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手册.docx
目录第一章老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1一、衰老与发展I(一)衰老的定义及其界定标准2(一)全生命周期2二、老年阶段的生理变化特点4(-生理特点与影响4(一)慢性疾病及身心健康6三、老年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8(-)认知特点与影响8(二)情绪特点与影响11(三)社会参与特点与影响13四、小结14第二章老年人常见情绪问题及自我调适16一、心理健康标准16二、老年期抑郁17()老年期抑郁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17(二)老年期抑郁的可能诱发因素18(三)如何调适抑郁情绪19三、老年期焦虑20(一)老年期焦虑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20(二)老年期焦虑的可能诱发因素21(三)如何调适焦虑情绪22四、老年期孤独24(一)老年期孤独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24(一)老年期孤独的可能诱发因素25(三)如何进行孤独的自我调适27五、小结27第三章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及评估28一、老年期抑郁症28(一)临床表现28(二)诊断评估29(三)治疗31二、老年期焦虑障碍31(一)临床表现32(二)诊断评估32(三)治疗34三、老年期痴呆34(一)临床表现35(二)诊断评估36(三)治疗37四、痴呆精神行为障碍38(一)临床表现38(二)诊断评估39(三)治疗39五、小结40第四章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颈41一、老年心理健康概述及影响因素41二、老年心理健康综合干预41三、老年心理健康教育42四、老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技术43(-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讲堂43(二)单项心理干预技术46五、小结59附件同伴小组活动手册60第一章老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一、衰老与发展“老色头鬟白,病形支体虚。“(白居易沐浴)描绘了一个人年老时容颜衰败.头发花白,疾病缠身,虚弱不堪的形象。而这也正符合绝大多数人对老年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解读,即老年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功能不可避免地发生下降的阶段.然而,随者生活水平的提育,人们的预期寿命正在不断增加,健康状况也逐步提升,很多70岁的人,他们的行动、思维和感觉都与50岁左右的人同样好,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学老聆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数据显示,32.97%的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比较好或非常好,24.76%的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比较差或非常差.此外,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6.7%下降到2(X)6年的6.4%.2010年下降到6.3%,2015年大幅下降到4.2%。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向好。此外,该调杳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22.368万名老年人中,45.63%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65.68%的老年人较为关心社区事务的公开和国家大事,其中约两成老年人曾向社区建言献策。由此可见,老年人正在枳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可谓是“老骥伏栅,志在千里。烈士君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因此,全面了解和认识老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与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正视衰老的同时,更要发掘个体在老年阶段的发展潜力,提高个体在老年阶段的生命质量,促使个体在老年阶段焕发生命光彩。(一)衰老的定义及其界定标准衰老(aging)是指生物发育成熟后随着个体时序年龄(chronologicalage)的增加,自身机能发生减退、内环境稳定性下降、应激能力减弱,机体逐步退行改变最终趋向死亡的不可逆转的过程。这过程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人人都无法避免,但个体间会存在衰老速度与程度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衰老及其所伴随的各种变化是我们一生中所必经的正常过程,不应同疾病与死亡划等号。因此,老年个体应采用更积极的态度面时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应对随之而来的困难与挑战.在医学领域,学者们针对衰老背后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自由基学说<free11ldicaltheory),端粒理论(cellularagingthcor>)等多种理论。此外,学者们结合大量临床信息建立了针对衰老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生理学年龄是综合考虑个体多方面生理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等所构建的年龄评价方法。而个体衰弱程度常采用衰弱表型测评和衰弱指数测评进行评价。前者关注个体衰弱过程中的主要改变,包括无意识体重下降、步速缓慢、握力不足、疲乏及活动力低下共五项指标,符合其中3项及以上即诊断为衰弱.后者则关注更全面的衰老变化,采用不健康指标占所有健康测量指标的比例构建虚弱指数,关注躯体、认知、心理社会多个维度,其中哥罗宁根衰弱指数量表(GH)及TilbUrg衰弱指数量表(TFD最为常用。(二)全生命周期人人都会变老,人人可能拥有老年阶段。老年人实质上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老年阶段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老年人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既有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社会可以利用的重要人力资源,生命跨度发展观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都伴随者生理和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衰老.