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摘要:i目工作是学校的灵魂,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中学他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讲斛,忽视道憔情感的陶冶和激励,导致课堂上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内化成为学生的道镌信仰。因此,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显性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隐性课程的提出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隐性课程能够借助学校内的切有利因素,使道谯教育生活化、现实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从道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中学隐性课程的镌目功能表现为:引导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学校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开发,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要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学隐性课程德行功能开发一、中学隐性课程的内涵1(一)中学隐性课程的由来2(二)中学隐性课程的特点2(三)中学隐性课程的范困3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4(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4<-)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夭然联系5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6(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6(一)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7(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7(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7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7(一)加强美丽校园速设7(一)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9(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9(四)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9五、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降性课程的思考。多数人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版性课程被提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正规课程之外,还学到了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影响深远,这就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等。隐性课程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已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颇有分歧。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一)降性课程的由来最早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杜威和克伯屈,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同时,还学到了有关学习态度、价值、信念等情意方面的东西,即“同时学习”,其学生克伯屈继承并发展r这思想,提出了“伴随学习。”1966年,美国学拧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的性课程是非官方的隐含的信息,即学校和教市里存在的人际关系、奖惩制度和权威影响,学生从中获得忍耐、等待、驯从等社会化必具特点。美国学者范兰丝(YauUnCe.E.)在1991年将隐性课程界定为“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行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被认为是不公开的、非预期的,隐含的或未被认识的".®我国学者对院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华认为潜在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唐晓杰将其界定为“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靳玉乐先生认为:“隐性课程是处于相对哙蔽的状态、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固定的课堂,但是潜敕在校园的方方面面中,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痂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仃意或无意地传递绐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赳冬莲.国外Iattijt和浅析U).IS外职业数育,2003(02)7-6.,郑金洲.M1.fi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U1.外国教育动态.1989((三)W650,Hf华.电性深W1.j个性储热形成U1.数有研究.1989(12):1»-25.,强晓杰.西方“跄IKi果程”研究的探析1.J.华东伸范大学学报,198»(12):13-55.(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以上学者的解样中可知,他们阐释了哙性课程某些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内容上看,隐性课程包含价值、经验、观念等学术和非学术因素:从课程设计方面看,隐性课程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无法预期潜在的教育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是在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的:从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教科书,却可以认识和把握它的作用,若教师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规律,就会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二)隐性课程的特点根据除性课程的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预期性隐性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受到教育,教育者无法预测和控制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教育要素和状况,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无法预料其教育效果。有时隐性课程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智急巧妙地利用和处理,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持久的影响。2 .潜在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具有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其外显性和计划性显而易见,而解性课程是在校园环境、情境氛围中存在的,是学生在无意识的、非预期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影响。3 .多样性隐性课程缠含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底缢,物质环境、管理体系、人际交往、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等,包含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受到校园之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4 .易接受性相对于强制的、死板的知识,隐性课程往往以学习匏围、生活情境、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形式存在,在渐进、黑陶、激励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中的内容和体验。5 .深远持久性学生对于个老师的深刻印象往往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等,而很少是这个教师所教的知识,同样,显性课程中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忘却,但对于随性课程而言,它是通过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牛.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会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一生。新JE乐.潜在课程将论J.课程.教材软法.19M(O6):18-51.(三)隐性课程的范IS1 .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对丁中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和自我认识的形成.中学生总是通过同辈关系来认识自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形成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不稳定的时期,虽然他们对独立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缺乏全面性,该特点助长了观念的极端主义和分裂。