”画出相关语句。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教和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群众入场)学生交流。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课件出示:群众入场I宣布成立升旅入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课件出示:群众入场(4)大典前(1-4)大典中(5-15)举行典礼(51。)同兵式(1I3)群众讷行(14)大典后(14-15)(3)息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2 .概括大典过程。< 1)引导:谙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册相机引导。【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板块四思考体会,自读自悟1 .自读课文第I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2 .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3 .指名读第4白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而结介写群众入场这场面的?4 .学生交流。语文要素(I)(出示课件)用演线画出写“点''的句子。课件出示: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板拈设计】7开国大典群女入场(4)点面练合大典中(5-13)界众游行(14)大典Iir(1-4)举行典礼(SIO)阅兵关(1113)大典后(14-15)第2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 ./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过程】板块二聚焦典礼,感受盛况f语文要素1 .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J'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解/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垂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2 .默读第510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学生交潦。课件出示“典礼开始一奏唱国歌一宣布成立一升旗呜炮一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3 .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画出“点”,用“_"画出"面”.4 .引导发现。<1)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执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齐脱相肃立,齐抬起头,啾仰这鲜红的国旗。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乂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而''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4)引导思考:在-: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学生交潦,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聚焦典型)(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如板书:面烘托氛围)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第的热烈庄严。【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第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板块一聚一阅兵,发现一法f语文要素1 .自由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而写了“检阅部队一各兵种行进一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课件出示:年头是海军两个排装有是步兵一个师装有是炮兵一个师掾有是一个战车和接着是一个骑兵和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玳读:用“”画出“点”,用“一”画出“面”。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驹兵师、空军.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加空军统一着装列成方阵武器多样整齐前进六马并行人字形飞过齐步行进横列前进挺胸站立动作一致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合作朗读:分6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而”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交流。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亲中.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多点罗列)【设计意图】这环节聚焦“阅兵”场而,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板块:自主阅读,感受氛围1 .聚焦课后思考题。<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课件出示: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檎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r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3)学生交流感受。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聘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5)全班齐读。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2)指名读句子,淡感受。教师相机点拨。出示课件,指名读。课件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更的表现手法)c.播放视频片段.d.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投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