因此,个体在老年阶段不只出现衰老而是同时伴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源于为了达成目标而对个人资源(感觉资源、认知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分配的过程。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处在寻求获得和损失的平衡之中,就好比个跷跷板,跷跷板的两端分别是获得和损失,二者在此消彼长中达到动态的平衡:当个体进入成年晚期时,这种平衡会慢慢地向消极方面倾斜。因此,为了平衡增龄过程带来的损失,个体会倾向将个人资源的分配从过去偏向成长和维持的方面转变到偏向于应对丧失的方面。而许多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特点正与上述过程相符,臂如增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即老年阶段的个体更偏好正面信息、回避负面信息,这被认为是种与年龄相关的,在个体老年阶段发展出来的能力,个体在应对增龄过程中伴随的负性事件或消极影响时可以通过调用这种能力,产生适应性变化并促进健康情绪。以往人们将老年阶段看作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下降的阶段.但如今,我们己经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老年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渐进式的衰退阶段而是一个具有可墩性的发展阶段。例如,目前己有研窕表明,即使是老化的大脑也仍有新生神经元的产生。Schaie在上世纪5()年代开展的一项长达35年的研究一一西雅图纵向追踪研窕中发现,通过相关干预训练可以恢笑、保持,甚至提高老年阶段个体的认知能力.此外,适度的运动训练有助于延缓老年阶段个体肌肉力量以及耐力的下降等.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阶段具有可塑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多方面的视角去审视老年阶段个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有针时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实现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升。二、老年阶段的生理变化特点(一)生理特点与影响正常衰老过程中,老年阶段的个体面临身体上诸多的变化,包括那些显而易见的变化,例如外貌、体型的变化等:也包括那些不易觉察的变化,例如心脏、大脑功能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生活侦室密切相关。方面,面对衰老引起的外貌改变与行动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会产生担忧与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生理变化所带来的自理能力下降也严重影响J'他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如果老年人过度而估躯体正常衰老变化的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这会对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充分了解老年阶段的个体在增龄过程中的牛理变化能够格助我们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适与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苜先发生的变化是他们的外貌和日常活动能力。皮肤日益松弛、褶级增加、头发逐渐斑白以及行动能力减弱是最为主要的改变。其中,皮肤的增龄性变化与相关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密切相关.这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伤口愈合速度变缓等。而老年个体毛发变少、变白的主要原因在于激素水平紊乱、毛囊减少与细胞功能减退,在身体形态与行动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个体主要表现出身而降低,体重先增后减.肌肉量下降、肌肉强度降低等变化。“中国健康人群皮质件和松质件件量变化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及女性从40岁起计量开始轻微丢失,年丢失率男性为O.3)5%,女性为0.4%-0.6%。一项针对我国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1.)的调查显示,城市老人肌力随年龄增长而卜降,其中男性及女性分别在80岁和75岁后达到最大下降幅度(具体表现为握力降低,反究坐起时间增长)等。除了上述显而易见的变化外,阅读时需要依赖放大镜才能看清文字,常常听不清子女的对话,更容易绊倒摔跤等这些感知觉功能的增龄改变更是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还会威胁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安全.其中,视力的改变开始40岁并且随若年龄的增长显著加快,听力减弱则被认为是最广为人知的增龄性生理改变之一,具体表现为高频听力的显著卜降并逐渐向低频区扩展。在平衡能力与整体感觉方面,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个体的平衡能力在60岁左右发生明显改变,具体为60岁前较稳定,而后每十年下降16%及以上.此外,触觉和痛觉敏感性也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更进一步,老年人主要系统与器仃的增龄性变化同样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轻微的运动如上楼梯对于年轻人而言轻而易举,然而老年人却需要时常停下休息,这正是呼吸系统增龄性变化、呼吸储备功能降低的体现。另外,如厕频率增加、出现夜尿症等老年人常见表现则是泌尿系统的增龄性变化所导致的。具体而言,个体肾脏功能从40岁左右开始表现出哀退迹缴并在60岁后加速下降.此外,老年人就餐速度减慢、难以吞咽大块食物并且容易出现便秘等症状是由于消化系统增龄性变化所导致。随若年龄增长,牙齿脱落、相关咀啮吞咽肌肉篓缩使老年人产生吞咽困难,并且随年龄增长存咽功能显著降低。此外,内粘膜保护能力卜.降、肠道神经肌肉的退行性改变与消化不良、排泌困难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循环系统、生苑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增龄性变化与老年个体的血用、激素、免疫和认知能力的改变紧密相连。(二)慢性疾病及身心健康这些发生在用龄过程中的弱体行动能力、感觉功能、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和器官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慢性疾病(非传染)指不构成传染、长期枳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宙的疾病的总称。而常见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和慢阻肺等。