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师生交流对话等,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我们知道期待与赞美,暗示和诱导能够激励学生,除此之外,礼记中说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师生间良性互动能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2 .在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化、非制度化的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是以校园文明、校园精神为特征的集体文化。如学校班级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作为成员共有的信念、价位观、态度的集合体,不以人意志的转移而存在,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院性课程还包括在学生课余活动中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如诗社、棋社、文学社、体育竞赛等等,最能体现校园精神和风气。优秀的校园文化会促进学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例素质的提升,塑造良好的道优情操,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校园精神翻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年累月,会形成有进取心、有知识有素养的良好品质。3 .校园环境中的物所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涉及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教室的设计安排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学校宿舍是否舒适,影响学生的休息状况,学校食堂是否供给卫生、营养丰常的伙食,学校基础设施的质量聘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看法和反应,随之影响价值观念和态度。“物理环境对人的思维有较大即响:单调、阴沉、刻板的环境使人的思维难以展开并产生一种忧郁的心情,而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够提供大量的视觉提示,使人精神舒畅、思维清晰敏捷"。就物理环境而言,学校应该提供宁静优美、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学习场所,有很多学校强调绿化就是为了创设一种绿树成陶、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给师生提供有益的、健康的心理体验和态度。总的来说,隐性课程包括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学习,其强调学校物质环品也显.潜在课程初探U1.枚肝研究,H»7(I1.):48-62.境、校园文化、同辈团体、教师的人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德育工作在系列改革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学第育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攻克这些问题,必须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入手,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与现实去活联接起来,而不是将道勰认识与道德情感割裂开来,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重视“德”的地位和作用,修身明诬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目标中,不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四有新人,都将“德”放在首位,坚持德育重要地位,培养镀才版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家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福建设,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和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政治教师及憔育工作者不断深化课堂改革,重视馅育理念与实践的结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学谯育工作仍存在种种问题。1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时难以改变自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原来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至大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学校镌目工作方面,中学德目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镌品质、个体心理素质等等,缠育目标层次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全面,但教育考试制度的功利性导致r重智育轻憾育的问题,评价一个学生的案质仍然将成绩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局面时难以改变。2 .学校德育工作浮于形式,实质意义不大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包括中学各科教学、共青团和班集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等等。无论哪种途径,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学校德育的实施,影响若班风、班级舆论的产生,与家长沟通监护工作,而班主任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学校德育活动繁杂,许多德育工作计划往往浮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施意义。3 .部分教师思想停滞、教育方法不当教育解决的三大问题是“为什么教”、“用什么教“、“怎么教”,即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教白方法受到目的和内容的影响,反过来为目的和内容服务。数育方法要科学而灵活,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如果只是单调说教,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那么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中学德育工作现存的种种问即说明:德育工作的展开,需要拓展新的领域,开翎新的视野,采取灵活的方法。从隐性课程的思路入手,教育者要注重知识与道撼的同步发展,从潴输知识、埴鸭式教学的走出来,使他们从学校生活的气氛、人际交往、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这正是发挥隐性课程的特点。(二)院性课程与德育的天然联系1 .降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观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人类社会中,价值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知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史杂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明显的价值性,而随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传递给学生的经验、观念、态度等内容恰恰具有价值性,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嗡。隐性课程是“道德发展的媒介物”,“讨论随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就是讨论它是否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或是否能使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到传递”'可见,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若价值上的天然的联系,著名道德教育学家柯尔侑格也曾指出,隐性课程是道谯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比显性课程更为强大。2 .中学院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起到真正的诱导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社会文化、风尚习俗和个人的价值信念、性品质来维系并涉及善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心理意识、行为活动及规范原则的总和.”道镌贯穿于生活之中,并终身追求价值理想,它是调整人们生活及伦理关系的基本手段,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中维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完善。个人道德发展离不开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和道德风尚。“个人本质上生活在伦理的世界,他终身都处于道德的理解、道德的教化、道德的发屣中。道德既不是外部强制或潴输而内化形成的,也不是个体在成长中臼然发展的,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道德认识的形成仅仅靠灌输道德知识是不成的,道但规范的内化仅仅靠施加强制力量也是不成的,个人的道德只能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在知、情、意、行的统中渐渐完善。就中学院性课程的教育过程而言,中学隘性课程能有效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接受道德教育,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受到熏陶,最终达到道德发展的目的。党建哪.常广玲.论I®性课程的18育价值U1.枚再研究.20«,27(I):29-34朱小菱.中小学德育专国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板社,2002:34.,朱小蔓.中小学补育专咫【用.唐京;陶京师蔺大学出版社,2002:36.“对道铿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非常大,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本身的特点使得可以避免直接、显性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起到其正的诱导作用.”从这一方面看,中学隐性课程的潜在性与易接受性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诱导作用。综上所述,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隐性课程对于中学第育具有重要作用。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W功能(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的认识,是人们对r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依据,它时于人的道憔发展具有揖耍作用。道德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隐性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导向作用,从物质环境到文化底蔻,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人际交往,无不传递者价值观信息,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道镌认知的形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价值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认知,者少年对于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进行评价时,很容易按照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去评价,往往带有绝对化或是混沌的特点,而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地影响我们,遵循道德准则来判断是非,客观全面地评价道德行为,那么必然会对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作用,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中更接近事实真理,在行动中更顺向于遵循道德准则。因此,隐性课程具有道德认识的功能。(一)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的面级情感之一,作为道镌品质的盘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表现为愉快、热爱、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羞耻等主观体5佥。道馆情感对道德行为具有评价、调节、激励等作用,因此,道德情感旦形成,便会影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M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思维活动旺盛、情感丰宓,“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8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认为,情感是有效学习的歪要条件,他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将教育与情感劈裂开来,片面强调认知学习而轻视情感教育。由此可知,道能情感的培养仅仅通过刻板单调的显性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熏陶、感染来培养。学校的隐性课程创设出具仃人文关怀、积极健康的究国与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点滴中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高尚情操。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人们要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在中学德行中,教师以仁爱之心付诸关怀与陪伴,那么这种怙感会感染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辈团体中,节图.幽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折.S).长存:东北仰范大学学也评定委员会.2006:6.陈学宏.这向人本主义教会的学校管理.INJ.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19.如果能够带着仁爱之心帮助同学,那么这种情感交流也会让孩子们领会到真诚友谊的珍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给予学生热爱生活的枳极力量。(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促使人们根据道德认识、道馆情感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突出表现在抵御不良事物的诱感,抵制不道德行为,即道德意志的坚切性。道德意志还具有自觉性,”具有自觉性的人,其行为受正确动机骑使,相信自己的动机是正确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原则性。”m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做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并不是由于道镌上的认知错误,而是因为缺乏道德臼觉性和坚韧性。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培养学生超志力的实践活动,树立道德榜样,那么会激发他们锻炼道德意志的积极性,如果学校的随性课程能够发挥种种优势,比如非指导性的教育方法,凭借情感上的共呜、精神上的激励,让学生自由地做出选择,调动学生内在精神动力,那么学生可以发掘潜能,最终得到自主发展,自我实现。相对于传统德育通过纪律的强化、行为的惩戒来锻炼意志,哙性课程更能够发挥激励道例意志的作用。(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道憔行为是人道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是衡量道撼品质的重要标志.显性撼育课程重视道第知识的传授而不是道谯行为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显性谯育课程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容易造成学生知行不、言行不一的后果,与德育目的相背离。正如学记中说的,“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我步”,教师的行为示范,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如同旗帜和标杆,指引若学生们的行为。中学隐性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人际关系都能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完成德育知、情、意、行的有机统过程,高尚情操、优良品行得以实现。综上所述,隐性课程对于中学生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它从不同的方面影晌着学生的道德心理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有效利用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开发,改造和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为使校园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一)加强美丽校园建设1 .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白冬青,如;.依彷敦行心理学川.北京:SJ华大学出坂社,2015:275.校园环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况国,发挥着强大的渗透功能,潜在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物、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班级教空等,整洁、优美、幽冷、舒适的校园环境能够在点点滴滴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的内在体验.物质环境建设可以从图书阅览室、黑板报、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如校园的文化广场,可以设置校园文化长廊、名人雕鳖等,深刻展示校园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传递积极的精神力量。物质环境类隐性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协调优化,合理布局,美观实用,学校是诸多要素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校园的空间要索、设施、建筑都耍布置得合理、协调,适应师生需求:具有育人功能,富有艺术气息,校园环境设计要凝聚深刻的德育要素,提倡高尚的审美情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本校的特色,跟上时代发展。2 .建设优良校风、班风优秀的校风班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对于凝聚班集体、发展每一位班级成员有着要的作用。校风的建设应从每一个班级细胞开始,塑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从建设班臾体、培养班干部,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都需要充分重视,认真落实。班主任要做到:慎重挑选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着力培养:激励和培养浓厚的学风,形成自觉学习、力求进步的共同心理趋向;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优乩校风,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班会,开展活动,普及法律、安全知识等,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整帧不良作风,树立学校优秀学生榜样,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3 .