2013年,中国有近50%(1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Wu&Dang.2O13)o并且多数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随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慢性疾病(非传染)已成为影晌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fit的首要疾病(如下图所示).到203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至少增加40%,大约80%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国传染性俵谓、琴作染性佚病和伤所数死亡来源: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Globalburdenofdisease.Estimatesfor2000-2012.aweg惶俟。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6.9%:其中男性患病率低女性,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城市和农村地区无明显差别。中国老年人关节炎的患病率为25%。女性关节炎患病率(30.0%)高于男性(20.0%),城市居民(26.6%)高于农村居民(231)。中国老年人糖尿病的息患病率为19.6%:男性低于女性(分别为183%和20.8%).城市(25.0%)高于农村(17.0%)。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忠病率为15.5%.老年男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然而,仅关注慢性疾病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还远远不够,它们对于老年忠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如高血压老年患者通常会伴有头痛、头晕、疲劳等症状,一方面对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另一方面,由于高血压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活动范围的限制,高血压忠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偏执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触尿病老年患者由于需要长期严格的饮食控制、长期服用药物和经济负担的增加,极易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关节炎由于迁延年数长,给老年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笳苦,深刻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体验,因此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有反发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导致他们活动能力受限,极易产生焦虑、抑俄等负面情绪,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其中抑郁幽碍发生率极高.因此,J'解老年人增聆过程中伴随和产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十分必要.三、老年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一)认知特点与影响老年阶段的正常衰老过程会侔随若系列认知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会造成定程度的影响。认知指感觉输入的变换、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老年阶段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记忆、注意和思维等认知功能会出现增龄性的变化。1 .记忆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老人家容易忘事,这其实是正常衰老所引发的常见认知衰退现象之.即记忆力减退。我们对记忆力的直观理解常常是他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记住信息的能力。这其实指的是长时记忆,即不管是儿分钟还是几天,存储时间在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种容量相对较大的、可以长时间储存的记忆。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损,而I1.受损的程度比短时记忆更强。同时,这一增龄性受损还受记忆内容发生时间的影响,比如有些老年人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几年前的经历,但对几天前刚发生的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老年人对衰退前接触的事物记忆完好,而对衰退后接触到的事物记忆下降。在长时记忆中,有一些是有关骈实和事件的记忆,即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nmory),而有一些是关于如何做某件庄的记忆,即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memorj').这两者的区别简单地来说就是“能说得出的”和“虽然说不出但会做的”.比如说,在学习游泳之前,教练可能会告诉我们要记住一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但是当我们学会游泳之后,下水就自然而然地会进行一系列动作,这种运动技能就属于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类,有对知识的有组织地储存,即语义记忆,比如我们现在就能回忆起来的“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还有对过去某个时间、地点中发生的事件的储存,即情景记忆,比如回想你上一次做菜时的场景。程序性记忆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很小。比如个老年人即使己经很久没有骑自行车,但他需要骑自行车时他还是会驹的,只是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晃悠.虽然老年阶段个体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都会经历增龄过程中的受损,但它们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比如,情景记忆在55-60岁之前保持相对稳定,在65岁左右开始急剧下降;相比之下,语义记忆从55岁之后便趋于平稳,到65岁之后的下降幅度要远小于情景记忆。2 .注意力老年阶段因正常哀老而引发的注意功能变化也同样需要引起关注,因为注意力是许多其他认知功能正常工作的必要前提,和人们的日常:表现息息相关。对个体来说,不良的注意力往往会直接反应为日常意外和事故(例如,边玩手机边开车引发的车祸,忘记灶台在烧水导致的火灾等)。在注意过程中,个体不仅需要分配自身的注意资源,还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依据老年人主观报告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感到要将注意力同时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困难。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在同时完成多任务时会感到困难,比如一边记东西一边计经,老年人的完成情况就会比年轻人差很多。但是当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简单时,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就很小。比如,如果老年人经常做菜,对于做菜的过程已经“自动化”r,那么一边做菜一边干别的事也就没那么困难了.注意抑制缺失通常是指老年人更难去抑制那些与当前任务不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更多与任务无关的想法,并且更难将它们从脑海中赶出去。已有研究发现,当老年人面临一个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并存的情境时,他们会比年轻人更加感到混乱和困难,并更可能造成趣外的事故。在日常信息处理中,老年个体会因为受到更多的干扰,导致注意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差错,完成任务的效率也就更低。3 .反应速度除了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外,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的反应速度也会明显慢于年轻人,其武要原因在于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更慢。信息处理速度通常是指个体能多快且有效地加工所获取到的信息。因正常哀老而引发的信息处理速度下降也是一个常见的认知衰退现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活动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作出决定和行动,因此增龄过程中信息处理或反应速度的下降(变缓)影响着老年阶段个体的日常活动甚至危及健康.比如,当遇到案急事件时,老年人会因为反应速度慢而难以作出及时的自我保护反应,让他们更易陷于隆境。上述是增龄过程中正常衰老所引发的主要认知变化特点。这些正常的认知衰退现彖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绐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这些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认知衰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就会引发认知障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痴呆在早期有单纯记忆减退的老年人中会有相当部分个体在几年后出现认知障碍。因此,觉察到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前兆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这在之后的电节中也会再次提到。(二)情绪特点与影响1 .积蝴缗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倾向于对那些仃情感意义的目标和活动投入更多的资源。显著地表现为个体会偏好正面信息多于负面信息。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消极信息更不敏感,自我评价更为积极,更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这种对积极信息的偏好被称为积极效应.悔如在回忆已发生的事情时,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倾向回忆那些积极的内容。在评价自己的社交网络时(比如朋友数量),他们比年轻人更满意自己的情况。枳极效应可以最大化老年阶段个体在增龄过程中的积极精络体验,同时最小化这一过程中的情绪风险。比如,在被目犯的时候,老年人往往表现出更少的激烈反应和愤怒情绪。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老年人往往会通过优化自己的积极体验、避免冲突来将人际关系中的消极体验降到最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不容易有过激的言论和行为。然而,积极效应也会给老年人群体带来些问题,特别是在消费决策方面.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欺诈,各种欺诈者会把自己的矛头对准老年人群体,这主耍是因为老年人更易受情绪影响,更青睐r情绪唤起的、富有情感的广告,更容易因为人际关系而进行物品购买。因此,我们在认识到积极情绪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这些潜在的消极影响。2 .消极情绪伴随着正常的衰老过程,老年人也无法避免地面临着一些较难恢复的负性楮绪体验。由于老年生活的独特性,老年人负性情绪的来源也具有一定年龄特点。诸如躯体健康情况的改变、日常生活能力卜降、社会参与降低等均会导致老年负性情绪的出现,进一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生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老年人负性情绪及其来源尤为必要。生活中各种负性生活事件被认为是老年人急性、慢性压力的主要来源,并会导致相关负性情绪的产生。具体而言,增龄过程中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的正常衰退是引发老年人长期慢性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突发的因衰老而引起的至大健康问题(如摔倒、癌症等),以及增龄过程中的丧亲问卷(丧偶、丧友或者丧子)更是老年阶段个体需要面临的或大负性生活事件。这些压力事件或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如抑郁、孤独感等),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同时;这类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极易引发老年人情感障碍,如老年抑郁症等。(=)社会叁与特点与影响对于老年阶段的个体而言,社会参与通常指“老年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劳动和社公活动的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种行为模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G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数据显示,老年人仍较为枳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呈现减少的电势,产生.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老年阶段个体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过少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个体有定的危害性,容易引发老年人情感障碍(如孤独症等)。