加强人际关系建设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道谯品质和价值观成长的影响蕴含和体现在广泛的师生日常交往之中,积极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耍的育人价值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在交往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师生之间也不例外,教如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建立具体的情感联结和思想交流,这样才能影响着学生道德与价值观的塑造。互相琼重的、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师生关系,比抽象的书本知识更容易发挥镀育功能。教师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关心理解也会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念。对于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关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际关系建朱小芝王平.从情想教育视角行校师如何育人一一对(落实中小学彷育工作指甫的思考1.D.中国敕仃学刊,2018CJ):83-88.设:引导学生以强带弱,互楮互助,相汇配合,共同提高: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交往技能:启发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中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与同学平等相处.(二)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日常运转需要制度管理的严格约束和监督,同时也要乘持科学化、人性化的理念,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各部门协调运转,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制度管理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系统、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教育评价等。学校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教行目的、培养德才兼箸的人才:其次,在不同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也会天差地别,如果学校耒持的教育理念刻板、保守、封闭,那么学生易于倾向沉闷JK抑、墨守陈规:如果学校坚持用科学、民主、人文化关怀的理念管理学生,会培养学生昂扬乐观、自主自立的优秀品所。在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学校的考核更应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既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要重视平时对学生的考核,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条件都具有差异,因此学校考核方式要向着多样化发展,考核主体也要更加多元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教师的为人师表在隐性课程中的或要作用。教和在教杼中起着主导作用,师表师德以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直接膨响到教目的结果。以教师无形的影响力作为隐性教育素养及其作为“活教材”构成耍素的隐性课程是新世纪教育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师要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得体大方: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长善救失;在德育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巡;不断学习,提高学识,陶冶臼身情操,树立优秀的榜样。总之,教师要遵守师德、博学善思、人格将尚、心态积极以及仪表得体,这样才能!染学生、球陶学生。(四)深入发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隐性德育课程其实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在学科知识和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各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其隐形的德育作用,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例如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和丰富的网络素材讲解啤晓图.从教Wi的角度谈如何强化电性课程J.阳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9<3>:131.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探究思想政治知识,而不是枯燥地灌输、筒单地得出“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这会让思想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和党析,培养中学生人格,讲解文学作品的人物经历和历史背兔,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尚品格。在理科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创设宽松、愉快的冤用,设让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的观念等等,教肺如果能有意识地将隐性课程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必然能发挥其德育作用。综上所述,随性课程的开发是从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到文化心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过程,需要考虑心理学、教育学的多重因素,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在心理上重视随性课程的优育作用,有意识地开发学校隐性课程,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五、结束语隐性课程不是个空洞的概念和设想,它是活生生的、贴近生活的,教育界不应该把它边缘化,而要认识到院性课程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知道,隐性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显性课程中,理论的灌输,被动地接受德白知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将被动转换为主动、乐意的接受,将强制性灌输转换为用言i音和行动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感化心灵,引导内心积极力量的作用,使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到自身道德情感和意志中,最终外化到行为,塑造个个善良的、有道德感的“人”,这样才能够达到学校最终的教育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资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蹈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目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春风化雨、涧物无声的隐性课程应该被亚视,并应用到教目实践中。参考文献1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包兴敏,白冬青,王晓茜.教和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朱小婺.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南京和范大学出版社,2002.4柳永梅.隐性教育心灵对话如何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M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5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6周兴国.教育实践话语的意义阐释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8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1.外国教育动态,1989(01).9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0周晓杰.西方“隘蔽课程”研究的探析U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12).11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1.J.课程.教材,教法,1993(06).1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13谅晓丽.从教师的角度淡如何强化隐性课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4朱小芨,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一一对落实中小学镌育工作指南的思考11中国教育学刊,2018(3).15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8,9(6).16J党建强,常广玲.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2004,27(1).17薛阅.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5.U8J.P波特利.Sffi,译.隐蔽课程探究J.外国教育费料1994(1).