根据社会护航模型(socialconvoymodel).个体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家人、朋友以及他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这些关系网保丑个体身心健康,伴随个体一路航行。因此,了解老年阶段个体社会关系的主要构成与模式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发现,在增龄过程中,我国老年人的亲密社交同伴数量整体上和年轻人比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在不同社会关系类型数量的占比上存在着不同。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个体的家人关系比例上升,熟人(如亲朋好友)关系以及边缘社交同伴(如普通朋友)关系比例下降。其背后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阶段的个体逐渐拥有更多孙辈亲人,但是另一方面老年人深居简出的生活特点,可能使得他们发展新的熟人或者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变得相对困难。社会关系模式则是通过将人群按照社交关系特征进行分类得到的。它通常包含4种类型:以家庭为中心的(familyIbcusol),以朋友为中心的friendsfocused).多样化的(diverse).受限制的"csiricted)。大量西方的研尢表明,拥有多样化社交网络的个体在健康状态、应对残疾及身体活动参与等方面都有相对更好的表现,而拥有受限制的社交网络的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最令人担忧。对于我国老年人来说,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模式较为常见,而家庭关系中提供的支持(像配偶支持、子女支持等)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也最为有效.因此,关注增龄过程中家庭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极其蓝要。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一旦个体脱禹社会,他就无法得到良好的生存发展。对于老年个体而言,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有助于提升生.命质量和满意度,并且能显著地降低死亡风险,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鼓励老年人枳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同时,还应当对他们的活动和付出给出相应的反馈与互动,这样才能让社会参与的过程发挥出最优的效果。四、小结每个人都具有生理和心理两大系统。生理系统具有直接的生物物质与结构基础,心理系统则更接近在抽象层面进行运转加工。在个体内,心理和生理两大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一个统II密不可分的整体。这观点已被众多实证研究购证并得到多种理论支持,如具身认知理论,身心一致论等,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的病理原型也进一步证实r这两大系统的互动连结关系,对老年阶段的个体来说,增龄过程中生理系统哀退是个必然且臼然的过程。而心理系统受外界条件限制较小,更具有干预性,更易被改变。依据心身互动理论,可塑的心理系统可以有效减缓老年阶段生理衰退的进程.从个体心理系统出发,对心理资源进行,跳筹”安排和调适,可以帮助老年人更积极地面对增龄过程的生理心理变化,更充分地应对由增龄带来的潜在风除和问网,从而实现高生命质量的晚年生活。因此,枳极正确地认识老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谢晓非、陈志琴、李慕轼)第二章老年人常见情绪问题及自我调适一、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MemalHealth)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1>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不尽相同的意见.世界Tl生组织(WHO)成立宪章中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是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正常状态”。因此.健康体现在身与心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Jl往往影响着机体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与外部适应良好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认知功能正常、情绪枳极桎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适应能力良好等五个方面。<1)认知功能正常,主要指视觉听觉等感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等认知功能保持同年龄群体一般水准。(2)情绪积极稔定,主要指积极情绪(如高兴、平静、安宁、兴奋等)多于消极情绪(生气、悲伤、嫉妒、委屈等),面对消极情绪可以主动调节。(3)自我评价适当,主要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优点,承认缺点,优点缺点都接受),不自里(不贬低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不自做(不盲目高估自己,不轻视他人).<4)人际交往和谐,主要指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良性互动,家庭外部关系保持或拓展。(5)适应能力良好,主要指能够适应全新生存环境(换个地方也能吃得香、睡得好),能铭适应全新生活方式(积极面对变化,乐于改变,心态开放)。此外,常用的评价心理健康的指标,着重积极方面的有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若全消极方面的有抑郁、焦虑等。一项对5149名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调杳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及很好的老年人占85.6%,较差及差者占I4.4%o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中,抑郁、焦虑和孤独感是常见问题。面对老年人的情绪问题,需耍有分级处理的意识。面对轻度情绪问题,对老年人主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讲座,面对中度情绪问题,还需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面对di度情绪问题,则需要将其转诊至专业的心理门诊或精神科进行治疗。本章主要聚焦于老年人的常见情绪问题及如何自我调试,将以老年期抑郁、老年期焦虑、老年期孤独为主题,分别进行介绍。二、老年期抑郁(一)老年期抑郁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1 .症状表现抑郁(depression)是情绪低落及愉快感丧失持续两周以上,I可时伴有明显功能缺损及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情绪幽碍。常伴仃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常表现为悲观、自费、绝望、失眠、无活力、无兴趣、无动力、自我评价低及食欲障碍等。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与中青年的相比有较大的临床变异,症状多样化,趋于不稳定。情绪异常多表现为焦虑、激越及抑郁的混合状态,有的可能伴有某些认知障碍,老年患者更易以妪体不适的症状就诊,而不是抑部心境,这恰恰是隐匿性抑桃症的表现,往往会使得医生忽视了对抑保症的识别。2 .流行率张玲,徐勇和聂宏伟(2011)对20002010年间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症流行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纳入的25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的文献,包含的总样本量为28922人,涵盖了中国10个省、3个直辖市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的合并患病率为22.6%,女性合并患病率(25.2%)明显高于男性(18.5%);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合并患病率(29.2%)明显高于城市地区(20.5%)。我国老年人在GOGS-7075年龄段上的患病率各为27.9%,23.7%,27.9%.37.1%.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群抑郁在状的患病率较高,而且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二)老年期抑郁的可能诱发因索1 .个人因素伍小兰,李晶和王莉莉(2010)研尢发现老年人的健康自评越差,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越高。城乡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生要为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其中健康状况对城镇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影响最大,经济状况则对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影响最大。在健康及经济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患上各类性痛、疾病,更容易遇到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难题,由此可以理解健康水平、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抑仰症状。张玲等人(2011)的元分析研窕发现,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岩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比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遇到更多的生活问题,而且他们面对问题的方式及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往往也更容易面临不好的经济状态、更差的健康水平,进而也会导致更多的抑郁症状。2 .家庭与社会支持因素伍小兰等人(2010)研究发现无论城乡,独居老人的心理抑郁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两代户,情况最好的是老年夫妇户同。了女孝顺程度会影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评价了女很孝顺的老年人其抑郁症状最轻。并Il朋友关系越好的老年人,朋友间交往和支持越密切的老年人抑郁症状越轻。(三)如何调适抑郁情绪1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抑郁情绪有时候源于我们过于追求完美,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不够好。我们要懂得接受人性的弱点,我们都不是“完人”、“圣人”,每个人都有“软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2 .学会宣泄在感到悲伤、委屈、愤怒时,学会宣泄。情绪过于强烈,会阻碍人们的正常思维。找个地方痛快地哭泣,或者用纸箔写卜.来发泄自己的悲伤都可以拜放消极情绪。3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在情绪低落时,主动向老伴、子女、亲戚、朋友寻求社会支持.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子女的关心和孝顺、亲戚间的互帮互助、朋友的保听和安慰,都有助于诚少抑郁情绪。4 .每天记录3件好事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每天晚上记录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如此坚持,能够让人的幸福感增加、抑郁情绪降低。看似很小的举动,其实是让人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三、老年期焦虑<-)老年期焦虑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1 .症状也焦虑(anxiety)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进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症.常表现为紧张不安、过分担忧、害怕,很难放松等.焦虑是人类一种正常且常见的情绪,适度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且持久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老年人可能存在的焦虑和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躯体健康(疾病因素,听觉或视觉衰退,虚弱,生活自理困难等)、认知障碍(记忆减退、思维迟缓、理解能力卜.降等)、财政和社会地位改变(离退休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对子女孙辈的担忧(安全、健康等)。老年人可能会用担心、苦恼等词来替代表达焦虑的心理症状(恐怛、佳虑),并且老年人会更强调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2 .流行率苏亮,蔡亦续,施慎逊和王立伟(2011)对19822010年间关于中国老年人焦虑障碍及焦虑症状流行率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为8项研究,其中涉及焦虑障碍忠病率的有6项研究,总样本量为27470人:涉及焦虑症状忠病率的有2项研究,总样本量为1280人。流行病学调查涉及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山东、浙江、者海、廿用和新强等。该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为6.79%(5.61%-7.96%),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22.11%(16.8%27.2%卜可见,焦虑症和焦虑症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悬,是一组非常常见的心理障碍。(二)者年期焦虑的可能诱发因素1 .个人因素对老年人而言,疾病因素是诱发焦虑的一个主要来源。张颖等人2018)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机能逐渐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种疾病。躯体疾病或其导致的功能障碍与老年期的焦虑关系密切,相比影响,高血压容易诱发、加重焦虑症状,腹里肥胖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合并冠心病与高血质的老年患齐焦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高血压的老年患拧。虚弱是以低帙比力和低生理学储存能力为特点的生物综合征,同功能下降及不良健康结局相关,被发现与焦虑症状相关“虚弱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其身体状况更差、力量减少、步速减慢,生活自理更加困难。受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及焦虑风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组。这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更灵活有效地应对生活事件,焦虑症状更少。2 .社会支持因素与朋友交往更多、得到朋友亲戚更多支持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几率更低。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IR要作用尤为明显。的若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在不断萎缩,老年人会选择保留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关系。因此,相对于天然无可选择的亲戚交往,朋友交往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枳极意义,所以在现存的人际网络中,朋友交往比亲成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账响作用更大,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人患焦虑症的风险。(=)如何调适焦虑情绪1 .现实检验很多人都会犯“把想法当作事实”的错误。事实上,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去验证才会了解到它的其实性。让我们焦虑的往往都是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因此,对这些想法进行现实枪验是一个很有效的降低焦虑的办法。现实检验包括以下几步:(1)识别当前的事件(即焦虑的表现,如老人不敢出门)。(2)识别焦虑背后的想法(担心出门在外突然心脏病发作,可能会死亡)。<3)寻找证据,检验想法(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出门在外突发心脏病的情况多吗?如果真的突发心脏病,死亡的概率高吗?如果突发心脏病,有没有解决的办法?)<4)得到符合现实的想法(突发心脏病的概率很低,即使出现,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或其他对症药物应对)。2 .发展应对策略有些焦虑来源于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此时,发展应对策略(去行动,而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想法)是降低焦虑根本和有效的办法。(I)清楚地认识问题.(2)做所能改变的事情.(3)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4)权衡每种解决办法的利弊,(5)尝试某一种解决办法。6)看看这-解决办法的效果如何。如果尝试的这一解决办法效果不好,把它当作经验,然后尝试别的解决办法.3 .学会放松放松是减压的有效方法,可以减少紧张程度、降低心率,并且获得精力集中的感觉(如同运动员准备开始比赛一样)。哪怕只是到楼卜转转或者到周边走走,也能有效降低紧张焦虑的感觉。运动会让吸入的氧气量增加,并使人更能集中注意力,同时注意到在自己的压力之外,还有多么丰富多彩的一个世界。冥想和瑜加也得到诸多研究证实的可以降低焦虑水平的方法。这里简单介绍个可以自己完成的冥想放松练习。(1)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安静地坐下来,令上双眼。(2)由放松足部的肌肉开始,并延伸至全身,依次放松每组肌肉。(3)深深地吸气,并将气体呼出来。关注于你的呼吸,并旦在每次呼气时数出呼吸的次数(这是让你的大脑有事可做,避免走神)。4)将注意力集中丁咱己的呼吸,想象一幅舒适的画面或者令人安心的声音.(5)继续花IO至20分钟做以上这些内容。4 .保持社会联系与朋友或家庭成i保持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前面所述,社会支持因素对老年人的焦虑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数量在减少,往往只保留对自己具有情感意义的亲密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和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交往,能锅让人更多地体验到放松的感觉,增加社会联结感,降低因为身体功能卜降、认知衰退等带来的索张感和焦虑感。四、老年期孤独(一)老年期孤独的症状表现及流行率1 .症状表现孤独感(loneliness)一般指个体实际的社会关系(亲密关系、人际交往等)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达到个体的主观期望,从而引发的消极情绪体验。PCrlman等人(1979)从现象上孤独感划分为状态性孤独(情境性的传时体验)和特质性孤独(普遍性的持续体脸)。Wciss(1973)从成因上将老年人孤独感划分为社交性孤独感(与他人的社交无法达到个人期望)和情感性孤独感(由于缺少家人陪伴而引起)。孤独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极情绪体验,独立地影响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孤独感除了显著降低晚年生活质量外,还是认知功能的风险因素,并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率。孤独感还显著地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患病后生活质量和死亡率有关。总的来说,孤独感由于其成因和我现的多样性,内涵也较复杂,会全面地、消极地影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